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柏先生的《闲话常熟话》
- 格式:docx
- 大小:23.39 KB
- 文档页数:15
苏州闲话就是非遗易点澜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它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以“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方言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所以,说苏州闲话是非遗一点也不为过。
我国从1949年后开始强势“推普”,昔日只有少数人会讲的“官话”,今天几乎人人必会,1992年前后,更是禁止中小学生在下课时使用方言,并且不允许电视里出现方言节目。
普通话已无需担忧,倒是方言的衰弱让人有点着急。
后来着急的苏州人慢慢觉察出了一些变化,电台、电视台里出现了《阿万茶楼》、《施斌聊斋》等苏州闲话节目;紧接着学校里苏州话解禁,甚至有了苏州闲话兴趣班,苏州话教材也开始出现;公交、地铁里也听到了苏州闲话播报。
对苏州话来说,还有一个更利好的消息:国家语委于2008年10月在苏州市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
苏州市区及常熟、昆山市区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地区,也就是说吴侬软语的苏州话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方言。
苏州话的保护传承开始走上最高官方渠道。
在苏州,有关苏州闲话的民间传承也很兴旺,有人直接用苏州话演唱,有人在论坛里专门用苏州话发帖,还有人建了“苏州闲话”网站教人学苏州话,各种苏州话培训班也如火如荼,这些都在发出一个信号:苏州话很重要,它是我们的宝贵遗产,传承保护它刻不容缓。
说苏州话也是传承吴文化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谁谁谁说话,其中“谁谁谁”可以填空入任何一种方言,苏州话被排在毋庸置疑的“好听”之首。
“好听”,这是大家对苏州话最直接的印象。
从发音来看,苏州话有七个声调,大量的字都念变调,发音软糯抑扬,读起来不分前后鼻音,没有双元音,单元音十分丰富,听起来就是一股软糯味道。
苏州话不光美在“好听”,还美在有底蕴。
很多苏州人会在中学时有过这样的经历,读文言文时,老师会建议学生用吴语读出来,五言、七言用普通话读不出感觉来,用苏州话读则能感受到古韵。
吴方言专家、苏州大学教授汪平有一段经典吟诵《寒山寺》,用抑扬顿挫的吴语读出诗句,断句也不是我们普通话阅读时的断法,听来就是别有一番韵味。
苏州“闲话”作者:邹抒阳来源:《少年文艺》2005年第09期苏州人管“话”叫“闲话”。
“说话”就是“讲闲话”。
我在苏州生活到三岁,然后被送到南京由妈妈带。
离开苏州前,奶奶怕我讲的话别人听不懂,就教了我好些她认为是普通话的话。
结果刚到南京时,我讲的话不仅南京人听不懂,连我妈也听不懂。
谁知上了一个礼拜幼儿园,我就学了一口南京话,回家张口就喊:“骂(妈)!”把妈妈吓了一跳。
她又开始担心我会忘记苏州话,于是勒令我在家只许讲“苏州闲话”,这样我才好歹至今保留了乡音。
“情愿听苏州人吵相骂,弗愿听宁波人讲闲话。
”———呵呵,虽说我没觉得苏州话柔媚宛转得犹如仙乐,但因为是乡音,听来总觉亲切。
喜欢妈妈喊我“小娘嗯”———“小女孩”的意思,那种亲昵又带些埋怨的口气,仿佛一个柔软的指头戳到额上,一声“小娘嗯”后往往是“帮我尝尝咸淡!”说是尝,最肥美的那块肉就落在我肚里了。
据说我小时候,奶奶喊我“囡囡”———也是对小女孩的昵称,比“宝宝”更嗲,弄得我在一段时期内以为“囡囡”就是自己的大名。
如果说普通话是一套昂然的正装,那么苏州话就是一件柔软宽松的睡衣,给我暖暖的熟稔的居家过日子的感觉。
苏州人对于亲眷的称呼名目很多。
回到苏州老家,一大圈人热热闹闹地叫过来:“好婆”(奶奶)、“娘娘”(爸爸的妹妹)、“嬷嬷”(爸爸的姐姐)、“夫夫”(姑父,小时候掉了门牙喊,变成“呼呼”了)、“姆妹”(伯母)……然后挤在姊妹丛中,缩进沙发深处,听任那些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好像带着泡沫的春水在身边悄然涨起。
“隔壁王家里的儿子买车哉。
”“彩香小菜场的生煎馒头蛮灵的。
”……含着檀香橄榄,啜着碧螺春茶,舌尖上滚动着细碎亲切的苏州话;小巷深处日影移转,一个悠长的午后就这样过去了。
都说苏州是个风花雪月的地方,但苏州话却没有“我爱你”这个说法,代之一句淡然而轻松的,也更加世俗的“我欢喜你”。
“欢喜”,中学生对暗恋已久的同桌也可以这么说。
大学时候一帮无聊的家伙搜集各种方言的“我爱你”的说法,我教给他们“我欢喜你”,到了他们嘴里却变成了“我呼死你”,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常熟话各类词特点
常熟话是苏州方言的一种变体,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常熟市一带。
