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农民“上高楼”喜忧参半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二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1.(5分)我会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14分)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并完成填空。
国庆节期间,老师dài lǐng我们到奥体中心去观看亚运会。
我们举着duìqí 一路gāo gē,遇见了许多来自其他chéng shì的péng you 。
热情hào kè的我们当起了向导,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句子中加点字“遇”,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除部首外 画。
3.(7分)我会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正确的成语填在横线上。
名 古 消 散金光 环绕 叠翠四 家万里长城是中外闻名的 之一。
4.(2分)下列选项中,读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A.桐号中央(yān)重(chóng)新B.帐篷一场(cháng)雨旅(1ǚ)行C.花从泡(pāo)桐信封(fēng)D.水份(fèn)不得了(liǎo)瀑(pò)布5.(2分)下列积累卡上的分类错误的一项( )A.关于农活的词语:播种采桑积肥除草B.关于颜色的词语:雪白火红土黄草绿C.关于天气的词语:冰雹暴雨大雪霜冻D.关于描写秋天的词语: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百花齐放丹桂飘香6.(2分)下列句子表达完全正确的一项( )A.天上的云朵变化多端,有时候像弯弯的眉毛,有时候在空中飘来飘去。
B.小红一边跳绳,一边写作业。
C.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处处欢声笑语,美丽极了。
D.白白的云朵像蓬松的棉花糖。
7.(2分)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2分)课后托管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我们既可以学_____京戏,也可以学_____泥人,也可以学_____足球。
温州致22死民房倒塌事故涉案房东等4人被拘
10月10日凌晨3时25分,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4间6层农民自建房出现突发倒塌事故,事故造成22人死亡,6人受伤。
据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分局官方微博消息,事故发生后,鹿城区公安分局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工作,控制并刑拘涉案房东夏某某等4人。
案情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相关报道:
温州房屋倒塌续:成立调查组开展旧房排查
10月10日凌晨3时25分,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4间6层农民自建房出现突发倒塌事故,目前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搜救出28人,其中22人遇难。
11日上午10时50分许,温州市、鹿城区两级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温州房屋倒塌事故情况进行说明。
温州房屋倒塌救援现场。
杨青摄。
浙商民企老板跳楼之谜一位47岁的老板,在11层高的镇政府大楼跳楼身亡。
他为何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又为何在遗书中感慨民营企业是弱势群体?本刊记者王文正七月中下旬,浙江温岭多暴雨,水漫小城。
位于温岭西角的工业镇——大溪镇也未能幸免,该镇的温岭市振华车辆配件有限公司(下称温岭振华)受到了冲击。
暴雨过后的7月29日下午,开着宝马轿车到大溪镇的温岭振华总经理赵加军在当地镇政府大楼离奇跳楼身亡。
跳楼事发7月29日下午3点不到,一声巨响打破了大溪镇政府大楼的平静。
一男子从该镇政府大楼坠下,掉在3楼的平台上。
一摊血迹触目惊心。
死者所开的宝马X6还停在大楼前的广场上,防盗器的灯还兀自闪烁着。
死者赵加军,47岁,大溪镇山市村人,温岭振华总经理。
温岭振华是一家有22余年历史的企业。
公司网站信息显示,公司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千万元。
主要产品有 50、90、125等系列摩托车离合器(主动轮、从动轮)数十个品种,是吉利集团、轻骑集团、南方工业集团、林海集团、捷达集团等40多家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一百万套。
赵加军被发现时已经死亡。
大溪镇政府门卫处的监控录像显示,赵加军是在当天14点11分进入镇政府大院的。
14点37分,警方接到了报警电话并立即赶往现场。
那么,赵加军究竟于何时跳楼身亡?监控录像上没有这一记录。
大溪镇政府后来出具的官方说法是“14点20分左右”,也就是在镇政府工作人员14点30分上班之前的10分钟。
这样说来,从发现赵加军跳楼死亡到警方接到报警,足足有17分钟时间。
《温岭日报》报道显示,有目击者称,在11楼曾见到过死者。
警方在随后的现场勘查中发现,在镇政府大楼11楼东面的平台上有多枚与死者所穿鞋子疑似的鞋印,11楼东面阳台的护栏外墙上也有多处蹭擦;而在死者的身上,警方也发现了一些与外墙涂料类似的粉末。
死因争议“按照常理,一旦发现有人身亡,应该立刻就会报警。
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的思考温州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民间经济活动而闻名。
然而,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也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的形成有其内在原因。
一方面,国家法律规定的贷款条件比较苛刻,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
另一方面,温州有着深厚的民间经济传统,信用与互助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长期的弘扬和传承。
这种民间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的出现。
