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文言文词语135个已标注解释与出处
- 格式:xls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3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字意思来源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②养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2比①等到比至陈。
(《陈涉世家》)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③通“以”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3鄙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4兵①兵士行收兵。
(《陈涉世家》)5并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6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
(《马说》)②记录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7诚①果真诚如是。
(《隆中对》)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诚心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8乘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9从①跟随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10殆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11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②道义伐无道。
(《陈涉世家》)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12堵①墙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13而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
(《核舟.记》)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⑥时间副词词尾,不译既而儿醒(《口技》)14凡①凡是凡所应有。
(《口技》)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15方①当什么时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16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17奉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初中文言文常字及其解文言文虚用法之一、代1、人称代,作“他”、“她”、“他”①公与人乘,于勺。
(《曹》)② 佐之,并两尉。
(《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之“文”也?(《 < >十》)④醒侯故使之之。
(《扁蔡醒公》)2、指示代,指代事物,作“它”、“它”或直事物名称。
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屠自后断其股,亦之。
(《狼》)③子曰:默而之,学而不,人不倦。
(《 < >十》)④鬼:“汝复?”定伯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1、构助,作“的”①君之病在胃,不治将益深。
(《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狗盗之力哉?(《孟君》)⑤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构气助,放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蔡桓公》)③ 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海》)⑤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3、气助,凑足音。
①公将鼓之。
(《曹》)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 恨久之。
(《涉世家》)④ 之,二十余四面集,步行弓矢从者百人。
(《大椎》)4、构助,提前的志。
①菊之,陶后有。
(《》)②何陋之有?(《陋室》)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而一、1、表示并列关系的,可“又”“而且”“也”等,有也可不。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矣。
(《 < >十》)②永州之野异蛇,黑而白章。
(《捕蛇者》)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2、表示承接关系的,作“然后”“就”①学而之,不亦乎?(《 < >十》)②扁望桓侯而走。
(《扁蔡桓公》)③尉挺,广起,而尉。
(《涉世家》)3、表示折关系的,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十》)②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可而不可玩焉。
1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1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01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120个文言实词的出处和例句翻译(精校版)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