常熟话与其他方言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声母清晰:常熟话的声母读音较为清晰,发音准确,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例如,“小”读作“shao”,“鱼”读作“yu”。
2. 声调韵律:常熟话的声调韵律较为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
相对于其他方言来说,常熟话的声调变化较少。
3. 卷舌音较多:常熟话中有许多字的发音带有卷舌音,例如,“单”读作“tsan”,“喝”读作“her”。
4. 字音散、连读较多:常熟话的字音散、连读较多,发音连贯,不像其他方言那样有明显的停顿。
5. 口音独特:常熟话的口音独特,发音有一定的喉音和鼻音,给人一种浑厚的感觉。
常熟话和苏州话有些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常熟话发音准确、清晰,声调较平稳,卷舌音和连读较多。
这些特点使得常熟话在江苏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一讲:常熟话方言举例有一首儿歌,用正宗常熟话说唱,大多数外地人都听不懂:泥塞啷个湿来搡乌里个藕,乌荡里啊遛遛游扣伊游回,舍廊你宁要啦舍仓里乡眯特一歇,默敕头里雷整队嚯险哈飒宁个喂。
翻译成为普通话,说的是:虞山上的水来尚湖里的鱼湖塘里鸭子们游去又游回船上女人要在船舱里休息一会突然之间打雷闪电吓死人的呀下面,我列举一些口无遮拦骂的堂娘娘给自己小孩说道的话,有的其实不是真骂,而是疼惜地做痴扮癫而已:常熟话本义——(常熟话读音)——常熟话在普通话中的近义小死人————(小西宁)————骂小孩的话。
小牌位————(小巴尾)————对不起祖宗。
骂小孩的话。
小棺材————(小棺材)————找死。
骂小孩的话。
小猢狲————(小活森)————找死。
骂小孩的话。
小细娘————(小细娘)————小女孩,小姑娘。
小敕死————(小册西)————找死。
骂小孩的话,也当“小敕佬(赤佬)”讲。
“敕”:当“突然”、“马上”解。
小赤佬————(小敕佬)————小鬼。
敕佬,鬼。
小脚色————(小甲色)————1、小角色;2、小孩。
小挑根————(小挑根)————断子绝孙。
骂小孩的话。
小鬼————(小几)————小鬼。
亲切地称小孩,前加“贼”(色)是骂人。
惹厌坯————(扎眼坯)————顽皮的讨厌鬼。
讨厌鬼————(讨厌几)————讨厌鬼。
捂空捏鼻头——(捂空捏鼻兑)——装腔作势。
胡调————(和调)————胡闹,人云亦云,胡说八道。
洋伴————(洋伴儿)————做了傻事的人。
疯子————(痴仄)————疯子。
打相打————(挡相挡)————打架。
全堂空————(全荡空)————白做的。
拆烂糊————(拆赖痦)————敷衍了事,乱来。
屁枣经————(屁枣经)————什么也没有。
怕现世————(扑也湿)————害羞。
拆家败————(拆嘎罢)————总把家财产败坏;也有说“罢嘎精(家败精)”的。
小瘪三————(小瘪腮)————游手好闲者,居于流氓与叫花子之间。
关于常熟方言的总结关于常熟方言的总结(编撰 / 舜梁)前言本人生长在常熟虞山镇,在常熟博物馆工作(现借在常熟美术馆)。
讲了50多年的“常熟方言”和50多年的“普通话”,在报章媒体看了许多关于常熟的“方言”,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常熟方言”已经“常熟方言化”的文字,只有“常熟人”自己看得懂、读得出,而外地人是只能看得懂而读不出来的。
所以一直为能够有一套被大家所接受的有关“常熟方言”的资料。
曾经在苏州大学中文系做过学生,也曾经读了一滴滴古文基础,加上本人曾经的多年的来对语言与文字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整理和研究的偏爱的持续,都为今天陆续推出《常熟方言举例》这套不怎么成熟的资料打下基础。
但是,在编撰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纯粹用现有普通话汉语拼音及其文字是远远达不到编写一种方言的要求的,只能力求接近而已,请求谅解。
第一套资料共二十五讲,每讲1000-1500字左右,共3万多字。
其中,穿插的一些童谣、讲章、方言词汇,都尽量使用与普通话所接近的文字,使外地人士也可以读出常熟方言的味道,但是,这样一来,本地人却有点儿“吃力”了。
也请理解和原谅!(2010年7月23日)第一讲:常熟话方言举例有一首儿歌,用正宗常熟话说唱,大多数外地人都听不懂:泥塞啷个湿来搡乌里个藕,乌荡里啊遛遛游扣伊游回,舍廊你宁要啦舍仓里乡眯特一歇,默敕头里雷整队嚯险哈飒宁个喂。
翻译成为普通话,说的是:虞山上的水来尚湖里的鱼湖塘里鸭子们游去又游回船上女人要在船舱里休息一会突然之间打雷闪电吓死人的呀下面,我列举一些口无遮拦骂的堂娘娘给自己小孩说道的话,有的其实不是真骂,而是疼惜地做痴扮癫而已:常熟话本义——(常熟话读音)——常熟话在普通话中的近义小死人————(小西宁)————骂小孩的话。
小牌位————(小巴尾)————对不起祖宗。
骂小孩的话。
小棺材————(小棺材)————找死。
