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荷塘月色3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6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与赏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原文与赏析。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二、整体感知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荷塘月色》(三)学案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课题:荷塘月色(三)————与《荷塘风起》对比阅读课型对比阅读编者郭凌雁目标及重难点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达手法的异同。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尝试让学生了解内心的安宁与融入自然的关系。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文本的思想感情、表现形式、表达手法的异同。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尝试让学生了解内心的安宁与融入自然的关系。
课前自学收集写荷花的古诗文,体会不同的描写及情感。
课堂学习一、作业展示(在此空白处把同学作业中较好的语句记录下来)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并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荷塘风起颜元叔二十年前,还在建国中学背书包的时候,一日至少一次,总得在植物园里吹吐着少年的意气。
而后,便是长期的阔别。
一直到年前,还是事务把我带回去。
一切都变了,似乎只有荷塘未变。
在一个下午,工作之后,我执意往荷塘走去。
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少年的意兴也不多存了,然则激奋的心情依旧。
我走向荷塘间的长堤。
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我在长堤中间停步,尽量把脚尖逼近水塘,弯屈膝盖,压低视线,向荷叶间望去。
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
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
紫黄耀眼,碧黛深沉。
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
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
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塘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
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清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第三课时教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第三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课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一、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同学齐背课文4、5、6自然段(5分钟)二、讲读第三部分(20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8、9自然段)2、问: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板书]: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引导理解诗句: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
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引导明确: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
(文中:热闹、风流)4、《西洲曲》的理解《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
专题4:散文、小说(3荷塘月色)李仕才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蓊.郁( ) ②袅娜..( ) ③惦.着( ) ④梵婀.玲( ) ⑤弥.望( ) ⑥渺.茫( ) ⑦煤屑.( ) ⑧点缀.( ) ⑨倩.影( ) ⑩媛.女( ) ⑪鹢.首( ) ⑫敛裾.( ) ⑬幽僻.( ) ⑭踱.步( ) 答案 ①wěnɡ ②niǎo nuó ③diàn ④ē ⑤mí ⑥miǎo ⑦xiè ⑧zhuì ⑨qiàn ⑩yuàn ⑪yì ⑫jū ⑬pì ⑭duó(2)多音字①曲⎩⎪⎨⎪⎧ 曲.折( )歌曲.( ) ②脉⎩⎪⎨⎪⎧ 脉.脉( )山脉.( )③薄⎩⎪⎨⎪⎧ 薄.弱( )薄.饼( )薄.荷( ) ④差⎩⎪⎨⎪⎧ 差.劲( )差.别( )出差.( )参差.( )答案 ①qū/qǔ ②mò/mài ③bó/báo/bò ④chà/chā/chāi/cī(1)⎩⎪⎨⎪⎧ 裙jū( )前jù( )后恭 (2)⎩⎪⎨⎪⎧ 没精打cǎi ( )张灯结cǎi ( ) (3)⎩⎪⎨⎪⎧ niǎo ( )娜xiāo ( )雄 (4)⎩⎪⎨⎪⎧ 寂mò( )冷mò( )(5)⎩⎪⎨⎪⎧ diàn ( )记diān ( )量diàn ( )污diǎn ( )脚 (6)⎩⎪⎨⎪⎧ 点zhuì( )chuò( )学chuò( )泣拾duo ( )答案 (1)裾/倨 (2)采/彩 (3)袅/枭 (4)寞/漠 (5)惦/掂/玷/踮 (6)缀/辍/啜/掇1.成语积累(1)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错点提醒:一般只用于形容树木,不用于其他。
)(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错点提醒:偏重一时的精神状态,多用于人。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赏析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写景、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月下荷塘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荷塘月色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2、行文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3、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荷塘月色第三段的作用
《荷塘月色》第三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一段通过细节描写,如“背着手踱着”,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淡然心态。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仿佛走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抒发了自己脱离世俗、远离纷扰的喜悦心态,以及对无忧无虑生活的渴望。
作者运用“像”、“好像”等字眼,使这些景象和想法呈现出一种虚幻和飘渺的状态,反映了他内心的悲伤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抗。
因此,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作者情感的描绘,又为下文对荷塘和月色的详细描写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