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故事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三季人”的启示
在看《百家讲坛》的时候,中国台湾大学曾仕强教授讲的关于“三季人”的故事,使我的心情豁然开朗,给我的成长路上增添了许多快乐,使我少生了很多闲气。
故事发生在孔子的私塾。
一天,孔子的学生正在扫院子,突然进来一个人,对孔子的学生说:“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学生心想:有什么问题能难住我呢?“请问是什么问题呢。
”来人说:“请问一年有几季?”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孔子的学生怎么也没想到来人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他脱口而出:“一年当然有四季了。
”来人争辩说:“你说的不对,一年明明只有三季。
”“四季,三季,四季...”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来人说:“我们打个赌,如果是三季,你就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就给你磕三个响头。
”学生心想:这头你是磕定了。
就在这时孔子从里面出来了。
来人请孔子评理,孔子看看来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不加思索地说:“一年有三季。
”学生顿时傻眼了。
孔子让学生给来人磕响头。
学生碍于孔子的面子,不好计较什么,极不情愿的给来人磕了三个响头,来人得意洋洋的走了。
那人走后,学生问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先生怎么说是三季呀!孔子对学生说:“你难道没看见,来人全身绿色,是只蚱蜢,蚱蜢一年只活三季,没有经历过冬季。
你给他说冬季,那不是在对牛弹琴吗?所以只能委屈你了。
”古人云:“夏虫不言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跟那些不明事理、胡搅蛮缠的人斤斤计较,是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以后遇到那些蛮不讲理的人,我就把他们当做“三季人”。
因此我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贤人争罪愚人争理——“三季人”的启示贤人争罪愚人争理——“三季人”的启示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
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
《三季人》的故事,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的传说有关:相传孔子的这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
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
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
弟子不解,遂问师傅:师傅,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那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
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傅的教诲。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
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
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
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
“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
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
三季人的故事的哲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而《三季人的故事》这个题目,或许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但它所代表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哲理。
三季人,指的是那些在生活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他们的故事或许并不轰轰烈烈,但却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首先,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甚至会面临失败和挫折。
但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正如三季人一样,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信念是成功的关键。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但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够走得更远。
三季人的故事中,他们或许并没有一帆风顺,但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面对困难的利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但是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三季人的故事中,他们或许并不是一帆风顺,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寻找希望和机会,最终战胜了困难,走向了成功。
总的来说,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信念,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些故事或许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发和鼓舞。
让我们向三季人学习,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
”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季。
”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季。
”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弟子说道:“确实是三季,你输了。
”弟子一脸吃惊地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很不情愿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满意地走了。
弟子不甘心,问道:“老师,明明是四季节,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
你呀,就当吃点亏吧。
”至此,有人不禁要说,哈哈,原来孔子也曾教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
试想,此话反之,能有效沟通么?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对牛弹琴。
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有其符合自然的地方,蚱蜢动物——低级,人也是动物——高级。
从动物性说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的是都有生命,不同的是生存时间、空间和生存方式——适者生存。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
三季人的故事的哲理
《三季人的故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经典作品。
