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3.4数据的离散程度(共18张PPT)
- 格式:pdf
- 大小:401.44 KB
- 文档页数:2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4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大小与数据波动大小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方差、标准差等量化的方法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离散程度与数据波动的关系,最后介绍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但是,学生对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意义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同时,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也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以及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能说出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体会方差、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离散程度的概念,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离散程度的概念的理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通过讲解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离散程度的实例,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讲解,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例如,比较两组数据:数据一:3, 5, 7, 9, 11数据二:5, 5, 5, 5, 5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发学生对离散程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