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1.62 MB
- 文档页数:16
《建筑设计基础》心得总结第一篇:《建筑设计基础》心得总结《建筑设计基础》学习心得体会这段时间在网上学习了《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受益匪浅。
颇有些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成为一个有水平的建筑设计师,是每一个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共同追求。
“有水平”或“高手”或“高水平”都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分析每一个有水平的建筑设计师的作品,设计道路、创作历程,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扎实、全面的专业基础;广泛的艺术素养;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学术、研究的前瞻性。
不是说拥有了以上的因素就等于拥有了成功设计的作品,只可以说是所有成功设计作品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
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个道理,每一个设计,一个工程,都受制约于规划、经济、人为干扰、材料、经营、基础条件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集体行为,所以,搞纯艺术的画家做不得建筑设计,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完全独特个性的精神空间。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尤其是在中国国情下,应该是在不可能改变各种制约因素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运用各种设计手段,达到甲乙方面的共同满意。
纵观国内设计行业,尤其是处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建筑设计行业必将会随着社会大趋势走向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越细。
由于社会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们要知道、了解的东西太多,以后也许会随着分工的精细、行业体制的规范,延生出类似国外的设计师设协会,如工业建筑计协会、公共建筑设计协会、商业设计协会、文体设计协会、酒店设计协会、……实际上,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经日趋和国际上逐渐接轨,并呈现无比繁荣的现象,设计公司,“事务所”,整个中国就象一个大的建筑市场。
我们常常会感觉累,工作强度大,新材料、新工艺需要了解,新理念、新信息需要消化,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需要学习,大家都很忙,忙于应付,忙于过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想想和再学习。
年轻设计师中,很多人过于追求技巧,而常常忽视设计本质,一旦离开计算机,离开图库,大脑一片空白,徒手根本不能画图,不能设计,中年设计师,又易墨守陈规,难于改变已有的设计、审美观念,难于适应新思想、材料……建筑设计的概透过种种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有的设计师,设计生命常青不衰,有的则昙花一现,有的则永远没有个性……设计行业如同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所有的现状、现象和它内在的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建筑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二章节进行深入讲解,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形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
具体内容包括:建筑设计的功能、美观、经济、安全原则;建筑形式中的点、线、面、体元素;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2. 使学生了解建筑形式的构成要素,提高建筑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的方法。
教学重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形式的构成要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投影仪、建筑模型、图纸。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绘图工具、建筑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组优秀建筑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建筑设计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30分钟)(1)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美观、经济、安全。
(2)建筑形式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3)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的基本方法。
3. 例题讲解(40分钟)以一个实际建筑项目为例,讲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形式要素和空间组织与布局方法。
4. 随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分析其设计原则、形式要素和空间布局,并绘制简要分析图。
5. 课堂小结(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2. 建筑形式的构成要素3. 建筑空间组织与布局的基本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个建筑案例,从设计原则、形式要素和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1)设计原则:功能原则、美观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
(2)形式要素:点、线、面、体。
(3)空间布局:合理利用空间,满足功能需求,体现审美价值。
2. 作业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和特点。
《建筑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要素;(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熟悉建筑设计的规范和标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3)通过评价与反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建筑设计概述1. 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2. 建筑设计的原则和要素3. 建筑设计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1.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2. 设计方案的构思与表达3. 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完善第三章: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1. 建筑设计的方法概述2. 建筑设计的表现技巧3. 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第四章:建筑设计的规范与标准1. 建筑设计规范的基本内容2. 建筑设计标准的作用和意义3. 建筑设计规范的适用与遵守第五章:建筑设计的评价与反馈1. 建筑设计评价的原则和方法2. 建筑设计评价的内容和标准3. 建筑设计评价的反馈与改进三、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设计基础》2. 案例素材: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3. 设计软件:AutoCAD、SketchUp等4.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设计实验室等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建筑设计成果,如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美观性等;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建筑设计成果和过程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建筑设计项目;2.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鼓励学生开展设计竞赛和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六、教学实施1.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建筑设计基础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31020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1课程总学时:48 讲课:24 实践:0 习题:24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模式已形成了一套以绘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严谨和完善的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教改的任务是给学生较全面的启蒙,加强学生早期的理性知识教育,缩短他们的认识周期。
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图画得好,字写得好,有较好的作图技巧和环境空间意识,学会通过图纸处理矛盾,运用建筑语汇表达思想。
2.教学目标:1.理论及习题课教学目标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2、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理论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
