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影评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台湾电影概述一台湾新电影之前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
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
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
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
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
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
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
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
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
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
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
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
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例文8篇)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篇1《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揭露了俄国沙荒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的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不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
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掌管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应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产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
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其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
应为他被自己的坚强、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和信念一直支撑着。
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穿。
而小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
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
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
”童年的电影观后感500字篇2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
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童年往事》電影與文學之比較指導教授:黃儀冠教授報告者:江凱弘930114204電影與文學表現手法雖異,然在本質上皆是一種藝術的呈現,又因為改編自文學著作的電影非常多,而且電影能進一步以畫面的呈現,同時也使得作家所要表達的抽象文字情感得以具體化;文學家以文字描述故事,而電影則用具體的視聽畫面進行描述,文字和影像的種種糾葛,也有就成了研究電影與文學的人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本文以《童年往事》為例,進行電影與文學的比較,以期能釐清二者之差異性與關連所在。
一、侯孝賢電影風格與《童年往事》之簡介(一)侯孝賢之電影風格從侯孝賢的諸多作品如《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諸片中,可窺知侯孝賢的早年生活,他的父母正直善良,家庭的生活影響侯孝賢頗深,使得侯孝賢「有一種自覺,就是我沒有辦法欺負人」1即使他混過街頭,但未曾滑至社會底層,而這樣的經歷反而使他有著不同於一般導演的深厚帄民意識,於是帄民生活與成長的諸多問題,便成為他早期電影的主要命題;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業斯也曾說:「他在知識份子和小混混之間以一種仔細推敲過的不確定性滑動著」2。
但要說他真正創作的開端,則是在《風櫃來的人》這部片,他說:「真正開始創作,我感覺是從自己經驗出發的《風櫃》,所以等於是要把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整理清楚。
」3進一步來看,早期的侯孝賢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補齊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朱天文就說:「剛開始的時候,即使有很強的本能,侯孝賢還是一個缺乏藝術氣質的人」4而朱天文也正是侯孝賢的一個重要的合作者,朱天文說:「在侯孝賢身邊,我扮演一個空谷回音的角色。
侯孝賢是一個能量極大的創作者,而我的職責則是用語言去捕捉這個浩瀚的創作行為的律動。
」5在文化上,侯孝賢接受了中華、西方與台灣文化的洗禮,他談到我感覺,假如中華文化的底子夠,你接觸到西方東西的時候,會更有能量來表達,而且跟西方不同。
其實我很早已前就想,華人的電影為什麼要跟1 Olivier Assayas等著:《侯孝賢》(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年),頁83。
奉俊昊:弱者之恶作者:宋诗婷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47期15年,只拍了5部电影《雪国列车》上映后,奉俊昊的美国助手Peter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好莱坞和世界各地的剧本、约访邮件。
尽管早已凭《杀人回忆》和《母亲》证明了自己,但这部由“美国队长”和“冰雪女王”参与的大制作无疑令奉俊昊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从处女长片《绑架门口的狗》到成名作《杀人回忆》,再到今天的《雪国列车》,15年,奉俊昊只拍摄了5部电影,在商业片导演中,他的效率实在不高。
这15年,奉俊昊的大部分时间都耽搁在写剧本上,他对故事所能展现的复杂性要求苛刻。
不仅是剧本,从编剧、导演到灯光、美术和后期剪辑,奉俊昊对电影创作的每个环节都有近乎病态的控制欲。
“必须要我来全权把控。
”只要涉及到电影,这个看起来温和的男人就会变得强势,甚至霸道。
我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在处女作《绑架门口的狗》中,奉俊昊讲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男人“谋杀”邻居家的狗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尴尬和荒谬的东西,表达方式是幽默的。