骂小孩的话。
小猢狲————(小活森)————找死。
骂小孩的话。
  伍柏先生的《闲话常熟话》伍柏先生的《闲话常熟话》清风江南常熟话属于于吴方言范畴,好多话语的出典,含议与周边地区大同小异。
而近现代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人际交往的扩大,对话交流的频繁,信息传播的快速,思想理念的开放,许多外地的新词语、新说法,更是在短时间内就被全盘拿来或组装改造后,引入到了常熟话中。
常熟话正在越来越趋向于社会或时代主流语言,而越来越丧失其原有的地方个性。
这种似乎不可逆转的变化,让“老常熟”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尽管如此,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常熟话中别具一格的独特发音与组词,却是改亦难,依然活跃在一代代常熟人的口中。
只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其中的不少出掌故,现代人已很难一时说清道明了,到了需要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学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研究时候了。
具有原创性的常熟话,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如地方土特产的注册商标那样,被清楚地打上出产地烙印的。
如“毛病出勒董浜”一语,地、事、人皆产生于常熟的董浜。
说的是清代咸丰年间,董浜有位吴姓壮士,联络数百乡民,暗中举事起义,就地招兵买马,练习武艺,准备迎接太平军。
可是在城内当官做老爷的县令浑然不知,反而多次赂新任苏抚李鸿章申报“地方安泰”,邀功请赏。
资料一而再、再而三地均被已经暗控侦察到董浜实情的李鸿章退回。
县令莫名其故,乃重金贿赂李鸿章的亲信程某。
略知内情的程某既贪钱又怕“泄密”,就交县令来人一张上书“毛病出勒董浜”的纸条。
县令见纸条后,忙派人去董浜侦探,这才获吴壮士反清的情报。
于是再也不敢谎报“地方安泰”,而要求派兵剿灭。
后来吴壮士起义失败,而受贿的程某也被突然革职。
当程某要求李鸿章明示革职的理由时,李鸿章亲笔批了六个字给他。
程某接过一看,正是当初自己写给县令纸条上的那句话:“毛病出勒董浜”。
知东窗事发,程某乃无言以对———董浜是常熟的一个乡镇,这句话的专利自然只能属于常熟。
类似这样贴标签的常熟话还有“谢家桥落水两头扣(去)”等。
另一种则是只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相沿成习。
常熟方言(词汇、谚语、歇后语)常熟记忆昨天摘自常熟地方志第一节词汇1.气象、天文龙阵风:龙卷风日枷:日晕夜枷:月晕落霜:霜或霜冻屋宿头热:闷热落沙:下沙尘㸌闪:闪电落乓:下冰针赤线:线状的闪电雷响:打雷落霰:下雪糁天打:雷击雪珠:冰粒星移场:流星凌塘:冰凌扫帚星:彗星迷露:雾野太阳吃家太阳:日蚀鲎:虹野亮月吃家亮月:月蚀2.时令时间旧年:去年黄梅里:芒种季节开年:明年上昼:上午月头郎:月初下昼:下午日朝:每天日昼乎心:中午早晨头:清早中浪头:中午年初一:春节一歇歇:一会儿八月半:中秋日里:白天辰光:时候五月端五:端阳年夜家边:接近农历年3.庄稼果蔬勃萄:葡萄蒲桃:核桃长生果:花生芦穄:甜杆高梁果肉:花生米团菜:包菜、甘蓝番瓜:南瓜香菜:芜荽山芋:白薯麦柱头:麦穗洋芋艿:马铃薯稻柱头:稻穗雨麦:玉米水寒豆:豌豆黄芽菜:大白菜番茄:西红柿沿宇豆:扁豆辣茄:辣椒斜菜:野生荠菜红花:紫云英草头:黄花苜蓿麦:元麦黄老卜:胡萝卜蓬蒿菜:茼蒿4.农事农具坌田:人工翻地坌扁田:人工翻耕绿肥地或休闲地,又称坌板田沃田:夏耕后上水,即灌田落墣:灌田后平垡莳秧:栽秧完秧地:秧地翻耕移栽捉黄宕:给田块中黄瘦的稻苗(麦苗)补肥耥稻:耘稻捉草:用双手耘稻除草拔稗:除稗草开墢:麦埨的先翻耕部分(墢读百)掼稻:水稻的人工脱粒罱河泥:用网具夹取河中的污泥肥田掼麦: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人工脱粒 柴:俗谓用竹棒击下稻草上遗留稻谷曰 柴( 读哈)搓菜:油菜籽脱粒盘红花(草头):收割绿肥搪草泥:沤制绿肥、柴草竖耥:一种小型的耘稻工具秧床:旧时用手拔秧时的坐具箱篮:用来盛放稻草等物的竹具(籍读如部,入声)[外囗里孛]圞:似竹簸而大用于盛稻麦的竹具箉篮:筛谷(麦子)用竹具(箉读如大)铰刀:铡刀栈条:竹篾编制的用于圈制谷囤的狭长条子关刀耙:一种以数十把铁刀子制成的碎土平田农具拆麦管:人工翻耕麦地绞塌岸:做小田埂削田:栽秧前平田下秧:落谷(下读如虎)盘黄秧:秧苗活棵后进行除草、补棵竖稻:用小耥耘土除草搁稻:烤田砟稻:割稻牵砻:人工用木砻碾米碓米:用木石制成的舂米器春米牵磨:人工用石磨磨制麦面、米粉铁 :俗谓铁耙( 读拉上声)菱叶铁 :钉齿像菱叶的铁耙鸭脚铁 :钉齿像鸭脚样的铁耙板齿铁 :齿似板条的铁耙塘耙:小铁耙鈻头:锄头(鈻读莳)菜花锹:一种开沟用的小锹划鐖:镰刀(鐖读如洁)耥:一种耘稻工具簸只:即簸箕,竹制的用于簸扬粮食的工具挽子:似山笆而大,用于盛放或搬运(掮)粮食的柳条用具山笆:柳条制成的畚放食粮的用具铧锹:裁田岸用的直锹百草耙:一种木制的滚动式的平田农具牛鞅头:套在牛脖子上供拉牵的用具秧荐:一种用秧草制成的席子吭头:圩区用于种蔬菜黍菽的田边高地柴 :整齐堆放的柴垛稻 :摆放整齐的稻垛。
