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市水资源规划思路及初步成果
- 格式:pdf
- 大小:132.66 KB
- 文档页数:4
西宁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城市,也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西宁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西宁市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二、水污染现状分析1. 已有污染源:西宁市存在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多种污染源,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2. 污染物种类: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其中重金属对水质的影响较大。
3. 水质状况:部分河流水质严重超标,地下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三、水污染防治目标1. 到2023年,实现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 到2025年,全市地下水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
3. 到2030年,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大气、土壤、地表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水污染防治措施1. 加强污染源控制:对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等重点行业加强排污许可管理,推动污染源头治理。
2.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净化能力。
3.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水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严密的法治防线。
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五、水污染防治保障措施1. 加强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确保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2. 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工作合力。
3.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科研攻关,推广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和成本效益。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六章相关绿地规划第七章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依据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颁布,1998年修订);1.0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0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1.0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1.06《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1.0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84号;1.08《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1.0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01]192号;1.10《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1.11《青海省绿化条例》[2001年6月];1.12《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1995年];1.13《西宁市绿线管理实施办法》宁政办[2003]195号;1.14《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5国家及青海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二条规划期限《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至30年。
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在规划时序上比总规晚了整整五年,为保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统计口径的一致和对应,因而确定西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根据西宁市的自然山水地貌,充分尊重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域研究范畴,着重从宏观的城市生态发展角度来划定绿地系统范围,加强生态城市外围大环境的保护和控制,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西宁站水文特性分析及建议【摘要】西宁水文站为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流量测验精度为一类站,泥沙测验精度为二类站。
本文着重分析了降水情况、水位资料、流量资料、洪水及泥沙等相关资料。
最后文章根据西宁站水文特性分析提出了应加强相关研究。
【关键词】西宁水文站降水情况水位资料流量资料洪水泥沙西宁水文站地处青海省西宁市长江路1号,建于1951年9月4日,地理位置为东经101°47′,北纬36°38′。
站房海拔2225米,集水面积9022千米2,至河口距离(入黄河)199.8千米。
西宁水文站为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流量测验精度为一类站,泥沙测验精度为二类站。
测验项目包括:水位、降水、流量等水文参数,同时承担朝阳渠站的水位、流量测验及南川河口(二)站的流量、含沙量测验。
1 降水量分析西宁站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为355.0毫米。
年降水日数75~124日,一日最大降水量67.5毫米,发生于1971年7月15日。
最大年降水量519.9毫米,发生于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205.53毫米,发生于1966年。
从西宁水文站多年平均月降水量统计数据来看,该站存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的现象,其中夏、秋两个季节降水量丰富,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
