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语“佛系”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2018年1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v .2018第39卷第6期㊀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 T e a c h e r s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39N o .6D O I :10.16601/j.c n k i .i s s n 1002G5227.2018.06.008浅谈网络热词 佛系∗孙文静(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100876)[摘㊀要]㊀2017年12月,新世相的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爆朋友圈, 佛系 成为年末最火爆的网络热词.佛系实际指一种 怎么都行㊁不大走心㊁看淡一切 的人生态度,其背后存在着丰富的网络文化症候.那么,如何对待佛系心态,舆论场呈现出分化状态,官媒对佛系大多持批评态度,认为佛系者不思进取㊁缺少动力,而普通网民大多对佛系一词青睐有加,频频用佛系遣词造句.佛系热词背后自有其复杂的社会成因,从中也反映出当下的网络文化状况和网民心态,对佛系这一热词一方面要因时而异㊁因事而异,另一方面要对其背后存在的网络文化症候进行深度挖掘.[关键词]㊀佛系;网络热词;网络文化;社会压力[中图分类号]㊀I 206.7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G5227(2018)06G0054G05㊀㊀2017年12月11日,新世相的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爆了朋友圈, 佛系 一词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一场关于佛系青年的大讨论.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种男性新品种 佛系男子 .佛系男子外表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但内心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事;认为谈恋爱太麻烦,不愿意在交女朋友这件事上浪费时间,跟女生交往会觉得很累,更喜欢单身.新世相为佛系下的定义是 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可见,佛系一词与佛教没有太大的联系,只是借鉴了佛教从容㊁随缘㊁超脱的人生态度.佛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怎么都行 .佛系追星,不撕逼不动怒,不深度介入饭圈;佛系网购,东西合适当然好,不合适也凑合留着;佛系朋友,交往随缘,见不见面都行;佛系吃饭,遇到好吃的是运气,不好吃也可以填肚子;佛系带娃,出息的孩子是少数,童年不必太辛苦.从表面上看,佛系青年代表的是90后在待人处事上一种随和的态度,他们不张扬㊁不较真.而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佛系的背后也存在丰富的社会文化症候.一㊁ 佛系 大热为哪般如果说线上交流和线下交往共同构成了人际传播,那么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流正在逐渐对线下交往进行侵吞,线上交流在人际传播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了现代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用来传播的工具,它还是一种蕴含丰富意义的现象[1].网络语言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著名的语言学家D a v i d C r ys t a l 于2001年出版了其新著L a n g u a g ea n dt h eI n t e r Gn e t,由此成为英语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在网络传播中,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凝练和45 ㊀[收稿日期]㊀2018G09G10∗[基金项目]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形态㊁成因㊁演变及评价的诗学研究 (16J J D 750009)㊀[作者简介]㊀孙文静(1992 ㊀),女,山东潍坊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㊀[引用格式]㊀孙文静.浅谈网络热词 佛系 [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6):54G58.流行表达,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从线上到线下,网络流行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最开始的流行词大多是线下创造,线上传播,如 蒜你狠 姜你军 等,均是由线下事件触发,再传播到网上.但这类流行词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小,如今大多数流行词是由网民线上创造,再应用到线下的,如 屌丝 坑爹 等.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词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某个流行词大热除了自身语言结构方面的原因外,往往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佛系作为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流行词,其背后有着丰富的形成原因,同时也是某些社会现象的反映.(一)社会压力带来的不安情绪随着经济㊁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飙升的房价和物价㊁快节奏的现代生活㊁毕业难工作难结婚难的现实问题,使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惶恐和不安.尤其是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时,重压之下的青年人往往开始寻求纾解和逃避,佛系恰好可以提供逃避现实的渠道和借口.自称佛系,就等于表明自己接受了现实世界的缺陷,也接受了自我的缺陷.佛系为 接受 提供了一个安全外壳,表明面对困难时淡然处之㊁面对竞争时平静从容不争不抢,并非是出于自身的平庸和懒散,而是因为自己很佛系.青年群体可以藉由佛系逃避社会压力,也可以利用佛系一词宣泄对社会压力的不满情绪.现实的压力过大会使人们产生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的表达一方面可以大声疾呼,一方面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佛系的从容和淡定进行无声反抗.佛系一词之所以广受欢迎,最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外部提供的压力使网民普遍产生了一种不安和焦躁情绪,而面对这种压力人们往往又是无能为力的.佛系一词迎合了人们渴望放慢节奏㊁缓解压力的心理,也体现了现代人面对压力时的逃避心态和无力感.