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德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考热点作家之马德作者作品马德,《读者》签约作家。
在《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意林》、《视野》、《知识窗》等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有百余篇作品被收入各种选本。
已出版《住在爱的温暖里》、《智慧菩提》、《生活对爱的最高奖赏》、《谁都能创造自己的奇迹》等文集。
作品风格作品多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活,展现尘世的至善、大美,阐发人生哲理,文字或绮丽、或素朴,但都潋滟动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荡漾着爱的温暖涟漪。
中考题目作品《最美的眼神》被选用为2003年陕西省中考阅读材料,《生命中的碧伞红灯》被选用为2006年江苏南通中考阅读材料,《总有一刻,不同寻常》被选用为2007年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材料,《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被选用为2008年山东济宁中考阅读材料。
人选教材作品《那一盏冰灯》、《穷人的风骨》等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被选入香港课室辅助教材。
我愿听见所有善良的心跳文/马德春天时候,刚刚转暖,教学楼5层的楼道里又开始响起燕子欢快的叫声,叽叽喳喳的。
走廊廊灯的灯盘上,有一只泥筑的浅浅的窝——这是它们在北方的家。
一天,去上课。
我一边等着上课铃声,一边在走廊里转悠。
突然,我看见走廊通往外面的窗户旁边,贴着窄窄长长的一张纸条,上面是圆珠笔描写的几个字:小鸟要回家,请不要关窗。
我不禁感动。
哦,可爱的学生,在字里行间,我触到了你们的温暖,听见了你们善良的心跳。
记得,去年夏天时候,也是在灯盘上居住的一只燕子,误闯到教室里。
结果,“啪”的一声,一道黑影划过,教室里高速运转的吊扇一下子把它拍打在讲台的一角,黑黑的翅膀还半伸展着,但脑袋低垂,它死了。
当时,正在讲台上的我,以及台下的我的学生,都惊呆在那里。
一条生命,就这样猝然逝去了,而窝里,几只乳燕正嗷嗷待哺。
我说,一个父亲或者母亲,死在了为它的孩子觅食的路上。
仿佛触动了内心中的什么,那堂课,学生们都低着头,始终静默着,没有了昔日的活跃。
马德《寻找》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马德《寻找》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那些年,我一直活在惊恐的寻找里。
雨后的黄昏,对面的山坡上,成群的牛羊从坡上俯冲下来,一脚脚,都踩在村庄忙得有些错乱的神经上。
夕照漫过,一场寻找就要开始了。
父亲说,你去看看咱家的羊都回来了没有,我去井台上饮牲口。
父亲的话,我哪敢怠慢,一口气跑到家。
羊们正循着里巷的石板路,昂首挺胸地往家走。
1,2,3,4,5,6,不对,少1只。
我一关院门,赶紧往邻居家跑。
大奶奶,你们家羊多不?我看看啊,不多。
一句回答很快隔着墙扔了出来,大奶奶永远这么利索。
三姑夫,你家羊多不?我跳进他家的羊圈,一数,他家的羊不多不少,正好。
我有些沮丧。
到了李神七家,他媳妇神神叨叨的,一天到晚,只拜神鬼,不管牛羊的事。
我就纳闷了,一个从来不管牛羊的人家,居然牲口一头也没少过,你说,这该找谁说理去。
李神七,你家的羊多不?不知道,你自己去看!是李神七媳妇的回答,隔着耳窗传过来,遥远,苍凉,冷得触不到一点温暖。
看就看。
我一进她家羊圈,气就不打一处来。
我家那只羊就在她家那只老羊的屁股后面,我一把把它拽住,狠狠地骂了一句。
它“咩”地低号了一声,就乖乖地跟我出来了。
也难怪,那只老羊是它妈妈,年初,父亲把它从李神七那里买过来,都七八个月了,它还是不认我家家门。
它只认妈妈。
把羊赶回家,把圈门扎好。
父亲回来了。
父亲说,赶紧,咱家的骡子没回来,得去找。
你去芦草沟,我去黑山子。
我的心突突突,骤然间狂跳不已。
又没回来,王八蛋,又野到哪儿去了!一边骂,我一边狂奔,看着即将暮色四合的山野,我急得都快哭了。
雨后的芦草沟水汽湿重,我一边瞪大眼睛往四下里寻觅,一边张开耳孔,极细致地听。
我家的骡子爱打响鼻,如果它看到我来了,或许会友好地暗示一下子。
但是,没有。
巨大的寂静,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连远山上最后一抹亮色也消失了,咕咚一声,村庄掉入到无底的黑夜里。
我朝空空的山谷喊了一嗓子,我也不知道是想喊我家的骡子,还是想壮壮胆子,但回响传来,声调我一口气跑回家里。
《冰灯》马德阅读理解《冰灯》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以下含义:1.象征意义:冰灯是用冰制作的灯,它在寒冷的冬季中散发着光芒,因此冰灯可以象征着坚韧、纯洁和光明。
文章可能通过冰灯这个象征来传达某种情感或主题。
2. 主题揭示:文章的内容可能与冰灯有关,可能描述了冰灯的制作过程、冰灯的文化背景、冰灯在节日或庆典中的作用等等。
通过冰灯这个主题,文章可以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话题。
3. 氛围营造:冰灯通常与冬季、寒冷和冰雪相关联,因此标题中的“冰灯”可以为文章营造出一种寒冷、寂静和神秘的氛围。
读者可以通过标题对文章的氛围有一个初步的预期。
