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47.19 MB
- 文档页数:7
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1、现状用地:该场地位于驻马店市的西郊,场地的四周都环绕着马路,该地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该地平坦,没有起伏。
有一条外面流过的河流。
2、现状规划:该场地的占地总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根据该地的地理位置、场地现状及周边环境,在规划前对场地的适用人群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于合理的规划该场地功能及景观设计。
场地地形改造,把那条流过的河流在靠近东北方向的地方又引出了一条小的河流,在河流的周围有住宅楼、俱乐部还有水榭。
该居住区内有出了住宅楼,还有广场、商铺和俱乐部,还设有地面、地下停车场和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
采用了大片的绿地,主要是让居住的人能感觉更舒心,与自然的更接近。
二、设计理念:1、设计主题:(1)“绿色”主题:采用一些乡土树种,同时配置大量的花灌木,尽显自然景观;(2)“阳光”主题:创造自然环境,吸引更多的鸟类、昆虫等小动物;(3)“清风”主题:休闲的园林建筑为人们纳凉、赏景提供场所。
2、设计思想:该小区位于绍兴市西郊,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本方案从环境入手,尊重自然。
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
居住区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要考虑邻里间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向往,合理布置交往的空间场地,满足居民交往的需要,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营造居住区环境。
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主人,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归属是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实现的,邻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但今天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邻里之间的交往机会极少,人们的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
所以俱乐部就是最适合的邻里交往的场所。
三、植物配置规划:1、种植设计:1)绿地内的地面除道路和广场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盖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
居住区规划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流程;2. 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各类要素,如道路、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居住区平面图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居住区规划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居住区规划实训项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兴趣和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居住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其在规划实践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训课程,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城市规划基础知识,但对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相对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熟练运用CAD等软件绘制居住区平面图;2. 能够独立分析居住区规划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提高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居住区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 居住区规划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2. 居住区规划要素及布局- 道路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住宅布局与户型设计3. 居住区规划法规与政策- 国家及地方居住区规划相关政策法规- 居住区规划标准与规范4. 居住区规划实践操作- CAD软件操作与应用- 居住区规划平面图绘制方法与技巧- 居住区规划案例分析5. 居住区规划实训项目- 项目背景与要求- 团队合作与分工- 项目实施与评估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居住区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2. 第2周:居住区规划要素及布局3. 第3周:居住区规划法规与政策4. 第4周:居住区规划实践操作(上)5. 第5周:居住区规划实践操作(下)6. 第6周:居住区规划实训项目教材关联性: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涵盖了教材中关于居住区规划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部分。
居住小区规划作业任务书时间:9-18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作业,学生应充分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编制内容及方法,并结合房地产项目开发的相关知识进行项目策划,以此为基础妥善安排居住小区的各个功能部分,合理设计住宅群体、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与开放空间等各个系统。
要求能将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包括功能组织、整体空间关系组织、各相关系统规划等,综合运用于本次课程设计任务之中。
二、设计要求本次设计要求4-5人一组合作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自觉培养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基本要求是做到因地制宜、经济技术合理,理论联系实际,使设计的成果能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和规划条件的要求。
有能力的同学应当进一步考虑建设用地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艺术的内涵,使得设计方案充分展现原创性和独特性。
作业成果必须按照教学成果要求提交。
三、设计地块规划设计地块位于唐家湾情侣北路(南段)填海区先,西面和北面为石坑山(未来规划为体育公园),南为已建成的格力海岸楼盘,东面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
基地现状为填海区,土地平整、适宜开发,根据控规定为二类居住用地(R2)。