其次,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高利息的借贷给借款人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甚至有可能陷入债务陷阱。
另一方面,一些借贷平台和中介机构存在利益冲突,经营不规范,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和传销等违法行为。
这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市场信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也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方面,温州的民间借贷有着灵活、高效和快速的特点,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人在急需资金时会选择民间借贷。
另一方面,借贷双方之间的信任体系在温州的民间借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针对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首先,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和管理,规范借贷平台和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保护借款人的权益。
其次,提高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准入门槛,降低其融资成本,鼓励其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资金。
再次,加强对借贷双方的金融素质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借款人对高利贷的警觉性和认识度。
最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鼓励诚信经营和信用借贷,提高社会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总之,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通过加强监管和管理,提高贷款准入门槛,加强金融素质教育和风险提示,以及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缓解温州民间高利借贷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促进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
14十六铺——康桥——陆家嘴上海地标背后的温商故事CURRENT AFFAIRS文/张睿 尤成勇 李尖站在上海十六铺码头,外立面呈波浪造型的新建候船大厅正在内部施工。
和候船大厅隔江相望,是浦东三座最高的地标建筑: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
候船大厅背后腹地高屋广厦林立,复星、交通银行、外滩英迪格酒店等标识悬挂在大楼上。
倚靠着十六铺边的栏杆,眺望着黄浦江,温州人张莲英心生重重感慨。
40年前,她就是从温州市区的麻行码头、安澜亭码头出发,坐船20多个小时到这里。
每次,忍着风浪往返温州上海,只为了进一点上海货回温州贩卖。
那时码头人多又杂,和现在的干净气派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致敬新时代·奋斗温商路”上海站的采访,便是从十六铺,这个让很多温州人回忆的地标开始的……然后,从十六铺到浦东康桥,再到陆家嘴金融中心,沿着这条上海地标的串成的线索链,你会发现,在上海的温州人,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足印,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接续着温商传奇的故事……从安澜亭到十六铺:走南闯北的温州供销大军贩卖三大件:羊毛衫、衬衫和冰箱十六铺码头是外滩最著名的码头,曾是远东最大码头和上海水上门户,也是温州人走南闯北的不二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莲英正是其中一员。
要坐船去上海的人太多,她找关系托人才能买到散席,上船拿船票抵押领一张草席一条毛毯,上面全是脚印还有跳蚤、虱子,找地方草席一摊就坐下。
去晚了占上海十六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不到靠船壁的位置,只能在走廊、厕所门口打地铺,来来往往的人都踩着席子过,遇上风浪还要吐得一塌糊涂。
船靠上码头,就跟着大家和捅散的蜂窝似地往上海城区跑。
很多温州人贩卖三大件:羊毛衫、衬衫和冰箱,张莲英做的是羊毛衫生意。
“红盒子上印着烫金的凤凰和字,”她说,“这是那时最紧俏的上海产凤凰牌,还有乐久、雪马等牌子。
”有时,她不得不带着儿子去上海进货。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模拟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字词书写(5分)二、基础知识综合(48分)再接再励....,擦亮“编钟”这张金字名片,创见性发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钟文化。
“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城·娄山关》)源远流长....的炎帝精神、编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度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随州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精神力量!(摘编自2022年5月20日《随州日报》)材料二:随州日报讯“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2022年5月26日(农历壬寅年四月二十六),壬寅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随州炎帝故里景区谒祖广场举行。
近千名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随州,恭拜人文始祖炎帝神农。
大典通过多个媒体面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进行现场直播,同时开放网上拜祖平台,为全体华人在网络空间拜祖祈福提供渠道。
