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春石菉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_孙宝德
- 格式:pdf
- 大小:526.25 KB
- 文档页数:4
广东阳春朝其塘地区岩体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阳春盆地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段,是广东省内重点成矿区之一,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朝其塘岩体为燕山期同熔型花岗岩,具有两次或以上的岩浆活动,通过与大宝山、鸡笼山、锡坪以及国内已知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认为朝其塘石英斑岩体具有寻找斑岩型锡(钼)矿的潜力。
标签:岩体特征找矿前景斑岩型朝其塘阳春盆地钦杭结合带及其旁侧是华南地区最为重要的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1],也是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评价新增加的三个具有重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带之一[2]。
阳春盆地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段,是一个在在印支期复向斜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北东向的局部断陷盆地[3],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
朝其塘位于阳春盆地南部,岗美岩体内,区内矿点众多,各种资料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岩体地质特征该岩体以复式岩体产出,主体是岗美岩体的一部分,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产出时代为燕山二期。
在花岗闪长岩中有石英斑岩侵入其中,时代晚于花岗闪长岩。
这两个岩体的具体地质特征以及蚀变分带分述如下:1.1花岗闪长岩特征位于岗美岩体的东南部,以岩株产出。
其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40%)、微斜长石(30%)、更长石(15-20%)、角闪石(5%)、黑云母(5%)、绿帘石(5-10%)、绿泥石(微量)、纤闪石(少量)、磷灰石、磁铁矿、白钛石、榍石等。
岩体局部有斑晶出现,斑晶为中长石(10%)、钾长石(5%)、角闪石黑云母(5%)、正条纹长石(10%)、石英(5%)。
结构为半自形粒状结构。
岩体中的构造以断裂为主,其次是裂隙。
断裂大致分成三组即NW、NE、NNW,其中以NW为主,成平行排列分布。
裂隙发育有多组纵横交叉成网状产出。
在断裂分布地段以硅化为主,而其余地区普遍出现有纤闪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绿泥石化。
岩体中石英脉和褐铁矿分布较普遍,但大多数沿断裂破碎带和裂隙重填。
在岩体局部见到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的矿化成细脉穿插,浸染状分布于岩体中,其次还有少量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等产出。
东阳春盆地锡山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浅析作者:王龙李波杨成会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摘要:阳春盆地是粤西乃至广东省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区之一,锡山钨锡矿床是盆地内典型的多金属矿床之一,阳春盆地存在两类与成矿紧密相关的花岗岩类,分别为与铜铁等矿床有关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和与钨锡等矿床有关的酸性-超酸性花岗岩类,前者的代表为石菉等矿床,而锡山、小南山等则为后者的典型代表。
最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锡山岩体的锆石U-Pb 年龄为103±3 Ma,石英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94±12Ma,同时期华南地区处于岩石圈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中,锡山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同阶段华南地区的大规模构造和岩浆活动有关。
关键词:锡山;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广东阳春盆地是在印支期复向斜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小型断陷盆地,盆地走向20°,长90Km,宽16-31Km,面积约2028Km²。
构造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段,NE向吴川-四会断裂带中段主断裂的东南侧,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粤西-桂东南加里东隆起和海西期坳陷的接壤部位,华南褶皱系南西段。
目前盆地周边已发现矿床(点)50余处,矿化元素为铜铁铅锌钨锡等,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脉型等。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强烈,盆地内及南侧广泛发育中基性侵入岩和花岗岩类侵入体,地表出露约30多个,除马山等少数岩体为印支期外,大部分为燕山期产物,根据岩石类型和含矿性,将盆地内花岗岩分为两类,即岗尾-石菉型的花岗岩类和小南山-锡山型花岗岩类,前者主要是中酸性花岗岩类,与铜铁等矿床有关;后者为酸性花岗岩类,与钨锡等矿床有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锡山钨锡矿床的成因,笔者对锡山岩体进行了总结和浅析。
