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统编3.教材和教学设计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6.38 KB
- 文档页数:25
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2. 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方向;2.知道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并能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1、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知道它的矢量性。
(重点)2、理解电场线的概念、特点,了解常见的电场线的分布,知道什么是匀强电场。
(重点)3、会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难点)4、知道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会应用该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课件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上一节,我们认识了电现象中的电荷,包括点电荷,元电荷及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
什么是点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哪位同学来帮我们回顾一下?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作用的电力叫库仑力或静电力。
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怎样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1、电场【教师引入课程】通过起电机使人体带电,人的头发会竖直散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会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教师引导】任何带电体周围产生的一种特殊物质。
电场看不见,又摸不着,怎样去认识它、研究它?【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塑料笔使其摩擦带电,并让其靠近悬挂的铜丝。
现象:塑料笔吸引铜丝,铜丝偏角可达到60度。
【教师补充】电场的产生:电荷在其周围产生电场,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教师补充引导】如图,电荷A对电荷B的作用力,就是电荷A的电场对电场B的作用;电荷B对电荷A的作用力,就是电荷B的电场对电荷A的作用。
跟随我们一起读书、聊书——《夏洛的网》阅读教学设计执教者:李钰珍执教班级:3年级3班一、教材分析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
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
这些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
但这时,夏洛的命运却走到了尽头……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和保护,冒险与奇迹,生命与死亡,快乐与痛苦的书。
学生阅读它能够唤起心底的那份爱和温暖。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完整阅读了《夏洛的网》整本书,大部分学生至少阅读两遍以上,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
2.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做了批注和词句积累,完成了给故事中人物写一封信的阅读任务。
3.学生精读整本书有一定困难,大多数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对人物特点的理解较为困难。
三、教学理念1.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倡个性化解读2.运用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
3.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四、教学目标1.熟悉这本书的故事情节。
2.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用于表达。
3.能够体会夏洛和威尔伯之间深厚的友谊并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
五、教学重难点1. 对书中的主要人物能有自己的理解并能用于表达。
2. 能够体会夏洛和威尔伯之间深厚的友谊并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发。
六、教学准备1.每人一本《夏洛的网》;PPT课件2.四人一组,一组一部平板;Hi-Teach软件六、教学重点环节七、教学预设及调整措施。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三册《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3.9.1《科学立法》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描述与分类: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
2.解释与论证:明确科学立法的标准。
3.预测与选择:理解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
4.辨析与评价:辩证分析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科学立法过程。
2.科学精神:明确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与要求。
3.公共参与:积极为相关部门科学、民主立法建言献策。
课前准备:PPT课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2)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二)推进科学立法1.要依法立法(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不懂就要问|1/54*、《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3、能与同学交流对事件的看法和新鲜的词句。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不懂就要问||2/5一、自主初读,整体感知。
