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经纶”和“遍体文章”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经典的幼⼉历史⼩故事_⼉童历史⼩故事中国是⼀个历史⽂明发展悠久的国家,历史渊源深长,其中也发⽣了很多有趣的经典⼩故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幼⼉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幼⼉历史⼩故事1“天要下⾬娘要嫁⼈”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天⽣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中状元。
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且长得⼀表⼈才,便将他招为驸马。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锦绣新贵还乡。
临⾏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茹苦,如何从⼩将他培养成⼈,母⼦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直不嫁的母亲树⽴贞节牌坊。
皇上闻⾔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贞节牌坊⼀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举的想法。
毫⽆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下跪在娘的⾯前:“娘,这千万使不得。
您改嫁叫⼉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声:“听天由命吧。
”她随⼿脱下⾝上⼀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洗⼲净,⼀天⼀夜晒⼲。
如果裙⼦晒⼲,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不⼲,天意如此,你也不⽤再阻拦了。
”这⼀天,晴空朗⽇,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裙⼦始终是湿漉漉的。
朱耀宗⼼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说:“孩⼦,天要下⾬,娘要嫁⼈,天意不可违!”事已⾄此多说⽆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
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幼⼉历史⼩故事2左宗棠打擂娶妻道光⼗⼀年(1831年)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湘潭县有个周姓⼤户,正在为⼤⼩姐征婚。
⼤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动他去应征打擂。
周家⼤院占地近⼀万平⽅⽶,宅院的⼤门⼝竖了⼀块青⽯碑,据说乃皇帝钦赐,凡路过此处的⽂官武将,见了都得落轿下马,叩⾸⽽拜。
显见这家⼈是官宦的后代,只因⽼爷们已经去世,才显得有些落寞。
李西涯与程篁墩文言文翻译李西涯与程篁墩文言文翻译 1《李西涯与程篁墩》原文及翻译郎瑛原文: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京城地区。
译文: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李西涯与程篁墩》2、《李白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李白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旧唐书•李白传》原文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
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
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
永王谋乱,兵败。
白坐,长流夜郎。
满腹经纶的主要内容50字《满腹经纶》一书,通篇就是《大一统》,由梁启超、梁漱溟、王国维、吴玉章、陈寅恪等所作。
是清代学者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就读时,常读之书,所著之书即《大一统》。
这是一部以儒家为核心,以经学为基础的、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
《满腹经纶》是梁启超一生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影响中国思想界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在它出版之前,梁启超就已经认识到了儒学思想的重要性,他以孔子儒学思想为指导,倡导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反对专制统治,主张变法图强,主张富国强兵。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导师之一,他在思想上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主要阐述了《满腹经纶》的主要内容。
1.三纲六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即:纪时、纪事。
“三纲”中的“纲”,就是行为准则,要求人们遵守之事;“六纪”指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战斗、军事、贸易、天文之数和纪年等等以及自然之物,即国家和社会之纪。
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等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取得国家统一与强盛都与三纲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三纲是封建社会君臣关系中最基本更是最重要的规范和准则,所以可以说三纲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中统治最高权者确立起来的一个统治原则。
三纲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政治体制思想规范和价值取向之一,,在三纲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特点;而由三纲六纪中派生出来的纲常道德规范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权至上的思想观念特点;而且由于它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平等观念和交往中一种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在社会关系中一切行动必须以尊重别人及其家庭成员为主,而不能任意侵犯别人所拥有得权益。
这一哲学原则是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之一,对后来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成为整个社会观念系统最核心所在。
2.五则“国之将兴,在顺民心;家之将亡,在逆民心。
”“顺民心”就是尊重民众的意愿,而顺民心也就是对君主实行仁政,后百姓就会对君主更加忠心。
满腹经纶-满腹经纶的故事-满腹经纶的寓意-满腹经
纶的意思
【成语】满腹经纶
