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的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看来,美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
但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什么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是好看美丽的东西,例如花。
美也具有伦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他就是美的。
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是总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他善,而不能说是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
根据当时LEIBNITZ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
BAUMGAPTEN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
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
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这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
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你家门前是一片杂草,把你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你就会生气,厌烦,当你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学生,我一直对艺术原理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在美学原理方面。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接触到了诸如比例原理、线性原理、色彩规律等方面的美学原理,并在课堂上运用这些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每当我重新回顾这些知识的时候,我都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兴奋,因为这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就像在开拓自己的视野一样。
首先,美学原理是指一系列从基础上到复杂的规律,他们建立在较宏观的艺术结构上,例如审美观点和表达手法,并且可以指导创作者构建艺术作品。
从比例原理来看,人们都有一种潜在的视觉比例,例如“金矿比例”,是一个古老的比例,其中古建筑物中的比例都会被按照这个比例来构建。
同样,画家也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按照金字塔或其他比例来创造出更精美的作品。
其次,线性原理是指作品中所用到的线条,它们可以把整个作品分解为几个部分,并且每个部分之间有一种有机的联系。
因此,作品能够更有条理,也更容易传播出艺术家的思想。
另外,线性原理也可以把作品的中心点和重心点放置在同一个位置,使作品更具有美感。
最后,在学习色彩规律方面,我发现有三种色彩的空间构建方式:热色空间、冷色空间和中性色空间。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色彩的浓度,色彩的深浅,以及色彩的选择。
色彩不仅可以改变作品的外观,还可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具有几何感和透视感。
至此,我对美学原理的学习让我感到既充满快乐又有所收获。
以上对于美学原理的介绍只是一个开始,在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之后,我也应该尽快探索更多的美学原理,以便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发现,我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去学习和学习美学原理,让自己的艺术作品越加精彩纷呈。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部关于艺术和美的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体验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本质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艺术和审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美学原理中,康德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概念,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美学原理中还对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康德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处理,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美学原理中还对审美体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感受,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感知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感受和认同,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的感受。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美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景色和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中。
美是一种无私的情感,是对于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
这种对普遍价值的感受和认同,使美成为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好的普遍性的美。
此外,通过对美学原理的阅读,我对艺术和审美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容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
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
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
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
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
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
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1学习了《美学概论》,我了解了什么是美学,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艺术活动等七个主要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一般的美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美的现象是很复杂的。
我认为,没有人也就没有美。
在没有人类之前也就没有美的现象,一种物理现象不与人关系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领域,一只蝴蝶虽在花丛中嬉戏,但它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蜜蜂巢穴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来建造。
其三,说“美”这个词,意味着它是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关系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可能有人会说,在没有人类之前,璀璨的星空不是照样在天穹上闪耀吗?不是仍有无数的鲜花在盛开吗?黄山、石林不是照样存在吗?我们说,这些只是物理现象或事实,如果不与人关系,美或不美,都是不得而知的。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
美学原理研究感想美学原理是指在艺术创作、设计和欣赏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规律。
研究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更好地欣赏美,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
研究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设计与欣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创作出美的作品。
从研究美学原理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美学原理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它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欣赏思维。
美学原理涉及到各个方面,从艺术形式、色彩、空间、运动、光影、表现手法等,都是美的象征。
通过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抓住艺术家的创造思维,体会他们对美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世界。
此外,研究美学原理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美学素养。
美学原理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美学、艺术史、绘画、设计等,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品。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更好地把握艺术的精髓,让艺术创作更加有创意。
总之,研究美学原理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欣赏艺术,并且可以提升我们的美学素养。
研究美学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运用美学原理创作出美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整理的美学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1学习了《美学概论》,我了解了什么是美学,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美感经验,美感经验的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作为显现的符号形式,艺术活动等七个主要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最一般的美学理论知识,还掌握了相关的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关系属性是唯一切合实际的解释。
美的现象是很复杂的。
我认为,没有人也就没有美。
在没有人类之前也就没有美的现象,一种物理现象不与人关系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它非人类活动领域,一只蝴蝶虽在花丛中嬉戏,但它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蜜蜂巢穴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来建造。