1.引题出示: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孙中山【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你懂吗?生:不懂、不理解...... 【师】:既然不懂,那么我们应该?生:提问【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不懂就要问“(生抬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齐读课题2、质疑【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预设: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师】:你们真会质疑,真会提问(老师用红色在题目上打星号),还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那个红色的星号是什么意思)【师】:*代表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3.初读【师】:现在就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划划、圈圈。
也可以把你觉得新鲜的词句做上记号,读完课文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4、概括【师】:读完了吗?课文里需要大家认识的字都注上了拼音,你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出示:私塾咿咿呀呀背诵意思照例糊里糊涂霎时鸦雀无声戒尺厉声一字不漏解答挨打道理学问不懂)(开火车带读)【师】:能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吗?(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师】:你能再简单些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提示用句式句式:(谁)小时候在(地点)里读书,(事件)(这篇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的故事。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音乐三下《快乐宝贝》WORD版教案一、教材分析歌曲《快乐宝贝》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它跳跃的旋律、说唱结合的演唱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歌曲的第1—8小节的节奏完全相同,四度、六度、七度的大调音程闪现在旋律进行中,增加了歌曲的动感,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跟着音乐跳起来的感觉。
歌曲第9—12小节节奏舒展,旋律在高音区三度进行,使得歌曲在动感十足中增添了些许抒情的色彩。
紧接着,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出现,又使歌曲回到了欢快、活泼的风格上,全曲最高音出现在第16小节,将歌词推向了高潮。
最后,歌曲在“就是我”的欢呼声中结束。
歌曲中“跟着我叫”、“跟着我闹”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动感十足的旋律想得益彰,突出了“快乐宝贝”的主题。
“噜啦啦”的衬词增加了歌曲的时代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共九人,一个脑瘫学生,普遍智力水平为中度智力障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领唱与齐唱能否衔接得当。
2、情感目标:完整表达歌曲的情绪。
3、能力目标:律动过程中动作是否协调。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有附点的节奏,附点对于中度障碍的学生来讲完全理解是很困难的事所以我觉得只要会正确的打出它的节奏即可,我用了多种形式帮助完成这一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详细描述。
二、设计理念: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讲:“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
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从而达到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人教版1课程标准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绘制年代尺,列举汉朝(西汉、东汉)的主要历史事件。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列表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相关史实。
3.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评价汉武帝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辩证史观。
(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绘制年代尺,列举汉朝(西汉、东汉)的主要历史事件。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列表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相关史实。
3.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评价汉武帝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辩证史观。
3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所采取的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汉武帝。
4教学方法课前预习的方法、小组合作法、目标导向法等5设计说明本课时是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在教学设计上,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并能针对基础知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上再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环节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观点。
部编版人教2019-2020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道法教学案)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1 我们班四岁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回忆三年的集体生活,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快乐。
2.发现班级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1.回忆三年的校园生活。
2.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
3.发现班级的优缺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环节1:游戏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班吗?让我们玩个游戏,名字叫《班级默契度大考验》。