图1 规划地块航拍图图2 规划地块所在地区控规图则地块规划条件如下:1、用地面积:92749平方米(用地红线内);2、用地性质:二类居住用地;3、容积率:1.8-2.0;4、建筑限高:≤25层,高度≤75m;5、建筑密度:≤20%;6、绿地率:≥35%;7、配套设施:9班幼儿园一座(按270学生算),用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他公建结合周边地块考虑配套开发,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方米;8、机动车停车位:单元式住宅按每100m2建筑面积配置1个车位;幼儿园按0.5~1.2个/100学生;其他公共建筑配套按小于等于2000 m2部分取2车位/100m2建筑面积,超过2000 m2以上部分取1车位/100m2建筑面积计算;本次作业暂不考虑非机动车停车;9、建筑退让要求见CAD文件;10、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宅面积占本项目住房总建筑面积的比重不低于50%;11、人防设施:按总建筑面积的2%修建地下空间作为人防设施;11、其他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珠海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珠海市建筑色彩控制规定》中的规定。
居住区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流程和关键环节。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居住区规划特点,并分析其优缺点。
3. 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规范要求,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和绘图技巧,进行居住区现状分析和规划布局设计。
2. 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和决策能力,提出合理的居住区规划方案。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沟通表达,完成居住区规划方案的展示和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居住环境规划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关注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对规划设计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初中年级的地理学科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绘图技能,但需提高规划设计和空间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居住区规划基本概念: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定义、目的和功能,使学生理解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地理》教材中关于居住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2. 居住区规划原则与流程:讲解规划原则,如人性化、生态性、经济性等,以及规划设计的具体流程。
教材章节:《地理》教材中关于居住区规划原则与流程的相关内容。
3. 居住区类型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如高层住宅区、低密度住宅区等,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地理》教材中关于居住区类型与特点的相关内容。
4. 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布局:教授如何进行现状分析、空间组织和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章节:《地理》教材中关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布局的相关内容。
5. 居住区规划规范与法律法规:介绍我国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案例解析任务书1教学目的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本次作业以福州中心城区内某一居住小区作为对象进行解析。
本次教学目的是:(1)掌握居住区的概念、规模、内容等基本知识,提高居住区以及城市的认知。
(2)观察、检验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规范在实践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加深理解,为后续课程作业做好基础。
(3)全面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综合能力的运用。
(4)加强团队协作、访谈、观察、图文表达等城市规划专业技能锻炼。
2选题居住小区的选择要求是:以人口规模1万~1.5万、位于中心城区、不被城市次干路所穿越、相对独立、建成时间较早、居住人口较多。
3工作安排3.1调研准备阅读相关书籍、深入解读任务书、自由组队、搜集居住小区前期资料、调查任务分工。
3.2实地调查安全、效率、客观。
3.3成果制作整理、分析、总结调查内容,并主要以图纸的方式进行规范表达。
3.4成果汇报上课之前2~3组在黑板上贴好图纸,一人汇报、其他人补充。
4主要任务与内容4.1解即解剖,实地感知现实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并归纳总结出特征。
4.1.1区位居住小区的位置、与所在城市中心(分区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等)的关系。
4.1.2上位规划(总规和控规)和相关规划总规:规划结构、居住小区周边用地性质。
控规:居住小区所在片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小区所在地块控制指标。
相关规划:与居住小区有关的其他规划资料。
(此项内容尽可能搜集)4.1.3周边环境以调查居住小区为圆心的一公里半径范围内,居住区级以上的道路和公共服务设施调查是重点。
道路:名称、等级、类型、宽度,公交(地铁)线路与站点,公共停车场的位置、数量、容量。
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数量、位置、等级。
景观:周边建筑(小区、城市大型公建)的高度、建筑风格;城市重要景观节点。
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环境(河流、山体)、市政公用设施(自来水厂、高压走廊、污水处理厂、燃气站等)的基本情况。
居住区规划设计结课作业学院:管理学院班级:房地产经营管理09-1班学号:姓名:行走,向着一所房子上天造人,不仅给了人一个躯体,更重要的是,在每个人最敏感的地方建造了一所生长梦想的房子。
这所房子,永远给人以行走的理由。
现实的,心灵的;瞬间的,永恒的;记忆的,设想的;它潜藏在人的心底深处,如年年泛绿的春柳,如情牵肝肠的乡音土语,被无数次地想念,无止境地渴望,不断的指引着人去追寻,去建造。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作为一名规划师,我希望我能为梦想中的房子规划出以下环境,我希望规划的居住环境能体验到原始社会时的那种居住方式,不与山水、森林比邻而居但也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邻里之间关系融洽。
因为21世纪是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
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
因此我在未来会进行以下规划。
(一)有创新的居住模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身文化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因此,我会规划一个有创新的居住模式。
即用“三重空间”构筑的风格化街区生活。
三重空间即是,第一空间:开放式街区;第二空间:社区共享空间;第三空间:围合式院落。
这“三重空间”,保证社区既有安静的居住空间,保证私密性,又有开放、动感的街区,提供娱乐休闲设施,放松心情等,符合了紧张工作生活状态下的现代居住者。