(二)从众心理引发模仿狂潮社会态度是社会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心理态度或行为取向.任何一种态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倾向,不同的态度所具有的社会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也是不同的[2].热词佛系的流行是一种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佛系出现,网民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形成认知因素;网民熟悉佛系,并开始使用,形成情感因素;网民对佛系形成依赖,经常使用甚至成为口头禅,形成行为因素.大量网民的态度形成具有趋同性,在这个过程中,从众心理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每天要超负荷地处理大量的信息,而对于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难以实现准确抓取,从众就成了轻松㊁低风险的选择.热词佛系的出现迅速引来大批网民的效仿,除了佛系一词本身的普适性之外,使用新鲜的网络热词可以使自己避免落伍并容易与他人达成共识,使用者自身也会被贴上 好玩 的标签.对于流行时尚的炫耀契合了网民的从众心理,这也是佛系被大量使用的原因之一,从众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对意见领袖的模仿.塔尔德(G.T a rGd e)曾在«模仿律»一书中提出了他最有力的观点:模仿是先天的,是我们生物特征的一部分,人们通过模仿而使行为一致.社会中一切相似性的社会根源是各种形式的模仿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结果.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3].从众心理引发模仿狂潮,模仿使网络热词迅速传播,佛系一词的传播过程中,首先新世相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带动它的第一批读者竞相转发㊁造句和添加后缀,其后这批读者的好友们纷纷模仿转发和造句的行为,并引起更大范围的模仿.在从众心理的主导下,通过模仿行为,短短一夜,佛系一词就火遍了网络.(三)寻求个性与身份认同从网络热词的使用群体来看,年轻人往往是热词的传播和使用主力,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高,渴望个性又不希望脱离集体.新世相公众号的目标受众是年轻人,佛系热词成功迎合了年轻群体追求新鲜感和群体认同的心态.佛系是一个舶来词,本身新鲜好玩,搭配状似生无可恋的 佛系表情包 ,对追求新鲜和时髦的年轻群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新世相发布«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之后,网民们迅速掀起佛系造句热潮,一方面是追求新鲜和有趣,另一方面则是寻求群体中的一种认同感.在互联网中,佛系青年是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群体的标签,这个群体中的年轻人有着相似的特征:他们大部分承受着学业㊁家庭或事业的压力,却很难做出出彩的成绩.自我欲望难以得到满足,使青年群体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因而渴望得到足够的身份认同.身份认55同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4].简单来说,就是对我是谁㊁从哪里来㊁到哪里去的认知.佛系一词的使用将使用者归于佛系青年的圈子,自身符合佛系的特征也得到了归属和肯定.通过网络热词的使用,网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定位,将自己划分到某一群体中,藉此拉近自己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距离,并获得群体提供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佛系一词迅速流行的原因之一.二㊁ 佛系 背后的社会文化症候语言学家萨皮尔(E d w a r dS a p i r)曾经说过: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5]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佛系不是随意生成的,在它风靡一时的背后,是网民心态和网络文化的反映.作为网络文化的载体和映射,网络热词成为我们探索网络文化的切入点,所以,佛系一词的出现和流行并非一个孤立和偶然的事件,通过对佛系背后社会文化症候的挖掘,可以窥知现代网民的心态和以之为主体的网络文化现状.(一)屌丝文化尚有余温屌丝文化 可以说是一种自嘲文化,屌丝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词语,一开始通常用作称呼与 高富帅 相对㊁特征为 矮㊁矬㊁穷㊁撸㊁呆㊁胖 的男生,他们相貌丑陋㊁收入微薄㊁工作低贱,喜好美女并耽于幻想.如今,屌丝一词的侮辱性含义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消解,屌丝成为网民的自嘲用语,它反映出网络世界中愈加普遍的自嘲现象.网络热词的生命力十分有限,屌丝在掀起一段时间的使用狂潮也归于沉寂.但屌丝文化却没有随之消逝,佛系本身也是自嘲文化的一种.自称佛系是对自己随遇而安㊁不积极争取的状态的自嘲和调侃,在自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自我安慰和快感,以 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不想做 来进行自我催眠,从而达到与现实的和解.但自嘲并非是对自己的完全否定,也与犬儒主义面对主流秩序时的 犬 式冷嘲热讽不同.在佛系自嘲背后,是对自我的满足和认同,佛系不是摒弃一切只求健康的 养生系 ,也并非虚无的一切无所谓主义.佛系倡导 九分尽力,一分保留,结果随缘 ,但随缘的前提首先是 九分尽力 .在屌丝文化中,自称屌丝的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屌丝.自嘲佛系的人也并非绝对的麻木和消极,自嘲是某种意义上的自谦.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此前的屌丝,佛系一词更加文明,不低俗㊁不肮脏,在本身的词义上也没有引起过多的否定.从这个层面上讲,佛系一词的流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从侧面反映出现代网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二)网络世界里的孤独狂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Бахтин,МихаилМихаЙлович)提出: 狂欢不是供人们驻足欣赏的,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是供人们表演的;它的参与者们置身其中,根据有效的规则来狂欢. [6]网络流行词佛系的大热具有偶然性,一个新词汇偶然由某个网民创造和传播,却戳中整个群体的敏感点,继而引起了一场全民的狂欢.在这场狂欢中,网民并不仅仅作为围观者,而是成为传播热词佛系的参与者.佛系一词出现后,网民纷纷用一系列佛系词汇来形容自己,如 佛系青年 佛系老师 佛系养生 佛系睡觉 佛系爱情 等,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佛系词汇,并不断为佛系寻找新的后缀.除了对号入座以外,网民们还充分参与了词汇的创造.