2.出示抢答题。
3.小结:看来大家对我们的班级很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是班级的小主人。
学习环节2:谈话导入1.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就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多的班级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指名说一说班级给我的印象。
3.小结:我们在集体中慢慢地长大。
二、活动1:我们一起长大教学过程描述:1.班级是我们成长的天地。
出示四张班级照片,同学们简要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1)刚入学时(一年级)(2)建队日那天(一年级)(3)运动会上(二年级)(4) 春游时(三年级)2.看到这些照片,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我们一天天进步, 一天天长大,我们和班级共成长。
三、活动2:班级故事交流会1.三年的时光,一千多个日子,我们朝夕相对,让我们召开一个班级故事会。
2.同学们在以下三方面中任选一项,简要说一说班级小故事。
①讲讲班级中那些温暖感人的放事②讲讲班级中那些幽默有趣的故事③讲讲班级中那些伤心难过的故事3.全班交流。
4.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有趣而难忘的时光吗?5.当听到我们班级获得荣誉或者受到好评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听到我们班级受到批评或者落后了,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6.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 (学生全班交流)7.小结:我们是班级的一员,它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四、活动3:我眼中的班级1.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优点,你能说一说我们班棒在哪里吗?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2019-2020年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备课组黄潘文执笔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00以内),大部分学生能准备地口算100内的加减法,只有少部分学生口算的速度慢,准确率也有待提高;学生已经会口算或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计算,有部分学生甚至已经会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对于连续退位减只有少数人掌握,但个别学生在不连续进位加和不连续退位减法上有时会忘记进位或退位。
四、单元学习目标1、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六、单元评价要点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八、各小节教学设计第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四、教学活动(一)基础训练【口算】19+19 31+49 57+27 90+10 21+69360+40 70+380 330+220 310+600 420+420【解答题】明明买书包用去了48元,买文具盒用去了35元,明明一共用去了多少元?(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教学例1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给出来的信息提一个(加法)问题。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4【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方法,如何利用正、余弦、正切的和差公式与二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化简、求值和证明:新授课阶段1. 11个三角恒等变换公式中,余弦的差角公式是其它公式的基础,由它出发,用-β代替β、±β代替β、α=β等换元法可以推导出其它公式.你能根据下图回顾推导过程吗?2.化简,要求使三角函数式成为最简:项数尽量少,名称尽量少,次数尽量底,分母尽量不含三角函数,根号内尽量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的求出值来;3.求值,要注意象限角的范围、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之间联系与影响,较难的问题需要根据上三角函数值进一步缩小角的范围.4.证明是利用恒等变换公式将等式的左边变同于右边,或右边变同于,或都将左右进行变换使其左右相等.5. 三角恒等变换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是对三角函数式中的角、名、形的变换,即(1)找差异:角、名、形的差别;(2)建立联系:角的和差关系、倍半关系等,名、形之间可以用哪个公式联系起来;(3)变公式:在实际变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公式加以变形后运用或逆用公式,如升、降幂公式, cos α= cos βcos (α-β)- sin βsin (α-β),1= sin 2α+cos 2α,==tan (450+300)等.例1 知),2(,61)4sin()4sin(ππ∈α=α-πα+π,求sin4α的值. 解:∵61)4sin()4sin(=α-πα+π ∴31)4cos()4sin(2=α+πα+π∴ ∴cos2α = 又∵ ∴2α∈ (π, 2π)∴sin2α = 322)31(12cos 122-=--=α-- ∴sin4α = 2sin2αcos2α =例2 已知θ是三角形中的一个最小的内角,且12sin 2cos 2sin 2cos 2222+=θ-θ-θ+θa a 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原式变形:1)2sin 2(cos )2sin 2(cos 2222+=θ-θ-θ-θa a即,显然 (若,则 0 = 2) ∴ 又∵,∴ 即: 解之得:例3 求证:)6(sin )3cos(cos sin 22α-π-α+πα+α的值是与α无关的定值. 证:)3cos(cos )]23cos(1[21)2cos 1(21α+πα+α-π--α-=原式)sin 3sin cos 3(cos cos ]2cos )23[cos(21απ-απα+α-α-π=211(cos cos 2sin sin 2cos 2)cos sin 23322ππαααααα=+-+-1111cos 22cos 2(1cos 2)24244ααααα=+-++-= ∴)6(sin )3cos(cos sin 22α-π-α+πα+α的值与α无关 例4 已知331cos 2sin 2cos(), , 45221tan πππααααα-++=≤<-求的值.解:由得解方程组223sin 225sin cos 1αααα-=⎪⎨⎪+=⎩得sin 10cos 10αα⎧=-⎪⎪⎨⎪=-⎪⎩或sin 10cos 10αα⎧=⎪⎪⎨⎪=⎪⎩sin 310cos 0 22cos 10αππααα⎧=-⎪⎪≤<∴≤∴⎨⎪=-⎪⎩ 21cos 2sin22sin 2sin cos 1tan 1tan ααααααα-++∴=--22(2(281010101775⨯+⨯==--例5 求值:02210sin 21)140cos 1140sin 3(⋅-.