城市是忙碌的,而街巷是舒缓的。
一个开放的特色街区,品茶、饮酒、谈情说爱,现代时尚的休闲气息在不经意间就渗透在生活之中。
(二)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居住环境的好坏的一个突出标志是环境卫生状况。
居住区(⼩区)规划设计课程任务书、指导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任务书、指导书陈扶云编写⽬录⼀、居住组团设计任务书(⼀)1. 设计内容2. 图纸要求3.时间安排⼆、居住⼩区设计任务书(⼆)1. 设计课题2.建设⽤地3.设计条件4.设计成果5.时间安排三、居住组团规划设计课程指导书(⼀)1.设计步骤2. 图纸内容深度要求3.参考图集及资料四、居住区⼩区规划设计课程指导书(⼆)1.设计步骤4-1-1 构思4-1-2 进⾏结构分析图的设计4-1-2-1 ⽤地功能分区4-1-2-2 道路⽹布置4-1-2-3 绿化后组织4-1-3 住宅单元设计4-1-4 住宅组团布置4-1-1-1 住宅类型不同处理4-1-4-2 居住组团布置形式4-2 图纸内容深度要求4-2-1 功能分区4-2-2 住宅公建的布置4-2-3 效果图4-2-4 绿化规划图4-2-5 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4-2-5-1 规划意图4-2-5-2 有关指标4-3 参考图集及资料居住⼩区设计任务书(⼀)⼀、设计内容1、该居住⼩区为昌北开发区详细规划的第⼀期⼯程,占地⾯积为22公顷。
2、规划现状图(图⼀)3、第⼀期居住组团的⼏项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总⾯积为:22公顷总建筑⾯积为:264150平⽅⽶住宅建筑⾯积为:247500平⽅⽶公共建筑⾯积为:16650平⽅⽶居住⼈数:16042⼈居住户数:4583平均每户建筑⾯积为:54平⽅⽶住宅平均层数为:5层居住建筑⾯积密度:11250平⽅⽶/公顷居住建筑净密度:1200平⽅⽶/公顷⼈⼝⽑密度:729⼈/公顷平均每⼈绿化⾯积为:1.5平⽅⽶公共建筑指标:邮电、银⾏:1200平⽅⽶各类商店(菜场、饭店、修理、服务、粮店等):4200平⽅⽶托⼉所(1-2所):1200平⽅⽶幼⼉园(2所):2000平⽅⽶⼩学16班(1所):5200平⽅⽶卫⽣站:250平⽅⽶⽂化娱乐:1500平⽅⽶废旧物质回收站:800平⽅⽶会所:1800平⽅⽶合计:16650平⽅⽶⼆、图纸要求1.1/200住宅单元设计平、⽴、剖⾯图2.1/1000居住⼩区规划图3.居住⼩区中⼼鸟瞰图⼀张(表现图)4.结构分析图(⽤地功能分区、道路⽹布置)5.⼩游园平⾯设计图6.说明书(规划)三、时间安排:三个星期第⼀阶段: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完成结构分析图。
沈阳居住区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沈阳居住区规划的历史演变及其现状。
2. 学生能够描述居住区的功能分区,了解不同功能区域的设计原则。
3. 学生能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如容积率、绿化率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符合沈阳地域特点的居住区规划方案,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居住区规划进行展示和阐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居住区规划的浓厚兴趣,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学生树立正确的居住区规划观念,认识到规划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家乡沈阳的热爱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审美观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居住区规划基本概念:讲解居住区的定义、分类及其功能。
教材章节:第三章“居住区规划概述”2. 沈阳居住区规划历史演变:介绍沈阳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居住区规划历史与发展”3. 居住区功能分区与设计原则:分析居住区的不同功能区域及其设计原则。
教材章节:第四章“居住区功能分区与设计”4. 居住区规划基本要求与评价指标:讲解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等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居住区规划评价指标与方法”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展示,结合沈阳地域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类居住的地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和认识,增强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常识。
二、设计内容:本作业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类型: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等。
2. 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特点: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等。
3. 不同地方的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
4. 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居住的影响: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对人类居住的影响。
三、设计要求:1. 学生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完成作业设计。
2. 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本地及其他地区的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类型和特点。
3. 学生需要结合图片、文字等形式,详细描述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类型和特点,展示不同地方的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
4. 学生需要对于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居住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展示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口头展示,也可以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利用图片、文字、数据等多种方式呈现。
五、评分标准:1. 完成度:学生完成作业设计的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涵盖了人类居住的地方的类型、特点、方式和影响。
2. 准确性:学生的描述和分析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
3. 创意性:学生的展示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4. 表达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如何,是否清晰流畅。
六、作业时间:本作业设计需要学生在2周内完成,包括调查、观察、整理和展示等多个环节,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
七、作业价值:通过本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各种类型和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