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播种机开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精量播种机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精量播种机设计学生姓名:马云鹏学号: 130501617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张戌社(教授)2017 年 4 月 6 日精量播种技术的重点就是在保证播种密度前提下,同时实现粒距均匀和播深一致。
GRIEPENTROG[3]指出均匀的粒距能通过减小作物间对光、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来提高产量; GAN 等[4]研究发现,播深不均匀会导致出苗不一致,不育植株增加而造成减产。
要实现播种后粒距一致,精密排种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种子的平稳运移和种器的驱动技术以及精确定位技术是其重要保障[5]。
播种单体精确仿形及其下压力的实时检测和调控是实现播种深度均匀一致的关键。
随着人们逐渐对播种装备技术水平需求的提高,以及 GIS、GPS、农田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精量播种机正逐渐向智能化发展,播种作业参数的实时检测、调控、显示和传输,根据田间肥力、光照等条件进行变量播种等智能化播种技术逐渐成为精量播种研究的热点。
1.3国内外发展现状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 20世纪60 年代开始研制并推广了气力式精量播种机械。
国外目前在精量播种机的研究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在精量播种机上除了设有完善的整地、覆土、镇压、施肥装置外,它的排种装置大多采用新的工作原理包括各种机械式排种原理和气力式排种原理,尽而保证单粒精量播种[6]。
中国对于精量播种机的研制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起步较晚,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机器、对国外的机型进行仿制,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的精量播种机逐渐有了较好的发展。
虽然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目前为止,各种精量播种机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技术较为成熟的精量播种机,也仅是针对大豆等规则作物颗粒的播种效果明显、精确度高以及排种性能好。
精量播种机按照排种原理可分为机械式和气力式两种。
机械式精量播种机分垂直圆盘式、锥盘式、垂直窝眼式、纹盘式、倾斜圆盘式、水平圆盘式和带夹式等[7]。
马铃薯机械设计开题报告马铃薯机械设计开题报告一、引言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材。
然而,在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人工劳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
为了提高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马铃薯机械设计成为了迫切需求的领域。
二、问题陈述目前,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存在以下问题:1. 劳动强度大: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对劳动者的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
2. 效率低下:依靠人工操作,种植和加工的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3. 容易出现人为错误:人工操作容易出现疏忽和错误,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目标与意义本次机械设计的目标是开发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种植和加工机械,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人为错误的发生率。
这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方法与步骤1. 调研分析: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种植和加工机械的调研分析,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已有技术解决方案。
2. 技术选型:根据调研结果,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包括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机械结构设计等。
3. 机械设计:根据选定的技术方案,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包括马铃薯种植机和马铃薯加工机的设计。
4. 原型制作:根据设计结果,制作马铃薯种植和加工机械的原型,进行实验验证。
5. 优化改进:根据实验结果,对原型进行优化改进,提高机械的性能和可靠性。
6. 实际应用:将优化改进后的机械投入实际生产中,进行试验推广。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机械设计,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 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作业可以大幅提高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2. 减轻劳动强度: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工劳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3. 降低人为错误: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了人为错误的发生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马铃薯播种机具设计1 前言1.1 课题背景和科学意义马铃薯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高蛋白作物,其总产量在全国范围内超过6900万吨。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9000万亩。
马铃薯的全部产量已经占了世界马铃薯的总产量的21.5%左右,如果只看总产量的话,我国目前排在世界第一位。
不过相比与美国、或者欧洲还有澳大利亚来说,我们的单位产量还远远不够。
中国每公顷的马铃薯的产量在2004年只有15324公斤左右。
但是在新西兰,世界上马铃薯每公顷产量最高的国家,他们的单位产量比我们高出百分之十几的比重。
所以说我国目前还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我们大概每公顷都低于最高产量国家的24553千克多,接近他们的三分之一还要少。
我国马铃薯单位产量很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因此,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马铃薯产量,这是目前第一件所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我们也要对机械化生产水平加以掌握与熟练。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高单位面积马铃薯产量,同时种植方式在传统的马铃薯的技术当中已经变革。
第一.我们是要提针对高机械化能作用与马铃薯的产量的生产水平相关方面的提高。
这几年马铃薯的半靠机械化运作的国内外还是全机械的运作的种植区,仍然提醒着我国的传统的栽培方式在马铃薯种植方面的运用已经无法在国际上持保证的水平,甚至在未来这样的运作方式一定会是落伍的,不高效率的方式。
这些完全根据人的力量或者用消耗动物的资源去生产的传统运作方式。
从挖沟到覆土、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贯穿整个环节,从而直接的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种植效果远低于机械化种植水平。
中国疆土辽阔,其实土地种类也多样化,所以多不同的种植物有着不一样的传播种植的方式。
今后国际化的播种机发展的方向一定是为了提高单位产量,而去个性化设计的播种机,并且具备非常适应性强的功能。
有一个不能忘记的关键因素,源于其播种机的适应环境和各种作物的特性的性能。
因为这样可以对播种机的性能也有所升级,它的通用性是有助于其发展的。
马铃薯扩种和连作栽培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
响的开题报告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居于前列,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
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马铃薯扩种和连作栽培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首先,将对马铃薯扩种和连作栽培的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其定义、特点、优点以及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将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相关
指标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作物产量等内容。
接着,将针对马铃薯扩种和连作栽培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对马铃薯种植区域的分组处理,对比分析不同种植
模式下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最后,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马铃薯扩种和连作栽培
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马铃薯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
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马铃薯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优化马铃薯种
植模式,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为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
护做出贡献。
小区播种机开题报告小区播种机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城市中的居民,小区的绿化环境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人工绿化方式存在着劳动力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小区绿化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决定研发一种小区播种机。
二、项目目标1. 提高绿化效率:通过引入自动化播种机械设备,减少人工耗时,提高绿化效率。
2. 提高绿化质量:播种机械设备具有一致的播种深度和间距,确保植物的生长环境一致,提高绿化质量。