佛系从出现到流行,真正成为了网民的一场狂欢.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获得了相对于现实世界更自由的话语权,同时不断对传统的文化领域进行颠覆,并从这种颠覆中获得快感.佛系所带来的网民狂欢是网络世界中随处可见的狂欢形式,人们对既有的网络热词进行使用和补充,籍此融入群体的狂欢之中.但这场狂欢又是孤独的,佛系最大的表现就是 看淡一切,对事物漠不关心 ,自称佛系的人心理上就将自身与外界区隔开来了.为自己贴上佛系标签,就是表明自己对外界的事物不过度追求,也不寻求融入某个圈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佛系所带来的狂欢是一场孤单的狂欢,如果说网络社交出现的初期人们寻求的是表达自己,那么,如今的网民更愿意拥有自己的节奏,佛系展现出现代人的一种从容心态.(三)消极形态的 反文化反文化指一种与主文化相对立,对主文化提出挑战或呈现相反发展趋势的亚文化形态[7].在主流文化中,青年人处于生命的极盛期,所以理所应当是积极向上㊁充满活力的.但佛系却反其道65而行之,例如 佛系考试 :重在参与,不必认真复习,过了就行,高不高分无所谓.佛系的人生,讲求随遇而安,缺乏冲劲和好奇心.正是这样一种慵懒㊁淡然㊁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状态,却受到许多青少年的追捧.作为一种亚文化,佛系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现代人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买房难,所以出现了 佛系买房 买不起房,租也可以;恋爱难,所以出现了 佛系恋爱 娶谁嫁谁都一样;带娃压力大,所以 佛系带娃 孩子健康就可以,上不上进无所谓.佛系文化是在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脱,它作为一种反文化,虽然看起来与主流文化相悖,但相对于主流文化,它更能代表青年群体面对现代生活压力时的情感和心态.与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向上不同,佛系文化是一种消极型的亚文化,佛系也被称为迷茫一代的高级词汇.这种消极形态的反文化在网络世界中很常见,除了佛系,相同的流行语还有 这都不是事 你开心就好 ,等等.另外,这种反文化在诸如 懒蛋蛋 葛优瘫 等广受欢迎的慵懒风格表情包中也有所体现.三㊁热词 佛系 的社会评价在对佛系现象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分裂.一方面,佛系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掀起了一场利用佛系遣词造句和互贴标签的大狂欢;另一方面,由于佛系和主流价值观存在分歧,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官媒的批评和反对.如何对待佛系也出现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人民日报»在评价佛系青年时指出: 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自我. «中国纪检监察报»在2017年12月18日头版上发文«佛系心态要不得»,直截了当对佛系不作为的心态提出批评: 这些年,形式主义㊁官僚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概因佛系心态过深吧! [8]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词,佛系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认知意义,但由于该热词本身的消极属性,过度佛系并不可取,而对待佛系应该一分为二看待之.(一)如何看待佛系青年佛系行为体现了年青一代在社会压力之下淡定从容㊁不慌不忙的处事态度.自称佛系的人,大都有一种不计较的善良.例如 佛系打车 :师傅您不用动,我自己走过来;再如 佛系淘宝 :东西稍微有点瑕疵不要紧,凑合用就行.网络使地球成为 地球村 ,在拉近空间距离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佛系人能够冷静对待这种人情冷暖,处理事情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考,追求和谐融洽,有效地避免了交往过程中的冲突.另一方面,佛系自嘲可以有效化解压力,在压力之下为心灵提供一个避风港.佛系人在心态上十分乐观,他们认为现实世界虽然有缺陷,却也乐得接受这种不完美,面对压力不焦躁不惊扰,并且总能找到与压力和解的渠道.佛系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佛系青年们并不总是消极的,与佛系相匹配的还有一个热词叫做 丧燃 ,佛系心态所带来的的 丧 并非永久性的,短时间的 丧 过后能够使人更 燃 ,所以佛系心态也可以说是一种 丧燃 心态.(二)过度佛系不可取过度佛系会消解人们前进的动力,佛系往往很容易变成懒惰的借口.佛系心态的一大特点是低欲望,但这种低欲望实际上是基于欲望得不到满足,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越空虚,贴在自己身上的佛系标签就变成了迷茫和麻木的代名词.张斌璐在«别用 佛系 装点自己»中指出: 你以为看破红尘如此简单?一种真正洒脱的生活,并不是在某某词的装点之上成立的.相反,今天称为佛系的这些人和这些生活方式,恰恰是对生活丧失信心和趣味的表征. [9]如何看待佛系心态?笔者认为首先要区分 适度佛系 和 过度佛系 , 适度佛系 将佛系心态视为日常生活的调节剂,讲求养精蓄锐,不强求结果,不失为一种豁达洒脱的积极心态; 过度佛系 则沉迷于自我催眠中无法自拔,将自身的碌碌无为㊁缺少主见㊁缺乏动力正常化和合理化,佛系成为能力不足又不肯上进的借口.其次,是否摆出佛系心态要因事而异㊁因时而异,要做到小事佛系㊁大事进取;心态佛系㊁行动积极;老年人要多佛系,青年人要少佛系.结㊀语佛教思想讲求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真正的佛系也应当如此.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佛系本身是75网民用来自嘲的词语,它充分体现出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年轻群体正在用一种乐观的方式排遣压力㊁宣泄情绪㊁寻找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一个网络词语的爆红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所以,一昧追捧或批判某个词汇是不可取的,还应当看到流行词包含的深层涵义,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症候和大众心理.[参考文献][1]㊀杨雪梅,曾绪.网络热词 小公举 产生的原因和意义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90G92.[2]㊀赵玲,张静.微博用户的从众行为特性与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60G64.[3]㊀布里埃尔 塔尔德.模仿律[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4]㊀路超一. 随波逐流 与 张扬小我 :从网络流行语考察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J].教育传媒研究,2017(5):79G81.[5]㊀爱德华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9.