自2009年以来,随州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举办“寻根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2022年5月27日《随州日报》)3.下列“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诞.生(yàn)②铸.造(zhù)③灿烂辉煌④坚韧不拨B.①精髓.(suǐ)②频.繁(píng)③名列前矛④举世瞩目C.①凝.聚(níng)②挖掘.(jué)③百折不挠④自强不息D.①蕴.含(yùn)②绚.丽(xùn)③源远流长④再接再励4.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中“()”里,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建造②助力③表现④传承B.①打造②推动③展示④弘扬C.①打造②助力③表现④弘扬D.①建造②推动③展示④传承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随着随州人民发挥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赶农民上楼”荒唐在何处近日,平邑县强拆血案引发社会关注。
据媒体报道,强拆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当地近年来轰轰烈烈进行的“并村改造”运动。
事实上,全国各地“撤村并居”,让农民搬进高楼社区的拆迁改造运动,已呈“大跃进”之势。
“撤村并居”因何而生?地方政府又为何热衷于“赶农民上楼”?“撤村并居”初衷是好的,却在“大跃进”式的发展中变了味起初,是地方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益尝试不妨从城镇化的发展说起。
自1979年至今,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对比来看,中国从1981年20%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的53%,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同样的城市化进程,英国用了100年,美国用了60年。
如此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得益于农村人口的进城潮。
一方面,相较农村,乡镇和大城市有着足够大的吸引力,农民进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另一方面,而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耕地使用效率提高,粮食也实现连年增产。
正是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而这一人口流动进一步使得农村丧失了吸引力,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意愿更强。
然而,在农村人口流出的过程中,农村的宅基地却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农民进城,发展不错的有能力在城镇安家落户,从此不回乡生活,但农村的房子还搁在老地方,无人问津。
久而久之,空心化的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
不止如此,“一户多宅”、城镇和农村“两头占地”的现象,还导致出现人口减少,宅基地却增加的怪象。
经济观察报援引九三学社2013年发布的一份有关城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减少,但农村宅基地却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大约2001年前后,、等南地区富裕乡镇的基层政府,尝试撤并人口数目较少的自然村,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
这种居民向社区集中的做法,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这一行动可以说是地方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务实举措。
CCTV2《今日观察》:农民被上楼清查更要查清2011年02月18日11:18 来源:CCTV2《今日观察》什么是农民“被上楼”,就是农民被迫住上了楼房。
农民住上楼房乍看似乎是件好事,但是一个“被”字却透露出了当中农民的被动和无奈。
2月16日,国土部表示要全力清查和纠正在各地发生的农民被上楼现象以及背后存在的农村土地违规现象。
这让我们开始关注,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农民被上了楼?为什么要让他们上楼,被上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住上楼的农民还下得来吗?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著名财经评论员何帆、刘戈共同评论。
国土资源部清查农民“被上楼”,各地农民为何会被弄上楼,24省市增减挂钩试点漏洞是什么?严金明:我们的耕地还是减少了(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量增加了,但是农村建设用地或农村居民点并没有退出来,那么总体上来看,我们的耕地还是减少了,所以从这种情况来说,在有些地方没有达到效果。
村民:无地可种的农民(村民)他们说弄温泉度假村,度假村就甭用地了,就盖成房子了。
我们将来以后怎么办?童祚继:试点内有不规范但更大的问题在试点外(国土资源部规划司长《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试点内有些不规范,但是更大的问题还是试点外,一些地方自行,擅自地开展增减挂钩,就是以置换,周转等名义,来开展本质上是增减挂钩的这种工作。
现在到三月底,由地方上自查清理,4月份在清理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制定的处理政策意见,来进行检查,处理,纠正,自查自纠工作做得不彻底,不到位的这种地方,我们一经发现,就要暂停下达这个地方的增减挂钩指标。
刘戈:农村的生产方式对应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今日观察》评论员)农村的生产方式和他的生活方式是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的,种地,然会在院子里头养几只鸡,养一两头猪,养几只羊,他吃饭剩下的剩饭泔水,还有一些农业的秸秆就可以完成这样一个小的自然的生产过程。
比如说种花生,在秋天的时候把花生挖出来,需要一个晾晒的场地,这原来是在房顶上和院子里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摘了苹果,就存在院子里头的地窖里,这样整个完成一个农业生产链。
温州农民“上高楼”喜忧参半
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启动了“农房改造集聚”工程。