1.矿床地质特征锡山矿床位于阳春复式向斜的西南端,矿区地处广东省阳春市马水镇辖区内,位于阳春市204°方向,直距14.75Km处,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15″,北纬22°07′50″,岩体周围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的变质粉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等,火成岩与围岩接触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部分角岩化。
广东省铜矿类型划分及成矿特征古志宏;廖小华;肖光铭【摘要】根据成因将广东省铜矿床划分为七大类型:斑岩型、沉积改造型、岩浆型、陆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充填型、沉积砂岩型和表生风化型,其中以斑岩型储量最为丰富,而斑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最具找矿前景.【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铜矿;矿床类型;成矿特征;广东【作者】古志宏;廖小华;肖光铭【作者单位】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州510080;广东省地质局706地质大队,广东韶关,512026;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铜是广东省的短缺资源,其探明、保有储量少。
目前广东已勘查的矿床(点)数104处,多为矿(化)点①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地矿处区划组,广东省铅锌铜银矿产成矿预测报告,1990.。
对铜矿的类型进行准确划分,对于寻找新的矿产地及新的找矿方向意义重大。
前人曾对广东省的铜矿类型进行过系统的划分(表1),但随着肇庆园珠顶大型铜钼矿的发现以及大宝山铜矿、石录铜矿等危机矿山研究的突破,原划分方案已显得不再合适,本文将在前人划分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对铜矿类型进行划分。
根据项目课题组的研究,以矿床成因为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同类型矿床的划分情况[1~4],将广东省铜矿床划分为七大类型十个亚类型:斑岩型(大宝山式、园珠顶式、锡坪式、天堂式)、沉积改造型(玉水式)、陆相火山岩型(紫金山式)、矽卡岩型(铜录山式)、热液充填型、沉积砂岩型、表生风化型,其中以斑岩型铜矿床最为重要。
其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的典型矿床见表2。
斑岩型铜矿探明资源储量占广东省铜矿储量的90%以上。
根据矿床的含矿岩体与主要矿物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大宝山式斑岩型钼钨铜多金属矿、园珠顶式斑岩型铜钼矿、锡坪式斑岩型钼铜铁锡矿和天堂式斑岩型钼铜多金属矿。
广东省阳春市庙山矿区的找矿进展与前景分析[摘要]阳春盆地位于全国16条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钦杭成矿带南西段,是广东省内重点成矿区之一。
该区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近两年来,通过在该区开展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及老矿山外围找矿工作,相继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及成果。
其中庙山矿区位于石菉铜矿床的外围,是寻找与石菉类似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有利区段,近期新取得的成果表明该区具有寻找中型以上铜多金属矿床的前景。
[关键字]阳春盆地庙山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阳春盆地铜多金属成矿带,为广东省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区内构造复杂,导致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侵位,并为含矿溶液提供良好通道和赋矿场所,在不同的围岩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的、丰富的内生金属矿床。
区内矿床(点)密集分布,类型复杂,已发现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20多处,主要以Cu、Pb、Zn、Ag、W、Sn、Mo 为主。
且大多数为多金属矿床,伴有多种元素。
区内的铜矿床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和岩溶型次生铜矿床,其中石菉铜矿为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1]。
庙山矿区位于石菉铜矿床东面约3km,是寻找类似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最有利区段。
2012年,我院通过开展”老矿山外围找矿”项目,取得了重要找矿进展,在施工的钻孔ZK602中发现铜多金属矿体多层,包括一层厚5.42m的富铜多金属矿体,平均品位为Cu7.42%、Zn1.78%、Ag133g/t、Bi0.091%,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本文主要对该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工作进展进行介绍并对其找矿前景进行分析。
1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位于阳春盆地南缘,阳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其二级块体云开地块和粤中地块的交汇处(图1-1)。
以吴川~四会断褶带为界,西北部为云开古陆隆起区,南东部是一个主要由晚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盆地-阳春盆地。
