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一、知识点梳理1.茎的分类: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2.茎的结构:树皮,木质部,髓;1.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导管;2.无机盐的运输:筛管。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茎的结构1.树皮:可分为最外层的表皮、韧皮部。
A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保护作用。
B韧皮部:由筛管、韧皮纤维和薄壁细胞等组成。
茎里的筛管与根和叶里的筛管相连通,属于输导组织,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韧皮纤维属于机械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韧性强。
C形成层: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细胞只有2--3层,能分裂产生新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使得茎能逐渐增粗。
2.木质部: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
A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属于输导组织。
B木纤维:是又细又长的死细胞,细胞壁厚,没有弹性,有很强的支持力。
3.髓:位于茎的中央,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存营养的功能。
例1.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答案:D变式训练1.如图是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示意图,请回答:(1)图中的标号①叫做,它的内侧部分是,其中包含具有输导功能的.(2)②叫做,它能够使水本植物的茎逐年.(3)图中③的名称是.其中分布着有输导功能的.(4)④的名称是,具有的功能.答案:(1)树皮;韧皮部;筛管;(2)形成层;加粗;(3)木质部;导管;(4)髓;贮藏营养.变式训练2.选一个生长旺盛的杨树枝条,在其基部剥去一圈树皮,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部的树皮长成了节瘤(如图):请回答:(1)本实验证明,树皮具有输导的结构,该结构叫.(2)枝条上部仍然能获得足够的水分,是因为.(3)若将杨树主干基部的树皮全部剥掉,会导致杨树死亡,其原因是.因此“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解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如果对茎进行环割,这样营养物质就积存在节口上端,使节口上端出的形成层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而木质部没有受损,导管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枝条上部仍然能获得足够的水分,枝条上部仍然可以存活.若将杨树主干基部的树皮全部剥掉,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答案:(1)有机物;筛管(2)仍有木质部,导管仍能运输水和无机盐(3)根得不到营养物质而死亡。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单元概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四单元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生物分类与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稳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高级生物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知识点1、人体结构与功能:本部分重点介绍了人体的主要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系统的构成,理解各大系统的协同作用,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代谢、调节等过程。
2、生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分类是生物学的基础,本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生物命名的规则,了解生物进化的事实和意义。
3、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稳定:本部分着重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学生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的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关键词1、人体结构:器官、组织、系统、协同作用、物质运输、代谢、调节。
2、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命名规则、生物进化。
3、生态系统:概念、构成要素、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稳定性、人类活动。
四、难点解析1、对于人体结构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解剖图等方式直观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和形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体各大系统的协同作用。
2、对于生物分类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命名规则和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生物分类的技巧。
3、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生态平衡和稳定性的概念,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可以通过构建小型生态系统模型或进行生态调查等方式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五、复习策略1、绘制人体结构图,标明主要器官和组织的位置,理解人体各大系统的协同作用。
2、比较和分类不同生物的标本,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命名规则和生物命名的重要性。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一、土壤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空气、水分、腐殖质、矿物质颗粒等)。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燃烧,土壤变黑)。
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形成(腐殖质)。
土壤中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固体包括(矿物质颗粒<95%>、腐殖质),液体是(水),气体是(空气),是植物(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来源。
二、土壤是(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土壤中有(砂料、粉砂粒、黏料),按它们的比例不同可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通气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通气性最差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差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好的是(黏土类土壤)。
最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
四、根系是植物(所有根)的总称)。
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须根系),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组成。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的(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1.(根冠)作用:(保护);2.(分生区)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3.(伸长区)能较快的(生长);4.(根毛区)。
根毛是(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
五、根毛细胞是吸水,还是放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
想一想?如果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六、植物所需要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
如果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说明缺(氮),植株暗绿带红,说明缺(磷),如果长得矮小,有褐斑,说明缺(钾)。
七、韧皮部由(韧皮纤维和筛管)组成。
筛管把(有机物)(从上往下)运输。
木质部由(木质纤维和导管)组成。
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往上)运输。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初二自然科学第四章第1-2节电路图;电流的测量某某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电路图、电流的测量二、考点清单1、了解生产、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电现象。
2、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理解电路元件的作用,知道用开关控制电路的方法。
3、会画电路的元件符号,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4、会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
