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少年闰土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上册语文17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主要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识、相知和离别的过程,通过对闰土的人物形象和特点的刻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闰土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下面是本课的笔记内容:
一、课文主题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识、相知和离别的过程,通过刻画闰土的形象和特点,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农村生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重点生字词
少年:指青年或儿童时期。
闰土:文中指一个农村少年。
相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稀奇:指很少见、奇特的事物。
祭祀:指祭神或祭祖的活动。
许下愿:指许下心愿或承诺。
仿佛:指好像、似乎。
素不知道:指从来不知道、不了解。
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没有尽头的意思。
稀奇事:指很少见、奇特的事情。
熟识:指对某事物非常熟悉、了解。
潮汛:指定期涌来的大潮、大浪。
跳鱼儿:指一种小型鱼类,常跃出水面。
脚踝:指脚腕子,即脚与小腿之间的关节部位。
手叉腰:指把手放在腰间,多表示自信、自得的神态。
愕然:指惊讶、发愣的样子。
瑟索:指因寒冷或害怕而颤抖的样子。
厨房:指家庭中烧饭的地方,也可指厨师工作的地方。
奔向:指朝某个方向奔跑。
号啕大哭:指大声哭泣,多表示极度的悲伤或痛哭。
垂头丧气:指低着头,没有精神,表示失望或沮丧的神态。
祭器:指祭祀时用的器具或礼器。
明晃晃:形容光亮耀眼。
无端:指没有原因或理由。
第17课《少年闰土》知识与技能:1.会写7个字。
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
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学生反馈交流。
(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
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同步解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店铺在此整理了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同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教材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
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
“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
“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
“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3、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这是“我”抒发感想的句子。
“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是些“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二、对词语的理解其间:那中间。
其,那。
本课指西瓜地里。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课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课文中描写的场面生动,写景优美、人物的个性鲜明,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深读感悟。
店铺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课文原文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17、少年闰土
一、理解句子:
A、(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 )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 )银圈,手( )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 )去。
那猹却将身一( ) ,反从他的胯下( )走了。
1、这段话描写的景物有:、、
、。
2、找出描写闰土刺猹的动作的词语划上波纹线,表现了闰土的和。
3、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
4、作者为什么把这段话放在文章的开头?
B、这少年便是闰土。
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1、“这少年便是闰土。
”是句,起到的作用。
2、当时我和闰土的身份是什么?
3、什么是忙月?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文中与“忙月”相似的还有、。
4、什么是“值年”、“祭祀”?
5、你知道闰土的父亲为什么给他取名闰土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C、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1、“我”为什么“日日盼望新年”?
2、“我”很想快点见到闰土,你从哪里看出来?找出有关词语划上波纹线,这些词语说明“我”的心情很。
3、“好容易”是什么意思?
4、“仿佛”在这里什么意思?
5、闰土的父亲爱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D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作者抓住哪三个具体特征来描写闰土的外貌?
2、你可以分别用四个字的词组来概括闰土外貌的每个特征吗?
3、读这句话,此刻,你的眼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闰土形象。
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还可以看出,是一个的人;
从“”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
从“”可以看出闰土的父亲十分爱他。
闰土是一个的的孩子。
E、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的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闰土是从哪些方面给“我”介绍捕鸟的?
2、找出表示捕鸟的动作的词语划上波纹线。
3、句中的省略号表示。
F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
1、“鬼见怕”“观音手”是指:。
2、划横线的句子写出了海边的贝壳。
3、这句话写出了闰土是个的孩子。
G、“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
“管贼吗?”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刺猬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1、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乡下人的。
2、第四段中的两个破折号表示:,这句话的意思是:。
3、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H、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1、理解带横线字的意思。
素:如许:单知道:
2、这句话透露了“我”怎样的情感?
J、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结合课文说说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
2、想象: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
3、“我往常的朋友”指:。
4、“我”和“我”的朋友不知道什么?
K、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他们”指。
2、“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
3、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二、修改病句:
1、王老师对我们可好了,说话总是甜言蜜语的。
2、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益鸟都专吃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
3、3月份,北京各影院准备上映70多部古今中外的新影片。
4、我们老师口才好,讲起道理夸夸其谈。
5、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缩句:
1、狐狸狡猾地装作假惺惺的样子挤出了几滴可怜的泪水。
2、深秋的香山到处飘舞着红叶。
3、英勇的红军踏着没膝盖深的积雪一步步向山顶前进。
4、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人球紧紧地缩成一团。
5、伟大领袖毛泽东写下了不少反映革命战争的诗词。
6、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
四、改为反问句。
(1)谁都相信我们班上没有欠交作业的同学。
(2)武松打死了老虎,这是事实。
(3)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遵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