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811.01 KB
- 文档页数:7
民法习题练习 2 (1)(第⼆章民事法律关系)⼀、名词解释1、民事法律关系2、民事权利能⼒3、民事⾏为能⼒4、民事法律事实5、形成权6、请求权7、抗辩权8、民事责任⼆、判断题1、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 )2、民事法律关系⼜称民事关系。
( )3、国家亦是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4、公民没有⾏为能⼒照样可以享有民事权利。
( )5、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为、智⼒成果和⼈⾝利益。
( )6、作为法律事实的事件是指与当事⼈意志有关的客观情况。
( )7、凡是与当事⼈的意志⽆关的情况都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 )8、既得权与期待权的区别实质是权利⽣效要件是否齐备的区别。
( )9、抗辩权的作⽤在于否定对⽅当事⼈所主张的权利的存在。
( )10、共同责任是指当事⼈双⽅对损害发⽣均应承担责任的民事责任。
( )11、混合责任是指多⼈责任中承担民事责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同承担的责任。
()12、公平责任是指对造成的损害双⽅当事⼈都有过错,则双⽅以过错⼤⼩公平承担责任。
()三、单选1、下列中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是()。
A物B⾏为C智⼒成果D⼈⾝利益2、将法律事实区分为事件和⾏为的根据是看是否与当事⼈的()有关。
A财产利益B⼈⾝利益C主观意志D客观情况3、民事诉讼的性质属于()。
A、⾃⼒救济B、社会救济C、公⼒救济4、某⼚司机开车不慎撞伤甲,甲经抢救⽆效死亡。
为此某⼚赔偿甲家属10万元。
甲家属料理后事后,分割了甲的遗产。
引起上述侵权赔偿关系、财产继承关系产⽣的分别是( )。
A.⾏为、⾏为B.事件、事件C.⾏为、事件D.事件、⾏为5、下列权利中属于相对权的是()。
A.⼈⾝权B.所有权C.知识产权D.债权6、依据民事权利效⼒范围的不同,民事权利可分为()。
A.财产权与⼈⾝权B.绝对权与相对权C.主权⼒与从权利D.请求权与形成权7、依据权利()的不同,民事权利可分为请求权与()。
A.作⽤;⼈⾝权B.效⼒范围:⽀配权C.作⽤;形成权D.内容性质:财产权8、解除权在性质上属于()。
民法总论习题二第一章导论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 )7、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在没有具体法律规定时,据以裁判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据。
(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一、判断题2、张某将李某打伤。
张某的打人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 )3、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也是法律事实。
( )4、根据权利的作用可以把民事权利划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 )6、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权利主体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就必须通过特定义务人适当履行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民事权利不属于形成权的是( )A 抵押权B 追认权C 撤销权D 解除权2、债务人根据特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权利是( )A 支配权B 请求权C 形成权D 抗辩权3、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为( )A 主体、行为、权利和义务B 物、行为、智力成果C 主体合格、内容合法、意思真实D 主体、客体、内容4、依照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民事权利可分为( )A 财产权与人身权B 绝对权与相对权C 主权利与从权利D 请求权与形成权三、多项选择题2、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B 民事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C 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所指的对象D 民事法律关系的标的E 民事法律关系的原则第三章自然人一、判断题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
( )2、公民的民事权利是可以放弃、转让的,因此,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也是可以放弃的、转让的。
( )3、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
因此,胎儿具有限制的民事权利能力。
( )4、我国法律根据公民的年龄、智力、健康状况把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划分成三种。
( )6、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7、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的行为无效。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1.界定: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结果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民事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部分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人之外的任何物都不能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
人对物有绝对的权利▲人不能成为的法律关系客体▲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3)~是以法律上权利义务为其内容的社会关系人——关系——权利★民法是法律关系就是权利义务关系★研究民事法律关系就是为了把握权利和义务。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略)1.事实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与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人——特定的人一般的关系——特定的关系抽象的——具体的法律得不到贯彻就是一纸空文2.民事法律关系的体系价值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民事法律关系就是人在民事社会中(或者说民事社会中的人。
)关系是现实的人,是法律体系的砖瓦。
主体——内容立法体系理论体系司法实践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任意(自治)性指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及法律关系的内容、效力等主要有民事主体自己决定,国家原则上不得介入。
理解: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权利的自由本质——但是他人的自由就是你的自由的限制立法层面上的——任意性规范为主司法层面上的——当事人自由处分法律适用层面上的——一般民事活动中的自由约定优先——第一百四十二条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2.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平等原则3.民事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核心)要素私法权利义务私权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主体1.主体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人2)类型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2.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1)同一民事法律关系中既有权利主体又有义务主体。
民法期末复习之民事法律关系总结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一、人无时无刻不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广泛性)民事法律关系,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类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为法律关系之一种所谓法律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中,受法律所支配的关系。
法律关系之本质在于,因法律之规定而在当事人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司法关系,即由民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特征是,当事人相会独立,法律地位平等,大多数情形下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民事法律关系由民事法律责任作为保障。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形式实际上,民事法律关系只是一种法律形式,它的实际内容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之构成,分动静两种要素。
静的要素为主体和课题。
动的要素为权利义务及其变动与变动之原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变动原因。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或简称民事权利主体,或权利主体。
民事权利主体一语,有两种意义,其一,就特定权利,而指称改特称权利之所归属;其二,抽象而言得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要成为民事权利主体,首先须是适于享有民事权利之社会存在;其次须经法律之认可。
近现代民法所认可的民事权利主体有两种,即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指有血肉之躯和生命的人类;法人,指无血肉之躯和生命,而由法律赋予权利能力之社会组织。
民法上得为民事权利主体者,成为“人”。
得为民事权利主体之法律资格,称为“人格”。
此所谓“人格”,亦即民事权利能力。
故法律上所谓“人”,指有民事权利能力之主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见后文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所负的义务,及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与民事权利的变动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指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