[6]㊀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2:176.[7]㊀魏筠.网络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105G106.[8]㊀陈治治. 佛系心态 要不得[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G12G18(1).[9]㊀张斌璐.别用 佛系 装点自己[N].长江日报,2017G12G19(18).O n t h eB u z z w o r d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o n I n t e r n e tS U N W e n j i n g(S c h o o l o fD i g i t a lM e d i a&D e s i g n i n g A r t s,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o s t s a n d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B e i j i n g100876,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D e c e m b e r2017,a n a r t i c l e n a m e d T h eF i r s tB a t c ho f P o s tG1990G e n e r a t i o nH a sE nGt e r e d i n t o t h e W o r l d b y S h i x i a n g X i ns p r e a da l l o v e r t h ec i r c l eo f f r i e n d s,w h i c h m a d e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b e c o m e t h eh o t t e s t I n t e r n e t b u z z w o r d a t t h e e n d o f t h e y e a r.I n f a c t,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r e f e r s t o ak i n do f 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s l i f e,w h i c h t r e a t s a l l t h i n g s u n m i n d f u l l y,l i g h t l y,a n d c a r e f r e e.B u t b e h i n d t h i sw o r d,t h e r e a r e a b u n d a n t s y m p t o m s o f n e t w o r kc u l t u r e.T h e n,a i m e da t t h e q u e s t i o no f h o wt o t r e a t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a t t i t u d e,t h e r e a r e t w od i f f e r e n t p o s i t i o n s i n t h e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f i e l d.M o s t o f t h e o f f i c i a lm e d i ah o l da c r i t i c a l 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sB u d d h i s t s t y l e.T h e y t h i n kt h a t B u d d h i s t s t y l e p r a c t iGt i o n e r s a r en o t e n t e r p r i s i n g a n d i n l a c ko fm o t i v a t i o n.W h i l em o s t o f t h e o r d i n a r y n e t i z e n s p r e f e r t h e w o r d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a n d f r e q u e n t l y u s e i t t om a k e s e n t e n c e s.T h e r e a r e c o m p l e x s o c i a l c a u s e s b e h i n d t h i sh o tw o r d,w h i c h a l s o r e f l e c t s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n e t w o r k c u l t u r e a n d n e t i z e n s m e n t a l i t y.O n t h e o n eh a n d,w e s h o u l d t r e a t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d i f f e r e n t l y f r o mt i m e t o t i m e a n d f r o m m a t t e r t o m a t t e r.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w e s h o u l dd i g d e e p l y i n t o t h en e t w o r kc u l t u r a l s y m p t o m s b e h i n d i t.K e y W o r d s: B u d d h i s tGs t y l e ;b u z z w o r d;n e t w o r kc u l t u r e;s o c i a l p r e s s u r e[责任编辑㊀卢有泉]85。
大学校园流行语说大学校园流行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既是抒发情感,也是表达态度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的媒介。
在面对山山水水,风风雨雨的大学生活时,我们不禁要借助这些流行语来表达我们的心声。
一、"佛系"“佛系”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它指的是一种传统佛教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过分的纠结和抱怨,而是从容面对生活。
在大学校园中,“佛系”这个词体现在有事情不紧不慢的态度上,学生们以一个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业和生活。
如:“要佛系一点,不然生活太累了。
”二、"666"“666”是指非常好的事情,这个说法来自网络语言。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用“666”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赏。
例如:“这件衣服好看极了,666!”三、"女汉子"“女汉子”是指在行为举止、性格特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女性明显不同的女孩子。
她们拥有男人般的果断、干练和坚毅,同时又保留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细腻。
在大学校园里,“女汉子”这个词语往往被用来描述那些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女孩子。