我不喜欢喜剧,但我喜欢幽默。
”奉俊昊在处女作中首次尝试了惊悚片风格,并把它延续至今。
尽管《绑架门口的狗》票房成绩惨淡,但它带给奉俊昊的信心多于挫败感,“至少,它把我从票房焦虑中解救出来了。
接下来的再差也差不过这一部吧!”和后面的作品相比,这部处女作更像是他交给自己的一个命题作文:“我只想证明,自己可以用很小的日常生活来拍摄电影,而不是醉心于戏剧手法和编造宏大叙事。
”小故事、弱势群体、悬疑惊悚,这些元素被奉俊昊带进了《杀人回忆》,并且运用得更娴熟。
《杀人回忆》以韩国历史上的著名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为故事原型。
1986年至1991年,韩国华城先后有10位女性被杀害,韩国曾出动30万警察投入调查,排查3000名嫌疑人,而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奉俊昊以三位韩国警察的调查经历为切入点,将当时韩国乡村的贫穷、愚昧、“灯火管制”期间的压抑,以及科技的无力感嵌入其中。
xx电影概述一xx新电影之前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台湾。
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在此期间,曾有日本人在台湾拍摄过少量新闻纪录片。
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电影公司在台湾摄制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
1925年,台湾人刘喜阳等组成了台湾电影研究会。
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22~1945年,台湾共摄制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鸣呼芝山岩》。
由于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一直被日本侵占,它的有声影片是说日语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被用来为日本军国主义作宣传。
例如1937年摄制的《荣誉的军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了日本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道写真协会。
于1945年11月在台北成立了台湾省电影制片厂。
1946年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两个月生产一辑。
只印一个拷贝,在台湾少数影院巡回演出。
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庆创办、1948年经南京迁往台湾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和1949年5月从南京迁往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由于准备不够,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摄过影片。
1946~1949年,台湾只由私营万象影片公司拍摄生产过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整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
其他是台语片。
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
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
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
1955年以前,台湾先后有4家“官方”制片机构:农业教育影片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省电影制片厂以及由农业教育影片公司和台湾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而成的“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期间,“官方”影片公司的产品反共内容较多,如《恶梦初醒》、《梅岗春回》等。
由于不受观众欢迎、海内外市场均不接受,因此,之后的影片内容逐渐转向其他方面。
1955年是台湾电影事业的转折点。
《童年往事》阅读答案【篇一:中考名著阅读:《童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姥爷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后来从姥姥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姥爷分家。
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他们怕母亲向姥爷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
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被扣下了。
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吵翻了天。
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姥姥痛苦地说:“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姥爷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
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这时候,米哈伊尔舅舅突然抡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弟弟揪住他,两个人在地上滚成了一团,喘息着、叫骂着、呻吟着。
1.上面文段节选自著名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童年》。
请你写出作者其他两部自传体小说《在人间》《我的大学》。
2.节选部分描绘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环境,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答: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3.分析画线部分语言的表达效果。
(两个要点)答: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吵架时的丑态,流露出“我”极端厌恶的情感。
侯孝贤回忆童年经历与成功之路“电影是讲不通的,要去拍,一直拍一直拍你就会拍出电影来,甚至会越拍越好。
”尽管开场白这么说,但侯孝贤的导演大师班还是连讲3天,6个半天排得满满当当——侯孝贤电影之路,电影的信念和美学,谈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罗伯特·布列松,与香港影评人对话,说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讲评浸会大学电影电视学生的作品。
这也是侯孝贤第一次全方位回顾创作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