2 流量资料分析2.1 流量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本站流量测验、整编均符合《河流流量测验规范》的标准及要求,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坡改梯工程实施、集雨利用工程实施、种植结构的改变等,对流域的下垫面进行了人为的改变,造成流域的陆面蒸发量发生变化,产水量相应受到影响。
这样用于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系列一致性也将相应受到影响。
因此有必要分析降水径流关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与九十年代以后的差异性。
2.2 径流年内变化河水补给类型是影响径流年内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西宁水文站的补给水源主要以雨水为主,因而其径流量与降水量年内分配值基本一致。
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了规划编制的深度、方法和机制等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意见。
一、规划定位和规划重点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
因此,规划应体现综合性,突出规划重点,把握深度,并处理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
从综合性来讲,水资源综合规划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评价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预测水资源可能的供给与需求;通过统筹规划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供给和可持续利用;为水资源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和技术平台,为制订水资源领域各专业规划提供指导。
从规划重点来讲,本次规划应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
通过水资源评价,摸清天然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规划方案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上限。
根据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分析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及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最大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并研究实现水资源跨流域、跨地区配置的工程布局和方案。
从规划的深度来讲,本次规划一是要处理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
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规划原则、规划任务与总体方案等,要对将来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性,而不是把应由专业规划体现的具体方案、布局反映到综合规划中。
过细的工作内容将留待专业规划解决。
专业规划则要服从综合规划,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
二是要处理好全国、流域、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
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
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
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
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年)的通知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年)的通知青政办[2014]5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3月31日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年)2014年3月表1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1黄河玛多源头水保护区黄河黄河源头黄河沿水文站270.0Ⅱ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2黄河青甘川保留区黄河黄河黄河沿水文站龙羊峡大坝1417.2Ⅱ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3达日河达日保留区黄河达日河源头入黄口120.5 Ⅱ果洛藏族自治州4吉迈河达日保留区黄河吉迈河源头入黄口101.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5沙曲久治保留区黄河沙曲源头入黄口113.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6西柯河甘德保留区黄河西柯河源头入黄口141.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切木曲玛沁保留区黄河切木曲源头入黄口150.9Ⅱ果洛藏族自治州8泽曲泽库河南保留区黄河泽曲源头入黄口232.9Ⅱ黄南藏族自治州9巴曲同德保留区黄河巴曲源头入黄口142.0Ⅲ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10曲什安河兴海保留区黄河曲什安河源头入黄口201.8Ⅲ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11大河坝河兴海保留区黄河大河坝河源头入黄口165.3Ⅲ海南藏族自治州12茫拉河贵南开发利用区黄河茫拉河源头入黄口143.3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13夏曲贵南开发利用区黄河夏曲(沙沟)源头入黄口90.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14大通河吴松塔拉源头水保护区大通河大通河源头吴松塔拉185.8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15大通河门源保留区大通河大通河吴松塔拉石头峡水电站98.8 Ⅱ海北藏族自治州续表1-1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16大通河门源开发利用区大通河大通河石头峡水电站甘禅沟入口160.9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17大通河青甘缓冲区大通河大通河甘禅沟入口金沙沟入口43.4 Ⅲ海东市18大通河甘青缓冲区大通河大通河大砂村入湟口14.6Ⅲ海东市19永安河门源保留区大通河永安河源头入大通河口54.2Ⅲ海北藏族自治州20老虎沟门源开发利用区大通河老虎沟源头入大通河口41.