【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
【简拼】mfjl
【近义词】才高八斗
【反义词】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茅盾《子夜》二)
【英文翻译】profoundly learned and talented
【歇后语】春蚕到死丝方尽
【谜语】书柜;纺织专家
【成语正音】腹,不能读作“fǔ”。
【成语辩形】纶,不能写作“论”。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满腹经纶【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名字】满腹经纶【汉语拼音】mǎnfùjīnglún【成语解释】经纶,整理丝线,引申为规划、治理。
“满腹经纶”形容才识丰富,具有处理大事的才能。
语或本《易经.屯卦.象》。
【成语典故】《易经.屯卦.象》〈象〉曰:“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成语注解】1、〈象〉:〈象传〉,为《易经》十翼之一,是解释爻象的文辞,相传为孔子所作。
亦称为“象辞”。
2、经纶:整理丝线。
此指规划、治理。
【成语出处】1、宋.洪炎〈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诗:“满腹怀经纶,笔闲含露雨。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事物类.神童对》:“方朝见,适直隶贡蟹至焉,英宗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冑。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3、《三侠五义.第三二回》:“颜生素有大志,总要克绍书香,学得满腹经纶,屡欲赴京考试。
”4、《济公传.第三回》:“济公胸藏锦绣,满腹经纶。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形容才识丰富,具有处理大事的才能。
使用类别:用在“学识广博”的表述上。
【满腹经纶造句】1、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满腹经纶的人才被埋没了。
2、人家是“满腹经纶”,他却是“满腹牢骚”。
3、我空有满腹经纶,无人赏识,只能徒自慨叹!4、腹经纶的人不只是学问好,而且也懂得经营与管理。
5、历史上像诸葛亮既是满腹经纶又足智多谋的人,并不多见。
6、他学识丰富,经验足够,是一位满腹经纶,十分优秀的领导干部。
7、这种自认为满腹经纶,却毫无实务经验的人,只能纸上谈兵罢了。
【近义词】大才盘盘,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满腹经籍,学富五车【反义词】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不识一丁,胸无点墨【参考词语】经纶满腹【汉语拼音】jīnglúnmǎnfù【成语解释】即“满腹经纶”。
见“满腹经纶”条。
1、《续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以才而论,大人经纶满腹,又复谦光,观风整俗,优为有余。
满腹经纶写精采全篇卢业惠先生一位文化工作者,他博览群书,富有才气,集记者、编辑、设计师、文艺家於一身;他有胆有识,能说会做,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懂分寸,不拘泥,褒贬世事,是非分明;他有大智慧、大格局,笔直善良,真诚宽容,直语一席触心弦,良言一句暖三冬。
人生一世,他谨慎落笔,认真写好每一词、每一段,让全篇精采。
妙笔著文章出口齿留香汉字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
因为文字,中华民族的心灵,有了寄?。
整齐美观的方块字,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铸就了巍巍的中华魂魄。
编辑,怀一颗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接续着一个偌大民族的文化薪火。
卢业惠先生自学生时代起便对中华文学情有独锺,他喜欢看连环画、中国名著,在学时期,所作文章常被作为范文,被老师大加?赏。
一直担任《学生报》主编、设计,南京大学本科毕业不久,他即与好友编著《鲁迅诗?]》,由南京大学出版,新华书店全国发行,获得佳评,广受欢迎。
接着,他在内地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以及一系列政治漫画,声名鹊起。
1988年6月,母校――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百岁庆典,卢业惠先生为校庆纪念册撰文《师生情?共砚谊》。
他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来自“万岛之国”的南洋少年返回自己祖先的国土学习正宗中文的兴奋之情,在老师的点滴教诲中,感恩老师的栽培,字里行间凝聚了深深的师恩、师生情,写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我们曾经是十中的学生,今後仍然是十中的学生。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温暖的大家庭,永远叫人那麽向往与眷恋!假若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再做一次南京十中的学生。
”2008年,校庆120周年,这篇文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桃李坐春风》纪念文集重载,这是卢业惠先生至今引以为荣的一件快事。
卢业惠先生曾为自由撰稿人,《苏拉威西回眸》编委会顾问兼副主编,《印尼焦点》编辑部副主编,《侨友简讯》编辑,曾任报刊杂?I主笔、主编。
一支生花妙笔,写人生大小事,呕心沥血地创作出让读者拍案叫绝的作品,通过文章让读者认知世界、感悟世界,成熟长大,为人类提供了文明进步的阶梯,打开了人类通向智慧和成功的大门。
明朝李东阳在明朝,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而后成为大官僚的人不多,成为大官僚又成为文坛领袖的人就更少。
李东阳却走过了一条神童—学士—首辅—文坛领袖的道路,这是其独特的人生之路。
从学士至首辅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
西涯是北京海子的一个地名。
李氏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后迁居京师。
①祖父李允兴在京师服兵役,后居于此。
李东阳生于京师,以西涯为号,说明他对祖父的感情很深。
李东阳自幼即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因而名声大振,在四岁、六岁、八岁时三次被召入宫中,这多少得利于身处天子脚下。
因其年幼矮小,过殿阁需要内侍搀扶。
内侍嘲笑道:“神童脚短。
”李东阳随声应道:“天子门高。
”一次,他和另一位很有才华的童子程敏政同时被召见,皇帝出了一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对曰:“蜘蛛满腹经纶”,都很贴切工整,且有味道。
有人说,后来程敏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当了首辅,都兆于他们所对下联。
①这种宿命的立论固然荒谬,但李东阳在官场上确实要自如得多。
①焦竑:《玉堂丛语》卷七《夙惠》。
在京师的庠学读了几年书,天顺八年(1464),十八岁的李东阳高中二甲传胪(二甲第一名),选为庶吉士。
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成化十年(1474),升侍讲兼詹事府左庶子,十九年升侍讲学士。
编修是正七品官,侍讲是正六品官,侍讲学士是从五品官,十九年中,品秩只升三级。
地位显贵和初期升迁缓慢是明代翰林院官的两个特点。
李东阳幸运的是,升侍讲学士后的第二年,被选为东宫讲官。