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石菉铜矿床成因再分析由地质资料掲示的各种地质现象、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地质现象,综合分析石菉次生氧化铜矿、原生硫化铜的成矿原因,找出成矿规律,指导地质探矿。
标签:原生铜矿次生铜矿成矿原因找矿规律名词实语:原生铜矿——指含有硫化铜或自然铜的矿石次生铜矿——指被氧化和后生的铜矿石,有氧化铜、碳酸铜、结核铜(常见有铁结核铜、硅结核铜)等。
广东阳春石菉铜矿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广东省内最大型铜矿,到1998年已核实的总资源超过六十万吨铜金属量,分东矿段、石菉山矿段、西矿段,其中次生氧化铜约40万吨,原生硫化铜约20万吨,同时已开采的东段次生矿出产的孔雀石是目前世界上最漂亮的孔雀石,其形状具有石灰岩溶洞的所有形态,有各种柱状、钟乳状、针状、葡萄状、笋形、瀑布形、褶皱形等。
很长时间以来,根据国外的铜矿成矿理论分析和原生与次生铜矿的规模大小比例判断,认为有如此大的次生矿,应有大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原生铜矿,所以先后有国内外的地质队进行勘探,要找出更大的原生铜矿,一直未有结果。
石菉铜矿床从1958年到1990年间先后由广东省704、939、933地质队经过了几十年的详细勘探,获得了较详实地质资料,同时次生氧化矿开采了约三十三年,原生硫化矿也开采了五年,在这里,根据已揭露的地质资料结合实际开采发现的地质现象综合分析认为次生铜矿床的成因为:原生矿原地风化加上后天氧化聚集而形成,属淋滤沉积、氧化富集型孔雀石矿床;原生硫化铜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床。
下面分别论述。
1原生硫化铜矿成因分析。
下图为石菉矿床次生铜矿、原生铜矿在地表的出露和围岩分布示意图:1.1铜的物质来源根据地质资料,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晚期石英闪长玢岩中,Cu元素平均含量为78/ppm。
地球的铜丰度值约35/ppm、出露的燕山晚期岩浆岩Cu含量为地球铜丰度值的两倍。
因此铜矿体的成矿物质来源应为出露的燕山晚期石菉岩体。
1.2成矿通道(构造)矿区沿北东——南西方向横贯一条大断裂带F3,岩浆岩沿F3断层上冲,形成矿区西北部的石菉岩体,東南部为石碳统石灰岩。
浅述广东省阳春古山茶田岭地区的地质成矿背景、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矿区地处华南褶皱系湘桂褶陷、郴怀复向斜,阳春盆地复式向斜之西南段向北西突出部,吴川-四会断裂带中部,属华南华夏构造体系的之南西段,褶皱为由寒武系八村群(∈bc)组成的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紧密褶皱构成的单斜;断裂:矿区内小断裂构造比较发育。
断裂主要有北东的压扭性断裂及张扭性断裂。
断裂主要表现为硅化破碎带,走向北东,倾向南东,陡倾角60°~85°。
根据围岩出现的蚀变研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标签:成矿背景构造破碎带中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1位置、交通、社会经济广东省阳春市古山茶田岭矿区铅锌矿,位于广东省阳春市,隶属广东省阳春市三甲镇管辖。
矿区有简易公路与三甲镇相通,可达阳春市、阳江市及茂名等地,交通方便。
(1)地形地貌:矿区位于漠阳江中游源区的低山区,具有沟谷侵蚀地貌。
区内地势切割强烈,呈起伏较大、密集的山丘地形,一般海拔高度大于350米,区内最高山峰(宿子顶)海拔584.1米,最低270米,相对高差314.1米。
地形起伏不大,自然坡度20~35°,总体地势北高南低。
矿区北东角部有鸡托坑、石头塘溪流自东往西通过。
2地质成矿背景矿区地处华南褶皱系湘桂褶陷、郴怀复向斜,阳春盆地复式向斜之西南段向北西突出部,吴川—四会断裂带中部,属华南华夏构造体系的之南西段。
区域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八村群浅海相砂质、砂泥质碎屑岩变质岩类,泥盆系陆相、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类。
区域构造发育,地层强烈变形成为一系列北东向紧密褶皱构成的复向斜(即阳春复式向斜)同时伴随较为强烈的断裂活动。
断裂主要有北东及东西走向的压扭性断裂及张扭性断裂。
并导致了岩浆的频繁入侵,形成了区域最为有利的内生成矿条件,侵入岩以酸性的花岗岩类岩石占绝对优势。
其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少量花岗斑岩小岩体、岩屑晶屑流纹斑岩体,区域上已有矿种有钨锡、铅锌多金属、磁铁矿、黄铁矿点等。
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找矿评价的主要地质标志施林道【摘要】文章对铜矿成因类型——斑岩型、层状(层控)型、沉积(岩)型、火山岩(海相与陆相)型、基性一超基性岩型、夕卡岩型、脉状型和风化残积型进行了简要描述.罗列了目前对各个类型铜矿产出的基本状貌及其成矿因素的主要认识,其中亦包括作者的工作经验和认识,如:斑岩铜矿的亚型特征;层状(层控)型与沉积(岩)型铜矿的成矿特点区分;中外层状(层控)型铜矿特征的异同对比;海相火山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各自的成因和成矿特征等,并以国外同类型大矿床为例,以供读者参考.【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3(004)005【总页数】10页(P465-474)【关键词】找矿评价;地质标志;成因类型;铜矿床【作者】施林道【作者单位】北京西蒙矿产勘查公司,北京 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1面对一大片地区,什么样的地质背景适合寻找何种类型铜矿?矿业公司所掌控的面积有限的探矿权区,其区内及近区外围的地质特点,适宜存在何种类型铜矿?成矿前景评估如何?在探矿权区内的勘查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着手和布控(避免单纯追逐物、化探异常,忽略地质控矿条件打钻),这些都需要有铜矿类型的成矿地质标志给予指导。
1 斑岩型斑岩铜矿是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铜矿体产于中酸性的浅成侵入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中或岩体的边部;也有的铜矿体产在岩体边缘内外侧或矿体延伸到围岩中,甚至以在围岩中成矿为主。