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21湟水海晏源头水保护区湟水湟水源头海晏县桥75.9Ⅱ海北藏族自治州22湟水西宁开发利用区湟水湟水海晏县桥民和水文站224.3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海东市23湟水青甘缓冲区湟水湟水民和水文站入黄口74.3Ⅳ海东市24哈利涧河海晏开发利用区湟水哈利涧源头入湟口51.9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25拉拉河湟源源头水保护区湟水拉拉河源头黄茂14.7Ⅱ西宁市26拉拉河湟源开发利用区湟水拉拉河黄茂入湟口20.3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27药水河湟源开发利用区湟水药水河源头入湟口55.9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28盘道河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盘道河源头入湟口34.3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29西纳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西纳川源头入湟口88.3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30甘河沟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甘河沟源头入湟口45.8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续表1-2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31云谷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云谷川源头入湟口44.7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32北川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湟水北川源头俄博图66.2Ⅱ西宁市33北川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北川俄博图入湟口90.5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34黑林河大通源头水保护区湟水黑林河源头黑林水文站34.1Ⅱ西宁市35黑林河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黑林河黑林水文站入北川口23.4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36东峡河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东峡河源头入北川口48.9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37南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南川源头入湟口52.1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38沙塘川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沙塘川源头入湟口76.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西宁市39小南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小南川源头入湟口45.4按二级区划执行西宁市、海东市40哈拉直沟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哈拉直沟丹麻镇入湟口56.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1祁家川平安开发利用区湟水祁家川源头入湟口39.1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2白沈沟平安开发利用区湟水白沈沟源头入湟口41.7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3红崖子沟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红崖子沟源头入湟口50.8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4上水磨沟乐都开发利用区湟水上水磨沟源头入湟口46.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5引胜沟乐都源头水保护区湟水引胜沟源头上北山林场28.9Ⅱ海东市续表1-3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46引胜沟乐都开发利用区湟水引胜沟上北山林场入湟口23.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7松树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松树沟源头入湟口40.2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8巴州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巴州沟源头入湟口38.9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49隆治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隆治沟源头入湟口48.2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50大夏河同仁保留区黄河大夏河源头亚尔加隆瓦40.0Ⅱ黄南藏族自治州51大夏河青甘缓冲区黄河大夏河亚尔加隆瓦青甘省界9.0Ⅱ黄南藏族自治州52洮河河南保留区黄河洮河源头赛尔龙乡88.7Ⅱ黄南藏族自治州53洮河青甘缓冲区黄河洮河赛尔龙乡青甘省界4.8Ⅱ黄南藏族自治州54黄河青海开发利用区黄河黄河龙羊峡大坝清水河入口228.2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55黄河青甘缓冲区黄河黄河清水河入口朱家大湾41.5Ⅱ海东市56西河贵德开发利用区黄河西河源头入黄口94.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57东河贵德开发利用区黄河东河源头入黄口69.1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58加让河尖扎开发利用区黄河加让沟源头入黄口38.0按二级区划执行黄南藏族自治州59隆务河泽库同仁源头水保护区黄河隆务河源头扎毛水库坝址91.0Ⅱ黄南藏族自治州60隆务河同仁开发利用区黄河隆务河扎毛水库坝址巴浪53.0按二级区划执行黄南藏族自治州续表1-4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61隆务河同仁尖扎保留区黄河隆务河巴浪入黄口26.0Ⅲ黄南藏族自治州62巴燕沟化隆开发利用区黄河巴燕沟源头入黄口49.4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63街子河循化开发利用区黄河街子河源头入黄口32.2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64清水河循化开发利用区黄河清水河源头入黄口50.