如:“她是个女汉子,什么都干得来。
”四、"小清新"“小清新”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它常常用来形容表现出脱俗的、自然的、清新的风格,如在穿衣、打扮、文化娱乐等方面坚持简约风格的人。
在大学校园里,“小清新”既被用来形容人,也被用来描述环境。
如:“这间咖啡馆很小清新。
”五、"晒图"“晒图”是指将自己或家里或学校或旅游的照片刊登到网上或自己的朋友圈中让其他人欣赏。
在大学校园中,“晒图”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美好的一部分。
当一件美好的事情或美丽的风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便可以用“晒图”来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
如:“我去旅游了,晒图”!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学生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态度和想法。
在大学校园中,这些流行语非常的多种多样,既有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的,也有表达个性和特点的。
文化长廊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佛系”及背后的社会现象宫晓慧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论而解释文化进化发展规律的新理论,能够解释很多现象,尤其为网络词汇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就以现阶段的网络热词“佛系”为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并用语言模因论中成功模因的四个阶段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尝试剖析在该词流行的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佛系”;社会现象作者简介:宫晓慧,女,山东青岛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84-02“佛系”指对一切事物保持随性的生活态度,多形容当今社会的年轻人。
它的出现带动了“X系”结构词语的兴起。
但学者们对该结构词语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流行语或从模因论的角度对“XX门”、“XX族”等流行结构进行分析,如:何自然的《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2014)、刘懿的《流行语模因的类型与特点——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为例》(2014)以及何乃婷的《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词汇“屌丝”探析》(2017)等等。
一、模因论与语言模因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发展规律的新理论,它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文化领域的演变与发展。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1],它是文化领域中类似于“基因”的复制因子,“模因”一词源于希腊语,指的是被模仿的东西,从广义上说,模仿是模因复制的方式[2]。
“模因”一词源于社会生物学,最早见于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他首次将“模因”用于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
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我们称之为语言模因。
[3]语言是传播的基础,是人们沟通的主要媒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迅速成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被大家所熟知和接受,网络热词也一度成为大家表达情绪、进行沟通的代名词。
话说流行语“佛系”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9年第01期“佛系”一词出于日本,原指那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年轻男子为“佛系青年”,引入我国后其内涵延伸到整个人生态度,意指那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词语迅速引爆网络。
有人对其点头,赞“佛系”的流行体现了年轻人对锱铢必较、非理性争执的反感,钟情知足常乐。
也有人对其摇头,称年轻人以“佛系”自嘲,体现的是一种求之不得干脆降低人生期待值的无奈,反映的是一种不可取的消极生活态度。
舆论对其多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的。
有文章认为,“佛系”作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主动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来舒缓压力、拉低自己和他人的期望,以此来实现对现实的某种柔软抵抗,有其可取处。
不过,“佛系”固然有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心豁达的一面,也有面对压力和竞争时懈怠、消极、缺乏责任和担当、缺乏上进心的另一面。
“佛系”表面上是一种看淡一切、怎么都行的从容与淡定,实际上却隐伏着年轻人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缺“钙”。
我赞成这样的“两点论”。
一方面,人都是有欲求的,但需要控制,不可任其野马式膨胀。
卢梭说他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人的心灵甜蜜度在于享受适度,使烦恼无从发生。
幻想多,实际却做不到,结果只能徒增痛苦。
因此,每个人要拥有快乐,就要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将自已的欲望放在可实现的限度以内,这就是“知足常乐”。
“佛系”展现的这方面追求有其合理性。
然而,对现状的满足,又不宜绝对化、普泛化。
人们企望越过越好的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足,如鲁迅所说,“是向上的车轮,能够带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在实现这种不满足的欲望过程中,尽管会有曲折和磨难,但奋斗本身也就是欢乐,这里就又需要“不知足而得乐”。
“佛系”青年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责任与承担,也正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缺‘钙’了”。
需要指出,“知足”主要指个人的一已欲望,而“不知足”,则主要是对社会的崇高欲望。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1. 引言1.1 探讨“佛系”现象的背景"佛系"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频繁出现。
