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30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时期大致为960年至1368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演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主要演变。
宋代教育思想宋代初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以孔子、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强调文章立身、修身齐家,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性。
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注重实践和考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施就反映了这一点。
尽管崇尚实用,但是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还是继承了孔家的传统,注重德育、知识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宋代末期的教育思想则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全面崩解。
在这个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儒家经典,认为它们和社会生活脱节、追求虚无和抽象性。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研究古籍和文学艺术等思想成为新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转变。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宋代中期的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考试,不过同样也关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元代还推出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智库和思想库之一,这标志着元代的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和转变。
永乐大典强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元代教育制度元代的教育制度同样是继承了宋代的制度和政策,不过其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化和传承。
元代官方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大量派遣官员到京城学习,统一了学术制度和观念。
元代还创造了官学制度,培养和选拔人才,不过这个制度在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萎缩和腐败的迹象。
元代的最大特点是推行科举制度,这打破了旧的阶级固化,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和权贵的形成。
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和政治忠诚,广泛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演变和转变,虽然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之间略有不同,但在整个宋元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今天国家教育的规模和基础。
元明清三代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建设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教育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
在元明清三代,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建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元朝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皇权教育”和“士人文化传统”的共存。
“皇权教育”是指在元代,皇帝对教育的控制力很强,大部分教育活动都是由皇室掌控的。
而“士人文化传统”则是指元代时期,尽管皇权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大批士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积极推广儒学,并进行教育研究和创新,使得儒学在元朝时期得到巩固并发扬光大。
元代教育制度建设在元代,主要有三种教育机构,分别是皇家宫廷学校、州县学和私塾。
其中,皇家宫廷学校主要面向皇室子弟和部分官僚阶层,是皇权教育的重要场所。
州县学主要面向一般学生,主要传授儒学知识。
私塾则由有名望的儒生设立,主要面向富家子弟,这也是元代儒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教育思想明代时期,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和理学并存的状态。
儒学是传统教育体系的核心,具有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儒家教育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以培养人的德行为主要目的。
与此同时,理学家则强调理性探索和推理思考,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明代教育制度建设明代的教育制度比以往有了更重大的发展和改革。
明中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此外,在明代,大量的民间教育机构得以发展。
由于科举制度较为严苛,很多人不能进入科举的考场,因此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在传授儒学知识的同时,也较为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如算术、书法、绘画等。
清代教育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教育思想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
清朝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学压制”和“实用主义兴起”的共同存在。
“儒学压制”是指在清朝时期,由于时代变革和新兴思想的出现,儒学开始呈现衰落的趋势。
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流转,儒学思想在中国成为了主导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
其中,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最为丰富、深刻,被誉为“全盛时期”。
本文将探讨宋元明清的儒学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学文化1.宋代儒学宋代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当时儒学的中心是程颢和程颐,他们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主张以真实的事物为研究的基础,培养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修养,使自己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此外,朱熹也是宋代儒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儒家学说强调理性修为,认为人的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得到提升的,主张把“格物致知”与“致良知”结合起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朱熹的学说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元代儒学元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对儒学的影响很大。
元代的儒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在哲学方面着重于研究人类本性,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
其中,王阳明是元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知识与行为、意识与实践的统一。
3.明清儒学明清时期的儒学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变革。
其中,张载和朱熹的思想分别代表了明清两代的儒家文化。
张载是明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出“理气分别说”,认为“气”是事物本质的根源,理是气的规律和秩序,理和气的分别是思想上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朱熹的思想传承了宋代的儒家文化,其学说基于“诚”和“中”,认为“中”是宇宙万物的大和谐,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清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是“阳明学派”,由王阳明所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心是至高无上的,而学问的根本在于探寻人类的本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二、哲学思想1.宋代哲学思想宋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这本巨著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主张以史为鉴,推崇“史则明道”。
此外,释道一派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佛教思想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禅宗和华严宗影响深远,其中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尤为重要。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
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
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
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
“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
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
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1)世界观: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2)方法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思想主张: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心是万物本原。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思想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相同点:1)学派: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是儒家的发展;2)内容(主张):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3)实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4)影响:都压制、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1)对”理’的认识: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理是外在的;心学认为,理在心内,“心即理”2)哲学范畴: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3)认识“理”的方法:前者格物致知(探究世间万物去领悟天理);后者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内省、自制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理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美德即知识”心学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似—“认识你自己”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明清儒学发展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第八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县。