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东市65长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金沙江石鼓以上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源头青川省界1125.1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66布曲格尔木保留区金沙江石鼓以上布曲源头入通天河口234.5 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67北麓河曲麻莱保留区金沙江石鼓以上北麓河源头入通天河口205.5Ⅱ玉树藏族自治州68聂恰曲治多保留区金沙江石鼓以上聂恰曲源头入通天河口174.9Ⅱ玉树藏族自治州69称文细曲称多保留区金沙江石鼓以上称文细曲源头入通天河口35.0Ⅱ玉树藏族自治州70巴塘河玉树保留区金沙江石鼓以上巴塘河源头入通天河口92.3Ⅱ玉树藏族自治州71雅砻江称多、石渠源头水保护区金沙江石鼓以下雅砻江源头宜牛乡188.0Ⅱ玉树藏族自治州72鲜水河达日源头水保护区金沙江石鼓以下鲜水河源头下红科乡120.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3鲜水河青川缓冲区金沙江石鼓以下鲜水河下红科乡泥朵乡20.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4大渡河班玛源头水保护区岷沱江大渡河源头赛来塘镇80.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5大渡河班玛保留区岷沱江大渡河赛来塘镇灯塔乡40.0Ⅲ果洛藏族自治州续表1-5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76大渡河青川缓冲区岷沱江大渡河灯塔乡达吉30.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7绰斯甲河班玛源头水保护区岷沱江绰斯甲河源头西穷187.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8阿柯河班玛源头水保护区岷沱江阿柯河源头安斗109.0Ⅱ果洛藏族自治州79澜沧江三江源保护区澜沧江澜沧江源头青藏省界411.0Ⅱ玉树藏族自治州80香曲囊谦保留区澜沧江香曲源头入扎曲口34.0Ⅲ玉树藏族自治州81子曲囊谦保留区澜沧江子曲源头青藏省界276.2Ⅱ玉树藏族自治州82黑河祁连源头水保护区黑河黑河源头野牛沟134.5Ⅱ海北藏族自治州83黑河青海保留区黑河黑河野牛沟扎嘛什克水文站67.0Ⅱ海北藏族自治州84黑河青甘开发利用区黑河黑河扎嘛什克水文站莺落峡111.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85八宝河祁连保留区黑河八宝河源头手爬崖水源地89.1Ⅱ海北藏族自治州86八宝河祁连开发利用区黑河八宝河手爬崖水源地入黑河口19.9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87党河肃北源头水保护区疏勒河党河源头别盖248.0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88疏勒河玉门源头水保护区疏勒河疏勒河源头昌马水文站328.0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89布哈河天峻源头水保护区青海湖布哈河源头天峻大桥182.5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90布哈河天峻保留区青海湖布哈河天峻大桥莫河场村54.0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续表1-6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91布哈河刚察共和水产保护区青海湖布哈河莫河场村入湖口41.5Ⅱ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92沙柳河刚察源头水保护区青海湖沙柳河源头折玛曲汇口79.0Ⅱ海北藏族自治州93沙柳河刚察开发利用区青海湖沙柳河折玛曲汇口青海湖农场17.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94沙柳河刚察保留区青海湖沙柳河青海湖农场入湖口11.0Ⅱ海北藏族自治州95哈尔盖河刚察保留区青海湖哈尔盖河源头十五道班59.3Ⅱ海北藏族自治州96哈尔盖河刚察开发利用区青海湖哈尔盖河十五道班入湖口50.7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北藏族自治州97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青海湖青海湖青海湖4294现状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98泉吉河刚察保留区青海湖泉吉河源头入湖口65.0Ⅱ海北藏族自治州99倒淌河共和保留区青海湖倒淌河源头入湖口58.0Ⅱ海南藏族自治州100沙珠玉河共和开发利用区大连湖沙珠玉河源头达连海湖188.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南藏族自治州101香日德河都兰保留区霍布逊湖香日德河源头千瓦鄂博水文站211.7Ⅱ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2香日德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香日德河千瓦鄂博水文站香日德23.3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3乌兰乌苏河都兰保留区霍布逊湖乌兰乌苏河源头乌兰乌苏河口135.1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4夏日哈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夏日哈河源头夏日哈80.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5察汗乌苏河都兰保留区霍布逊湖察汗乌苏河源头热水乡125.8 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续表1-7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106察汗乌苏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察汗乌苏河热水乡西河滩一队23.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7诺木洪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诺木洪河源头诺木洪165.0 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8大格勒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大格勒河源头大格勒乡112.