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板市场与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32.59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中小板市场IPO高抑价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作者:付豫赵明娇张玉青陈美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我国中小板市场企业IPO抑价现象比较普遍,绝对抑价率较高。
IPO抑价造成了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失衡,融资效率低下;投资者非理性炒新,扰乱中小板市场秩序等问题。
而它的产生原因主要有股权制度发展不成熟、股市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
解决中小板市场IPO高抑价问题需要减少股权分割和部分流通现象,完善股权制度;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增加对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引导个人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
关键词: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绝对抑价率;对策建议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交所在主板块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
目前,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一共有九百多家上市公司。
在我国,中小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它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即发行价格),被称为IPO抑价现象。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究产生抑价的原因,最后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IPO溢价率高实际上反应的是新股定价效率的问题。
因为IPO抑价折射出股票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和股票定价效率的高低,IPO过高抑价会对股票市场乃至金融、经济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而我国中小板市场的IPO抑价率普遍较高,这便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失衡,融资效率低下新股抑价程度对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在定价效率低的情况中,股票发行者想要通过股票高价来获取更高的融资额,而承销商则想要通过较低的价格分摊承销成本,双方利益产生了冲突。
基于信息传递模型的假设,假设投资者都已平均的价格估计股票价格,那么好公司的股票价格就被拉回的平均水平,高的价格只会造成需求量的减少。
这时,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股票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实证研究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首日抑价现象。
首日抑价是指新股上市首日价格低于发行价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对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探讨首日抑价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的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特点和发展现状中小企业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股权融资平台,其设立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成立于2009年,并于2013年重新改革设立了新三板,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市场化。
中小企业板市场以其简化的上市条件、灵活的交易机制和风险投资的参与,成为中小创业企业进行融资的首选。
随着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在该市场上市融资。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信息透明度较低等特点,这部分企业在上市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首日抑价现象。
二、首日抑价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可能会对其盈利能力持怀疑态度,从而对新股赋予较低的估值。
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透明,导致投资者对其业绩和前景缺乏信心。
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持有保守态度,导致他们更愿意等待股票价格稳定之后再进行投资。
新股上市首日交易的流动性可能不高,导致投资者在认购新股时采取谨慎态度。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可能导致首日抑价现象的发生,从而给中小企业板市场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实证研究为深入了解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的情况,我们从2015年到2020年年度报告中选取了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所有IPO企业样本,并对其首日抑价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主板与中小板的差别有哪些
在中国的股市中,分为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
很多人都疑问,主板与中小板的差别有哪些?我们平仓交易的股票属于主板市场还是中小板市场呢?别着急,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什么是主板市场?
所谓的主板市场也叫做一板市场,是大多数股民交易的市场,也是国家股票上市或者交易的主要场所。
一般情况下,能够在主板市场上上市的股票其营业时间和股本总额、盈利水平以及市值的标准都很高,也就是说能够在主板市场上上市的企业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大企业。
其次,什么是中小板市场?
与主板市场相对应,中小板市场实际上就比较好理解了。
如果说在主板市场上上市的企业都是成熟的大企业的话,那么中小板市场上上市的企业则是规模和盈利能力以及股本总额都比较适中的企业了。
我国证监会有规定,在中小板市场上上市的股票指的是那些流通盘大约在1亿以下的创业板股票。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中小板股票的代码以002开头。
再次,中小板股票和主板股票的区别有哪些?