这种看似漫不经心、无所谓的态度被认为是新一代年轻人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反抗和释放。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应该积极向上,拼尽全力争取成功,但是现在的青年群体似乎更倾向于放弃抗争,选择放任自己,采取一种“无欲无求”的态度。
这种“佛系”现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社会的潜在矛盾和压力,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爆炸和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让许多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可能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等多重困难,而“佛系”态度则成为他们面对这些困难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
这种“佛系”态度看似消极,但却是青年群体对于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态度的一种回应和抗衡。
1.2 引入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同时也让个体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焦虑和压力。
青年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评价和期待,忙碌的生活节奏也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佛系”态度逐渐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
佛系态度的理念是“不与世界为敌,顺其自然”,即放下对于成功和竞争的焦虑,选择放松和自我调节。
这种态度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传播和弘扬,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引入新媒体时代的影响】2. 正文2.1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群体的特点一、数字时代与媒体依赖: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网络,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也成为他们获取资讯和娱乐的主要途径。
青年群体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影响。
二、多样化的审美与消费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群体审美趋向多元化,他们对于音乐、电影、文学、时尚等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偏好。
网络流行语“佛系X”词语模探析网络语言背后通常反映了一定的语言文化及社会文化,随着网络流行语“佛系X”的广泛传播与应用,逐渐形成了类似“佛系X”的词语模。
本文先探究“佛系”的来源与发展,从词语模的角度分析“佛系X”的语义、语法、语用等特点结构和功能,最后探究其流行的因素与机制,以了解其应用价值和流行价值。
标签:“佛系X” 词语模语义模因论一、网络流行语“佛系”的渊源流变“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一篇人民网的报道,报道称日本某杂志介绍最近流行的一个男性新品种——“佛系男子”。
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
总是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在上面费时间,也不想交女朋友,就单纯喜欢自己一个人,和女生在一起会感觉很累。
2017年4月,“佛系”被更多人所熟知,它来自饭圈,具体出处已无从考证。
2017年9月,微博博主@奶骑本骑发了一条博文,内容为“佛系追星一刚,受教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并解释了“佛系追星”一词的含义,转发量超过两万。
而“佛系”一词真正在网络上爆红被人们大量使用至今,是源自2017年12月12日的一条微博热搜话题“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链接的是一篇原创微信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出自一位名为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作者。
文章里面提到“佛系”的大致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文章还转述并总结了当下90后的佛系生活方式。
“佛系”代表着具有相似性的一类群体,自从“佛系”一词流行之后,不少网友也创造出了类似格式的词,例如“儒系”“法系”“道系”等,用来形容具有另一种属性特征的一类群体。
这是对“佛系”本身的仿拟,不是本文关注所在。
下面我们着重来梳理一下“佛系X”的发展历程。
如上所述,“佛系”最早来源于“佛系男子”,是指某一类群体的生态状态。
接着发展为“佛系追星”,描述一种心如止水的和平式的追星状态,它的特点是:不动怒,不吵架,不控评,不反黑。
申论谈谈佛系的看法作文佛系一词起源于日本,近年来在中国青年中越来越流行。
佛系意味着面对困境时保持平静、从容的心态,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接受并和谐地面对。
这种态度与佛教思想中的无欲无求、放下执着的理念相契合,因此被年轻人所追捧。
对于佛系的看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佛系代表了一种逃避现实、无所作为的心态。
他们认为,佛系青年只是为了逃避压力和困境,而不是积极应对挑战,这种无所作为的心态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佛系并不等同于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和放下。
佛系者懂得平衡内心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同时不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我的提升。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境。
在此背景下,佛系的理念教给我们一种宽容、从容的生活态度。
它告诉我们,没有必要过分焦虑和纠结于外部事物的得失,更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然而,佛系并不意味着不努力。
正如佛教所说,世界上没有无因果的事情。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我们都需要努力去追求目标,同时心态要放平,不为外界因素所动摇。
佛系的追求并非是消极与被动,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告诉我们,过度追求物质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内在的修养与心灵的宁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之,佛系并非无所作为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它教会我们放下对外界的过度追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的探索。
