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40
第九章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第九章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一、领导关系的含义与属性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及领导者和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范围内,领导关系是包括所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领导者与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与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组织体系的微观范围内,领导关系就是领导者之间及其与所在组织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领导关系,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领导关系的自然属性是指只要人类需要共同的劳动和生活,就需要分工协作,需要有人从事组织、指挥、协调和引导的工作,这是所有生产方式中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规律。
领导关系的社会属性是指领导活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直接表现了某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领导关系的本质,对领导关系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二、领导关系的特点1.客观性领导关系的客观性是指领导关系作为领导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一种现实结果,其形成与运动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领导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人类丰富的领导实践,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领导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身运行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们对领导关系的认识和调控,归根结底是对领导关系客观存在的反映。
最后,领导关系是一种与领导活动关系密切的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闭合性,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各种因素具有客观性,它们包括既定领导关系、领导体制、领导环境等。
因此,对领导关系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以各种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的。
2.社会性领导关系的社会性是指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领导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中的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配套课件教案XX 编XX年XX月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一、教学目的领导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对社会的领导绝不是对人民的统治和剥削,而是为人民服务。
本章使学生明确领导的内涵与特征,理解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情景三项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领导的一般理论,更好地理解管理活动。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30-33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领导是管理的重要内容,理解领导和管理各自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领导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3.密歇根大学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内容。
4.俄亥俄州立大学确立的定规和关怀维度的含义以及对领导行为是如何划分的?5.费德勒权变领导理论的内容。
6.路径-目标领导理论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阐述了领导的内涵与特征。
分析领导和管理各自的含义和主要差异以及发挥功能的不同途径。
领导权力的主要来源是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其中奖赏权力、强制权力、法定权力是与领导者的职位相关的,参照权力和专家权力与领导者个人的魅力或专业知识有关。
领导行为或过程包含三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境,这三个要素决定了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第二节阐述了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者特质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基于领导者个人特质,蒂姆西·贾吉等学者以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为框架对个体特性和领导的关系进行了测量。
领导者行为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与领导者的行动密切相关,典型的领导者行为理论有勒温提出的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领导方式、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的由定规维度和关怀维度形成的二维矩阵包含的领导行为组合、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者团队理论将研究对象从个人转向了集体,研究现代高层管理团队。
第三节阐述了领导与被领导者。
有效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者,还受到实施情境的影响,其中被领导者是情境中重要的因素。
详细介绍与被领导者有关的三个理论:情境领导模型、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和领导者角色理论。
第九章领导者与组织行为一、单项选择题(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1、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
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C )。
A.技术能力B.交际能力C.行政管理能力D.沟通能力2、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D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B.任务式管理C.中间型管理D.团队式管理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D )。
A.指令型领导B.说服式领导C.参与式领导D.授权式领导4、领导在决策时,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努力协调好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时坚持的( D )。
A.可行性原则B.对比择优原则C.信息健全原则D.系统分析原则5、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 B )。
A.人际关系导向型B.任务导向型C.目标达成型D.任务结构型6、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是天生的,天生不具备领导特性的人就不能成为领导者的理论是( A )。
A.传统特质理论B.现代特质理论C.日本领导特质观D.美国领导特质观7、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领导方式是指( C )。
A.以工作为中心B.以事为中心C.以人为中心D.以物为中心8、下列选项中属于领导权变论的是( A )。
A.领导生命周期理论B.领导行为方格理论C.领导作风理论D.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9、按照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机制。
把一个组织看成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这是( A )。
A.权变理论的特点B.管理方格理论的特点C.信息沟通理论的特点D.突变调节理论的特点10、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领导特质理论阶段、领导行为理论阶段和( A )。
A.领导权变理论阶段B.独裁领导理论阶段C.民主领导理论阶段D.领导风格理论阶段11、就一般情况来看,领导者的主要职能是( B )。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 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3.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即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霍桑试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2.行为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
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众多的学派。
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4.企业文化: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第三章计划1.计划工作: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
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订计划。
2.预测: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组织所关心的事物在今后的可能发展趋向,并做出估计和评价,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
3.滚动计划法:它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