受知于皇储和受知于皇帝一样,是进身的重要阶梯。
成化二十二年(1486)底,李东阳的父亲李淳病故,他依制守孝。
一年以后,即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为修实录,吏部题,将在京住坐的纂修誊录官员移文行取。
李东阳上一道奏疏声称右股及足为寒湿所侵,行步艰难,不便鞍马,需要在家暂行调理。
是否真的有病,以及病情是否如此严重,暂且不说,上了这道奏疏,他终于争取到了三年守丧。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31-35)课外文言文一日一练(31-35)3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
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
“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
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
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32.李西涯与程篁墩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满腹经纶的小故事满腹经纶的小故事是指一个人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智慧和知识,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它们来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
这样的人往往具备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他们的言谈举止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一个关于满腹经纶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李智的人,他聪明才华出众,学富五车,被人称为“满腹经纶”。
有一天,李智的村庄遭受了连续的干旱,庄稼都快要枯萎了,村民们都十分焦虑。
李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他决定去找县官请求援助。
但是县官是个傲慢自大的人,他不理睬李智的请求,并嘲笑地说:“你一个普通村民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干旱的问题?”李智深深地受到了激励,他决定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开始研究气象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天空、测量空气湿度等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他发现了一种叫做“云破”的自然现象。
据他的观察,出现云破时通常意味着即将下雨。
于是,李智开始教导村民们如何观察云破,以便能够提前预知雨水的到来。
他还告诉村民们在干旱地区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通过合理地利用水源和施肥,提高庄稼的抗旱能力。
李智的建议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们纷纷采纳了李智的建议,并按照他的指导重新调整了农作物的种植方案。
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的庄稼逐渐恢复了生机。
不仅如此,村民们还开始注意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和收集雨水。
消息传出后,县官也听说了李智的做法,他感到好奇于李智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他找来李智,在一次会面中,县官真诚地向李智道歉,并称赞他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知识是可以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力量。
李智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智慧,成功地解决了干旱问题。
他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得他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他的成功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了县官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勇于探索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只有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的成功和成长。
绝妙对联1:世纪坛上,视际六合:侍祭列祖,试寄情思,示计春秋,事记历史,誓继先烈,势济中华。
京城旗下,旌呈七色:菁程古都,睛盛新貌,精诚赤子,经承风雷,兢乘龙马,惊成伟业。
上联作者: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下联作者:天津青年,张志成2:寝寓客家,宿守寒室空寂寞漂泊流浪,沦落江河渡浅深3: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4:生前奋挥如椽笔死后万古留芳名5:根根柱柱,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6:信是人言,本欲取信于人,必须言而有信烟本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7:江河湖海清波涌通达逍遥远近游8:烟锁池边柳炮镇海3楼9: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10: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在全任11: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12: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13: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14: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往右翻15: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16:家财万贯不如诗书千卷学富五车方能驰骋九洲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18:逢年过节新婚贺禧全家团圆祝寿馈赠访亲探友开业庆典19: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真妙20:燕翻玉剪穿红雨莺投银梭破绿烟21:南来知田产地土北往察前生后世22:庄稼欠收来问我工本不到怪何人(土地庙)23:蓝天红日,黄海绿波,青岛美东吴西汉,南朝北宋,中国长24:竹子逢春节节翠生活宜人步步高25:鸡饥争豆斗鼠暑上梁凉26:门对青山景色长新窗临绿水春光大好27:长流源于山能人出自民28:种满田碧玉收遍野黄金29:年年无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30:四次受剿四面受剿,面山面水面临绝境三民主义三自主义,自私自利自取灭亡31: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春牧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32: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33: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
