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海:2020年高考命题的10项基本原则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3.91 MB
- 文档页数:13
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考察重点及命题原则备考攻略最新版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推动宪法类教材编写与修订,推进香港、澳门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将民法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鼓励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单独设立法治课,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
这也透露部分高考命题方向,2022高考命题趋势如何发展,那么面对新的命题趋势考生又该如何应对?今天新百年教育为大家整理了最新高考命题方向和考察重点,请2022届考生重点关注!这则通知预示着,今后高考中也会适当增加法治内容,考生们也要注意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有何变化?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又该如何准备?一、2022年高考重点考察内容01.日常内容融合到考题中2022年高考试题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融合到考题中。
比如说,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这个点,考察的学科就有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学科的考题。
因此,考生必须注意,因为,这个也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又比如,疫情在生物中考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下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考生提示:平时多看新闻,在做试卷把常见的和生活相关的题目整理起来。
02.热点素材1、中国建党100周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2、神舟十二、十三号载人飞船再次升太空3、2021年东京奥运会4、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5、2021年诺贝尔奖6、教育“双减”政策7、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与精神8、共同富裕的规划9、《长津湖》《功勋》……对于2021-2022年这区间发生的热点素材要重点把握,比如,任何人,任何外部势力都不能阻挡我们国家崛起和国家完整统一。
比如,中国神舟载人飞船等。
二、对命题专家有哪些要求1、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2020高考命题六项基本要求和十大命题原则2020高考命题将继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高考的核心功能,上好“立德树人一堂课”、做精“服务选才一把尺”、树好“引导教学一面旗”,做到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
各学科命题都要体现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论述,体现高考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并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
高考命题要严格按照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考查要求,明确“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以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试题要立足基础、凸显能力、关注现实、彰显学科特点。
2020高考命题六项基本要求:要求1:试题设计不超出《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
要求2: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应具有合理的覆盖和比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3:试题要求原创,必须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在学术上没有争议。
题目立意情境和设问应科学、可信、新颖、灵活,表达方式应合理、有效、准确、简捷。
要求4: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难易比例应配置合理。
要求5:选择题的题干应围绕一个中心,和选项的关系一致,干扰项的有效性和迷惑性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各选项的结构和语言长度应大体一致,各题正确选项的分布要基本均匀。
要求6:非选择题考查主要的、重要的高层次学科能力,答题量和思维量与赋分值应合理。
2020高考命题十项基本原则(一)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高考命题应体现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
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2021年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一、命题要求1. 导向性要求高考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教育考试,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高考命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学,引领教材,引导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2. 科学性要求高考命题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保证试题的严谨性、规范性、公平性。
试题要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基础性要求高考是高校招生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因此,高考命题必须注重基础性,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过分追求细节和偏题怪题,让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应对考试。
4. 创新性要求高考命题必须注重创新性,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试题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让考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引导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5. 人文性要求高考命题必须注重人文性,关注考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人文素养。
试题要注重对考生文化素养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文化传承问题等,促进考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命题原则1. 科学命题原则高考命题必须坚持科学命题原则,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命题。
试题要符合科学规律,内容科学、严谨、规范,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
同时,试题要体现公平性原则,避免出现歧视性试题。
2. 导向性原则高考命题必须坚持导向性原则,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试题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引导考生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试题要体现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引导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3. 人文性原则高考命题必须坚持人文性原则,关注考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人文素养。
解析2023年高考命题规律特点一、引言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每一位考生和家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考命题原则是决定考试内容、形式和难度的重要因素,对于考生备考和考试结果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解读2023年高考命题原则,以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命题原则概述1、科学性原则:高考命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确保试题内容准确、客观,符合学科特点。
2、公平性原则: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必须确保公平、公正,避免歧视不同地域、学校、家庭的考生。
3、创新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应不断创新,适应时代需求,提高选拔效率。
4、导向性原则:高考命题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具体解读1、科学性原则:(1)试题内容:高考命题应注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试题应覆盖各学科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
(2)试题形式:高考命题应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便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试题形式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考生关注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难度:高考命题应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控制试题难度。
难度适中的试题有助于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提高选拔效率。
2、公平性原则:(1)地域公平:高考命题应确保不同地域的考生在考试内容上享有公平待遇。
避免出现地域性偏见或歧视现象。
(2)学校公平:高考命题应考虑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差异,确保各学校考生在考试中具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3)家庭公平:高考命题应避免家庭背景对考生成绩的影响。
试题内容应避免涉及家庭背景相关的信息,确保每位考生在考试中不受家庭因素干扰。
3、创新性原则:(1)题型创新:高考命题应不断创新题型,引入新的考查形式和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可以引入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以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考命题的方法及命题经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重要考试,命题是高考的核心环节之一。