它以三季人的故事来描绘一个与众不同的宇宙,为观众提供了真正的感官愉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
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它带给我们关于人类认知经验的有益见解。
三季人的故事显示了如何处理信任和失望的问题。
在游戏中,三季人曾经受到很多威胁,他们面临着失去彼此深厚友谊的危险,他们不得不努力超越自我,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才能赢得胜利。
这表明,如果我们能牢牢记住友谊,毅力抗争,任何挑战也会被战胜。
此外,三季人的故事鼓励我们不断尝试,勇敢面对挑战,突破自己的极限。
在这部作品中,三季人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实现他们的梦想。
他们不仅要克服自己的弱点,还要学习新技能,克服逆境。
这种信念的传播有助于增强读者的自信心,让他们勇敢地迎接未来,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季人的故事》还提出了重要的人道主义主题。
电影中,三季人始终保持着善良、仁爱、忠诚的态度,而这些质素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观。
他们没有因形同陌路而做出残忍行为,即使在面临极大压力的情况下也坚持不懈地维护正义。
这也提示了人们,哪怕面临最艰难的情况,也不要忘记最基本的道义。
总之,《三季人的故事》的哲学概念极具深度,在描绘三季人的英勇故事的同时,它也教给了我们真正的人生哲理。
它鼓励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信任他人,不断尝试以及敢于接受挑战,珍
惜友谊,为正义而奋斗。
最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回归到人性本质,坚持我们的人道主义信念。
三季人的故事的感悟在《三季人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起伏和坚韧不拔的力量。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经历了三个季节的挫折和努力,最终收获了自己的成果。
在第一个季节里,主人公种植了一片美丽的花园,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花园里的作物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袭,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
但是,主人公并没有放弃,他决心在下一个季节里再次尝试。
在第二个季节里,主人公种植了一片庄稼。
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仔细地照料每一棵庄稼,但是天公不作美,连日的干旱使得庄稼枯萎了一大片。
主人公面对着丧失,但他并没有绝望,他决心在最后一个季节里再一次努力。
在第三个季节里,主人公重新耕种了土地。
这一次,他学会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注意天气变化,并且请来了专业的农业顾问帮助他。
最终,他的庄稼茁壮成长,丰收了一片金黄。
主人公收获了自己努力和坚持的果实,也体会到了努力付出的价值。
通过《三季人的故事》,我明白了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
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了更好的成功,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为了更快的成长。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看到彩虹的美丽。
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在生活中赢得胜利。
这个故事也让我懂得了努力是值得的。
虽然我们付出的努力可能不会立即得到回报,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毅力和决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三季人的故事》带给了我对生活的感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坎坷和美好之间的关系。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并努力奋斗,相信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
只要我们心怀希望,持续努力,就能够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出自己的辉煌。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
”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季。
”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季。
”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弟子说道:“确实是三季,你输了。
”弟子一脸吃惊地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很不情愿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满意地走了。
弟子不甘心,问道:“老师,明明是四季节,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
你呀,就当吃点亏吧。
”至此,有人不禁要说,哈哈,原来孔子也曾教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
试想,此话反之,能有效沟通么?你同一个蚱蜢讲四季,无异对牛弹琴。
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有其符合自然的地方,蚱蜢动物——低级,人也是动物——高级。
从动物性说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的是都有生命,不同的是生存时间、空间和生存方式——适者生存。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
如果你没有孔子的本事,最好听听“三季人”的道理。
今天的“理解万岁”,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你知道:别人的见解也有别人的道理。
我们没有见过的事太多了,了解一下别的人、甚至于别的动物是怎么样生,怎么样活。
三季人的故事(哲理文章)
有次有一个大医院的西医说:你们中医,不问寒热,有的连脉也不会诊,凭什么治病 ?
首先我给他解释了中医的诊断,分为望、闻、问、切四种方法,也是四种境界。
望而知之谓之神,人见面看一眼就能断病,是诊断的最高境界;闻而知之谓之圣,即人一到跟前,通知患者身上特异的气味就可以诊断出人的健康,这是诊断的第二境界;切而知之谓之巧,是说通过摸脉就能知道疾病的,还算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人;问而知之谓之工,是说通过询问病人才能知道病人病情的,这是最基本的医生。
我再问她:风糜全世界的张钊汉医师的原始点疗法治病问寒热吗?立体针疗法问寒热吗?。
,结果这人还是不服气,于是我就给他说了一个三季人的故事,说完他无语了。
说的是在古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个人说:一年三季真痛快,颜回随即说一年本来是四季,怎么到了你这就成了三季了?那个肯定地说,一年本来就是三季呀?关于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的问题,两人就吵了起来,吵到急烈时,那人竟说:这样吧,我们去问你的老师孔子,如果你的老师也说一年是四季,我就死在你的面前!于是两人就去找孔子评理。
两人见了孔子后,说明了来意,孔子笑了笑对他的学生颜回说:那人说的没错,你给他到个歉吧,碍于面子,颜回就给那个人到了歉,那人就走了。
人走了以后颜回问孔子,老师,你也糊涂了?一年怎么就成了三季了?
孔子微微一笑说:你看那人一身通绿,是蚂蚱变的,而蚂蚱春生,夏长,秋天就死了,对于他来说,当然一年就只有三季,因为他就从来没见过冬季,你能指望这样的人说一年是四季吗?另外,我要说你说对了,当场就害一条人命呀!