常熟话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常熟话是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世界母语日——留住“逐渐消失的声音”本报记者袁鼎昨天,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的“世界母语日”,目的是向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性。
方言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保留着大量地域文化遗存。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方言的存在被越来越边缘化,留住这“逐渐消失的声音”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日常交流方言日益显弱势以常熟为例,目前常住人口中,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比例达到了1:1。
无论是在办公场所,还是居住小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普通话的使用率趋于频繁。
有热心市民通过常熟本地的“零距离”论坛,发起过一则关于常熟话使用率的调查,结果不得不感叹市民的方言能力已是一代不如一代。
“常熟话正在逐步退化,我们80后这一代,很多日常用语已经不知道怎样用家乡话表达了,需要问老辈才知道;而到了90后、00后,更是满口普通话,基本听不到他们讲常熟话了……”记者翻阅该帖子的跟帖发现,有位目前常年在美国生活的“老常熟”朱先生表示,不讲常熟话何以称常熟人?虽然身在异国,但每次在与父母好友的越洋通话中,他都坚持用方言,“耳边响起家乡常熟话,总会情不自禁地一阵温暖,或许这就是方言的魅力。
”方言里暗藏着诸多历史文化符号“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将江苏省列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的首个试点省,而江苏省确定的三个采样点中,常熟话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专注于常熟方言研究的伍柏先生介绍说,常熟话是吴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有人评述吴方言差别为上海话嗲,苏州话糯,无锡话团,常州话犟,江阴话硬,常熟话土。
而吴方言起源于商末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让国南来建勾吴时期,融入了从陕西一带的中原文化、中原语言,“常熟话土”这一特点,正好保留和传承了许多我国古代语音。
南京大学博导顾黔教授也指出,就声调来说,常熟话保存得很好,比如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可是常熟话有八个声调系统,苏州话、南通话、老上海话其实只有七个,新上海话和南京话只有五个。
作者: 沈秋农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江苏地方志
页码: 75-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常熟 闲话 苏州图书馆 深沉 土地 铁琴铜剑楼 上海文化 嘉靖年间
摘要:读袁文龙先生新著《常熟闲话》(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7),如同少儿时代看“拉洋片”,一词一景物,一词一典故,景物多彩而主题鲜明,典故生动又倍感亲切。
常熟,研究方言者代有传人。
明嘉靖年间,常熟有个叫孙楼的藏书家,将苏州、常熟的方言字词搜辑成书,名曰《吴音奇字》,至万历崇祯问,同乡陆镒对该书作了重编增补,使其益臻完善。
民国年间,苏州图书馆据铁琴铜剑楼清钞本排印。
常熟方言土话大全投五投六——没目标忙痴头怪脑——没事瞎犯愁F来三哉——不行啦内么完结——玩完了野野哗哗——没边没沿死样怪气——有气无力、装赖样肚肠骨啊痒哉——看别人做事做不好,恨不得自己去做。