其三,说“美”这个词,意味着它是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关系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地方。
可能有人会说,在没有人类之前,璀璨的星空不是照样在天穹上闪耀吗?不是仍有无数的鲜花在盛开吗?黄山、石林不是照样存在吗?我们说,这些只是物理现象或事实,如果不与人关系,美或不美,都是不得而知的。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美学原理学习感想今天,我把美学原理这一课认真地学习了。
书上写的是美学原理这一本书,它的知识面很广,像电视艺术原理,语言艺术原理等等……都有。
可惜,我没有去听老师的讲解,因为我上课总想着自己的心事,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别的东西上,导致我听课效率低下。
我现在学到的知识有:(一)美和美感;(二)审美意识;(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功能;(五)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六)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七)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八)美感在艺术生活中的作用;(九)美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使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美的知识。
我感觉美就在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会发现路边的花花草草,还有自行车后架上那艳丽的彩带。
这些花花草草无论什么季节都会开花,就算再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会落下。
再看那人们的衣服,现在有钱人穿的全是名牌,款式多样,颜色多样。
而穷人穿的全是地摊货,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或者破旧不堪,甚至还有人穿补丁衣服。
再看学校里,虽然两个年级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却是巨大的。
穿着名牌的孩子打扮得很光鲜亮丽,衣服脏了也不洗。
吃着小食品,香甜可口,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却饿着肚子去上学。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的好孩子。
书中有关美学的知识如下:(一)美和美感;(二)审美意识;(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功能;(五)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六)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七)艺术接受的心理特征;(八)美感在艺术生活中的作用;(九)美育的基本途径。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阅读,使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美的知识。
我感觉美就在身边,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如:当你走在大街上时,会发现路边的花花草草,还有自行车后架上那艳丽的彩带。
这些花花草草无论什么季节都会开花,就算再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会落下。
《美学原理》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原理》读后感1《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
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第一篇: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想关于美学原理的一些感悟上了这么多次美学原理选修课,从未缺席过一次的我,在认真学习、研究并思考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悲剧,喜剧,美感等之后,的确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小感受和心得。
此刻的我明白,我只是万千世界中的一个小个体,整个人类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个人了,但就算是我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有着自己对美的认识。
现在我可能还是个尚未成熟的果实,对世界的认知微乎其微,但就像书上所说那样:凡具有对美的审美意识的人,都能对“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作出判断。
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通过它,我对世界,对美的认识不断地在改变。
也就是说,对我而言,美是种意识,因为有了意识,我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广阔的大地上,美指的是生命,气息;对我这个个体而言,美是不断成长,成熟的思维!但对它,我也有质疑,或许有一天当我变得成熟时,我就可以用更成熟的思维看代美、认识美,并对它做出更完善的解释。
毕竟人和事物都在不断发展着,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在学以前,我一直片面狭隘地阐释心中所谓的“美”。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美不是个单独的概念,它是多方面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它,要是只局限于一点,那是找不到美的!我们要用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意识来看代美,看代这个世界!因为这个广阔的大地是美的,美也是人的意识,所以我们也是美的。
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却离不开客观事物,因为有了万千事物的存在所以美,对人来说,有了意识才会发现美,所以美是意识,更是一种客观存在。
美学,让我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感性与理性交叉的世界里;让我更加清醒地认知整个世界与周围其他个体;让我在平凡无奇的生活里看见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美学,真的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不是几堂课就能听的透彻、完全学完的课程。
她真的需要大家用课余很多时间去不断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第二篇:美学原理美学原理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美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2023年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感悟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了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以及人类对美的认知和审美情感。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学习了美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下面是我对美学的心得和感悟,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美是主观的体验。
美学强调的是个体对美的感知和体验,美不是客观存在于事物本身,而是人们通过感知和判断赋予事物的。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因为我们的认知、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不相同。
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对美的不同看法和观点。
其次,美是多维的。
美学认为,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包括听觉、触觉、味觉和心理的体验。
例如,一幅优美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带来听觉上的愉悦,一个精心设计的建筑可以给人带来触觉上的愉悦,一道美味的食物可以给人带来味觉上的愉悦。
美学告诉我们,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敏感地去感受和体验美。
再次,美与道德密切相关。
美学和道德学都是关注人类价值问题的学科,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美学认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呈现,而是具有内在的道德价值。
美不仅仅是满足感官的享受,更是给人以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美学告诉我们,要追求和创造具有道德价值的美,用美去感染人、激发人的内心情感。
此外,美与艺术紧密相联。
艺术作为美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思考和追求,而观赏艺术作品则可以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
学习美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内涵和功能,触动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美不仅仅是存在于艺术领域,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美学让我更加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日常的琐碎事物中,我们可以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一朵花的绽放、一缕阳光的倾泻、一杯香浓的咖啡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美的体现。
学习美学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我更加感恩和享受生活。
学习美学的过程让我对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美是主观的体验,是多维的,与道德紧密相关,与艺术紧密相联,同时也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3年美学学习心得体会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年刚刚开始系统地学习美学课程。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学所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首先,美学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艺术。
在这一年里,我学习了美学的理论框架,了解了艺术的本质与特点。
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
我不再仅仅看到画面或音符,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背后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我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发现平凡之中的美。
其次,美学让我对人类的思维与情感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美学研究人类主观体验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的感知,通过对情感与精神内涵的分析,我理解了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