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借鉴佛系的理念,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挑战,遇到问题时不盲目焦虑,而是从容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生活态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和平静。
佛系是什么梗佛系的意思
佛系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不争不抢、不强求、不注重结果、看
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后来又衍生出了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买家等词语。
佛系其实是现代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调侃,这些人面对生活中的所有
的事情,都保持着随遇而安的心情,不执著于结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
佛系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不争不抢、不强求、不注重结果、看
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后来又衍生出了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买家等词语。
佛系其实是现代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调侃,这些人面对生活中的所有
的事情,都保持着随遇而安的心情,不执著于结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摘要】新媒体时代下青年群体普遍出现了一种“佛系”现象,即追求平和与自由的态度。
在社交媒体上,“佛系”态度体现为对事物持无为而治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不追求功利,不拘泥于外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而“佛系”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焦虑感使得人们渴望一种解脱、放下的心态。
这种现象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佛系”现象也可能有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引导青年群体反思竞争和功利的现实问题,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与生活意义。
了解和引导“佛系”现象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佛系现象、社交媒体、心态、生活方式、原因、影响、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变化、理解与引导。
1. 引言1.1 新媒体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青年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新媒体,青年群体不仅可以迅速了解社会动态和时事热点,还可以通过网络交友、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新媒体也给青年群体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和虚假消息的传播,容易让青年群体产生焦虑和压力。
他们常常陷入比较心态和虚荣心理,追求虚幻的完美生活,并容易受到外界关注和评价的影响。
新媒体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青年群体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保持清晰的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1.2 “佛系”现象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佛系”的现象。
这个词汇源自日本,意为“佛教式放任不管”,形容一种不焦虑、不积极、不在乎外界评价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采取“佛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这种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讨论。
文化长廊浅析流行语“佛系”陈丽年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摘 要:流行语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表现。
“佛系”这一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迅速成为如今网友热捧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衍生出“佛系X”的表达结构。
本文主要从“佛系”这一流行语的起源、语法特征、语义特征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佛系;起源;语法特征;语义特征[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92-01一、“佛系”的起源“佛系”最早出自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中,杂志中介绍了这样一种男性形象:他们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摆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
同时,插图中出现了“仏男子”的字样。
日语“仏”相当于汉语“佛”的意思,因此具有这种特征的男性形象在中国被称为“佛系男子”。
[1]但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2017年底,出现了“佛系少女”、“佛系青年”等词语并迅速走红网络。
二、“佛系”的语法研究根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判断标准,我们对“佛系”的词性和语法特征加以研究分析。
1、作定语词性判定标准认为多数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佛系”后面可以加名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如“佛系少女”、“佛系状态”、“佛系青年”。
“佛系”后面加的大多是双音节名词,也可以加单音节或三音节名词,如“佛系菜”、“佛系人”“佛系歌唱家”、“佛系减肥法”。
2、作状语研究发现,“佛系”可以直接修饰谓词性词语作状语,构成状中结构。
如“佛系吃饭”、“佛系上课”、“佛系消费”。