《冰灯》是一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对哈尔滨冰灯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些理解:冰灯是哈尔滨冬天的一道美丽风景,它让人们在凄凄厉厉的北风中感受到温暖。
冰灯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和希望。
文章通过描绘冰灯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冰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冰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和温暖的向往,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季的独特魅力。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冰灯》一文,通过描写冰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作者下笔用情至深,通过描绘父亲在严寒的深冬为孩子制作冰灯的情节,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深深关爱,以此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浓浓感激之情。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1. 总结全文:最后一段通过简单的语言对冰灯进行了评价,强调了冰灯带给人们的美感和乐趣。
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对冰灯有更清晰的认识。
2. 强化情感: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对冰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冰灯的热爱。
3. 引起共鸣:最后一段提到冰灯“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欢乐”,这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也回想起自己欣赏冰灯时的美好体验。
4. 呼应开头:文章开头描述了冰灯的美丽,最后一段再次提到冰灯的美,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使文章更加完整和连贯。
心中那盏灯教材分析:《心中那盏灯》是语文S版教科书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是作者马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作者用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忍着寒冷为自己做冰灯的事,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关爱。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写人的方法,并学习通过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使学生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的温暖。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写人的方法。
设计理念及教学策略:1、教学中交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
2、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来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通过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亲情,并学会回报亲情。
4、有意识地将书中的导学系统“泡泡图”及课后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猜一猜,进入文本1、猜谜游戏导入。
你周围有这样一个人。
你小的时候喜欢把你高高举起,你长大些会陪你看电影、玩游戏,他的眼神慈爱又严厉,他的怀抱温暖又有力,他是谁呢?2、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篇描写父爱的课文。
[设计意图:以谜底为父亲的猜谜游戏步入文本,一方面自然引出课题,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忆一忆,走近文本1、齐读课题。
复习字词。
2、回忆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借鉴老师出示的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是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开课直接切入重点,让学生重温课文主要内容。
但三年级的孩子直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较难,通过复习词语的环节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