5、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6、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7、了解电流大小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8、学会用电流表测电流,掌握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电路的组成①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说明:一个正确的电路,无论多么复杂,也无论多么简单,都是由这几部分电路原件组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一部分,电路都不会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
②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电源的作用: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回到电源的负极。
导线的作用: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用电器的作用: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
在用电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的通、断。
【拓展】从能量的角度看,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提供持续的电能;用电器的作用是消耗电能;导线的作用是输送电能;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有无。
知识点2:电路的三种状态电路的通路、开路和短路当闭合开关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这种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也叫闭合电路。
断开开关,或将电路中的某一部分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
这种因某一处断开而使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叫开路。
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过一会儿手摸导线会感觉到导线发热。
这种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短路是非常危险的,可能把电源烧坏,是不允许的。
必须防止电路短路。
【思考】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电流大小的比较: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电流大小电流正常没有电流电流过大【小结】有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总复习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V第四章电和磁复习一、磁体: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3、磁体间互相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挤,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
〔课本2个试验不同〕二、磁场:磁体四周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根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N极的指向及磁场方向一样〕三、磁感线:为了描绘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样。
〔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四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内部相反〕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体,地球四周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及条形磁铁磁场相像,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旁边。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及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
〔宋代沈括第一个发觉〕五、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试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四周存在磁场;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方向在及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磁场的方向及及电流方向有关。
用安培定那么推断。
4、电磁铁:组成:通电螺线圈、铁芯;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限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限制;〔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限制〔线圈匝数〕。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等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限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限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到达限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限制高电压、强电流。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
2、能量变更: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变更直流电动机转向:变更电流方向或变更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缘由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生命的进化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环境,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甚至有些生物已经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态。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生命的进化及其相关知识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什么是生命的进化?生命的进化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遗传变异,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物种的过程。
此种遗传变异是由于自然选择而发生的,比如淘汰掉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同时促进那些适应环境的生物进化。
二、生物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拥有两栖和爬行等型态的生物,最终进化为哺乳动物和人类。
这个进化的过程被分为了四个阶段:原核生物、变形虫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指生命从何处来的问题。
最初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然而如何形成单细胞生物仍然未知。
一种理论是原始的生物体来自于化学元素的自组装,形成了有机物,从而产生了元生物体。
然而这个理论还未被证实。
四、如何研究生命的进化如何研究生命的进化呢?主要是通过化石领域的发现和比较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
化石领域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的结构和特征,而比较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更多信息。
五、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生物适应环境,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如果能够适应环境,生物体的生存能力会更强,也能更好地繁殖下一代,从而保证其种族的延续。
总结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一个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适应着环境。
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生物类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生命的进化和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的神奇之处。
八年级科学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第四章主要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包括光的特性、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的成像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光的特性
1.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光的传播中,光既可以表现为波动的现象,也可以表现为微粒的现象。
2.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当光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等现象。
3. 光是能量的载体,其能量大小与其波长和频率有关。
二、光的反射
1. 光线在平滑表面上入射时,会被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遵循入射光线与反射面法线的反向关系。
2. 视线是从观察者到物体的连线,反射光线需要经过反射点,
才能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形成视线。
3. 反射的实际应用很广泛,例如反光镜、太阳能反射器等。
三、光的折射