“佛系”修饰的谓词性词语大多是双音节的,也可以是三音节的,如“佛系打游戏”“佛系听讲座”。
3、作补语“佛系”可以加在谓词性词语后,构成中补结构。
如“看得佛系”、“听得佛系”、“演得佛系”。
作补语时,通常中间用“得”字连接,构成表示动作状态的情态补语。
4、能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佛系”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适中。
浅析流行语“佛系”
作者:陈丽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
摘要:流行语的产生,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表现。
“佛系”这一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迅速成为如今网友热捧的一种表达方式,并衍生出“佛系X”的表达结构。
本文主要从“佛系”这一流行语的起源、语法特征、语义特征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佛系;起源;语法特征;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一、“佛系”的起源
“佛系”最早出自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中,杂志中介绍了这样一种男性形象:他们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摆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
同时,插图中出现了“仏男子”的字样。
日语“仏”相当于汉语“佛”的意思,因此具有这种特征的男性形象在中国被称为“佛系男子”。
[1]但它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2017年底,出现了“佛系少女”、“佛系青年”等词语并迅速走红网络。
二、“佛系”的语法研究
根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判断标准,我们对“佛系”的词性和语法特征加以研究分析。
1、作定语
词性判定标准认为多数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佛系”后面可以加名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如“佛系少女”、“佛系状态”、“佛系青年”。
“佛系”后面加的大多是双音节名词,也可以加单音节或三音节名词,如“佛系菜”、“佛系人”“佛系歌唱家”、“佛系减肥法”。
2、作状语
研究发现,“佛系”可以直接修饰谓词性词语作状语,构成状中结构。
如“佛系吃饭”、“佛系上课”、“佛系消费”。
“佛系”修饰的谓词性词语大多是双音节的,也可以是三音节的,如“佛系打游戏”“佛系听讲座”。
3、作补语
“佛系”可以加在谓词性词语后,构成中补结构。
如“看得佛系”、“听得佛系”、“演得佛系”。
作补语时,通常中间用“得”字连接,构成表示动作状态的情态补语。
4、能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
“佛系”前面可以加程度副词,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适中。
如“很佛系”、“非常佛系”、“有点佛系”,还可以加否定副词,如“他对待工作一点都不佛系。
”构成否定句。
5、作谓语
“佛系”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大多需要前加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这个副词可以是单音节的,如“这些学生都很佛系,从来不提前准备考试。
”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他不在乎这次比赛的结果,非常佛系。
”
6、不能带宾语
词性判定标准认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目前还没有找到“佛系”带宾语这一实例。
根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判定标准,“佛系”的语法特征与其描述的形容词语法特征相符,因此我们可以判定“佛系”的词性是形容词。
三、佛系的语义特征
研究“佛系”的语义特征,我们首先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佛”字上。
“佛”是一个名词,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
“系”是指有联属关系的一类事物,在“X系”的表达中属于粘着语素。
“佛系”利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段借助了佛教“无欲无求、看淡一切”的宗教教义。
单就“佛系”的词义来看,是对态度的客观描述,具有中性偏褒的语义色彩。
当它构成“佛系X”的结构,渐渐衍生出贬义的语义色彩。
1、积极语义的表达
“佛”作为中国千百年来的宗教文化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因此,一谈起“佛”,人们就会想到其积极正面的文化价值,但是“佛系X”的构式即使在积极语境中也具有幽默调侃的意味。
网络游戏的迅速普及,带来了“普通玩家”、“黄金玩家”等网络用语,近期又出现了“佛系玩家”,这类玩家不重视游戏输赢,始终保持良好的游戏心态。
“佛系股民”指人们不时刻关注
股盘涨停,不过分看重股盘收支,而是以平常心对待股市变化。
“佛系粉丝”形容粉丝不参与网络骂战,不迁移不动怒,能接受自己爱豆的所有状态。
由此可见,“佛系X”用于积极语境中多代表一种不强求、不焦躁的生活态度,一切以平常心对待,是当代青年面临巨大的现实压力时,自我调节、自我缓解的处事方式,带有一种自我调侃的意味。
2、消极语义的表达
随着“佛系X”使用頻率的增加,其渐渐衍生出贬义色彩,并成为这一构式的主要语义色彩。
当代年轻人竞争激烈,职场压力大,出现了“佛系员工”、“佛系上班”等词语,指年轻人对待工作日复一日、不求上进的态度,不追求业绩,不注重考核,只求安安稳稳上班,安安稳稳下班。
“佛系考试”指面对考试时不急于复习,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也不强求,不求考得全会,但求蒙得全对。
因此“佛系X”用于消极语境中,表示一种无欲无求、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认为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以。
反映了年轻人对待现实生活的消极和无奈,无力与其抗争,只能随波逐流,是对当代青年无所作为的委婉批评,也是当代青年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愚弄和自嘲。
综上所述,“佛系X”的本身语义是无欲无求、看淡一切。
在积极语境下,表达一种不急不躁,处事泰然的生活态度;在消极语境下,是对当代青年不求上进,甘于平庸的委婉指责。
在表达过程中,都带有某种主观色彩,具有幽默调侃的意味。
[2]
结语:
网络流行语“佛系”的产生,丰富了汉语的文化内涵,是人们语言创新能力的体现。
同时也反映了言语社会的发展变迁,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渴望和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徐祖熹.流行语“佛系”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8,28(05):19-22.
[2]袁静.浅析网络流行语“佛系X”[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