3. 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小区绿化的劳动力成本,提高绿化的经济效益。
三、项目原理小区播种机的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将种子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距均匀地播撒在土壤中,并覆盖一层薄土。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种子储存仓、种子输送装置、播种装置、土壤覆盖装置和控制系统。
种子储存仓用于储存种子,种子输送装置将种子输送到播种装置,播种装置将种子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距均匀地播撒在土壤中,土壤覆盖装置用于将播种后的土壤覆盖在种子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整个播种过程。
四、项目优势1. 提高绿化效率:相比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小区播种机能够大幅度提高绿化效率,减少人工耗时。
2. 提高绿化质量:小区播种机具有一致的播种深度和间距,确保植物的生长环境一致,提高绿化质量。
3. 降低劳动力成本:小区播种机的引入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小区绿化的劳动力成本,提高绿化的经济效益。
4. 环保节能:小区播种机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项目实施计划1. 设计与制造:我们将组建一个专业的研发团队,负责小区播种机的设计与制造。
团队成员包括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等,他们将共同合作,设计出一台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小区播种机。
2. 测试与改进:在设计与制造完成后,我们将进行小区播种机的测试与改进。
通过实地测试,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小区播种机的性能和功能,确保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马铃薯播种机开题报告马铃薯播种机开题报告摘要: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大。
然而,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存在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播种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引言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大。
然而,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等。
因此,设计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播种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市场需求分析目前,马铃薯种植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
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因此,市场对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播种机的需求非常迫切。
3. 技术可行性分析目前,自动化农业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自动播种机在一些作物的种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水稻、小麦等。
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马铃薯种植的自动播种机是完全可行的。
4. 设计原则设计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播种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4.1. 提高播种效率: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提高播种速度和精度,减少劳动力投入。
4.2. 适应不同土壤条件:考虑不同土壤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播种机结构,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土壤条件。
4.3. 降低能耗:采用节能技术,减少播种机的能耗,降低使用成本。
4.4. 智能化控制: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播种机的自动控制和监测,提高种植效果和管理水平。
5. 设计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行性分析,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控制的马铃薯播种机。
5.1. 机械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机械结构,提高耐用性和稳定性。
设计合理的种植装置,保证种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5.2. 控制系统设计: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对播种机的自动控制和监测。
通过调整播种深度、行距等参数,实现对马铃薯种植的精细化管理。
5.3. 能耗优化设计:采用节能技术,如电机变频调速、能量回收等,降低能耗,提高使用效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多功能播种机设计(主结构及撒水施肥部分)学生姓名:尹海波学号: 061615131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宁辰校(副教授)2010 年 3 月 30日1 文献综述1.1 研究播种机的意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日渐破坏,在农业生产中实施保护性耕作就显得尤为重要[1]。
多功能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通过不耕或少耕地,直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的未翻耕地上,经拖拉机一次进地完成开沟施肥与播种,这样可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具的进地次数,降低拖拉机对土壤的压实和破坏,尽量保持地面覆盖物,不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腐殖质的储存,防止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
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将耕作尽可能减少,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耕作的缺点,以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扬沙、抑制沙尘暴;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劳力,机械及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大多数作业必须由机械完成,其所用机具种类比传统耕作机具少,但主要机具的结构和性能一般比传统机具复杂且要求高,免耕施肥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机具。
并且要同时完成播种和施肥作业,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残茬覆盖的地里,种床条件比传统耕作地要差,所以,免耕施肥播种机除要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排种、排肥、覆土、镇压功能外,还必须有清茬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功能等[4]。
1.2 国内外对播种机的研究概况(1)国内对播种机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为代表,在小麦免耕播种机方面,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王耀发、李问盈、杜兵等人对免耕播种机的开沟器和种肥分施机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种整体式种肥正位分施机构,并研制了免耕播种机的样机,可在残茬地里播种[5]。
.工业学院题目:马铃薯播种机的设计姓名:高山森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1120112学号:12指导教师:石2014年4月24 日说明一、有关说明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确定后,学生应尽快征求导师意见,讨论题意与整个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工作计划,然后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并编写研究提纲,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研究(或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应说明此项研究(或设计)在生产实践上或对某些技术进行改革带来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有的课题过去曾进行过,但缺乏研究,现在可以在理论上做些探讨,说明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2.国外同类研究(或同类设计)的概况综述。
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后,对该类课题研究(或设计)已取得的成就与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综述,只对本人所承担的课题或设计部分的已有成果与存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课题研究(或设计)的容。
要具体写出将在哪些方面开展研究,要重点突出。
研究的主要容应是物所能及、力所能及、能按时完成的,并要考虑与其它同学的互助、合作。
4.研究(或设计)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或切合实际的具有新意的设计方法,是获得高质量研究成果或高水平设计成就的关键。
因此,在开始实践前,学生必须熟悉研究(或设计)方法,以避免蛮干造成返工,或得不到成果,甚至于写不出毕业论文或完不成设计任务。
5.实施计划。
要在研究提纲中按研究(或设计)容落实具体时间与地点,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二、注意事项1.开题报告的撰写完成,意味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已经开始,学生已对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了周密的思考,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关键的环节。
在开题报告的编写中指导教师只可提示,不可包办代替。
2.无开题报告者,不准申请答辩。
3.学生可根据容的多少调整表格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