要死快哉——要死啦!这个还要解释?搞七捻三——玩什么哩格楞出嫩——口头禅,有点不屑一顾的意思系系特算哉——死了算了出趟——出的大场面鸭溜溜——鸭猪奴奴——猪羊马马——羊鸡脯脯——鸡花里巴啦——花里胡哨肉滋滋——肉乎乎发寒热——发烧敌卫——特地吃力——累死了??啥事体——什么事日不做夜出烟——该做时不做,拖到不该做时做困思懵懂——犯困白相——玩浑堂——澡堂插烂糊——敷衍了事;乱来夯八啷汤——一骨脑儿眯特歇——打个盹鸭孵卵——外行充内行铜钿——钱瞎七搭八——胡说八道草脚——菜鸟作孽——罪过戆胚——傻瓜结棍——厉害屁招经——啥也没有磨头施哦——那个磨蹭劲啊七不牢三千——做事颠三倒四吹头怪脑——发痴小赤佬——小鬼昏特哉——昏头了F要舌个乱盘哉——别瞎讲了啊是要吃生活哉——没事找抽呢?昏说乱话——胡说八道?和调——人云亦云、胡说八道小细娘——小女孩乃么豁特——这下糟了,完蛋贼特兮兮——鬼鬼祟祟或油腔滑调吹花夜咪——不认真做事,一边做事一边想入非非蹲坑——大便偎灶猫——病病歪歪的人蜡蜡黄——黄旭旭红——红碧碧绿——绿雪雪白——白涮涮青——青墨墨黑——黑冷势势——冷得缩头缩脑老嘎嘎——老三老四奥糟——脏兮兮或心里憋闷嘘头哗先——吹大牛什捂拔嗦——莫明其妙缩胚——小气鬼门槛精——精明,会算钱黑踢嘛蹋——黑漆漆的看不太清楚浪头大来——耍阔来三格——可以,好的温吞水——温水弥啦——有时间还早的意思尼阻——恶心排皂——下流嚓呱啦新——崭新啊木零——傻瓜自说塞话——自说自话,不和别人商量,自作主张吃错点了黑——不像样,有“有没有搞错”的意思艰惧煞哉——表示有一点小事都要与人计较绳子夜壶——迷迷糊糊拎勿清——搞不清状况、不机灵青肚皮猢狲——形容没有脑子的人眼头木屑——呆头呆脑滴沥嗒啦——滴滴嗒嗒汤吾子——一种于热水袋功效一样的取暖用品穷爷——本人,唉……猪头三——不识好歹的人铁撒拉——铁栅门事体——事情卡嫩头——老牛啃嫩草赤佬——鬼魂,或多别人的鄙称(多指男性)妄输妄——横下心来什么都不怕!窝面——屋顶灶屋头——乡下的厨房阿无卵——问你是不是无聊来三——能干,有能力,行,可以瘟吞诉——形容做事情很慢狗戳——狗生的(禽兽!多被用于形容男性)跌搭八冲——神志不清引起的走路不稳皮头——被子拆家牌——总把自己家财产败坏的人心荡——好怕怕哦!眼乌珠荡——眼珠子快掉出来了(形容等得很急或美女香车巨款让你碰然心动)一卡(掐)一包水——形容女人或小孩的皮肤好,水灵辣豁豁——有刺痛感,如太阳“辣豁豁”表示太阳光太厉害了,晒得人受不了卵气——不爽(多男用)戳气——不爽(多女用)烂泥塘——路上的泥水坑(平而面积大的)团团——较深的坑(挖个团团拿你葬嘞嗨)烂泥膜膜——泥人落雨——下雨笔立直——笔直连牵——象样差巴眼——眼睛长得歪或左右视力极不平衡(用于形容人看不清事物本质,说的就是你!)哦哟歪!——感叹词,表惊讶真家伙——对哦,这家伙真是$#$%$#%&门樘子——门框,泛指门黑铁麻踏——黑得看不见,也形容人长得黑黄卜拉季——黄色(多形容人面色发黄)倍要——一定要咕嗦~~咕嗦~~——人睡觉老是动前呛——前段时间滴粒头——小的球形物瞎翘——瞎捣乱搭错点——当然是说你神经搭错了吹子——疯子节卡——指甲远垮八只脚——差得远哩!滴沥滑——滑得要死得令滚圆——圆得要死留白相——开玩笑!嘿嘿~~~~血淋带滴——很惨!血淋淋的磨羊工——故意拖拉额着个皮夹子——拣小便宜铜佃眼里千跟头——爱财如命新掴马桶三日响——虎头蛇尾像隔壁张木匠——形容小孩长得不象爹妈(晕,怎么他就在隔壁??)瞎七搭八——乱七八糟壮肉——肥肉映特哉——有灯熄了或蜡烛灭了的意思外加——而且招牌头——有借光的意思拗(肉)痛——心痛(苏州人好有内涵,内心的痛苦被巧妙的隐藏起来了。
虞山琴川话常熟作者:阮仪三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辑常熟位于长江下游,是一个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
市境内陆势大部平缓,河道纵横,西北部为虞山,延入城内,古人曰“七溪流水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城镇面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文物古迹著名于江南。
常熟在战国时称勾吴,秦属会稽郡,汉为虞乡,三国时名沙中,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为海虞县,东晋改为南沙,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始称常熟。
这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地势不同,遇旱低乡丰收,遇涝高乡丰收,如无旱涝,则全面丰收之故。
当时的县治在福山,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到现在的城址,清雍正时分成两县以琴川为界,东为昭文县、西为常熟县,民国初又合并为常熟县。
常熟建筑城墙开始于西晋年间,到唐武德时规模还很小,周围只有二百四十步(不到一里),高一丈,厚四尺,只树一些竹木为栅门。
至宋建炎年时开始建立五座城门。
但从以后百余年宋宝佑年间绘的《县境之图》上看,只有门而没有墙,城制还是很不完整的。
元末张士诚起义以苏南为基地,常熟成为要害之地,筑了砖砌的城墙,范围也扩大到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
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抗御倭寇入侵,费了五个月的时间重新整修了城墙,周长一千六百六十六丈,高二丈四尺,内外都挖有沟渠,外渠较宽,西北环山叠墙,开七座城门,东滨汤、西阜城、南翼京、东迎春、东北望洋、西北镇海,在山颠曰虞山门。
以后陆续有修整,解放后大部拆除,现今在人民公园的山阜上尚留有一小段城基。