既然把中小板股票和主板股票区分开来,那么二者之间哟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二者之间有以下几点区别。
第一,主板市场的竞价每天只有一次。
而中小板有两次。
第二,中小板企业的股票在开盘集合竞价的时间,9:20到9:25是不接受中小板股票的撤销申报的。
整体而言,在中小板股票市场上交易相比较起来有诸多的不便之处。
主板与中小板的差别有哪些?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有关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概念和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实证研究引言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引入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方式融资,同时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点。
针对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这一现象,却鲜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证分析。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的实证情况,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为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概况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市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板市场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IPO数量逐年增加,引入的中小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但与此中小企业板市场的交易机制、市场监管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IPO首日抑价问题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板IPO首日抑价的现象首日抑价,是指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行价格远低于企业真实价值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常常出现,而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由于投资者对于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低,对风险的偏好也较低,因此首日抑价现象更加常见。
具体来看,首日抑价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行价格偏低:中小企业在IPO时,通常会将发行价格定得较低,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2. 首日涨幅较大:由于发行价格偏低,企业上市后的首日涨幅通常较大,有时甚至会出现暴涨的情况。
3. 投资者收益相对较高:由于发行价格偏低,参与IPO投资的投资者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这种现象对于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日抑价会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企业的真实价值得不到体现,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效率。
创业板和中小板IPO抑价比较【摘要】为健全新股发行机制,降低发行抑价率,中国政府多次进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并适时推出创业板,其IPO抑价程度和原因等问题亟待探究。
文章针对创业板实际情况,以2009年6月IPO重启后至2010年10月所发行的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为样本,通过梳理IPO定价的制度变迁、比较研究和实证检验,发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询价制有效降低了新股抑价率,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中小板;创业板;IPO抑价;多元回归分析一、引言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发行公司在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 抑价现象是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格明显高于发行价格,股票出现超额收益率。
Ritter和Jay R(2002)发现中国证券市场新股超额收益水平高达256.9%,远高于美国、英国等10%~20%的新股超额收益率。
相对于主板市场,中小板抑价程度更高,庄学敏(2009)以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小板为样本,发现中小板超额收益率为167%。
为了推出创业板,中断一年之久的新股发行于2009年6月重启,10月23日创业板推出,首批28家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时便存在高发行价和较高的首日超额收益率,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新股发行重启后,IPO抑价现状及原因值得探究。
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Stollt和Culey(1970)、Reily(1973)和Ibbson(1975)首次证明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存在公司发行价系统性的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可获得超额收益,Ibbotson将其称为“IPO之谜”。
Ritter和Welch (2002)统计1980~2001年期间的6 249个新上市股票,平均初始报酬率为18.8%,大约70%的IPO股票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而约16%的股票初始报酬率为零。
自1980年以来,西方金融学界针对IPO抑价成因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解说,形成了三个较具影响力的理论解说流派。
我国创业板市场展望及与中小企业板的比较不明朗,属于海外现有创业板市场的中端群体。
高端创业板市场与低端创业板市场在规模和筹资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端群体占据了95%的筹资金额,其中NASDAQ 就占到了10%,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还将继续向高端群体集中,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两极分化的格局将会向纵深发展。
2.上市标准日趋灵活和多元化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调整方向是更加灵活和具有弹性,在盈利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趋于降低,但在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的规定趋于严格。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能够进入到创业板市场,另一方面也尽量减少了企业上市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
与此同时,创业板上市标准呈多元化之势,除了财务指标外,开始涵盖信息披露标准(如德国)和公司治理标准(如巴西)。
上市标准日益体现“卖者自愿、买者自负”的原则,交易所和监管当局不负责鉴别企业优劣,只监管信息披露质量或公司治理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愿意支付的信息披露或内部治理成本选择在不同板块融资和上市,企业价值则交给投资者自主判断。
(三)创业板运作成功的三大机制以NASDAQ为首的7个创业板市场从发展规模、市场表现、筹资能力来讲,是最好的一批群体,是海外创业板运作成功的代表。
但不能忽略的是,这7个市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都经历过熊市中的大幅调整或者初创时期的惨淡经营。
例如,NASDAQ和AIM的股指在网络泡沫破灭时期均下跌了72%,至今还不及当年高点的50%;KOSDAQ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初创期只有2家新上市公司,市值几乎没有变化,交投清淡;JASDAQ经历了日本10多年的经济萧条,同时还在相当长时间里面临着来自东京证交所创业板(MOTHERS)的竞争。
但是,这些市场并没有在熊市中倒下,而是在熊市中不断进行变革和调整,最终成长为创业板市场中的高端群体,其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也得以不断发挥。