解:原式=0020*******sin 21140cos 140sin 140sin 140cos 3⋅- 16160sin 200sin 1680cos 80sin 200sin 810sin 2180sin 41200sin 80sin 410sin 21)40cos 40sin ()140sin 140cos 3)(140sin 140cos 3(0000002000200000=-=-=⋅⋅-=⋅-+-=例6 .已知函数1)4()cos x f x xπ-=. (Ⅰ)求的定义域;(Ⅱ)设的第四象限的角,且,求的值. 解:(Ⅰ)由 得,故在定义域为(Ⅱ)因为,且是第四象限的角, 所以故1)4()cos f πααα-=12(sin 22)22cos ααα--=.例7 已知sin (-x )=,0<x <,求的值.分析:角之间的关系:(-x )+(+x )=及-2x =2(-x ),利用余角间的三角函数的关系便可求之.解:∵(-x )+(+x )=,∴cos(+x )=sin (-x ).又cos2x =sin (-2x )=sin2(-x )=2sin (-x )cos (-x ), ∴=2cos(-x )=2×=.例8 求证:(sin cos 1)(sin cos 1)tan sin 22x x x x x x +--+=解:原式=22(sin 12sin 1)(sin 12sin 1)22sin 2x xx x x+---++ =22(2sin cos 2sin )(2sin cos 2sin )2222224sin cos cos 22x x x x x x x xx-+ =(cos sin )(cos sin )sin 22222cos cos 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cos 2cos 2sin 2sin 2cos 22⋅-)(=x x x x cos 2cos 2sincos ⋅⋅=tan.例9 已知,,都是锐角,求 的值. 解:由得3sin 2α=1-2sin 2β=cos2β.由得sin2β=sin2α.∴cos(α+2β)=cos αcos2β-sin αsin2β =3cos αsin 2α-sin α·sin2α=0.∵α、β∈(0,),∴α+2β∈(0,). ∴α+2β=. 课堂小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方法有:从等式一边推导变形到另一边,一般是化繁为简. 等式两边同时变形成同一个式子.将式子变形后再证明. 作业 见同步练习 拓展提升 1.若,则等于 (A ) (B ) (C ) (D )2.函数y=sin2x+sinx,x 的值域是( ) (A)[-,] (B) [] (C) [-,] (D)[]3.已知x ∈(-,0),cos x =,则tan2x 等于 ( ) A.B.-C.D.-4.已知tan=,则的值为( ) A .B .-C .D .-5..,则 . 6.已知,若,则. 若 , 则.7.若,则的值为_______.8.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51)sin(,53)sin(=-=+B A B A 求 的值.9. ()41,cos ,tan , cos .53αβααββ=-=-已知、为锐角求的值10.设函数()cos 2cos ()f x x x x x R =+∈的最大值为M ,最小正周期为T . (1) 求M ,T ;(2) 若有10个互不相等的正数满足M ,且(i=1,2,…10), 求…的值.参考答案 1.C2.B 提示:用二倍角公式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或余弦公式3.D 4.A 提示:222sin 2sin cos1cos sin 222tan 1cos sin 22cos 2sin cos 222θθθθθθθθθθθ+-+==+++ 5.. 提示:由已知得,22sin 2cos 22sin cos cos sin αααααα+=+-2222222sin cos cos sin 2tan 1tan 7sin cos tan 15ααααααααα+-+-===-++ 6. 提示:2(sin cos )12sin cos θθθθ-=-= 当0,sin cos 4πθθθ⎛⎫∈< ⎪⎝⎭时,当,sin cos 42ππθθθ⎛⎫∈> ⎪⎝⎭时, 7. 提示:去分母后两边平方可得 8 解:,51)sin(,53)sin(=-=+B A B A .2tan tan 51sin cos ,52cos sin .51sin cos cos sin ,53sin cos cos sin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9 解:43,cos , sin .55ααα=∴=是锐角.,22 π<β-α<π-∴βα为锐角、又 ()可求出,31tan -=-βα ()(),1010sin ,10103cos -=-=-βαβα()cos cos βααβ∴=--⎡⎤⎣⎦()()cos cos sin sin ααβααβ=-+-10 解:(1)()cos 222sin(2)6f x x x x π=+=+(2):,22,62i x k k Z πππ+=+∈故即 ,又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i=1,2,…10), 故 0,1,…9.所以…。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知道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量关系,了解非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关系,通过分析电场线和等式面之间的关系,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体会科学研究应该从不同角度展开。
电场强度和电势差都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两者从不同角度对电场性质进行描述.虽然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但通过静电力做功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对于一般的电场,学生只要定性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就可以了.对于匀强电场,要求了解它们的定量关系式,即在匀强电场中推导出电场强度与电势差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公式变形,用比值的方法指出电场强度在数值上等于沿电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降低的电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电场强度、电场力、电势差以及电场力所做的功,两种求电场力的功的方法学生也相对比较熟悉,本节主要是对公式U AB=Ed的使用条件以及应用进行探究.本节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匀强电场的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联想,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论,并会推导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正确应用结论.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定量关系.对于公式U=Ed要知道推导过程.