由于常熟是先有居民点而后建城,所以城制就不象一些封建王朝的州府城市那样规则整齐,城墙周围的形状大致呈圆形,城内道路不是南北东西向的十字街,也不直接通向城门。
特别不同于其它城市的,把一座山的一脚包入了城内,推断起来,这是因为虞山东麓自古以来就是常熟的文化荟萃之地,殷朝末年周太王的二个儿子泰伯、仲雍为让帝位子弟季历,邀至南方,吴人尊为国君,虞山即以葬仲雍而得名。
东部山麓有言子墓,孔子弟子于游葬于此。
一.《错过》选段人生错过的总比没错过的多,每个人都有无数次的错过。
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的错过而歉疚而悲哀,应该为自己的拥有而喜悦。
错过漂亮,你拥有健康、错过健康,你拥有智慧;错过智慧,你拥有善良;错过善良,你拥有财富;错过财富,你拥有安逸;错过安逸,你拥有自由;错过自由,你拥有人格……一位诗人说过、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
这也许正是一种美丽,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让人回味无穷,而回忆里总有一种甜甜的酸酸味道。
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可以有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可以有小溪的悠然;错过了原野的芬芳,才可以有小草的碧绿。
----------------------------------------------------------------------------------------------------------------------二.《不要忘记那一半》选段是的,科学是伟大的,它推动过也仍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使人类开创新的辉煌。
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科学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但它不能解释为何要解决问题。
”人类的发展是立体式的,当我们忙于构建科学大厦的时候,人性的殿堂也早已悄然而兴起。
当我们为科学大厦的规划绞尽脑汁时,是否考虑到人性殿堂或许根基不稳呢?当我们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时,是否想过科学这把双刃剑可以披荆斩棘也可以大开杀戒呢?当我们抛开林林总总的科技成果不谈时,是否想过到哪里去寻觅人类心灵最终的归宿呢?那些在键盘上能将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倒背如流的德国绅士们何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疯狂的野兽?或许在于他们只重视硬件升级而忘掉了软件的设计吧。
所以,为了让曾经有过的的悲剧不再上演,人类啊,请不要忘记另一半。
----------------------------------------------------------------------------------------------------------------------三.《论希望》选段梁启超曾说“夫有希望者,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文明之所以异于野蛮,而亦豪杰之所以异于凡民者也。
  伍柏先生的《闲话常熟话》伍柏先生的《闲话常熟话》清风江南常熟话属于于吴方言范畴,好多话语的出典,含议与周边地区大同小异。
而近现代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人际交往的扩大,对话交流的频繁,信息传播的快速,思想理念的开放,许多外地的新词语、新说法,更是在短时间内就被全盘拿来或组装改造后,引入到了常熟话中。
常熟话正在越来越趋向于社会或时代主流语言,而越来越丧失其原有的地方个性。
这种似乎不可逆转的变化,让“老常熟”们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尽管如此,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常熟话中别具一格的独特发音与组词,却是改亦难,依然活跃在一代代常熟人的口中。
只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其中的不少出掌故,现代人已很难一时说清道明了,到了需要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学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研究时候了。
具有原创性的常熟话,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如地方土特产的注册商标那样,被清楚地打上出产地烙印的。
如“毛病出勒董浜”一语,地、事、人皆产生于常熟的董浜。