马德:生命是一场盛大而私人的修行——从理论上讲,我们身边是60亿人。
但,这一辈子,我们最多活在60个人中间。
而让你至爱与至痛,至喜与至悲,至生与至死的,最多不过几个人。
这几个人,才是你的世界。
所以,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你都不必去在意。
在意的越多,就会沉陷得越深,就会纠缠得越久,就会被折磨得越苦。
简单点。
简单便是快活。
------文/马德选自《没有一种痛是单为你准备的》一个人优雅的气质,文化可以熏陶出来,而深刻,却只有岁月能给。
也就是说,再厚重的历史典籍再华美的诗书不过是让你经历着别人的经历,而岁月,却只让你经历你自己。
你有多深刻,实际上是,你的岁月有多百转千回,你的经历有多独一无二。
说到底,气质,是精神深处美在修炼;而深刻,是灵魂里痛在呼吸。
生命是一场盛大而私人的修行。
对于大美的尘世,诗意的气质是要告诉你有多该来,而被痛苦噬咬过的深刻是要告诉你来一次多么不易。
------文/马德选自《人生的真相》膝盖,支撑着一个人灵魂的高度。
若膝盖投降了,生命所有的伟岸与魁梧便会在瞬间垮塌,所有的崇高与尊严,便会在刹那崩溃。
跪下的人,无论跪在多高的位置上,灵魂已经趴下了,趴在了人格的最低处。
一片光华蓦地黯淡,一段清香戛然而止,人性里春也不是,秋也不是,浑然皆不是。
只因,这一跪,太重,太丑,太狼狈。
------文/马德选自《钙的光芒》几千年的迂回与含蓄,使我们韬养太久,城府太深,阴谋太厚,曲折太多。
在当面的场合里,愿意示人以虚,还要虚得很热闹,喜欢呈人以假,还要假得很热情,愿意应人以空,还要空得很热烈。
然而,终究只热在这当面的一会儿。
一转身,便色立变,意急转,情骤凉。
随后,又让人看出了虚,让人识出了假,让人听出了空。
------文/马德选自/《一转身》在你最落魄的时候,最孤独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亲人不要你了,朋友不要你了,这个世界不要你了,连你都不想要你了,就在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我愿陪你走一程。
高考作文写作:演讲稿--不期待结果,哭笑都不打折(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马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节食、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有实现呢,就自此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那时候不期待结果,那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请以“快乐”为话题,面向本校(统称“卓越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关怀、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审题限制性1.话题限制。
题目要求以“快乐”为话题来写作,快乐,词典意义即感到幸福或满意;心理学中把快乐界定为能力,真正快乐的人大都具备三种能力——不抱怨的能力,发现小确幸的能力,化繁为简、随遇而安的能力。
不可脱离“快乐”这一话题来行文。
2.立意限制。
话题前有一段材料,这段材料是对话题内涵的举隅阐释,也是潜在的立意限制。
这段话前半部分说“我”不快乐是因为总期待一个结果,后半部分说“我”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哭笑都不打折”,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突出后者;内容上构成对比,突出“快乐”缘自不期待。
材料关键词为“快乐”“期待”,考生要解决的是“快乐”和“期待”的关系问题,如果把“快乐”看作“果”的话,那么材料就是“因”。
本次作文的话题是“快乐”,但不可只取此“关键词”而脱离材料,自说自话,随意为文。
3.文体与体式限制。
引导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更强调理性阐发,写成议论文更合适。
本次作文要求写演讲稿,那么就必须按照演讲稿的格式来写。
批注《窗外》马德【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窗外》马德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主题一:文章中的窗外景象描绘3.主题二:马德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4.主题三:马德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5.结论:总结《窗外》马德的价值和意义正文《窗外》是马德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更让人深入了解到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马德以窗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哲理的画面。
文章一开始,马德描绘了窗外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写道:“窗外,春雨淅沥,滋润大地。
”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马德通过描绘窗外的景色,将读者带入到他的世界中。
