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范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2000字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中国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时,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
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
操和创新能力。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其次,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
和特长。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其特点来制
定教学计划,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最后,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是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实践和体验。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而是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
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这让我明白到,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
更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秉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努力。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走进陶行知的读后感(一)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
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
《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
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
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关于初三的读后感:《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书中生动的叙述和细致的描述,我了解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和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倡导尊重学生个人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独立的人。
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和能力。
另外,在书中我也了解到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章思想深邃、言辞优美,感染力十足,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读完《走近陶行知》这本书,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教育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人。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
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
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
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
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
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
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
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
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
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
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和作家,他对教育和人生有着独特的
见解,他的著作《读书十五札记》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
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陶行知在书中提到了“读书要有目的性”,他认为读书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只
有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从而更好地
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其次,陶行知强调了“读书要有态度”,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
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
读书时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被
功利和功名利禄所困扰,要以一种轻松的态度去阅读,从中获取快
乐和启发。
最后,陶行知还提到了“读书要有方法”,他认为读书要注重
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要善于思考和分析,要善于与他人交流
和分享。
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阅读陶行知的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见解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会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更加注重目的性、态度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感谢陶行知的启发,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作文(高中高三2000字)引言:这是一篇关于“走近陶行知”的读后作文。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没有爱,老师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导言中有更多关于《走近陶行知》一书的文章。
读完《走近陶行知——教师的读者》一书,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深感惊讶。
陶行知独特的“生活即教育”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和实践着爱的教育。
他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
它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没有爱,老师无法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爱学生,就像爱学生一样,用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离自己越来越近。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产生吸引学生所需的智慧和技能。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偏爱另一部分学生,MoMo。
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尤其反对“以丑择美”的选择方法。
他开办了一所天才教育学校来爱所有难相处的孩子,包括那些有身体缺陷或疾病的孩子。
他做到了谚语所说的:“每个人都喜欢漂亮的孩子,只有那些爱丑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老师爱学生,有教育,学生爱老师,所以教育有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是严格的,爱是教育。
陶行知在尽力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时,告诉他们要把节俭作为一种美德,绝不浪费。
特别是,当他看到学生的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他给予了他们及时的关心和关注。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以下是关于走近陶行知读后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一)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教育著作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关注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强化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去关注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社会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
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
现在我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离开了生活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生活化" 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创新能力。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深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
陶行知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版”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
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自学、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恰恰恰恰相反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当教务主任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班主任,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经已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某位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辣椒,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举起抓著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男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以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结构性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算法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师生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营造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踏进学生的心灵。
前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后边自己的感受: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
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
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走进陶行知读书心得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他的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了
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首先,陶行知对教育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强调学生的个性
和兴趣,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
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思考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陶行知的人格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谦逊、宽容、善良和正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应该具备
的品质。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他用自己
的行动影响着他的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最后,陶行知的著作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他用平实的语言和
生动的事例,揭示了教育的真谛。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教育的
目标、方法和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育岗
位上的责任和使命。
走进陶行知的著作,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会继续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
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
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
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
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