建筑理论包括: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设计入门。
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穿在课程设计的作业中。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1、了解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专业所学内容及建筑师所具备的素质2、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深刻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及传承关系;3、掌握制图工具的使用要领,熟练运用工具,综合所学的基本表现技法按要求完成课程作业;(三)实施说明1.教学条件(1) 采用辅助教材及参考书目作为教学辅导资料;(2) 以国家标准规范为指定设计参照标准;(3) 为学生提供指定专业制图教室、制图桌、制图工具等;(4) 学生课下自学可利用系资料室、校图书馆、网络资源。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第一节建筑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使学生对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2、熟悉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3、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2、难点: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进度:讲授新课:1.建筑的基本概念1学时2.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0.5学时3.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0.5学时4.中外建筑简介1学时五、课时数:3课时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教学方法:新课讲授,教学演示与板书结合。
教辅方式:课堂提问及解答七、思考、练习题、作业:1、思考总结中国建筑自己的特色。
2、复习学习重点,提前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具。
八、参考书:1、《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拉索P.;LaseauPaul;邱贤丰,中国建工出版社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高复泰译,中国建工出版社4、《外部空间论》,(日)卢原义信著5、《建筑设计资料集1》,中国建工出版社6、《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邹德侬译中国建工出版社7、《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美),汤纪敏包志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九、教学小结、后记:1.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迅速掌握操所学知识。
2.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课程内容外,及时引入课程外的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十、教学内容、过程(附后):(一)、讲授新课1、介绍专业特点,学习的要求,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历程。
学科的形成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2、第一章节:建筑的基本概念(1)建筑及其范围(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3、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4、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1)掌握设计的意义(2)明确设计的程序(3)培养设计意识,转换设计思维5、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1)中国建筑发展简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及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特征(2)外国建筑发展简介(二)、学时小结理清章节脉络,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小结。
《建筑设计基础1》课程教课纲领课程代码: 120131020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124课程总学时:48授课:24实践:0习题:合用专业:建筑学纲领编写(订正)时间:2017 年 10 月一、纲领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课目的1. 课程地位:《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骨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入门课程,其教课模式已形成了一套以画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谨慎和完美的教课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教改的任务是给学生较全面的启发,增强学生初期的理性知识教育,缩短他们的认识周期。
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单图画得好,字写得好,有较好的作图技巧和环境空间意识,学会经过图纸办理矛盾,运用建筑语汇表达思想。
2. 教课目的:1. 理论及习题课教课目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骨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好的教课系统。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初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此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固坚固的基础。
2、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建筑设计基础的教课内容主要包含建筑理论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
建筑理论包含: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设计入门。
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串在课程设计的作业中。
经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设计的实质训练这两个教课环节来达成。
(二)知识、能力及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1、认识建筑的基本组成因素,指引学生理解建筑专业所学内容及建筑师所具备的素质2、认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深刻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及传承关系;3、掌握制图工具的使用要领,娴熟运用工具,综合所学的基本表现技法按要求达成课程作业;(三)实行说明1.教课条件(1)采纳协助教材及参照书目作为教课指导资料;(2)以国家标准规范为指定设计参照标准;(3)为学生供给指定专业制图教室、制图桌、制图工具等;(4)学生课下自学可利用系资料室、校图书室、网络资源。
第一章建筑概论第一节怎样认识建筑一建筑及其范围建筑的目的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二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建筑是一种技术工程,与机电、道路、水利、等工程一样,是为着某种使用上的目的,而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的,所以它是人类社会的一项物质产品。
建筑艺术是以建筑实用和建筑技术为基础。
三建筑和社会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2、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一建筑的功能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寸(2)人的生理要求朝向、保温、防潮、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人流及路线的安排二物质技术条件1、建筑结构柱、梁、板、拱、墙2、建筑材料木材、砖砌体、钢筋混凝土、钢材、铝材3、建筑施工施工技术:人的操作熟练程度,施工工具和机械、施工方法等施工组织:材料的运输、进度的安排、人力的调配等三建筑形象比例:建筑的各种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的的比较关系。
尺度: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对比:建筑各要数之间的差异。
韵律:建筑中各种具有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
均衡: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受。
稳定:建筑物的上下关系在造型上锁产生的一定艺术效果。
第三节建筑空间一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空间就是容积,它是实体相对存在的。
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是借助实体而得到的。
人们常用围合或分割的方法取得自己所需的空间。
空间的封闭和开敞是相对的。
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二建筑空间建筑空间是一种人为的空间。
近代的建筑发展在空间功能和空间艺术上取得了突破:首先,近代建筑类型繁多、功能多样,要解决好建筑的使用问题,就必须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周密的分析,通过设计把他们转化为各种使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