他写道:“窗外,绿叶婆娑,鸟语花香。
”这样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和谐的世界中。
然而,马德并没有满足于单纯的景色描绘,他进一步深入到人生的哲理之中。
他写道:“人生就像窗外的景色,有风雨,也有晴朗。
”这句话,既是对窗外景色的深化,也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窗外》中,马德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写作。
他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
他在文章中写道:“人生就像窗外的景色,不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是一种财富。
”马德的写作手法独特,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他的世界中。
同时,他也擅长通过深刻的哲理,让人深思。
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窗外》马德是一篇价值丰富的文章。
它不仅展示了马德的写作才华,更让人深入了解到他的人生哲学。
亲君子,远小人亲君子,远小人作者:马德人的窄憋,是从身边人这里开始的。
自我的心平气和,源自他人的风平浪静。
倘若跟自己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的人,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就开始坐不住了。
这时候,你会看到小人,也会见识君子。
真正的君子,不是没有反应,而是根本就不会去反应。
你活你的,我活我的,两不相干,也两相安。
小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扭曲之处在于,他得不到,别人更不能得到,他得到了,别人也最好不要得到。
他必须踩着你,以此获得幸福,维系内心的平衡。
所以,要努力让自己活在君子堆里,这些人未必坐在路边鼓掌,但肯定不会在路上挖坑。
亲君子,远小人,最大的好处是人生可以低成本运行。
所以,人生重要的修行,不仅是要让自己出类拔萃,还得要跟出类拔萃的人在一起。
事实上,还有一种修行就是你始终具备混迹于坏人当中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许一辈子用不上,但必须有。
你不必做一个坏人,但必须周旋过坏人。
更多的人,没有那么猥琐,更多的生活,没有那么惨淡。
你所要知道的是,人性当中某些恶意,在某一瞬间,你也曾有过。
你能很好地理解了自己,才能安静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
有的人,你为他做多少也没用,只要最后一件事没做到或没做好,就是全部不好。
他不仅会否定掉以前的所有,而且还要否定掉你整个人。
这样的人,究其本质,其实从来都没有在乎过你。
从来不在乎,就意味着始终没尊重过。
你的好,只能延续在一件件事里,事断了,你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如果真是这样,就赶紧让他滚远。
你的世界里多一个这样的人,就会少一个自己。
因为,在一个不值得的人那里,你把值得都给了他。
你拿出了所有的真心,然后,一盆凉水,折尽全部。
此前所有的好都是表象,所有的亲近只是为了利用。
生活中,你得提防所有不请自来的嘘寒问暖,也要小心整日蛰伏在身边的谦恭温顺,有的人会把线拉得很长很长。
但最终,他要在你这里得到点什么,这是本质,无法改变。
清风朗月的人,不会跟你玩这些,一壶茶之后,转身走掉。
或累月不见,或经年不来。
作家马德的详细资料作家马德的详细资料法国作家。
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桑松,1885 年5月22日卒于巴黎。
雨果幼年曾随当将军的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等地。
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他少年时期影响颇深。
1814年,雨果随家庭到巴黎。
图片早期创作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
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
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
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
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
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
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
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1830年,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
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
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
