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高校教案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41.02 KB
- 文档页数:29
高校教案模板范文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X课程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3. 授课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4. 授课教师:X5. 课时安排: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意识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课程核心概念、原理的解释课程难点的突破方法2. 教学难点:学生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学生不易掌握的技能、方法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2. 教学工具:PPT、教材、实验器材等3. 学生参与:问答、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3. 综合素质:团队协作、创新实践、社会责任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相关案例、问题或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或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注意力集中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感受,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课程安排: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X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程名称: [请填写课程名称]授课教师: [请填写教师姓名]授课班级: [请填写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请填写具体时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导入:- 通过提问、案例、故事等方式引入课程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基础知识:- 详细讲解[具体知识点],包括定义、原理、方法等。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 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案例、故事等方式引入课程主题。
-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 详细讲解[具体知识点],包括定义、原理、方法等。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
-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延伸(10分钟):- 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附件1:教案封面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学年第学期学院名称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对象授课教师职称使用教材授课时数年月日附件2:表格式教案模板教案(首页)教案(章节备课)学时教案(课时备课)第次课学时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3、教案要有电子版本.附件3:文字叙述式教案7模板教案编写说明一、教学目的和任务:二、教学要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材选择的原则:五、教学方法建议:六、总学时:()学时,( )学分,难度等级( ) 。
具体的教学内容纲目和学时安排如下(讲授时,可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序号课题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 )学时………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明一、本书的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缺憾:三、本书特色:第一章绪论(以普通心理学为例)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心理学史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心理学史授课方法:讲授、实验[视(听)简单反应时,似动现象]、演示:stroop效应主要参考书目:1、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大出版社2、黄希庭主编:《心理实验指导》3、杨清主编:《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4、李汉松主编:《西方心理学史》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在我们周围有多种现象分别由不同的学科去进行研究从而构成了人类不同的知识领域.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人眼看世界五彩缤纷、耳听八方优美旋律,人脑还可以贮存丰富的知识,记忆许多的信息,还可以思维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如需要、情感、意志等等,凡此种种都属于心理现象。
无机物质世界植物有机动物高级为人人类知识领域有两大类精神世界主要为心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1)心理现象: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现象。
一、课程名称:《XX课程》二、授课对象:大学生三、授课时间:第X周,X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XX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XX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XX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XX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XX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
3.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讲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XX课程有什么了解?-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授新课- XX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 XX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
3. 案例分析- 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讲解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的安全。
5.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程编号:XXXXX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授课地点:XX教学楼XX教室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学生能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引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 知识讲解:- 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案例分析:- 分析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互动环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知识讲解1. 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
2.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三、案例分析1. 分析相关领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互动环节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日期] [时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2. 管理的基本职能3. 管理的四大职能及其应用4. 管理的伦理与社会责任5.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教学重点:1. 管理的基本职能2.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教学难点:1. 如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2. 管理的伦理与社会责任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提问或讨论,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管理的基本概念。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管理学的基本职能”。
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管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管理学的重要性。
- 通过图表展示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演变。
2. 管理的基本职能- 讲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定义和作用。
- 通过实例说明四大职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管理的四大职能及其应用- 分别讲解四大职能的具体内容,如计划的类型、组织的结构、领导的方式、控制的手段等。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四大职能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 管理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讨论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 分析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5.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介绍管理者的角色,如决策者、沟通者、领导者等。
- 讲解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典型案例,如某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业绩提升。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管理职能的运用,以及管理者角色的扮演。
高校教案模板范文高校教案模板范文【篇一】一、概述1.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2.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3.概述学习内容4.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
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
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
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高校标准教案格式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课程1.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1.3 适用年级:大一/大二/大三1.4 教学时长:45分钟1.5 教学目标:1.5.1 知识目标:1.5.2 技能目标:1.5.3 情感目标:二、教学内容2.1 教材版本:教材2.2 教学章节:第X章2.3 教学知识点:2.3.1 知识点1:2.3.2 知识点2:2.3.3 知识点3: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3.1.2 案例分析法3.1.3 小组讨论法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3.2.2 计算机辅助教学3.2.3 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环节:4.1.1 教学活动:4.1.2 学生活动:4.1.3 设计意图:4.2 知识讲解环节:4.2.1 教学活动:4.2.2 学生活动:4.2.3 设计意图:4.3 实践操作环节:4.3.1 教学活动:4.3.2 学生活动:4.3.3 设计意图:4.4 课堂小结环节:4.4.1 教学活动:4.4.2 学生活动:4.4.3 设计意图:4.5 作业布置环节:4.5.1 作业内容:4.5.2 作业要求:4.5.3 设计意图: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课堂参与度:5.1.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5.1.3 学生考试成绩:5.2 教学优点:5.3 教学不足:5.4 改进措施:六、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6.1.1 平时成绩(30%)6.1.2 课堂表现(30%)6.1.3 作业完成情况(20%)6.1.4 期末考试成绩(20%)六、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6.1.1 平时成绩(30%)6.1.2 课堂表现(30%)6.1.3 作业完成情况(20%)6.1.4 期末考试成绩(20%)六、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6.1.1 平时成绩(30%)6.1.2 课堂表现(30%)6.1.3 作业完成情况(20%)6.1.4 期末考试成绩(20%)六、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6.1.1 平时成绩(30%)6.1.2 课堂表现(30%)6.1.3 作业完成情况(20%)6.1.4 期末考试成绩(20%)六、教学评价6.1 评价方式:6.1.1 平时成绩(30%)6.1.2 课堂表现(30%)6.1.3 作业完成情况(20%)6.1.4 期末考试成绩(20%)七、教学资源7.1 教学资源名称:7.2 资源类型:教材、课件、网络资源等7.3 获取途径:学校资源库、网络等7.4 使用说明:八、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8.2 拓展方式:小组讨论、课外阅读等8.3 拓展目标:8.4 拓展时间:九、教学预案9.1 突发情况应对:9.2 课堂纪律管理:9.3 教学内容调整:9.4 教学方法调整:十、教学总结10.1 教学收获:10.2 教学反思:10.3 教学改进措施:10.4 教学心得:十一、课后作业11.1 作业内容: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2023年X月X日星期X授课地点: [教室名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积分等。
- 掌握微分和积分的基本计算方法。
- 理解并应用微分和积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极限的概念。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课堂讲解- 导数的基本概念:介绍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 导数的计算方法:讲解求导法则,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求导。
- 微分的基本概念:介绍微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 微分的计算方法:讲解微分公式和微分法则。
- 应用实例:通过实例讲解微分和积分在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的易错点。
-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微分和积分的应用。
3.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举例说明。
”-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2. 课堂讲解- 使用PPT展示导数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讲解。
- 讲解求导法则,通过板书展示计算过程。
- 通过实例讲解微分和积分在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