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09五龙沟格尔木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五龙沟源头五龙沟127.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0鱼卡河大柴旦开发利用区德宗马海湖鱼卡河源头德宗马海湖125.4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1塔塔棱河大柴旦保留区小柴旦湖塔塔棱河源头小柴旦湖214.8 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2巴音河德令哈源头水保护区克鲁克湖巴音河源头察汗哈达142.0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3巴音河德令哈开发利用区克鲁克湖巴音河察汗哈达克鲁克湖166.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4克鲁克湖德令哈开发利用区克鲁克湖克鲁克湖克鲁克湖克鲁克湖56.7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5怀头塔拉河德令哈开发利用区克鲁克湖怀头塔拉河源头克鲁克湖74.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6都兰河乌兰开发利用区都兰湖都兰河源头都兰湖83.1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7格尔木河格尔木保留区达布逊湖格尔木河源头舒尔干316.2Ⅱ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8格尔木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达布逊湖格尔木河舒尔干新华村67.5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19格尔木东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达布逊湖格尔木东河源头东达布逊湖70.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0奈金河格尔木源头水保护区达布逊湖奈金河源头西王母桥206.0 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续表1-8 青海省一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一级水功能区名称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湖库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121奈金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达布逊湖奈金河西王母桥入格尔木河口56.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2托拉海河格尔木保护区达布逊湖托拉海河源头托拉海桥22.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3小灶火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达布逊湖小灶火河源头小灶火188.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4乌图美仁河格尔木保留区达布逊湖乌图美仁河源头乌图美仁242.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5那棱格勒河格尔木保留区达布逊湖那棱格勒河源头那棱格勒一级电站418.0 Ⅱ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26那棱格勒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达布逊湖那棱格勒河那棱格勒一级电站格茫公路桥54.0按二级区划执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表2 青海省二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二级水功能区名称所在一级水功能区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01茫拉河贵南农业用水区茫拉河贵南开发利用区黄河茫拉河源头入黄口143.3 Ⅲ海南藏族自治州02夏曲贵南农业用水区夏曲贵南开发利用区黄河夏曲(沙沟)源头入黄口90.5Ⅲ海南藏族自治州03大通河门源农业用水区大通河门源开发利用区大通河大通河石头峡甘禅沟入口160.9 Ⅲ海北藏族自治州04老虎沟门源饮用水水源区老虎沟门源开发利用区大通河老虎沟源头入大通河口41.5 Ⅱ海北藏族自治州05湟水海晏农业用水区湟水西宁开发利用区湟水湟水海晏县桥湟源县43.3Ⅱ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06湟水湟源过渡区湟水湟源县扎麻隆21.2Ⅲ西宁市07湟水西宁饮用水源区湟水扎麻隆黑嘴10.3Ⅲ西宁市08湟水西宁城西工业用水区湟水黑嘴新宁桥20.3Ⅳ西宁市09湟水西宁景观娱乐用水区湟水新宁桥建国路桥4.8Ⅳ西宁市10湟水西宁城东工业用水区湟水建国路桥团结桥6.0Ⅳ西宁市11湟水西宁排污控制区湟水团结桥小峡桥10.2-西宁市12湟水平安过渡区湟水小峡桥平安县22.0Ⅳ海东市13湟水乐都农业用水区湟水平安县乐都水文站32.3Ⅳ海东市14湟水民和农业用水区湟水乐都水文站民和水文站53.9Ⅳ海东市15哈利涧河海晏农业用水区哈利涧河海晏开发利用区湟水哈利涧河源头入湟口51.9Ⅳ海北藏族自治州续表2-1 青海省二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二级水功能区名称所在一级水功能区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16拉拉河湟源饮用水源区拉拉河湟源开发利用区湟水拉拉河黄茂入湟口20.3Ⅱ西宁市17药水河湟源农业用水区药水河湟源开发利用区湟水药水河源头入湟口55.9Ⅲ西宁市18盘道河湟中农业用水区盘道河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盘道河源头入湟口34.3Ⅱ西宁市19西纳川湟中饮用水源区西纳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西纳川源头入湟口88.3Ⅱ西宁市20甘河沟湟中饮用水源区甘河沟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甘河沟源头青石坡15.0Ⅱ西宁市21甘河沟湟中工业用水区湟水青石坡入湟口30.8Ⅲ西宁市22云谷川湟中农业用水区云谷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云谷川源头入湟口44.7Ⅲ西宁市23北川大通饮用水源区北川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北川俄博图桥头水文站48.4Ⅲ西宁市24北川大通工业用水区湟水桥头水文站天峻桥39.0Ⅳ西宁市25北川西宁景观娱乐用水区湟水天峻桥入湟口3.1Ⅳ西宁市26黑林河大通农业用水区黑林河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黑林河黑林水文站入北川口23.4Ⅱ西宁市27东峡河大通饮用水源区东峡河大通开发利用区湟水东峡河源头永丰38.5Ⅱ西宁市28东峡河大通农业用水区湟水永丰入北川口10.4Ⅲ西宁市29南川湟中农业用水区南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南川源头总寨36.4Ⅲ西宁市30南川西宁工业用水区湟水总寨六一桥12.9Ⅲ西宁市31南川西宁景观娱乐用水区湟水六一桥入湟口2.8Ⅳ西宁市续表2-2 