1. 光线在经过两种不同密度的介质的交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光线的方向遵循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及其法线三者共面,并根据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比值关系决定其折射角。
2. 折射的实际应用很广泛,例如眼镜、棱镜、水下潜望镜等。
四、光的成像
1. 光的成像是指光线通过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器件时,映射在
屏幕上的图像形态。
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主要有三个: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会集于焦点处;物距及物像距的计算公式;物、像、焦距的关系公式。
3.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主要有两个: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会发散;虚物成实像,实物成虚像。
总之,八年级科学第四章所学习的光学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并且能够应用的物理学知识。
同时,这些知识也为后续的物理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第1章符号与粒子三、计算题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xBy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2.%100*%100**物质的总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元素的质量分数==3.%100*%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分数==(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4. H2O有那些意义(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 (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 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知识点在八年级科学下的第四章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许多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选择和进化等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将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个基础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的各种生物。
当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物种数量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行为、生存能力等等。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它与许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某一个生物物种在某个地区消失了,那么这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可能会受到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描述生物演化史的重要理论,而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自然选择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适应性特征会被保留和传递给下一代,而不适应的特征则会被淘汰。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因为通过这个过程,某些有利于生存的特征就会不断被筛选出来并继续传递下去,最终形成了现代世界上我们看到的各种生物物种。
三、进化进化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生物物种逐渐演变的过程。
进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可能经历了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是数亿年的时间。
进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为需要经历大量的复杂变异过程。
这个过程中,适应力强的特征会得到保留,而不适应的特征则会逐渐被淘汰。
总结八年级科学下的第四章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许多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选择和进化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都是我们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V第四章电和磁复习
一、磁体:
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
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
(课本2个实验不同)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
向。
(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
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内部相反)
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
(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磁场的方向与与电流方向有关。
用安培定则判断。
4、电磁铁:
组成:通电螺线圈、铁芯;
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控制(线圈匝数)。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六、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作用力方向影响因素: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
2、能量变化: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直流电动机:(1)改变直流电动机转向: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场方向。
(2)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后不能转动的原因可能是:线圈处于平衡位置。
七、电磁感应现象:(法拉弟发现)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产生感应电压的条件: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电路可以断开)
3、感应电流方向影响因素: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磁场方向。
4、能量变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八、直流电动机和交流发电机的比较:
九、家庭电路:
1、组成:由进户线、电能表、断路器、插座、灯座和开关等组成。
(前三个安装顺
序不能颠倒)
2、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值为220伏
1、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测电笔的结构:笔尖金属体、大电阻(约1000千欧)、氖管、弹簧、笔尾金属体使用方法:手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被测导线
判别方法:触火线氖管发光——火线;触零线氖管不发光——零线
测量原理:火线、测电笔、人体、大地构成一个通路,小电流通过氖管使之发光
3、电能表:测量用户消耗电能多少(即电功)的仪表。
表上“220V、5(20)A”的含义:220V正常工作电压;5A正常工作电流(额定电流);
20A干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电能表的读数:最后一位为小数,前后两次示数的差即为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
4、熔断器(内装保险丝):封闭管式熔断器、插入式熔断器;
保险丝的作用: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电路
保险丝的材料:熔点低、电阻率大的铅锑合金
保险丝的选用: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的正常工作电流。
保险丝的连接:串联在干路上;
5、断路器:当电路过载或短路使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能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的
保护作用。
可手动合上或切断。
相当闸刀开关和熔断器两个原件的作用。
断路器的接法:接在火线上。
工作原理:A、电流不是很大,电路正常;
B、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时,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双金属片被过大电流
过度加热,两金属片受热膨胀,但由于膨胀程度不同,造成金属片弯曲,
顶撞锁簧装置,在弹簧弹力作用下,接触断开,电路切断。
6、插座:
两孔插座:一个孔接零线,一个孔接火线
把家用电器上的插头插在插座里,家用电器就连入电路
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接地,与接地插孔相对的插头脚是接用电器金属外壳。
接地线的作用:防止金属外壳漏电而造成人体触电。
十、安全用电:
1、安全电压:≤36V;在潮湿环境中,安全电压应在24伏甚至12伏以下。
2、四种触电形式:单线触电、双线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3、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触电急救:首先要立即切断电源;……
5、安全用电常识:特别警惕的是本来不该带电的物体带了电,本来是绝缘的物体的
却不绝缘了。
75773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