通过学习美学,我更加意识到人类情感和思维的多样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对于审美的影响。
人们对美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但具体的审美标准却因人而异。
这让我更加尊重他人的审美选择,并且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特视角。
此外,美学也启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美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学问,它还涉及到伦理和政治问题。
通过分析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我认识到艺术是可以传达思想和价值观的媒介。
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批判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这让我深思艺术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思考自己作为一名未来工作者如何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来关注社会问题。
最后,通过美学的学习,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美的力量。
美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与自己内心对话,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意义。
这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它还能够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启示。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去传达自己的想法,影响他人的心灵。
通过一年的美学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让我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欣赏美的存在。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读后感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美学原理》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本书首先先简单阐述了美学的历史。
美学是诞生于近代的一门学科。
但是,美学思维却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活动。
也因此本书上来首先阐述了美学的历史,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开始便力求将石斧打凿的更均匀,甚至打磨的形状相近的石珠、兽牙、贝壳等穿孔穿起来。
这些器物无一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却折射出山顶洞人对形体、色彩的自觉注意和加工运用,它们因而包含有审美对象的意义,也传达出与其同时存在的审美意义。
史前审美活动在漫长的时期中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
在著名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用于巫术的壁画保留着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姿态各异,以多种色彩渲染过,其逼真性生动性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当人类进一步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偏爱某类色彩形式并试图概括这类现象的规律时,美学思维就发生了。
质而言之,“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
“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这种理论自觉形态。
然后我觉得本书讲的比较精彩的部分是对形式美的阐述。
本章首先阐述了形式美的自由历程,将世界万物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用辩证的方法对其解释。
接着引导出了形式美,世界万物都是有形式的,但他们的形式不一定都是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对人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特有的。
而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一定是具有感性形式的。
然后指出了形式美的构成要素,有色、型、声、质、味五构成要素。
色和型都是由视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声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质则是由触觉所接受的形式因素,味指味道与气味,是由嗅觉器官与味觉器官接受的形式因素。
接着又阐述了形式美的五个基本规律。
1、对称与均衡,它是最常见的形式构成,他们都有形式上的平衡感;2、调和与对比,调和、对比是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比较,调和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同”,对比是在不同形式因素的并列中趋向“异”。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
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瞧来,美就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就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
但就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什么就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就是好瞧美丽的东西,例如花。
美也具有伦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她就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她就就是美的。
但就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就是总就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她善,而不能说就是美!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
根据当时LEIBNITZ 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
BAUMGAPTEN 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就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就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
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
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就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就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就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就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就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就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
这就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
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您家门前就是一片杂草,把您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您就会生气,厌烦,当您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走在路上瞧到经过人加工的美丽的树,草地,或田地等,有时我就会想在它们没经改造时就是怎样的,有多么的能与人类形成一种可亲的关系呢,然后我就会更加喜欢现在这种经过改造后的形象,带着愉悦欣赏着它。
或者这样说吧,在学了《美学原理》,学了自然美这一章后,让我更加留意身边那些为了与人类建立一种可亲的关系而改造的景物了。
自然美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就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
我觉得这种自然能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例如黄山,就像就是大自然对它进行了“鬼斧神工”,当您仰望着它的时候,您就会佩服大自然的力量。
所以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就是教一个人如何欣赏美,教会人明白什么就是美,明白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的感觉!
我就是一名理科生,对于艺术,美学,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多大的天赋吧!但就是人要想活得浪漫一点,开心一点,我觉得还就是需要一点艺术,美学接触的!例如我们编程,想要结果运行出来美观一点,给人舒服一点,我们就要对代码进行添加,删除,这就就是我们创造美的过程!我觉得上这堂课最大的乐趣就就是能欣赏不同情感的轻音乐,分析它的情感!我觉得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而且那也就是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听稍微悲伤一点的英语,所以如果老师放的那些音乐就是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去搜索,只就是可惜的就是,有些音乐在放的时候没有显示音乐的名字,我希望老师在放的时候能写下音乐的名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学校很美丽,那节课听老师分析了我们学校的美后,我就更加为我能在如此美丽的学校读书而感到稍稍的自豪,所以那天我朋友来我们学校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导游自豪地为她讲述了我们学校建筑的特点,例如艺术楼,飞机楼等!
其实上这堂课最能吸引我的就是老师联系事实给我们分析了什么叫美,什么叫丑,例如礼仪小姐的姿态,农家老人的微笑等。
我觉得书上的概念总就是乏味的,即使瞧了背出来了也不一定
知道什么叫美,反而联系身边的事物去分析更有吸引力,更能让人明白什么叫美,美的特点。
所以每次老师讲到名著或生活上的东西时,我的耳朵总就是会竖起来!
学校给我们开设这门课可能就是让我们不但就是在专业理科上卓越,在文学也要有点认识与欣赏吧,我不知道在上了这门课后我的审美观,艺术细胞有没有提高,我只知道在这门课上老师放的音乐,对现实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也许下半年我们没有这门课了,但就是我希望老师能将这种讲课方式继续延续下去,因为这就是这门课的最大亮点!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事或人,我希望我能想老师一样,拥有去分析现实中的美与丑的敏锐能力。
这就就是我上《美学原理》的感想了,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对,还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