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
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
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
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
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
最终却发现,他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
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
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满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
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
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
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
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读者》原创版2012年2期“卷首语”人生最美,不过是凭栏看落雪马德1月休,接儿子回家。
儿子月考考得不错。
车上,热热闹闹的,跟妈妈讨论着成绩,以及发生在班里的事情。
多美的雪。
我淡淡地说了一句。
车窗外,雪无声地下着,四野雅净,素素白白的精灵,从天际一直迤逦到心里。
娘儿俩似乎还沉浸在讨论的热闹里,以及对未来的宏大构想中。
他们并未听到我的话。
多美的雪啊!我又说了一遍。
她不无揶揄地说,你看你,跟儿子谈点学习,雪年年下,有什么重要?我笑笑。
说,人生无论怎么拼搏,怎么奋斗,走到最后,最好的生活,不是居高位,不是拥富贵,也不过是,千里万里,此时彼时,倚楼凭栏,看一场落雪。
这看雪也能看出人生的幸福?——依旧是揶揄。
当然了,雪不重要,看雪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看雪时候,那满怀欢喜的情绪,以及这情绪背后,那颗无边宁静的心。
2在课上,我讲到人生痛苦的渊薮,释曰:皆因“放不下”。
下课后,一个小女生像一只雀子,蹦蹦跳跳追出来,问我,老师,你放下了吗?一语惊心!阳光从走廊宽大的窗户射进来,仿佛刚才,我还是一个传经布道普度众生的高僧,瞬间被阳光照彻藏了多年的心底。
我尴尬地笑笑,说,孩子,回去吧,你看,这个世界多么平静。
其实,我多想告诉她:这个尘世,只有从容的大地山川,以及,从不懂忧伤的云彩和石头,恐怕没有未曾痛过的人吧。
不同凡俗的人生,不是快乐得有滋有味,而是痛得有声有色。
3一位画家说,如果你喜欢我的画,希望你不要进而去看到我本人,因为,你也许会后悔。
他接着解释说,他年轻时特别喜欢电台的一个主持人,觉得,那声音绝是世界上最美的天籁。
于是,他一个人跑到电台,去见了自己仰慕的主持人。
然而,他失望了,因为他不敢想,这个世界最动听的声音,竟然是从一个长得粗枝大叶的人喉咙里发出来的。
无论多么美好的人或事,往前走一步,就会香消玉殒。
最美的感受,就在隔着远远的距离,将够着却又够不着的好奇里。
4柴静专访黄西。
这个在美国白宫表演脱口秀而一炮走红的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是什么呢?成功,就是从失败走向失败,而始终能保持着热情。
黄西的意思是,热情是成功的永动力。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哪怕经历了无数的失败,若还能始终如一地快乐着,就已经收获了最伟大的成功。
5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失恋了。
这一天晚上,同事王小贱给她打来电话。
按照王小贱的要求,黄小仙走到写字楼的窗户前。
这时候,她发现,对面楼上从未亮起过的霓虹灯竟然亮了起来。
更没想到的是,王小贱,居然就站在霓虹灯巨大的钢铁架子下,给她打的电话。
好绚丽的霓虹灯啊!王小贱说:“黄小仙,你失恋的日子里,总是从窗户往外看。
我曾经偷偷地站在你站的位置上,往外看过,窗外,没什么风景。
即便是这个霓虹灯,也从来没有亮起来过。
今天,我为你点亮它。
有了它,你以后看到的景色会开阔点。
”也许,王小贱想要告诉黄小仙的是:这个世界,除了爱情,其实,还有更多更美的风景。
这风景,如果没人为你点亮,你也要想着自己去点亮它。
2012年1期《读者》乡土人文版转载生命,生命马德一只蜗牛,伏在一面土坡上。
我用一截短棍儿,小心翼翼把它挖出来,它一动未动,寂静的,让人心疼。
我推推它,摸摸它,我等待着一次它逃避的蠕动。
然而,没有。
它始终没有。
轻捏它在手心,它轻得,已经没有了生命的重量。
仔细端详,心一惊。
原来,太阳已经强拆了它的屋宇。
一条细微的缝,像一道霹雳,横贯了它的壳。
我忽地想起了一个词:相濡以沫。
我吐一口唾在它上面,以唾润之,然后,等待奇迹的发生。
我知道自己有些傻。
但是,生命曾经抚慰过我的这种偏执与愚顽。
家里阳台上,有一盆草,大约一个春天,忘了浇。
叶子全干了,没有任何生的迹象,搬起来,刷刷的,响。
仿佛一碰,就会碎得七零八落。
搬到卫生间,一顿痛快淋漓地浇,让它透,再透点。
这该算一种祭礼吧,悲怆而无奈。
土湿了,盆湿了,干叶也湿了,却发了黑,黑青着脸,像是没有散去的怨气。
第二天早上,她喊我,快看,快来看。
昨晚浇过的那盆草,最中间的一根枯枝,枯黄的叶脉间,竟然萌发了隐约的绿意。
哇,它居然活了。
那一刻,说不清是惊悚还是战栗,在强大的生命面前,我只好满含虔诚与敬意。