说的是清代咸丰年间,董浜有位吴姓壮士,联络数百乡民,暗中举事起义,就地招兵买马,练习武艺,准备迎接太平军。
可是在城内当官做老爷的县令浑然不知,反而多次赂新任苏抚李鸿章申报“地方安泰”,邀功请赏。
资料一而再、再而三地均被已经暗控侦察到董浜实情的李鸿章退回。
县令莫名其故,乃重金贿赂李鸿章的亲信程某。
略知内情的程某既贪钱又怕“泄密”,就交县令来人一张上书“毛病出勒董浜”的纸条。
县令见纸条后,忙派人去董浜侦探,这才获吴壮士反清的情报。
于是再也不敢谎报“地方安泰”,而要求派兵剿灭。
后来吴壮士起义失败,而受贿的程某也被突然革职。
当程某要求李鸿章明示革职的理由时,李鸿章亲笔批了六个字给他。
程某接过一看,正是当初自己写给县令纸条上的那句话:“毛病出勒董浜”。
知东窗事发,程某乃无言以对———董浜是常熟的一个乡镇,这句话的专利自然只能属于常熟。
类似这样贴标签的常熟话还有“谢家桥落水两头扣(去)”等。
另一种则是只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相沿成习。
但因缺乏相关的书面或口述档案,目前尚无出典可寻,只能各说并存,很难统一为标准答案。
如为啥将尖钻说成“曹尖”,将吝啬说成“觅屑”,将小家败气说成“扣瘦”,将马虎了事说成“寒图”,将得过且过说成“得图”,将灵活能干说成“啥爪”,将笨手笨脚说成“爪巴”,将心情抑郁说成“恶塞”,将闷热潮湿说成“扼塞”,将烦燥不安说成“粒漆”,将励害泼辣说成“激棍”、“派拉”,将蛮不讲理说成“孟门”、“汪浜”将,大方大度说成“落开”、“坦气”、“四海”⋯⋯故本文继续对暂无确切出典却精彩经典的常熟话仍以闲话的形式略作探究,抛一家之言,祈求方家读者纠错指正,共同寻求这些常熟话的本源真经。
常熟话组词中常以“头”替代普通话中的“子”,如斧子、竹子、被子、鼻子都被说成了斧头、竹头、被头、鼻头,并由此延伸出纸头、木头、早晨头、窗口头、额角头、角落头等,并又在“头”后再加“里”,延伸出亮头里、暗头里、夹忙头里、睏梦头里⋯⋯有时也在组词中加“来”或“得来”以增强语气,如甜来、甜得来、甜得来答(粘)嘴;时髦来、时髦得来、时髦得来臭要死等。
常熟话中还有不同于常规的倒装句或反话,极具地方特色。
“快到了”常,熟话反过来说成“到快哉(了)”;“上海到快哉(了),要准备下车哉(了)”;“给我一本书”,常熟话倒装为“钵(给)一本书我”。
上海独脚戏在表现各地方言时,常以常熟话中一段意思完全倒过来的反话作为典型例子:两条迎面驶来的快船,因水流湍急,没有把稳舵,眼看就有发生碰撞的危险了,于是站在船头瞭望的船夫首先发现情况焦急地喊道:“不好哉(了),不好哉(了)!”顷刻间,两条失控的快船猛地碰撞在了一起,这时的船夫见状,反而松了口气说道:“奈末好哉(了),奈末好哉!”明明尚末“不好”却说“不好”而,真正“不好”偏又说成“好”了如,此颠来倒去的反话,若非地道的常熟人,肯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说法经常熟话中的说法经或说法头,其实就是电影《秋菊打官司》要讨的“说法”。
所谓说法,就是它的起源,它的出典,它的约定,它的传闻。
这种说法大都以口相传,既有对原生态的忠实记录,也有与时俱进的增补创造。
既有正传,也有外传。
但无论正传外传,凡经流传,自有渊源。
常熟话的好多词语都各有丰富生动的说法经、说法头,现择较常用的略作简述,聊充说法经以供参考辩析。
花花本是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的统称。
可是在常熟话中,却有着多种用法。
如专指花草分类的棉花、桂花、荷花、菊花、路边的野花⋯⋯其中的棉花在常熟棉区被简称为“花”,“花好稻好”的花,指的就是棉花。
常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乡种棉花,低乡种水稻。
花好稻好就是季季丰收,岁岁常熟。
但种棉花的收入高于种水稻的收入,所以“花”排在了“稻” 的前面。
再如花露水指的是香水类的化学制品。
过去小孩有了痱子或被蚊虫叮咬后,就搽点花露水止痒去痱。
那时生活水平低,穷困人家很少用花露水,即使用得起也很节省,只搽一滴滴。
其时化妆品也很少,用化妆品还有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之嫌,姑娘们崇尚的是不爱红妆爱武装。
因此相当便宜的大众国货,就只有花露水和雪花膏了。
所以这两个“花”字系列的化妆品,便成了平民百姓,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珍爱之物了。
每次出门赴约访友,好多人总要临出门时偷偷洒点花露水、搽点雪花膏。
花香引蝶,花香也引人。
后来,“花露水”就成了男性吸引、征服女性手段的代称:“他蛮有花露水的,一向不正眼看人的林姑娘也蛮听他闲话的。
” 因为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授精、传播才结果),与性有关。
于是常熟话中的“花”,也往往隐含着性意识的内涵,如花功、花妙、花心、花头、花样经、花拆拆、花头花脑、花七花八等一连串花字领衔的说法,就都很性感,都含有从情感方面去挑逗、勾引异性的意思。
“你阿是又要去花你女朋友哉。
你的女朋友早已被你花得七荤八素,只晓得跟牢你团团转了。