因此得出一条结论: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也不要和和你不同层次的人去辨论,因为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意识。
三季人的故事的哲理三季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部落的故事。
他们经历了春季的温暖和生机、夏季的炎热和收获、秋季的风雨和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三季人学会了很多关于生活和成长的哲理。
首先,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充满变数和挑战的。
在极端的气候环境下,三季人需要时刻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他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勇敢面对挑战。
这也启示了我们,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勇敢面对,积极应对,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其次,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和合作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在面对极端环境的挑战时,三季人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共同应对。
正是因为他们的团结合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收。
这也提醒着我们,团结合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成功。
再次,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耐心是成功的基石。
在面对极端气候环境下的挑战时,三季人需要坚持不懈,耐心等待。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了收获的喜悦。
这也启示着我们,成功需要坚持和耐心,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最后,三季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和珍惜是生活的态度。
在丰收的季节里,三季人感恩大地的恩赐,珍惜收获的喜悦。
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这也是他们生活的态度。
这也提醒着我们,感恩和珍惜是生活的态度,只有怀着感恩的心,珍惜眼前的一切,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季人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哲理的启示录。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团结合作,坚持耐心,感恩珍惜。
这些哲理,不仅适用于三季人的故事,更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让我们从三季人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眼前的一切,迎接成功的到来。
“三季人”的启示“三季人”的启示偶听一则“三季人”的故事,深受启发,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贡在院门外扫地,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那人要求见孔子,当时老师正在午休,子贡说不便打扰老师,那人就问:你是谁呀?子贡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
”“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我请教你也可以呀!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问道。
子贡一听,绿衣人居然问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便有些不屑地答道“当然有四个季节呀,这是常识啊。
”“不对,是三个季节。
”绿衣人摇摇头,认真地说。
“你错了,是四个季节。
”子贡有点急了。
于是两个争执不下。
最后,绿衣人说:“既然咱俩谁不也说服不了谁,都说你的老师博学多才,我们还是喊他来做个评判。
如果一年真有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有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子贡想:等会你肯定后悔。
于是点头同意了。
这时,孔子恰巧从门里出来,子贡便把与绿衣人的争执告诉老师,请求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子贡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贡一脸迷惑地看看老师,欲言又止,只好带着满心的疑惑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
绿衣人非常高兴,自豪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贡终于忍不住困惑,问孔子道:“老师啊,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向着外人说是三个呢?”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的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变的。
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从没见过冬天。
在他的意识里,一年就是三季,你的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何必枉费口舌去和他争执呢?”子贡听了老师的话,恍然大悟。
“三季人”的故事有它深深的哲理,启示我们:无论说什么,先要看清对象。
对象错了,讲得再多也没有用。
以前我碰到不讲道理的人和事,就会非常生气,总想用自己的道理说服别人。
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告诉自己----“三季人”,泰然处之。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三季人”太多了,如果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去和他们沟通,怎么会行得通呢?自然界有高山、草原和大海,也有丘陵、盆地和小溪,人也有智者与愚笨之分,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努力试着去理解人、尊重人、宽容人,才能与他人平等相处,协调合作。
“三季人”故事的启示
通信信息所
在孔子的老家曲阜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呀?”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有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
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
读完这则故事,我们每个人从中得到的启示肯定各不相同。
我本人领悟到的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做好“三季人”,努力成为“四季人”。
什么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换位思考有什么作用?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
在一个团队之中,只有换位思考,才可能增强凝聚力。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换位思考的能力是能否成功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实社会中,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各自的价值观、信仰、思维模式、理念无论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影响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导致各自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都会有所不同;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与角度皆不相同,于是我们每个人就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标准以及思维模式。
也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而人性中习惯于坚持自己的看法是共性,所以现实中在所难免的会有某些不同意见的存在。
生活中也一样,一个矿泉水的瓶子,有人说它是长的,这是对的,因为你从纵向看;有人说它是圆的,也是对的,因为他从瓶底看。
还有,开车的人和坐车的人特别是会开车的坐车人经常会为道路行驶问题发生口角,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工作生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意见不统一或分歧的地方需要
争论,这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坚持的观点是否确实有道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下结论。
我们院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志较多,习惯于坚持自己的看法的共性较强,但我认为任何观点、方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切不可太较真,得理不让人,也别以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
理解别人,学会包容,才能完善自我。
人非圣贤!人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各自所理解的、学习的知识也很有限,所以不会有完全的圣人与全才产生,因而难免在某些地方处于“三季人”的尴尬境地,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活中在所难免会遇到很多“三季人”,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扮演“三季人”。
“三季人”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只能善意地议论他,没有必要对此冷嘲热讽,毕竟有时我们自己免不了也会扮演“三季人”的角色。
我们要从“三季人”这个故事里面,吸取到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东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一点谦虚谨慎。
我们院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等系统各有各的差异,每个系统内各专业、各阶段又有不同,因此我们首先要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相对全才。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延年益寿!相对来说做一个“三季人”并不可耻,但我们要努力去探索第四季,除了向书本学,更需要我们多跟超越自己的“四季人”沟通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友胜似我,似我不如无”的道理。
而此中胜似我的友,并非什么都比我强,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学的优点,只要他身上某一点值得学习,那他就是胜似你的友。
我们要努力成为本部门、本单位的“四季人”,成为我们院的“四季人”。
很多人笑话“三季人”,不能容忍“三季人”,同时又在极力避免
自己做“三季人”,其实大家都是“三季人”,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三季人”,把自己知道的三季搞清楚,而后虚心学习,努力去认知第四季。
只有不满足于现状,知道学无止境,才会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相对的“四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