青海省二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二级水功能区名称所在一级水功能区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32沙塘川互助饮用水源区沙塘川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沙塘川源头南门峡水库24.0 Ⅱ海东市33沙塘川互助农业用水区湟水南门峡水库(出口)互助桥17.8Ⅲ海东市34沙塘川互助工业用水区湟水互助桥入湟口34.2Ⅳ海东市、西宁市35小南川湟中农业用水区小南川湟中开发利用区湟水小南川源头入湟口45.4Ⅲ西宁市、海东市36哈拉直沟互助农业用水区哈拉直沟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哈拉直沟丹麻镇入湟口56.0 Ⅲ海东市37祁家川平安饮用水源区祁家川平安开发利用区湟水祁家川源头三合镇20.6Ⅱ海东市38祁家川平安农业用水区湟水三合镇入湟口18.5Ⅲ海东市39白沈沟平安农业用水区白沈沟平安开发利用区湟水白沈家沟源头入湟口41.7Ⅲ海东市40红崖子沟互助农业用水区红崖子沟互助开发利用区湟水红崖子沟源头五十镇24.4Ⅱ海东市41红崖子沟互助工业用水区湟水五十镇入湟口26.4Ⅲ海东市42上水磨沟乐都饮用水源区上水磨沟乐都开发利用区湟水上水磨沟源头入湟口46.5Ⅱ海东市43引胜沟乐都饮用水源区引胜沟乐都开发利用区湟水引胜沟上北山林场杨家岗10.7Ⅱ海东市44引胜沟乐都农业用水区湟水引胜沟杨家岗入湟口12.3Ⅲ海东市45松树沟民和饮用水源区松树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松树沟源头峡门水库(出口)8.3Ⅱ海东市46松树沟民和农业用水区湟水峡门水库(出口)入湟口31.9Ⅲ海东市续表2-3 青海省二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二级水功能区名称所在一级水功能区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47巴州沟民和饮用水源区巴州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巴州沟源头巴州镇19.9Ⅱ海东市48巴州沟民和农业用水区湟水巴州镇入湟口19.0Ⅲ海东市49隆治沟民和农业用水区隆治沟民和开发利用区湟水隆治沟源头入湟口48.2Ⅲ50黄河李家峡农业用水区黄河青海开发利用区黄河黄河龙羊峡水库坝址李家峡水库坝址102.0Ⅱ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51黄河尖扎循化农业用水区黄河李家峡水库坝址清水河入口126.2Ⅱ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52西河贵德饮用水源区西河贵德开发利用区黄河西河源头岗拉湾85.0Ⅱ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53西河贵德农业用水区黄河岗拉湾入黄口9.5Ⅲ海南藏族自治州54东河贵德农业用水区东河贵德开发利用区黄河东河源头入黄口69.1Ⅲ海南藏族自治州55加让沟尖扎农业用水区加让沟开发利用区黄河加让河源头入黄口38.0Ⅲ黄南藏族自治州56隆务河同仁农业用水区隆务河同仁开发利用区黄河隆务河扎毛水库坝址巴浪53.0Ⅲ黄南藏族自治州57巴燕沟化隆农业用水区巴燕沟化隆开发利用区黄河巴燕沟源头入黄口49.4Ⅲ海东市58街子河循化农业用水区街子河循化开发利用区黄河街子河源头入黄口32.2Ⅲ海东市59清水河循化农业用水区清水河循化开发利用区黄河清水河源头入黄口50.5Ⅲ海东市60黑河青甘农业用水区黑河青甘开发利用区黑河黑河扎嘛什克水文站莺落峡111.5Ⅲ海北藏族自治州61八宝河祁连饮用水源区八宝河祁连开发利用区黑河八宝河手爬崖水源地入河口19.9 Ⅱ海北藏族自治州续表2-4 青海省二级水功能区划表序号二级水功能区名称所在一级水功能区水系河流(湖库)范围长度(km)面积(km2)水质目标地级行政区起始断面终止断面62沙柳河刚察农业用水区沙柳河刚察开发利用区青海湖沙柳河折玛曲汇口人湖口17.0Ⅱ海北藏族自治州63哈尔盖刚察农业用水区哈尔盖刚察开发利用区青海湖哈尔盖十五道班人湖口50.7Ⅱ海北藏族自治州64沙珠玉共和农业用水区沙珠玉共和开发利用区青海湖沙珠玉河源头达连海湖188.0 Ⅲ海南藏族自治州65香日德河巴隆农业用水区香日德河都兰开发利用霍布逊湖香日德河千瓦鄂博香日德23.3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6夏日哈河都兰农业用水区夏日哈河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夏日哈河源头夏日哈80.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7察汗乌苏河都兰饮用水源区察汗乌苏河都兰保留区霍布逊湖察汗乌苏河热水大桥察汗乌苏大桥7.0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8察汗乌苏河都兰农业用水区霍布逊湖察汗乌苏大桥西河滩一队16.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9诺木洪都兰农业用水区诺木洪都兰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诺木洪河源头诺木洪165.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0大格勒河都兰农业用水区大格勒河格尔木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大格勒河源头大格勒乡112.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1五龙沟都兰农业用水区五龙沟格尔木开发利用区霍布逊湖五龙沟源头五龙沟127.0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72鱼卡河大柴旦工业用水区鱼卡河大柴旦开发利用区德宗马海湖鱼卡河源头德宗马海湖125.4。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导则Design Guideline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 Xining City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开发强度逐年增大,大量不透水硬化下垫面取代了原先的自然下垫面,阻断了自然界的水文循环,诱发了“热岛效应”、“内涝”、“缺水”、“雾霾”等城市病。
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而单纯依靠传统灰色基础设施已无法实现这一诉求。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来改变城市困境,于是“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在美国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的LID技术集成体系,可用于系统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将引导城市建设主旋律由灰色基础设施为主向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并重的转变。