合理的命题方法和丰富的命题经验对于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命题的方法和经验,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高考命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命题应该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特点。
命题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合理选择命题材料和命题形式,确保命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考命题应注重综合性。
高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应该注重综合性的要求,既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和创新能力。
命题者应该设计多样化的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等传统形式,又有应用题和论述题等综合性题型,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
高考命题应注重实用性。
高考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命题应该注重实用性,即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者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关的命题材料,设计与实际问题相关的命题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考命题应注重公平性。
公平性是高考命题的核心价值,命题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考生,确保每个考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
命题者应该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确保命题过程的透明和公正,杜绝任何形式的舞弊和作弊行为,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高考命题应注重创新性。
创新性是高考命题的灵魂,命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命题者应该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命题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考命题的方法和经验是多方面的,需要命题者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注重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公平性和创新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命题方法和丰富的命题经验,才能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为考生提供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了解高考命题的方法和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0高考新增考点和命题原则和要求一、命题原则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价值引领。
二、命题要求高考试题必须具有四个特点,即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公平性。
高考试题的科学性要求是:试题素材、考查方式正确,试题难度、测量指标合理。
高考试题的规范性要求是:文字、图表、符号、公式、分数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试卷格式、试题序号、指导语等试卷规范符合要求。
高考试题的准确性要求是:试卷整体质量过关,在保证单个试题质量的基础上,整份试卷的测量功能,包括内容分布、能力结构、难易程度、考试效果等,都符合预期要求。
高考试题的公平性要求是:确保不会因为考生的性别、地域、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使考试结果产生偏差。
三、命题导向考向1:重视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高考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要求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扎实牢靠,只有根深方能叶茂。
考向2:重视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的融会贯通。
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个知识网络之中。
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网络。
考向3:重视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高考命题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
避免考试和生活学习脱节,坚持应用导向,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去解决实际问题。
考向4:重视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高考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四、2020年命题如何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试题之间、考点之间、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考查;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蕴含的实际问题,体会课堂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
高考命题的十项原则高考命题的十项原则1.方向明确,立意鲜亮,情景新奇,贴近实际高考命题应表达时代主题,弘扬时代精神。
试题要用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考查内容进行包装,坚持“信息切入、力量考查”的原则。
2.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意创新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
每年以考查基础学问为主,而且起伏不大,改变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
同样的考点学问,今年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这样问,明年那样问,标新而不立异,交叉而不偏离,年年创新,常考常新。
3.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高考为了保证选拔功能,试题必需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较难的题目,考生一般入题较易,之后会发觉解题的〔方法〕许多、路子很宽,但越走越窄,越来越难。
试题层层设卡、环环相扣,每一问都要挡住一批考生,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走究竟。
4.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表达力量高考命题不留教材版本痕迹,生疏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学问都是考纲要求内容。
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想”就是思维,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同学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表达考生的关键力量和学科素养。
5.表达国情,公正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命题者在编制每一道试题时都要考虑我国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对每一位考生都公正。
所谓“以生考熟”,就是用生疏的问题情境考查熟识的学问,大家都没见过、没做过,老师也没讲过,这类问题能考查同学的力量,是考生的群体性“软肋”。
6.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来高考评价体系比方政治有些问题似乎提给总经理、董事长,甚至是县长、市长的。
物理化学等理科类试题有的是尖端科研课题、甚至是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内容,起点很高,但答案不会超越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落点很低。
7.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重点学问重点考,重点学问年年考,非重点学问轮番考。
高考试题对新课标命题原则的体现——以2020年高考试题为例发布时间:2021-05-19T15:24:12.3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作者:白春玲[导读]白春玲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确山 463200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全国I卷化学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JCJYC2007172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22-01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化学试题的命制原则:即必须坚持,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准确把握“素养”、“情境”、“问题”和“知识”四个要素的定位和及其相互联系,构建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思路[1]。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提出以下试题命制框架:下面以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真题中化学部分为例,分析高考试题在新课标命题原则上的体现:一. 运用真实情境作为背景素材,体现学科知识的价值、使问题考查贴近实际。
只有在真实情境下,化学学科知识才能变得丰富多彩,突出其应用价值。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几乎每道试题都设置了真实的情境,这些情境主要来自于社会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的诊治,如第7题;有的来自于工业生产,如第28题;有的来自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如第9题;同时也涉及到了国内化学工作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如第36题中“有机超强碱”的研究题。
分析以上这些素材可以发现,这将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化学学科的强烈认同感,使其深刻认识到化学对于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们“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3]。
二. 提出实际问题考查主干知识,重基础和能力。
必备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紧密相连。
如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真题的第7题,其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即新冠肺炎的防治,主要考查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以及氯仿的化学性质;第8题中给出如下图的有机物键线式结构,则侧重考查四种官能团的性质,考查有机物主干知识,这也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