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3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附参考答案一.专题解读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强化直至衰亡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的重量级专题,在中考中很大的比例。
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地方机构的演变等。
二.考点点击西周的分封制;法家韩非子的思想观点;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唐太宗改革政治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
三.思路导引1、中央机构的演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中书省(元朝)→六部和殿阁大学士(首辅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2、地方机构的演变:分封制(西周)→郡县制→州县制(隋唐)→行省(元朝)→三司(明朝)四.知识梳理1.2.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朝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4. 西汉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就逐步解决了侯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唐太宗合并州县,减少官多民少的弊端;唐玄宗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
6.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始于元朝。
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
7.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源于封建制度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演变2.1 夏朝的政治制度2.2 商朝的政治制度2.3 周朝的政治制度二、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1. 在秦朝,强秦政权推行中央集权1.1 秦朝的政治制度特点1.2 中央集权的推行与国家统一的实现2. 汉朝的政治制度演变2.1 西汉与东汉政治制度2.2 《汉书》对政治制度的记载三、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1.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分裂1.1 魏、蜀、吴三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2 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动2. 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统一2.1 南朝政治制度2.2 北朝政治制度2.3 侯景之乱与隋朝统一四、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1. 唐朝的政治制度演变与盛世1.1 唐朝的封建制度1.2 唐朝的科举制度2. 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与制度的完善2.1 宋朝政治制度的创新2.2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畅达五、元明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1. 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制体制1.1 元朝的行省制度1.2 官制体制的特点与问题2. 明朝的政治制度演变与政治改革2.1 明朝行政管理体制2.2 明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发展六、清朝政治制度变革与闭关锁国1.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1.1 清朝封建政治制度1.2 乾隆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2. 闭关锁国政策与政治制度的僵化2.1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影响2.2 政治制度的僵化与社会的变革七、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1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1.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与建设2. 民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与制度变动2.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2.2 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国家的发展结语: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的推行,再到分裂与统一的循环,每一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提升课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其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
2.世袭制: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其军队服从周王调遣。
(4)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主题二 秦始皇、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措 施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政治 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及“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造成个人 独裁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征发人力筑万里长城(西抵御了匈奴南下加重了人民起临洮,东到辽东) 的徭役负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措施方面措施影响政治采纳“推恩”建议,限制豪强,建立刺史制度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思想文化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经济盐铁和酒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解除了边疆危机,开拓了疆域,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民族关系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主题三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北魏崛起后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巩固统治主要内容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政治上,迁都洛阳风俗上,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成功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原因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及富国强兵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适应了历史的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进步的趋势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学结论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评价(1)一方面,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谓千变万化,尤其是在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阶段,政治制度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然而,在这些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
各个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同盟等方式建立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组织结构。
部落的首领通常被称为“首领”或“酋长”,他们的权力主要来自家族和对军队的控制。
在政治决策方面,一般采取集体讨论和议事决策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这也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存在的政治制度形式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下设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有着一定的自治权,但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封建制度还有一套严密的官僚体系,由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城乡之间的划分也越来越明显。
这就导致了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演变。
在战国时期,分裂的国家形成了多个强大的争霸势力,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分封制”的政治组织结构。
每个国家由国君领导,下设诸侯、大夫等官员。
这种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以国家君主为中心的官僚制度。
随着秦朝的统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建立起来。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
这种政治制度形式在秦朝短暂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但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抵抗。
接着,我们来看看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汉朝时期,由于民众的反抗和压力,政治制度发生了一些改变。
刘邦建立的汉朝采用了类似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加入了一些封建制度的元素。
汉朝的国家机构设置了各类官员,如丞相、太尉、太傅等。
与此同时,汉朝也允许地方豪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此后,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如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初中历史政治制度演变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政治制度演变,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中国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以及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二、讲解政治制度演变(15分钟)1. 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 汉朝的官僚制度4.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5.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6. 民国时期的共和制度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请学生思考不同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2. 请学生讨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3. 学生可以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自由讨论,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指出不同政治制度的利与弊,并让学生自行总结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建立更加和谐、公正、民主的政治制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作业一:结合本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演变的小论文。
2. 作业二:收集一些现代社会政治制度改革的案例,并写出你的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但是,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独特的政治体系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本教案将从夏朝到清朝,概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采用了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设立众多地方诸侯国来管理各地事务。
2.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政治制度上基本延续了夏朝的封建制度,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代设置了官职等级制度,确立了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先例法律与刑罚规定。
3.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继承了商代封建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分封制。
周天子授予诸侯国以土地和爵位,并要求诸侯进行军事上的支援。
这种分封制逐渐导致了天子势力的削弱和诸侯国的独立性提升,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封建分封制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深入的变革。
2.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他们对于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理论和主张。
3.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称霸争霸为目标的外交军事格局,并衍生出一系列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
例如,楚国采用“义利”并存的辟法;齐国实行道德准则与法律同等重要;秦国崇尚法治等。
4. 思想家们也对封建分封制提出质疑,并提倡中央集权。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提出的“尊王攘夷”理念,主张国家由君主统一。
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法律等。
2.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也加入了自他们重新采用了封建分封制,将势力较强的宗族领袖任命为诸侯王,并要求他们向中央进贡。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主线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夏朝:王位世袭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
商朝:方国联盟:商王对各地方方国控制能力有限。
周朝:(1)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2)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初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专制制度的转变,同时也包含着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
本文将从封建制度的形成到专制制度的确立,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它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
在商朝时期,以商王为中心的王室与诸侯共同统治,形成了封建制度的雏形。
而到了周朝,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被划分为诸侯国,以国君为中心,实行分封制度。
同时,周天子也通过宗法制度来约束各个诸侯国,确保自身统治的稳定。
二、封建制度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趋势。
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而频繁发生战争,国内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此时,各个诸侯国开始借助儒家学派的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和治理能力。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战国时期的乱局中,秦国崛起,嬴政成为秦始皇,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将诸侯国改为郡县,并设立郡守、县令来掌控地方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专制制度的确立1. 汉朝的推行丞相制度在秦朝灭亡后,兴起了新的政权——汉朝。
刘邦迎娶楚国公主后,建立了汉王朝,推行了丞相制度。
丞相作为宰相的下级,负责处理国家大政方针和日常政务。
丞相制度减轻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也提高了政治制度的效率。
2.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隋朝和唐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侍奉皇帝和处理重要政务;六部则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负责处理各项事务。
这样的政治制度使得政府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
3.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