数据显示,2002~2023年间,美国NASDAQ、英国AIM、日本JASDAQ、韩国KOSDAQ、加拿大TSX-V市场等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市值增长了105%,成交量增长了117%,大多超出了同期主板市场的增幅。
我国IPO发行抑价现象分析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中的新股抑价现象是IPO 发行定价中的异常现象之一,一般指新股在发行市场的发行价格远低于新股在流通市场的价格,具体表现是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价巨幅上扬,上市首日即可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
IPO 抑价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在我国,这个现象更严重。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对我国高IPO抑价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标签:新股抑价;差额回报;股权结构;证券监管1 IPO抑价现状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发行,指的是股份公司股票由私人持有转向公众持有,并且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产生股票的市场流动的过程。
成功的IPO 有利于公司扩大筹资规模,也有助于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IPO 过程中的定价问题是决定IPO 成败的核心环节。
新股价格的确定,一般经过两个阶段:发行人配合主承销商根据一定的估价模型估算出反映公司内部价值的参考价格,作为投资者认购的决策依据;估值工作完成后,主承销商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新股发行方式,使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充分反映市场需求情况。
IPO 定价中的抑价现象(简称新股抑价,underpricing)一般指新股发行的一级市场价格远低于二级市场价格,特别是上市首日交易价格巨幅上扬,具体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格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超额回报。
由于新股高抑价的存在,造成一二级市场间的巨大价差,使大量资金滞留于一级市场。
在国内的一级市场中,新股发行冻结资金额大大超过了融资规模,中签率越来越低,大量生产领域的资金和银行存款进入股票一级市场。
这种现象加剧了股票供给与需求的缺口,损害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效率,新股高抑价问题成为困扰我国股票市场的重大难题之一。
2 信息对称的IPO 抑价解释2.1 避免法律诉讼假说美国1933 年《证券法》规定IPO 中所有的招股说明书上签字的有关各方均对任何与发行有关的材料的遗漏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减少未来可能发生诉讼的有效办法就是抑价发行。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我国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比较研究一、引言部分2009年10 月30日,28家创业板企业首次在深证交易所内上市,揭开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篇章。
这意味着酝酿达10年之久的中国创业板终于诞生。
至此,创业板市场开始与主板市场共同组成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但由于服务对象不同,两个市场在发行标准与条件、制度设计、风险特征、估值水平等都有所区别。
两个市场上的新股发行条件、对企业盈利能力等的要求也不相同。
主板主要面向经营相对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型成熟企业;创业板主要面向尚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以下简称IPO)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而上市公司IPO 抑价则是指上市公司的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存在低估问题,表现为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目收盘价,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率的一种现象,这是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的,也被称之为“IPO之谜”。
新股发行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板块均普遍存在,但抑价程度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熟市场抑价率相对较低,而新兴市场抑价率则相对高出许多,中国的IPO抑价幅度就更尤为明显。
以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例,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重点企业、基础行业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既筹集了发展资金,又转换了经营机制。
截止2010年7月,我国创业板市场拥有99只上市股票,平均发行价与首日收盘价之差达到15.55元.,抑价率达到54.5%。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自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上市以来,截止2010年7月期间共发行162只新股,平均发行价与首日收盘价之差达到11.77元,抑价率达到46.86%。
由于我国创业板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之中,与主板相比,创业板的IPO抑价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影响分析通过分析IPO抑价发行带来的影响,为监管方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促使上市公司在尽可能不损害原有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提高筹资效率;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建设,更好的发挥我国股市的融资功能,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标签:首次公开发行;抑价;首日收益率我国IPO抑价现象给各参与主体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1 积极的影响IPO抑价现象在全球所有股票市场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对各方面的参与主体也起到了某些积极的影响。
以较低的IPO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发售对于以下各参与主体确实存在较大的吸引力。
1.1 上市公司(1)以较低的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可以保证新股的顺利发售,可以为企业迅速筹集到生产、经营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上市公司通过较低的新股发行价格,公开向市场显示其价值和质量,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以便在后来的增发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3)上市公司可能有意以较低的发行价格来吸引众多的投资者,使得公司拥有大量的中小股东,使公司股权尽可能的分散,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1.2 承销商(1)以较低的价格发售新股,可以保证新股的顺利发售,可以降低承销商的承销风险,使承销商顺利完成承销工作,获得尽可能高的承销利润。
(2)承销商顺利承销的次数越多,越能够增加其商誉,获得广大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信赖,达到承销商自身做大做强的目的。
1.3 投资者较低的发行价格可以扩大投资回报率。
这也是广大投资者狂热追逐新股以及我国股票市场较低中签率的真正原因。
2 消极的影响过高的IPO首日收益率也会给各方带来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2.1 上市公司(1)本来可以以恰当的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发售,但是为了降低发行风险,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比合理价格要低的发行价格进行新股出售,这样会使得该上市公司错失了其应当筹集的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蒙受了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