《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李西涯与程篁墩阁老①李西涯、学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间各以神童举于京。
方朝见,适直隶④贡蟹至焉。
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
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
(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
②学士:指翰林学士。
③成化:明宪宗年号。
④直隶:京城地区。
[文言知识]说“举”。
一、指“推荐”。
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
二、指“举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三、指“攻占”。
《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四、指“全”。
《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成语有“举国上下”。
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2.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3.“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4.“经纶”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译文】32.李西涯与程篁墩阁老李西涯、学士程篁墩,都是成化年间闻名京城的神童。
他们上朝面见皇上的时候,正好直隶省上贡的螃蟹到了,英宗就出了上联考考他们二位:“螃蟹浑身甲胄”,程篁墩对道:“凤凰遍体文章”。
李西涯对道:“蜘蛛满腹经纶”。
后来李西涯官至承相掌管天下大事,程篁墩则终身作学士,以文章天下闻名。
偶然的.一个对联,就能看出他们的终身事业。
【参考答案】32.李西涯与程篁墩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
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
《观月》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关木匠传[明]袁中道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
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
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
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满腹经纶
拼音mǎn fù jīng lún简拼mfjl
近义
词
才高八斗反义词胸无点墨、才疏学浅感情
色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
解释
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成语出处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
成语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茅盾《子夜》二)英文
翻译
profoundly learned and talented
歇后
语
春蚕到死丝方尽
谜语书柜;纺织专家
成语
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成语
辩形
纶,不能写作“论”。
成语辩析满腹经纶和“学富五车”有别;都形容很有学问。
但满腹经纶还强调很有才能;“学富五车”仅用于强调读书多。
产生
年代
古代常用
程度
常用。
用满腹经纶造句_字词解析_近义词_反义词用满腹经纶造句:(1)书是个好伙伴。
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
(2)我的语文老师是个满腹经纶的人。
(3)无论是对商业初学者,还是满腹经纶的管理者,这些理念对任何明智的财务决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4)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
易于迁延与迟滞。
莫言(5)一腔热血备高考,满腹经纶方成功。
(6)它绿得深沉,绿得仿佛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沉静的中年人,正在深思着人生的哲学。
(7)他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小博士,你只要找到他,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8)他训练有素,满腹经纶,假如他参与任何争论,不至于失策犯错。
(9)我能完全了解,像你这么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孤独的时候,和跟我这个没有什么知识的无知者坐在一起,一样会使你感到快乐的。
(10)满腹经纶的人不只是学问好,而且也懂得经营与管理。
(11)凌教授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了。
(12)尽管卡副久经沙场、满腹经纶,他还是希望能从新老大身上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13)他虽有满腹经纶,但却缺乏表达。
(14)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
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
高谈阔论,不如一言九鼎。
长篇累牍,不如一字千金。
(15)他虽有满腹经纶,但没有机会施展抱负。
满腹经纶在汉语词典的解释:形容人饱学而有处理大事的才能。
经纶,原指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能、本领。
●明郎锳《七修类稿•事物·神童对》:「方朝见,适直隶贡蟹至焉。
英宗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茅盾《子夜》二:「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满腹经纶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经纶满腹、真才实学、学富五车、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博古通今、锦心绣口、才高八斗、读书破万卷、腹饱万言、满腹珠玑、满腹文章、大才盘盘、精神满反义词:孤陋寡闻、四六不通、一无所知、目不识丁、酒囊饭袋、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满腹经纶的意思是什么
满腹经纶的意思:
一肚子学问和才干。
比喻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经纶: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治理国家的才能本领。
【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
【示例】:仲老,真佩服,~!这果然是奥妙!