18岁中举,19岁登进士第。
曾先后在京作官五年,当过泉州月安县主薄。
大部分时间从事私人讲学及著述活动。
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统治地位。
他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很重视整理编著教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140卷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考察学术的记录。
一、关于教育目的、作用的主张’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理学教育思想在其关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主张上体现的尤为充分。
朱熹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具体地说“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8—15岁是小学阶段,即须从事洒扫应对进退开始,把伦常礼教教给儿童,教他们练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礼教,根基已深的程度。
“大学”阶段,是15岁以后“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
”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朱熹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视讲求教学方法。
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
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居敬穷理。
这是教育的原则和总纲;2、学思力行;3、因材施教;4、循序渐进。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出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
宋代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宋代时期的教育思想总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宋朝统治者对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代教育思想的总体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宋代教育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在宋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宋代兴起了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相结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教育目标。
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解读,培养出品德高尚、智慧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宋朝也重视经义学的发展,弘扬儒家经典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其次,宋代教育注重实用性。
在宋代社会的背景下,科举制度成为教育的中心,文、武科举制度被大力推行,这对于培养政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士人有了通过考试获取功名的机会,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文治主导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也是如此时期的教育理念普遍以考试取功名为最高目标的原因。
此外,宋代教育强调道德教育。
宋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修身养性视为教育的核心。
在宋代,注重培养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德行。
弘扬儒家经典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礼仪,崇尚道德,推崇正直和诚实。
宋代教育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将道德教育视为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最后,宋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宋朝注重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培养品德、智慧和技能等多方面能力。
宋代的识字普及程度迅速发展,社会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此时徐霞客等人的文化兴趣和成就,也确立了个性兴趣特长教育的地位,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宋代教育思想注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视实用性和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一,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二颜元(清)学校改革思想第一节倡导新的教育主张(从未考过,m 厘点,了解) 可能的出题方式1:名词解释:公用E 是于学校 方式2: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
答: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 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公桌E 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
这一思想,集中 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公惠E 是于学 校〃与学校的作用 Q)〃公思*是于学校〃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m 晰准,学校议政,可以使其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 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京E 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 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以前真题从未考过,了 解) 基于上述思想,黄宗羲主张把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能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 想。
他还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于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 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期场所。
绅韭是玲校二的思想的基本精神二这一思想在于反7寸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 能理论的创新,以及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闪烁着民主思想,因为这种学校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议会相近,所以,这种思想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的上述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 建君主专制、反7寸封建教育起到了启蒙作用。
二.〃日生日成”的 人性与教育 可能出题方式:简述王夫之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
答: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从而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 著名论断。
中外教育史上卷中国教育史第⼀章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周的教育⾏政体制——“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政教合⼀;第⼆,官师合⼀。
2.⻄周的教育内容——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射御为“⼤艺”,属于⼤学课程,书数为“⼩艺”,属于⼩学课程。
3.周宣王时太史籀做作的《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童识字课本。
第⼆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的教育对象——“有教⽆类”孔⼦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旧习,扩⼤教育对象的范围。
“有教⽆类”是孔⼦创办私学的⼀条基本原则。
⼀,种族,即招收学⽣时不分⺠族、国别。
⼆,类别,即招收学⽣时不问等级出⽣、不分贫富贵贱。
三,定规,即招收学⽣时灵活机动、不循成规。
对年龄没有限制,对智⼒性情没有限制,对学习态度也没有限制。
2.教育⽬的——“学⽽优则仕”教学⽅法:因材施教⾸先要求教师承认学⽣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并充分了解学⽣对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p23句⼦例⼦3.《⼤学》中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在⽌于⾄善。
”这是对于⼤学教育⽬的的纲领性概括。
明明德,就是使天⽣的善性——“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
亲⺠,即新⺠,就是推⼰及⼈,把个⼈⾃身的善转化为他⼈乃⾄全体⺠众的善。
⽌于⾄善,就是要以达到⾄善的境界为最终⽬标。
(2)⼋条⽬⼋个教育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在于学习儒家德⾏艺能等⽅⾯的知识。
诚意、正⼼、修身,属于意志和情感⽅⾯的综合修养阶段。
诚意指意念和动机的纯正;正⼼指摆脱情绪的影响,保持认识的中正和信念的坚定;修身,指超越个⼈的⾃省和⾃律,在与他⼈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和提⾼⾃我。
⻬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教育的实践⽬标。
⻬家,成为家族的楷模;治国是⻬家的扩⼤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和深化。
4.《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篇专⻔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