是的,对生命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敬畏,一直绵亘在我的心里,就像现在,我这样对待一只渴死的蜗牛一样。
其实,我在乎的,不仅是它能不能活,更重要的是,我是不是在乎它,是不是为它的活而努力过。
我的车,经常停在小区的楼宇下。
有几次,我发现,本来洗得很干净的车,第二天总会在车身上发现鸟屎的痕迹。
哪儿来的呢?我一抬头,一根极细极细的电线,横穿在上空。
看来,很深的夜,曾有鸟寄居在上面。
它,或它们,曾经寄居在这里?它们的家呢?难道,这里就是它们的家?!有一天晚上,很晚的时候,万籁俱寂,我一个人下了楼,蹑手蹑脚地走到那根电线下,借着远处楼灯微弱的光,往上看,那条线,像一条画在夜幕上的极浅的印痕。
印痕上,空空的,没有一只鸟。
也就是说,它们只是曾暂时寄居过这里。
那更多的晚上,它们要飘零在什么地方呢?或者,这个世界,还有多少生命要这样痛苦地流浪和飘零着呢。
有一年,去北京看朋友,朋友住在边远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很乱很乱的一个地方。
他住的地方,有一座桥。
那一天,我闲踱到桥下,我发现,一个女人,蓬头垢面地从桥身一处涵洞钻出来。
那里居然是她的家?那里真是她的家——不过是涵洞四周围了一些纸片,风可以进去,蚊蝇可以进去,老鼠可以进去,尘世的寒冷可以进去,然而,那是她的家。
她的脸色很不好看,她出来,四下里张望了一下,眼神犹疑而漫无目的。
然后,她又退到门口,那个硬纸片胡乱扎成的门前,我见她,一点,一点,深蹲下去,头伏在怀里,肩膀紧缩着,然后,突然呜呜咽咽地抽泣了起来,整个身子筛糠一般,战栗着。
那一刻,我在战栗,大地在战栗,整个世界,都在战栗。
《青年文摘》2011年24期“卷首”转载细小苍茫马德1太阳底下。
我翻开一块土坯,随即掀翻了一个世界:一群蚂蚁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虫,张皇着,迈不开腿;另几只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几截草芽,仿佛一下子被强拆了房宇,僵卧在阳光下,动弹不得。
或许,刚才在土坯下,蚂蚁们在纳凉,多足虫在打盹,而那几只草芽般的虫子,只愿守着它们的嫩与白,与这个世界静静相望。
我轻轻地,把土坯回盖到原处。
其实,有梦的尘世,多么希望不被打扰。
2大街上,我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在打电话。
一边打,一边兀自笑着,脸上,翻滚着沸腾的妩媚。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很深的夜晚,我值班回来,看到一个男人,在路灯下,一边走,一边啜泣,脸上奔淌着,决堤一般的泪水。
一个男人,若在背地里落泪,一定是遭遇了这个世界最深沉的悲怆;一个女孩,若能兀自妩媚,一定是欣逢了这个世界最辽阔的幸福。
一个人,在自我寂静世界里的悲与喜,哀与乐,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悲喜,真哀乐。
唯有在这样的时候,你才看不到虚情假意,看不到装腔作势,看不到遮掩与讳饰。
你才能触摸到,这个世界的纯粹与真切。
3记得,乡下有一个老奶奶,她最恨人叹气,听到人唉声叹气,就骂骂咧咧:叹什么气,不知道一叹三年穷吗?只有一种情况例外。
倘若她听到你肯为别人家的苦难叹气,她非但不骂,还会与你一起长一声短一声叹半天。
末了,她抚摸着你,眼神里,满蕴着爱与悲悯。
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你说:孩子,你心眼好,能为别人叹气,你会有福的。
这句话,当时并不懂。
后来,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大概是,只有在心里能装得下他人苦难的人,才可以在爱的延长线上,在善的宽广寥廓里,捕捉到比别人多的快乐和幸福。
4乡下,两家人不和,李家经常欺负张家。
张家势单力薄,总输。
李家叫嚣说,就凭你们家,又穷又窝囊,永世别想翻身。
若干年后,张家的孩子在省城搞房地产,成了大老板。
昔日的穷小子衣锦还乡了,乡亲们纷纷攀谈搭讪,唯有姓李的那个人,远远的,不敢上前。
张家的孩子喊,李叔,过来吧,一块儿唠唠话。
见大老板召唤,姓李的人一脸的尴尬与惶恐走过去。
李叔,这个世界没有一辈子看到底的事,却有一条路,能让人走得很长很长,那就是善良。
5驱车,走在一个村口。
很好走的路,朋友突然一打方向盘,从旁边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绕了过去。
怎么拐了一下?哦,那边有几颗石头。
有石头怎么啦?哦,石子被轮胎碾压后可能会崩溅出来。
哪又怎么啦。
哦,旁边有几个下棋的老人。
朋友淡淡地说。
穷人的风骨马德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
麻烦你转交给她。
哦,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
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
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
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
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去,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几分的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