◎茅盾《子夜》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
形容人饱学而有处理大事的才能。
经纶,原指整理丝缕,引申为人的才能、本领。
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神童对》:“方朝见,适直隶贡蟹至焉。
英宗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
’ 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
’ 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 茅盾《子夜》二:“ 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
【正音】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纶;不能写作“论”。
【近义】才高八斗
【反义】胸无点墨才疏学浅
【用法】含褒义。
用来称赞文人很有学问和才能的用语。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辨析】~和“学富五车”有别;都形容很有学问。
但~还强调很有才能;“学富五车”仅用于强调读书多。
英文解释
One's mind [brain] is full of learning [knowledge].;an encyclopedic mind;full of learning;profoundly learned (and clever) ;。
描写语文老师满腹经书我的语文老师——杨老师,满腹经纶,见多识广。
她经常和我们说:要多读一些好书。
并告诉我们,有些书我们现在虽读不明白,但是可以为我们以后上高中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杨老师教我们把古人说的话运用到现实生活去,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一直都难以忘怀。
杨老师还让我们读《李清照传》、《老舍散文集》、《雅舍小品》等古人名书。
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同学上课打小差,杨老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说了一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位同学听了杨老师的话,羞愧地地下了头。
一次,有几位同学不会写作文,杨老师随口答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同学们听了立刻拿出书来读。
读了几个月后,他们发现正如杨老师所说,他们会写作文了,有时还被评为范文呢!还有一天,杨老师看见大家都在大声朗读《论语》,只有一位同学不读,他呆呆的看着上方,一声不吭。
杨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拍了一下那位同学的肩膀,感叹了一句:“平时不好学,临考悔已迟。
”过了半天,那同学才反应过来怎么一回事,心想:刚才杨老师是否来过?我怎么什么也不记得呢?老师刚刚没有批评我吧!还是好好读书吧。
于是他开始跟着大家一起朗读起来,边念边想:老师的话是对的。
现在不好好学习,考试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啦!有一位同学总不认真听课,各科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还总是以学不会、听不懂作为借口不去努力学习。
杨老师对她说:“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
”可那名同学知而不理,依然干着他自己喜欢的做得事,不过心里有点动摇。
我听不听杨老师的话呢?杨老师一看他很犹豫,又说:“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那名同学彻底被老师的话征服了,领悟了杨老师的一片苦心。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不听课过。
我们的杨老师很温和,她的学识也非常渊博,我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我们的杨老师!。
“满腹经纶”和“遍体文章”
明代宗听说有两个六岁的小“神童”可机灵了,特别会对对子。
他就叫人把这两个小孩找进宫来。
两个孩子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他俩被带进皇宫,进大殿的时候,门坎儿[kǎnr]挺高,小腿儿迈了半天,才迈进门去。
明代宗坐在殿里,看两个小家伙费劲的样子,觉得挺好玩儿,不由得说了一句:
书生脚短;
李东阳听见了,马上对答了一句:
天子门高。
“天子”是对皇上的称呼。
李东阳是说,不是我们腿短,是皇上家的门坎太高了。
明代宗一听,被逗得“嘿嘿”笑了,就叫他俩到跟前儿来。
正好这会儿要进餐了,太监端上来一盘熟螃蟹。
明代宗给两个孩子一人两只螃蟹,然后又拿起一只螃蟹对他俩说:
螃蟹浑身甲胄;
程敏政对了一句:
凤凰遍体文章。
“文章”在古文里有两种含义。
除了“著作”以外,还可以当“花纹”讲。
程敏政下联的表面意思是说,凤凰全身都是美丽的花纹。
可暗含的意思是,自个儿将来要当个有学问的人,准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
李东阳对的下联是:
蜘蛛满腹经纶。
“经纶”是指整理过的丝。
这句的意思是,蜘蛛一肚子都是蛛丝。
可“满腹经纶”还有个别的意思,这是个成语,比喻人特别有学问,有本领。
李东阳是在说,将来我得做个顶有能耐的人。
明代宗听了两个娃娃的答对,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又夹给他俩一人一只大螃蟹,半开玩笑地说:“好,好。
将来一个是翰林,一个是丞相。
”说来也巧,末了,李东阳还真的当上了明武宗的首辅[相当于丞相],
程敏政也当上了翰林,成了个有名的文学家。
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明·朱
国桢《湧幢小品》卷二十五《异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