目前我国将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推动首批16个示范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规范、技术指南、政策措施、考核办法等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年均降雨量较少,蒸发量大,生态条件较为脆弱,政府部门希望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西宁市降水多为中小雨,符合低影响开发设计对雨型的要求。
同时西宁市的主要排水出路为湟水河,河道两侧有较宽的城市绿地,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因此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完善城市水、绿相依的空间格局,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和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目前国家层面已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但鉴于西宁市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并不能将其直接套用。
而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没有用于设计选用的该类图集,因此在西宁市大规模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前,迫切需要编制适用于西宁地区的地方技术导则和图集。
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随着西宁市的发展和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高铁站已经开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因此,西宁市政府一直在努力制定一个完整的高铁新城规划方案,以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的基本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西宁高铁新城的基本情况西宁高铁新城位于西宁市西南部,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要面向青海省境内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通往西宁火车站的东军驿区,另一个方向是通往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西门街区。
整个新城规划与周边的交通路线紧密相连,包括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
整个新城的规划以“繁荣、生态、和谐”为主旨,力求打造一个明亮、舒适、先进、便捷的现代高铁新城。
同时,西宁市政府还重视新城与周边典型生态景观的融合,计划开发一条生态景观步行街,将新城打造成一个全新的城市制高点。
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的特点1.突出生态环保西宁高铁新城作为环保型新城,规划中强调大力开发适宜种植的特色植物,打造生态景观步行街,建设生态公园、湖泊、生态屋顶、雨水花园、废弃资源回收设施等,为新城注入生态之美。
2.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该新城规划中,新城区集聚了全国性医院、大型购物中心、餐饮广场、文化展览馆、多功能演艺中心等设施,方便市民生活和文化娱乐。
3.产业发展的融合新城规划中考虑到青海省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和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前进方向,将在新城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生态牧业基地、旅游度假区等,提升新城的产业水平,打好转型升级的大基础。
西宁高铁新城的未来前景西宁高铁新城将成为未来西宁市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未来,新城将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在继承和发展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以智能化为核心,通过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效益的“双增长”,创新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模式,展示新时代西宁的新风貌。
结论西宁高铁新城规划方案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
在未来,它将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为社会各界带来丰富的发展机遇和城市体验。
未来西宁的发展趋势
未来西宁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将继续发挥城市经济中心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西宁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旅游业:西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未来西宁将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建设更多的景点和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省会城市,西宁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投资。
特别是交通建设,将进一步完善西宁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度。
4. 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西宁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将加强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人文教育:西宁将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事业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将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总之,未来西宁的发展将以经济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人文教育为重点,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