围岩为砂质、硅酸盐质岩类,如砂岩、页岩、片岩等。
从岩体到围岩常产生容矿和近矿岩石的蚀变分带(由岩体内向围岩):石英核—钾化带(以钾长石为主)—硅化带—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
硅化带和绢云母化带常局部或全部重叠呈绢英岩化带。
青磐岩化蚀变带由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等矿物混杂组成。
铜矿化主要产于绢英岩化带中,局部也延及于钾化带中。
蚀变分带标志着形成蚀变的温度由高温向中低温的变化系列,铜矿化主要产生于中温阶段,矿石的主要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和少量辉钼矿,以细脉状和浸染状构成矿石。
阳春木埆地区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摘要]阳春木埆地区位于阳春地堑式复向斜盆地西南缘的加里东隆起区,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南西段,地质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具有往深部探寻金、锌、锡、钨、钼等有色金属矿产的地质特征。
[关键字]阳春木埆多金属矿地质特征1地理概况阳春木埆地区地处广东省阳春市境内,分属八甲镇管辖。
区内地势较陡,地形切割较大,地形坡度一般30~40度,沟谷切割较深,多呈“V”型谷;水系发育,有清湖河自矿区南西角向北东角流过,进入八甲河,汇入漠阳江,是当地生活和农田用水的重要水源。
2阳春木埆地区区域矿产区域上已发现的矿床有阳江八甲尖山金矿、阳春八甲仙家洞钨铍矿,阳春八甲天秤顶钨矿,阳春八甲砂锡矿等,矿产丰富,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图1)3阳春木埆地区多金属矿找矿地质特征阳春木埆地区地层主要出露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中统桂头群、下三叠系丹霞群和第四系;构造十分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断裂构造,伴生少量北西向次级断裂,其中北西向次级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旋回的中酸性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3.1地层(1)寒武系八村群(εbc)分布于勘查区大部分地段,时代最老。
为浅海相砂泥质及少量碳酸盐沉积,属地槽型类复理石建造。
地层的绝大部分和结构构造发生明显变化。
(2)泥盆系桂头群(D1-2G)出露于勘查区北东部和中南部。
由砂砾岩、砂岩、泥质页岩等组成,属类磨拉石建造。
岩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5°~80°。
与下伏八村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受断层切割使之部分呈断层接触。
(3)第三系丹霞群(Edn)分布于矿区北西角,为一套红色粗碎屑物堆积,属内陆磨拉石建造。
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等组成。
与八村群呈断层接触。
(4)第四系( Q)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旁侧,前者为残坡积层,后者为洪积层,由砂、粘土和砾石组成。
3.2岩浆岩木埆地区出露的岩体主要为晚侏罗世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J3aηγ),为燕山期侵入岩的主体岩石。
物探技术组合方法在广东阳春地区深部找矿的有效性浅析广东阳春地区是广东省最重要的铜多金属矿成矿地区之一,但该区工作程度较高,矿化类型复杂多样,如何有效的预测寻找深部隐伏矿产成了该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经工作实践,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高精度磁测及瞬变电磁法(TEM)等物探组合方法在本区寻找隐伏岩体和铜多金属矿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推广的意义。
标签:广东阳春找矿方法物探广东阳春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东亚大陆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南端,其二级块体云开地块和粤中地块的交汇处(图1)。
以吴川~四会断褶带为界,西北部为云开古陆隆起区,南东部是一个主要由晚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盆地—阳春盆地。
阳春地区又位于全国20条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钦杭成矿带南西段,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1]。
1阳春地区探索有效找矿方法的必要性1.1区内矿床类型丰富,找矿潜力大,区域成矿规律有待总结认识阳春盆地多金属成矿带矿床(点)密集分布,类型复杂,已发现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20处,矿点50多处。
已发现36种矿产,已探明的有28个矿种。
以Cu、Pb、Zn、Ag、W、Sn、Mo 为主,以Au、Fe、Bi 为次[2]。
有色及贵金属矿产品种有11 种,分布广泛,以马水、潭水和合水较为集中,大多数为多金属矿床,伴有多种元素。
如鹦鹉岭多金属矿有铜、钨、锡、钼、铅锌、砷七种,芒饿岭铅锌矿伴生有银、铜、铁、镉、铟,其中的银和镉分别构成大型和中型矿床,石菉铜矿为我国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具有品位富、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
阳春地区内矿床类型众多,但对主要矿床类型的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问题,成矿岩体的主要类型与成矿专属性问题等均未得到解决。
区域上与成矿有关的关键性控矿因素未明确。