2.能够熟练应用U=Ed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电场强度另一个单位“V/m”的物理意义.
4. 从不同角度认识电场、分析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体会自然科学探究中的逻辑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公式U=Ed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类比法、推导公式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班级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但主动性较差,不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能复述主要内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能阅读程度适宜的儿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
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学会了写日记、作文,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
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爱读书、爱思考,发言积极,敢于表达。
但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差,一是书写不是很规范,二是习作水平,缺乏表达技巧,不能把平时读书积累到的优美词句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因此本学期应该着力于学生书写和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本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19年秋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单元编排。
全册共分8个单元。
各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排。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置疑、观察与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篇。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
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部分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提示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在每组例文的后面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及语文园地。
全册8个单元共安排了4个口语交际,分别安排在第一、第六、第八单元,主题分别是我们与环境、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安慰、讲历史故事。
全册共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个专题的习作。
每个语文园地由3——5个栏目组成。
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所以第五单元没安排语文园地。
教学设计题目三角函数的定义第 1 课时内容和内容解析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判断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内容解析三角函数是一类最典型的周期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习数学和物理、天文等其他学科的基础。
整体上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其他基本初等函数类似,强调以周期变换为背景,构建从从抽象研究对象(即定义三角函数概念)到研究它的性质图像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涉及的量(常量与变量)较少,解析式都有明确的运算含义,而三角中,影响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变化的因素较多,对应关系不以“代数运算”为媒介,而是角与x,y直接对应,无需计算。
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1.通过分析问题情境中摩天轮离地面高度问题,体会用坐标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必要性,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发展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学科素养;2.经历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产生过程,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逻辑推理的学科素养;3.会运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会判定给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发展数学运算的学科素养.目标解析1、学生能如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背景那样,了解三角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周而复始”变化规律的数学工具;2、学生能根据定义得出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取值的符号规律。
教学重点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依据定义求三角函数值;3.判定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教学难点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建构过程以及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分析本节课以新课标教学理念为知道,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采用情境导入借助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背景及定义的构建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创设情境任务一、情境导入本章导语中提到“天津之眼”的天津永乐桥摩天轮,设其半径为r m,中心离地面高度为,从水平位置B点出发,设半径AB转过的角度为,一、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展示答案:,,并作解释说明,进而猜想:.二、师生共研当点B在水平位置上方时,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建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自然地引入坐标,使学生体会到用坐标定义的必要性和问题1:当时,B 点离地面的高度h如何表示?当呢?猜想当角为任意角时,h与之间的关系式如何表示?问题2:随着摩天轮的转动,角从最初的锐角推广到任意角,对任意角,该如何定义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上述问题的猜想是否合理呢?我们共同分析:问题3:上述式子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个量替代,使上述形式更简单?它的绝对值与相等,在水平位置上方为正,下方为负.,当点当点B在水平位置下方时,,所以,结合猜想,得到,即.三、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引入直角坐标系,用点B的纵坐标y替代,所以.合理性是设置该问题情境的原因,并且通过摩天轮周而复始的旋转,让学生感受三角函数的背景就是周而复始的运动。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动物游戏之谜》教学设计附反思点评一、教学内容《动物游戏之迷》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本文是高中语文的第一篇说明文(科普文),起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
本文的教学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科普文章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本文结构思路的学习探讨,可以唤起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特点的进一步了解;通过对本文语言的体味,可以加深学生对科普文章语言在准确、平实基础上也讲究生动形象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从课文中找出某些结论的相应例证”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课文有没有结论?”的争辩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注重求实、包容假说”的科学精神;通过“从本文学习中得到什么启示”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说明文,有一定的说明文阅读基础,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语言特色、结构条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感性认知上,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不浓,特别是对当前前沿科学,缺乏理性的感知,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阅读的新要求。
由于对科普文章阅读的贫乏,对科普文章的淡漠,学生学习科普文章有较大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较强的科普文章阅读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注重学生主体性激发,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探究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学习本文准确、全面、生动的语言特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辩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思辩、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