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2 KB
- 文档页数:2
给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作文辅导0627 2208给材料作文审题五步法——从一则希腊神话管窥给材料作文的审题给材料作文一直是困扰广大学子的一大难题,其“难”有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审题,为此,笔者想就一道给材料作文题,对此中玄机管窥一番。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英雄,所向无敌,地神盖娅是他的母亲。
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
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
要求选择一各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于这道作文的审题,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划给材料作文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阅读题,我们在用眼读材料的同时,必须认真的用心想,用笔划出材料的有用信息,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
这里,最重要的是对有用信息的勾划。
有用信息分为三类:1.关系对象。
如材料中的安泰和地神盖娅这一对母子及安泰的对手(敌人)赫拉克勒斯。
这一类信息,我们最好用方框()框住,以便醒目、醒心,借助关系对象把握主题。
2.主旨信息。
即与关系对象相关的主要信息。
我们不妨用图表列出(用人名的第一个字代替人名)。
安:身不离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盖:地神——源源不断——力量赫:克敌制胜的奥妙——发现——扼死这类信息,我们不妨用直线(、)、点线()或文下加圈(。
)标出。
3.评论信息。
即暗示、指明或者强调主要信息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关联词和一些重要的实词。
如材料中的“只要”“便”“因而”“于是”“不幸的是”“奥妙”,这类信息,我们最好用圆圈(○)或三角号(△)标注其字。
二、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文中的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给材料作文并不是就某人说某人,就某事说某事,需要我们把视线由“个别”的材料牵引到“一般”的社会生活。
五步结构法作文第一步,审题立意。
这就好比是出门前先确定目的地。
有时候吧,这审题就像猜谜语似的。
比如说有一次考试,作文题目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我当时就懵了,啥是小确幸啊?我还以为是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可又不太确定。
我就想啊,也许就是那些生活中不起眼却能让自己开心的小事呗。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要是方向错了,那整篇作文就“凉凉”了。
第二步,找素材。
这就像是准备旅行的行李一样。
我这人吧,平时生活里的事儿可多了。
就拿那次写小确幸来说,我想到了早上妈妈给我做的煎蛋,那蛋黄就像个小太阳似的,金黄金黄的。
还有路边的小花,虽然没人在意,但它们开得那么灿烂,这是不是也算小确幸呢?不过我也犹豫啊,这些素材会不会太普通了?也许别人也会这么写呢。
第三步,列提纲。
这提纲啊,就像是给房子搭框架。
有了框架,房子才不会倒嘛。
我就想啊,开头就用个设问句:“你们知道生活中的小确幸是什么吗?”然后中间就把那些素材一个个写上去,结尾再来个总结升华。
可是我又想,这样会不会太套路了?哎,真是头疼。
第四步,写初稿。
这时候就像厨师做菜一样,把食材都下锅炒起来。
我开始写的时候,那叫一个行云流水啊。
把煎蛋的香味儿都写出来了,“那煎蛋的香气就像小手一样,直往我的鼻子里钻。
”我还把小花描写得像个娇羞的小姑娘。
但是写着写着,我发现自己有点跑题了,光写煎蛋和小花的美好了,没体现出这就是小确幸。
哎赶紧把思路拉回来。
第五步,修改润色。
这就像是给衣服打补丁、绣花一样。
我检查了一下,发现有些句子特别啰嗦,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就删删减减,把一些平淡的词换成了更生动的。
比如“好看”改成“赏心悦目”。
最后再通读一遍,感觉还不错。
五步结构法作文,听起来好像很有套路,但实际上还挺好玩的呢。
先说审题立意这第一步。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曙光。
我记得有次作文题是“挫折与成长”。
我一开始就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写遇到挫折后怎么变得更强大嘛。
可是再仔细一琢磨,这也太宽泛了吧。
第一步:读懂材料,要全面而不是“断章取义”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材料作文试题来看,不管是寓言故事型、图画场景型的材料,还是现象事例型、引述评议型材料,要读懂,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时的“全面把握”。
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或“一叶障目”,或“丢三落四”,遗漏材料的部分内容,造成审题偏差。
所以,大多数材料作文考题,都要求我们“全面理解材料”(近几年,为了减轻学生考场审题压力,防止因审题不佳造成评分过低,近年来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调低,由原来的“全面理解材料”调整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提醒考生在审题时切勿“断章取义”,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例:2009年全国I卷作文题: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
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
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
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
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材料作文题应该说读懂材料相对简单,无需花费太多的心思去审题,但关键是要全面理解。
事实上,部分考生在读材料的过程中,自以为材料理解很容易,粗枝大叶,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忽略整个材料的寓意。
结果,诸如“成功=汗水+方法”、“成功来自于坚持”、“空谈不如实干”、“教育要讲究因人而异”、“艺多不压身”等花样百出的错误观点时有所现,显然,这是在读材料过程中断章取义所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作者:张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6年第11期命题作文,包括“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标题作文”,即只给作文题目和要求,不给材料;“材料作文”,即既给材料,又给作文要求,有时还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
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
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
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
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
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主备人:曾艳霞同备人:高三语文组学习目的:1、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标要求:同上学习方法:自学和讨论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语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这样的新材料作文,笔者认为可以用图表法分五步进行审题立意,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不易跑题。
步骤如下:一、读材料过去做老材料作文,对材料的研读比较简单,比较快,一二分钟就行了。
做新材料作文就不行了,按广东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要求,看材料的时间最少五分钟。
因为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是树之根,水之源。
余闻在《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一文中也指出:“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
新材料作文中一般都有“全面理解材料”这一要求,“全面”,即要整体把握材料,不能抓其中的片言只语,也不要疏漏了材料中的任何重要信息,特别是材料中涉及的叙述对象,必须一一找出。
新材料作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所供材料往往是一事多人(对象),而且每个对象都在故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很多时候,材料中有几个对象,就可以有几个角度立意。
材料作文(主要是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一、读材料: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二、找角度: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
三、联实际: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
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
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
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
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
四、立论点: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
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
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自选角度”,那么从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一般意义上讲,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事实上,在应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也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供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大同小异,所以此文对话题作文的写作应该是有所裨益的.)给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一种命题方式,倍受命题者青睐。
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至一九九五年的十九年中,这类作文题被采用了十四次之多。
这是因为给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
总之,是全方位的考查。
另外,给材料作文不易猜题、押题,能体现考生的真实水平。
