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罗泾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9 风筝(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
《风筝》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民间工艺”。
详细内容为课文《风筝》的学习,包括风筝的起源、制作过程、种类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制作方法、种类以及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过程及其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风筝样品。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风筝样品,引导学生谈论对风筝的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风筝的起源、制作过程、种类等知识。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风筝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动手实践: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风筝,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筝的起源、制作过程、种类2. 风筝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3. 课文重点内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风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我国民间传统风筝,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制作方法。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讲解效果,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其他民间工艺,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3. 作业设计。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风筝的制作过程:详细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选择、设计、剪裁、绑扎等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制作工艺。
第9课《风筝》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学会多角度阅读、品味和理解课文。
3、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学习我的自我剖析的精神。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4.1.2学时重点4.1.3学时难点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同学们我们街道每年春天都组织什么活动?(学生回答风筝节)每当你看到或者参与放风筝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快乐,激动……)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他要多到严冬里,那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和大家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
活动2【导入】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前我让大家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化常识,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特别强调思想家)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shí huáng sè shù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什物惊惶瑟缩宽恕丫叉伶仃嫌恶可鄙zhì nüè duò yì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掷虐杀堕苦心孤诣憔悴模样蜈蚣惩罚3、检查词语的理解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_学习方法网---------------------------------------《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整体感知一、导入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风筝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
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第9课做风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风筝的制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分层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制作过风筝吗?制作风筝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做风等》。
二、观察思考
师:课件出示几幅风筝的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风筝有哪些结构特点?
生:认真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刚才说的真好,说明你们是善于总结的孩子。
三、制定方案
师:积极带领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制定制作风筝的方案。
生: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
师:及时指出其中的要点并进行总结。
四、实践、展示
生:积极以分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制定好的方案进行制作。
师:巡视指导。
生:制作后积极上台展示。
师:带领台下的同学进行评价。
课题21.《风筝——第一课时》课型精读课时安排2课时备课时间9.15 执笔人谢桂莲审核人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教师:整合材料,备好课,准备教学PPT,学生:朗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同时学会用圈点勾画法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 教学活动二备情况[预习:课前早知道]1.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字,人。
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2.词语擂台(给加粗字注音)什()物惊惶()瑟()缩宽恕()丫杈()伶仃()()嫌恶()可鄙()掷()虐()杀堕()苦心孤诣()憔悴()()模()样惩()罚[教学模块]1.以风筝图片的展示和经典回顾诵读清朝高鼎《村居》的方式导入新课。
2.预习作业的检查反馈3.听一听、思一思:听课文录音并思考:(1)文中的哪一个词能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2)写了一件什么事?4. 读一读、划一划: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上记号5.抢答题(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反应快!)(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2)“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6.议一议:(1)文章可分为几部分?(2)本文中的“我”对于弟弟放风筝前后态度有变化吗?(3)本文中的“我”对于弟弟放风筝前后态度有变化中,你感觉文中的“我”具有什么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精练反馈模块]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哪些什么感情?从哪里体现出来?[课堂小结]1.由学生谈学习心得.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知道了本文的线索是,体会了之情,学习了作者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课文《风筝》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体验。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风筝》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难点1.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风筝》的复印件、PPT演示、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带有感悟的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张描绘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提出问题:“风筝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乐趣吗?”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 阅读课文《风筝》(15分钟)教师通过课前预习反馈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然后,教师可选择适当的阅读策略引导全班一起阅读课文《风筝》,并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描写。
3. 分析课文(2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课文《风筝》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
•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
4. 练习与拓展(25分钟)教师通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系列的练习和拓展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词语解释和拓展。
•进行语法练习,如词性分析、句式变换等。
•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生活感悟和自己与课文的关联展开讨论和写作。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主要的学习收获和理解,重点强调对诗歌的鉴赏方法和生活感悟的培养。
6.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风筝》这篇课文,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风筝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亲情的温馨。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意义和价值,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弟弟在我的后面,一路小跑,嘴里喊着‘哥哥,等等我!’”等。
3.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文章表达了哪些亲情情感、作者对风筝的看法等。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放风筝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同时也应该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亲情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