1.2深部找矿潜力大,有效的找矿技术方法组合急需探索阳春地区地表或浅隐伏矿已经勘查殆尽,找矿突破的重点是深部隐伏矿床。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在阳春盆地寻找隐伏矿床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功案例。
156西部探矿工程2019年第5期广东省阳春市新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何玉玺”(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广东广州510080)摘要:广东阳春地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为4广东省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内生矿产有铁、鹄、锡、钿、钮、铜、铅、锌、金、银、綁、碑、石英等,外生矿产有煤、白云岩、石灰岩、泥岩、磷矿和泥炭土、砂锡矿、次生铜矿等:本区有名的矿床有石箓铜锢矿床、锡山鸽锡矿床和小南山鹄矿等.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在该区进行了1:5万地质矿产调查,发现了新屋金矿等新矿床对此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思路,为进一步的矿床研究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质;金矿;热液脉型;新屋中图分类号:P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5-0156-03广东阳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及相关科研单位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矿产资源找矿工作.评价了一批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矿产、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不少学者对该区的矿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X。
广东阳春新屋金多金属矿区床是近年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开展“广东阳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时新发现的矿床,其中矿石单样中的Au最高为29.1%,矿床总体规模有望达到中型。
本文对该矿床地质特质进行分析,研究其矿床成因,总结成矿特征,明确其找矿前景,希望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区域地质概况新屋金矿区区域上位于粤西云开隆起的东南缘、吴川一四会北东向深断裂带的中段,广东阳春盆地东缘。
前人研究认为吴川一四会断裂带的金矿化大多数发生在主干断裂带及其两侧的震旦系一寒武系巨型透镜状残齋体中叫且区内已知金矿床(点)多分布于寒武系及震旦系地层即该区的金矿矿源层内.呈北东向展布,与构造蚀变带密切相关,成矿专属性突出%1.1地层区内沉积地层分布广泛.从元古界至第四纪各时代的地层发育不齐全,只出露有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
矿床地质粤西石菉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约束*赵海杰1,胡耀国2,郑伟3,刘东宏4(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2 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08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4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广东广州510080)石菉矿床位于广东省阳春盆地的北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37,北纬:22°10'22",是一处老矿山,具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过去主要开采对象为氧化型铜矿体,原生矿体并不占主要部分。
随着氧化型矿体的资源枯竭,原生矿体就成为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
自广东有色地质局在该区深部及周边开展找矿工作以来,发现该矿区深部及外围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现在的找矿重点转移为矽卡岩型铜钼矿体。
尽管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矿区的地质研究工作程度较低,如缺乏精确的成岩成矿年龄。
因此,本次将针对石菉铜钼矿床开展年代学研究。
1 矿床地质石菉矿床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与第四系。
石炭系广泛出露于石菉岩体的东、南及西南面,为连续沉积的灰岩及砂页岩类,自下而上分别为下石炭系孟公坳组砂岩、页岩;石磴子段灰岩;测水段砂岩、页岩和角岩;梓门桥段和中石炭系黄龙群大理岩和灰岩等。
第四系为一套厚度几米到几十米的洪-残积沉积物,是矿床氧化型铜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矿区NE至NNE向压扭性断裂构造是基本构造骨架,规模较大,其次为NW- NWW组断裂,具张扭性质。
石菉-石根向斜是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其轴向以NE- NEE为主,地层倾角一般为30-50°(孙宝德等,2008)。
与铜钼矿化密切相关的石菉花岗闪长岩呈小岩株出露在矿区的中部和北部,平面上呈北东延伸,向南东突出的不规则状椭圆形,面积为4.7 km2,侵入中-上石炭统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剖面上岩体为近直立的筒状,与围岩层理接触角度大,局部岩体多呈舌状、枝状侵入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