正因为如此,这种作文形式审题立意的难度也比较大,成为作文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很有必要认真对待,深入探讨。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
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
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关键一环。
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我根据自己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作为引“玉”之“砖”。
具体说来,给材料作文(主要是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一、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必须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
因为所给材料的类型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根据、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如果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⑴:“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
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
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
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
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
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钱卖掉了一匹劣马。
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有的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
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第三类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⑶:“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学习亦然。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第四类材料是反面列举型,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例⑸:九五年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就是一则寓言故事《鸟的评说》。
这种文体的中心对于学生来讲不易把握;再加上角色众多,很容易因为对中心把握不准,从而立意上的偏颇。
首先应认识到此寓言是以鸟喻人,明在写鸟,实在写人。
其次要找出评说的双方,并弄清主次。
如果列出文中的评说顺序,就会发现:由麻雀评说燕子开始,至麻雀被老鹰评说结束,形成一个评说的怪圈。
众鸟既是评说者,又是被评说者。
但通观全文,表现的主体是评说者。
第三要弄清评说的内容。
粗看,鸟们指责的是对方的缺点,但仔细推敲,并不能算缺点,只能叫做生活习性或生理特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点。
众鸟之所以用这些并非缺点的“缺点”,作为口实来批评指责对方,颇有“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样一种味道,其实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不是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上面三点表明,这则寓言给人的启示是:不能因嫉妒别人的长处而互相攻击,应正确看待别人。
把握了这一点,方可避免立意上的若干偏颇。
当然,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类型不止上述几种,这里只是就文字性材料略加归类,借此说明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一些根据和方法。
二、找角度。
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
为什么要多找角度?高考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
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
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
如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再如《鸟的评说》,可以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还可以从被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论述如何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批评指责。
有的学生还会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从某种鸟的角度立意。
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
如例⑵、例⑶。
三、联实际。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
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
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
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
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
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
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自选角度”,那么从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一般意义上讲,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事实上,在应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也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
阅卷者出于某种考虑,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加以承认。
但我认为,从应考的实际来讲,还是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
这也正是命题者所希望的。
如上文的例⑴,最好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例⑸最好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
对例⑵、例⑶、例⑷这类综合性材料,应根据整则材料的中心立意。
切忌抓住某一次要方面或片面只语,•断章取义,•立意成文。
如根据“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这一句话,确立论点为“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心灵美”;根据例⑷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大谈腐败现象的危害,反腐败的必要性;由例⑶的蜜蜂酿蜜而联想到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人民;由蚕吃桑叶联想到辛勤育人的人民教师。
这些都是因为未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含义,角度未选准而匆忙立意,导致驴唇不对马嘴,东拉西扯,令人啼笑皆非。
“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
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非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
如:例⑴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手段制售伪劣商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
例⑸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看待别人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打击报复,以人为镜之类。
其次还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是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主流的观点等。
此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
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宜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
否则,可能会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观点过激。
这样,整篇作为表达再好,也“不可问矣”。
况且有的材料也不宜反向立意。
我们显然不能为卖马人的行为叫好,更不能把鸟们满怀妒意的评说当作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
至于把南郭先生因“充”不下去而逃跑说或是有自知之明,已属强词夺理。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
在引论部份一定要开门见山,旗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得到什么启示,悟出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
不能罗里罗嗦、含含糊糊。
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
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
句子要通顺,语气要畅通,语句要简洁。
综上所述,确立论点是对读材料、联实际、找角度的总结、综合,也可以说是前三个步骤的思维结晶。
只有找准材料的角度以及该角度与社会实际的最佳对应点,才能确立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的中心论点。
五、拟题目。
这一点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本来应该作为另一个话题来谈。
但是,因为题目与立意关系密切,高考作文题中又有“自拟题目”的要求,所以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
可以这样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
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
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
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题目的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
如:《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评鸟与评人》(关系型);《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