1.制造机会看电影:叔叔,你带我进去有人说我后来拍的电影结局都非常悲伤,有时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苍凉感。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性热情,跟人非常容易相处,面对世界的眼光似乎不可能是悲伤或苍凉的。
其实在童年,在成长过程里,你已经不自觉地对这个世界形成苍凉的眼光了,那是逃不掉的,只是你当时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你,那段时间就会在心底藏起来。
什么是根?除了实际的电影经验,就是你成型时期的人文素养,你成长的背景。
《童年往事》说得非常清楚,1947年,我父亲是广东梅县的教育局长。
因为参加审议会,碰到他同学,他同学要来台湾当台中市长。
他邀我父亲当主任秘书,我父亲就实实在在来台湾了。
过来以后写信回去,就把我们全家都接来了,我那时候才4个月。
然后,1949年就回不去了,回不去就影响到我家里。
影响比较严重是我母亲。
突然回不去,她的后援就没了,亲戚朋友全都没了。
我父亲得了肺病,心脏也不好。
台北潮湿,会引起气喘,他就长期住疗养院,然后不得不迁到南部。
我母亲常常两边往返,然后带着一堆小孩。
从小就很艰苦,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我奶奶一直要带我回大陆,她说过了梅江桥就要回去了,因为她太老了,已经没意识了,她感觉是在真实地回家。
你不知道生活有多少荒谬,所谓黑色,是从真实和荒谬来的。
我是4月生人,我的星座是白羊座。
星座可能有一定道理,我的性格是总想逃避,就是不想呆在家里,总往外跑。
我们在凤山的时候,住在城隍庙附近,县衙旁边。
这个地方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我们那个城隍庙是台湾南部七县市戏剧比赛的地方,每次比赛都要一两个月。
童年往事:沉浸其中,看懂人生
看侯导的电影,就像是在品一杯外表看上去不足为奇实则年代久远而内容丰富的美酒,香醇中透着低调,刚开始本以为会索然无味,但当细细品味后浓重的触动就会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受之启发。
《童年往事》的出现更是犹如当头一棒,看似聚焦的都是当年普通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内容却极其的饱满和深刻,蕴藏着一种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和态度。
童年
祖母急切呼唤名字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和同龄小孩一起结伴玩弹珠;调皮捣蛋被母亲狠狠地打骂,罚跪罚洗碗;利用小聪明赚点外快吃点小吃解解馋;用水泡的方法耐心收集信封上的邮票;一边吃饭一边背贴在墙上的九九乘法表;考得好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跟家人分享得点小奖励;跟着祖母屁颠屁颠的“回家”,一起吃好吃的冰沙一起玩。
虽然这些发生在上世纪遥远的台湾,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完全不一样,但却能唤起一代人的强烈共鸣,从一些匠心独具的情节中,勾起了无数人的怀旧情结,一切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就像一把打开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一段美好经历的钥匙,令人感慨万千。
青春
纵观台湾影史可以看到在社会及政治格局的动荡转变中,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改变和影响,从杨导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蔡导的《青少年哪吒》,再到豆导的《艋舺》、九把刀的《那些年》,无论是残酷还是美好,有关“青春”的主题可以说一直都是台湾电影挥之不去的重要标签,早已成了一种极具分量和价值的类型片,而从侯导早期拍摄的作品来看,青春的烙印更是贯穿始终,这部《童年往事》就是部典型的代表作。
进入青春期的阿孝,在雄性荷尔蒙的迸发下,挥霍着青春的激情和亢奋,对发育和爱情也有了一定懵懂的意识,怀着本能的冲动尝试“第一次”,面对生活充满了叛逆和无视,与老师作对,搞恶作剧,与狐朋狗友一起肆无忌惮的瞎混,带着一股子冲动和热血试图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或许是很多人青春
往事中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也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必经之路,这样的青春或许看上去有些负面或消极,不是那么的光彩或美好,但回报往往都得付出点代价,同样也包括成长。
乡愁
在以往很多台湾电影中普遍都少不了对于乡愁的刻画,那是一种犹如血肉相连般的牵挂和思念,一份终生都难以割舍的情分,带着过来人身份的侯导更是不言而喻,通过这部自传性质的电影侯导生动的表达出了台湾人心底的那份根深蒂固久久不能释怀地挂念,片中的祖母常常把回大陆挂在嘴边,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子孙回祠堂拜祖先,以至于一次又一次迷糊的尝试着“回去”,又三番五次的被送回,却殊不知“家”早已变得遥不可及。
父亲在留下来的自传中写道原本以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动身回去,所以买的都是一些用竹子做的廉价家具,因为觉得方便到时候好丢掉,无论是祖母还是父亲,他们代表着的其实是曾经移居到台湾来的那辈人的真实写照,倾诉着他们的愁思和心声,而这份对于“回家”报以终生的执着和期望,以及对“落叶归根”这种传统世俗观念报以的强烈信念,无不让人为之动容和感怀。
不过乡愁的背后同样也带出了历史的残忍带给人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愁苦,还有物质上的窘困和艰辛,片中更是多次加以表达,在阿孝考上学校回家报喜时,大姐默默地倾诉着自己为了这个家的生计而无奈放弃了自己的学业,阿忠也没继续深造而是在母亲的劝告下出去教书贴补家用,母亲时常为家里的开销精打细算,只能让长子长女委屈牺牲,这些情节的涌入真实的再现了背井离乡后人们生活的不易和困苦,加上侯导意味深长的镜头感,乡愁的含义因而变得更加的浓厚。
死亡
一谈到死亡,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就像个恐怖的禁忌,它的冷酷、决绝和沉重,往往让人难以承受,但凡事通常都有两面性,其中也不乏被人主观意识上归纳为完全消极的死亡,同样也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在这部电影中,就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死亡,除了为影片注入了厚重的宿命感外,从起先父亲死后的淡然,到母亲死后的泣不成声,再到祖母死后的坦然和释怀,就像是从懵懂到青春到成熟的三次意义非凡的脱变,透过主人公阿孝情绪和心态上的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有时候往往唯有挫折和伤痛才能让人学会如何以一种更为透彻而成熟的认识来看待世事。
侯导用一贯克制内敛的镜头语言,通过短短一百三十八分钟的时间,在主观写实主义形式的刻画下展现出了过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包含着以上快乐无忧的【童年】,躁动叛逆的【青春】,浓郁而透着酸涩的【乡愁】,以及沉重哀痛但带着正面力量的【死亡】,由此就像是看到了一条连贯、真实而感性的人生路,让我们沉浸其中,看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