”这里的花,指的是对女朋友的一系列举止言行,俗称花功。
花人花出了功夫,成了花功,这就值得研究分析了。
一般的“花”是,用丰富的物质与精神食粮满足讨好对方。
高贵或时尚的物品,细腻而奔放的情感,关心体贴自然会被对方接受欣赏。
因此,如今好多女性都喜欢自己的男朋友或老公能对自己多点花功。
不过,花功过头,便成了花头。
花头便隐含有男女关系不正常的意思了。
这是从花头中的花苞中引伸出来的:“一看两个人眉来眼去的亲热劲,估计两个人已经有了花头了。
”但一个人有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办法、主意,常熟话也说成为“花头”:“这个人花头真透,一直勒浪翻花头。
”花头翻得多、翻得透,便成了“花头经”———花头经本是过去卖花人以点花头、花苞计价的经营之道,就如现今的玫瑰花仍以花头论价。
而如果一个人的心思用在多个异性身上,那在常熟话中就被称作“花心”了。
花心本是指花蕊,花蕊是花的最中心部位,也是植物繁殖最本质的精华所在。
但蕊字原本是草字头下三个心,有点三心两意的样子。
所以常熟人把对异性感情不专一的行为称为“花心”:“这个人别的地方都蛮好,就是太花心了”。
“你不要来花我哉,我勿吃你的这套花功。
”说明早已看穿了对方虚情假意的花心。
如果花心老是不改,发展下去就是花拆拆了。
对于花拆拆的人,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他又勒浪花人哉,你勿要上他的当啊!” 吃通过嘴巴把食物吃到肚子里,这是人类生存的生理需要。
吃是人类的第一需求,谁都会吃,谁都知道吃的含义。
吃饭、吃菜、吃鱼、吃肉、吃水果⋯⋯但是常熟话中的吃,还包括喝或饮的意思,如吃酒、吃茶、吃咖啡。
而普通话中“吃”与“喝”或“饮”是分开的。
其实,吃喝原本就不是分得很清的。
婴孩在母亲怀里吃奶,不可能说成是婴孩在母亲怀里喝奶。
所以,常熟话把“喝”纳入“吃”的说法可,能更加历史久远,比较接近“吃”的最初含义。
而“喝”或“饮”倒很可能是后来语言表达细化后,从“吃”中分离独立出去的。
常熟话吃喝不分,说是“请你吃饭”,实际上往往不是吃饭而是喝酒,即使酒后也吃点饭,但酒菜的成分总是占了大半。
常熟话中的吃,除了吃饭菜、吃酒水的吃喝内容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吃其它东西的内容。
“吃拳头”,意思是挨打了,不是真正的吃拳头。
除了牙牙学语的幼童,有时会自己咬吮自己的拳头外,没有会吃自己或别人的拳头。
这里的拳头是说肉体上被强者拳打或脚踢了(情人之间调情打闹不在此例)。
“吃生活”,和吃拳头有同样的意思。
但“生活”的内容不光是拳头,还包括其它体罚或训斥,如吃屁股(被敲屁股)、吃火腿(被脚踢)、吃外国火腿等。
“吃苦头”,有受苦受难,生活好辛苦的意思:“这些城里小猴子(小青年),下放到乡下来握屎笃烂泥(干农活),要吃苦头哉。
”其实,生活本来是多姿多彩甜酸苦辣俱备的,有时候吃点苦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老话说“不吃苦怎知甜”嘛。
“吃牌头”,旧时神主或灵位前都竖起牌位,族人或小辈做了错事,常被罚跪在牌位前叩头认错、反省。
吃牌头的意思指的是小辈或下级因过失或错误,受到长辈或上级的严励批评。
“吃酸头”,虽然自己未必全错,也有一定道理,但因为被对方一下子击中软档(要塞),或自己一时心急慌忙讲不清爽,有点乌拉勿出,只好无奈接受指责,有尴尬懊恼的滋味。
据说喜欢吃酸味的人,很有事业性,但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爱钻牛角尖,缺少知心朋友。
因为少人商量交流,代人受过或无法说清的“酸头”往往比别人“吃”得多。
“吃搁头”,一种事情正在顺利按计划进行中,突然有强势力量喊停或暂时中止,内心纵有千般委曲情绪,碍于对方权势,不得不接受服从。
常熟话还有种说法叫“吃着份量哉”,意思相同“吃官司”,因为官司即坐牢,是管吃管住的,所以坐牢被说成是吃官司,据说西方有些流浪汉,在衣食无着时,常会犯些小偷小摸,故意让警察发现,以便入狱坐牢管吃管住。
但这样的管吃管住是以失去人身自由为条件的,所以谁都害怕吃官司,近年来常熟话把拘留坐牢的档次又提高了,不再称“吃官司”,而改称“进谢桥宾馆”,因为监狱移建到原谢桥乡地域了。
“吃价”,就是有能耐,有地位,有派头,有实力,显得高贵大气、神气、来三。
别人吃不起天价大闸蟹,他一吃就是四雌四雄八只,这就是吃价;别人公寓房也买不起,他一下子就现钞买了幢800 平米的花园别墅,这就是吃价。
吃价的反面是勿吃价,勿弹硬。
“吃瘪”,就是被对方压倒,只好屈服。
这种吃瘪一种是对方强大,另一种是自知理亏。
吃瘪以后,只好接受对方条件,又叫做“吃进”。
“吃瘪”,其实是英语cheap 的谐音,原来的意思是“贬了值”或“特别减价”。
此外,常熟话中尚有多种“吃”的内容,例如吃香(指人气旺,受人欢迎追捧)、吃准(认准了目标,定位正确)、吃得(或勿)开(有背景或靠山,得宠)、吃得(或勿)消(能胜任,有把握)、吃老本(靠仅有的一点积蓄过日子)、吃小灶(特别关怀照顾)、吃独食(不顾他人独自享用)、吃不塞头(倒霉无辜受过)、吃透精神(深刻理解领会)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