对千万户农民来说,这意味着告别乡村家园“上高楼”,用宅基地与政府交换新房;对政府来说,这意味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化发展及生产建设。
看起来是好事,实行起来却效果参差,农民喜忧参半。
这再一次告诉我们,推进城镇化要从
实际出发,不可操之过急。
温州市龙湾区海城街道梅岗社区的农房集聚点建设工地。
(陈翔摄)
有的农民上楼后“赚”20万
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工程源于国土资源部2008年和2010年相继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达到土地平衡,最终实现增加耕地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
为此,温州市在每个县、市、区设一个示范点,在区域性中心镇附近规划建设面积80至120亩的农民新社区,先建后拆。
同时,制定了“拆旧补新”的补偿政策,旧房拆除每平方米补偿300至600元的建房损失费,再根据不同的新房安置区位和楼市房价标准,以建筑面积换占地面积,拆掉一栋旧房,补偿安置1至3倍的新房建筑面积,购房款为成本价,每
平方米一般2300至4500元。
平阳县万全镇的金星家园小区是农房改造集聚的一个示范点。
该小区集农房改造集聚、保障房、安居房为一体,毗邻万全镇中心区,环境优美、地段繁华、交通便捷,周围二三产
业兴旺,农民就业机会较多。
家住平阳县顺溪镇吴垟村的王功如,几个月前已搬入小区。
2011年上半年他与政府签订了宅基地换新房的置换协议,拆掉一栋占地40平方米的两层老房,换来一套建筑面积120
平方米的新房。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旧房被拆损失5万元,新房支出27.6万元,总支出32.6万元,这套新房的市场价值52万余元,溢价20万元。
只不过这是全家唯一的居所,不能出售。
他
认为,与政府的这笔“交易”是合算的。
记者从平阳县政府有关方面了解到,顺溪镇6个行政村428户农民以及所有拆旧房整体搬迁到金星家园小区的农民,用宅基地置换新房的模式与王功如基本相同,溢价水平也基
本一致。
有的农民砸锅卖铁也上不起楼
但金星家园小区的情况并不代表全部。
永嘉县桥下镇的新区农房是温州市刚刚启动的另一个“样板田”,也是该县首个农房改造集聚工程,总规划用地近80亩,总投资10.78亿元,跨镇安置永嘉县韩埠、泰山、上降等8个村共计1000多户农民。
2012年9月动工,计划2016年建成。
该小区的建设同样按照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农户自愿”和“先建后拆”的原则运作。
为了防止新区建成后唱“空城计”,农民不拆旧房、不交宅基地,确保土地“增减挂钩”到位,永嘉县农房改造服务中心在建房前先与农民签订了地、房置换协议,农户要预交首批15万元购房款,其余购房款按工程进度分期缴纳。
目前已有500多户农民交了7500多万元,仍有400多户未交款,许多农户表示实在交不起。
永嘉县农房改造服务中心主任胡培通介绍,这个集聚点是高档社区,桥下镇是永嘉县的三类镇,高层楼盘的市场均价每平方米达1万元。
鉴于当地区位优势和楼市价格,这个小区新房补偿面积是1∶1.5,即拆掉1平方米宅基地,仅补1.5平方米新房建筑面积。
面对这样的补偿政策,农户要承受多大的“上楼”压力?
胡培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永嘉县一位农户置换给政府的是占地面积50平方米的住房,按1∶1.5的补偿政策,他只有75平方米的新房能享受每平方米4500元的成本价。
但是,该新建农村社区设计的套型建筑面积最小为108平方米。
政策规定,增购部分按市场价的优惠价购买,初步设计打7折。
这样一来,这位农户的购房支出累计达到56.85万元,加上约20万元装修费、10万元旧房拆除损失费,共计约86.85万元。
这一“上楼”的最低价,对来自贫困山区的农户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一些农户苦叹道:就是砸锅卖铁也买不起新房,宁可住破旧的老房,也不愿“上楼”。
胡培通说,为了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农房改造集聚,政府千方百计加大投入,选好的地址、作好的规划,建好的房子,吸引农民走向城镇化之路。
其中,本应以政府划拨方式取得桥下镇新区农房建设用地,但为了搞好样板试点,并减轻农民购房负担,县里以土地出让方式取得土地,由此县财政替农民支付了2.2亿元土地出让金。
胡培通认为,如果今后大面积推开,不可能再这样“慷慨”,否则政府受不了。
百姓、政府各有苦衷城镇化推进不宜操之过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使政府如此“大方”,许多农民仍不领情。
一些基层干部反
映,大面积推进农房改造集聚有三难:
一难:一些贫困山区的农民想搬却拿不出钱。
不同区域、类型的集聚点,农户至少要拿出30万元至100万元才能“上高楼”,许多贫困山区的农户根本无法承受。
二难:一些农户想搬却拆不了。
许多乡村农房合在一个农家大院里,一个大院往往住着4至10户人家。
只要有一两户不搬,想搬的农户就受到牵制。
另外,一些人珍惜祖业不
愿搬,也让整村迁移难以推进。
三难:一些农户心存疑虑、观望不搬。
这些农户对到中心镇居住兴趣不大,但对政府的行动很警惕,担心政府“骗土地”。
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这更加坚定了
这部分农民不搬的决心。
温州市、县的干部向记者坦言,政府也有三难:
一是融资难。
市委市政府部署每年刚性推进的集聚率要达到全市农户总数的5%,即85702户,投入资金1000亿元左右。
这包括农房改造集聚,也包括下山脱贫移民、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点搬迁、重点工程拆迁安置等。
其中,农房改造集聚占比一半,全市每年工作量是4万多户,投入资金大约500亿元。
由于政府都得先垫资建设,资金压力势必越来越大。
一些干部说,很难通过融资缓解这种压力。
因为集聚新区的地块大部分是以划拨方式获得,这样的土地办理抵押贷款很难,也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政策。
二是用地指标难。
永嘉县的干部称,按照5%的集聚率推进,将把全县所有用地指标砸进去,其他建设项目都不要搞,也填补不了农房集聚用地的缺口。
记者了解到,这一问题其
他地方也存在。
三是吸引农民难。
由于新区住房用地是“划拨地”,不能在市场上交易,故其溢价再大也是“空心汤圆”。
另外,集聚工程大面积推开后,大量农民涌入中心镇,就业也将面临严峻挑
战。
温州市许多干部表示,虽然农房改造集聚可以加快城镇化发展,但不宜操之过急,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可承
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目标。
专家指出,涉及农民“上高楼”问题,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开拓农民的发展空间。
(《半月谈》记者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