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习作
- 格式:doc
- 大小:34.02 KB
- 文档页数:4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根据图表,实验的过程说清楚,说条理,并把自己的感受、心情说清楚。
【板书设计】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先……接着……然后……最后……”自己的心情有趣发现【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师设计的这节作文指导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指导孩子们合作做实验,说按照一定顺序实验过程,体验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学生有了亲自实践的体验,说实验,写实验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不足之处: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教学反思这次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介绍你熟悉的或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
我指导学生首先回忆以前做过或看过比较熟悉的实验,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完成实验的回忆过程。
其次在写的时候应该认真细致地考虑是要写什么实验。
最后,要有一个动手制作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才能把过程叙述清楚,应该写清楚哪几方面。
选择那些成品令人喜爱的制作去叙述,选择十分有趣,令人丰富头脑,回味无穷的实验进行描写,因为这样的实验,你本身就十分喜欢,叙述起来就会把你所知所感倾注于笔端,越写越有劲,而读者也会从你的记叙中感到其中的窍门及奥妙,读起来也会津津有味。
不管制作还是小实验都应把需要准备的用品叙述清楚,尤其要注意的是叙述当中的条理性及语言的简洁。
在讲述实验所需用具时,要把所用的仪器名称写准确。
文章注重详略得当,制作的过程,实验的步骤才是文章的重点,应具体进行记叙。
在叙述过程时,要抓住当时动作、心情进行描述,反映事情发展变化,尤其制作坏了,或实验失败后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叙述过程时千万不能像列条文似的,这当中可以穿插一下老师的言语、神态及同学们的表现,这样会使文章“活泼”一些。
还要注意的是语言表达要力求简洁明白。
小制作有制作原理,小实验有其实验的科学依据,因此,叙述了过程之后,应该把制作、实验的原理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穿插在过程中讲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专项一、第一单元:我的植物朋友题目:我的植物朋友我喜欢的植物我爱(植物名)点拨:观察植物的特点,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把观察和感受写清楚。
再用优美的词语描绘出来,还可以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把自然界的植物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二、第二单元:看图画写一写题目:放风筝我和春天的约会点拨:先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可能会说哪些话?……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这件事给你的感受。
三、第三单元:写一写中华传统节日题目:快乐的春节我爱端午节赏花灯点拨:对感兴趣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印象深刻的事儿,有趣的部分写具体,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第四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题目:有趣的小实验一次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点拨:回忆做实验的情景,拔试验的经过过程写清楚,写写做实验的心情和发现。
把印象深刻的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还可以写写小实验给你的感受以及收获。
五、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题目:一本有魔法的书小数点的“自白”滚来滚去的小土豆点拨:选择自己理想中的人和物来写,想象大胆、合理,想象的推理有理有据。
情节生动有趣。
六、第六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题目:题目自拟如:家有虎妈戏迷爷爷点拨:先选一个有特点的人,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七、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题目:我喜欢熊猫可爱的大熊猫我爱大熊猫点拨:查找资料,了解大熊猫的基本资料。
写出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语言准确而生动。
八、第八单元:编一个童话故事题目自拟点拨:选一种动物作为主角,运用拟人的手法,大胆想象。
讲故事交代清楚,并写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习作例文1】我喜欢的植物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喜欢纯洁无瑕的玫瑰,有人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有人喜欢万古长青的松柏,而我却喜欢那默默无闻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春天,当万物都没有醒来时,小草却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
第四单元习作范文针也可以浮在水面上我一直认为针放进水中一定会沉下去,可是爸爸却告诉我,针也可以浮在水面上。
我听了半信半疑,于是就做了这个小实验。
我先接了盆水,再找来一根缝衣服的针,接着就准备开始实验了。
第一次我先将针竖着放了进去,针沉到了水底。
第二次,我把针从水里捞出来,又将它横着放入水中。
结果,针还是掉进了水底。
我就说嘛,针是铁做的,怎么可能会浮在水面上?正当我想向爸爸郑重宣布我的实验结果时,他正好走了过来,笑着说:“你再找根针来,轻轻地横着放进去试试。
”“好,这次我一定让你心服口服!”我信心满满地说。
我换了根针,屏住呼吸,往水上轻轻一放……天哪!这根针竟然稳稳地躺在了水面上!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赶紧把爸爸叫了过来,问他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解释道:“你刚刚第一次实验失败是因为你放的方式不对,不能竖着放,第二次是因为针上沾了水,针自然就沉进了水里。
”“噢,原来是这样!”听了爸爸的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不同的这次实验真是让我受益无穷,既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又让我学到了新的知识。
耐旱的仙人掌朋友们,你们知道仙人掌耐旱的原因吗?我今天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这个秘密。
我首先拿出了两张纸巾,让它们在水中充分浸湿。
随后,我小心地把这两张纸巾放在正在接受台灯照射的塑料纸上。
其中,将第一张纸巾平铺;将第二张纸巾卷成细细的长筒,裹上一层密不透风的外衣——蜡纸。
好了,我们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呀!千万别走开,现在才做了整个实验的一半,好戏还在后头呢!一分钟……十分钟……五十分钟……时间过得真慢啊!终于,到了该揭开谜底的时候啦!我首先摸了摸第一张纸巾:完全干了!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照射,它全干了;该第二张了,我一把抓起第二个细细的纸筒,水珠一下子滴落了下来。
天呐,近一个小时的照射居然还这么湿润!难道我会魔法?当然不是啦。
朋友们,听我细细道来,其实是因为第二张纸巾上覆盖着蜡纸,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仙人掌那奇特的表皮也是这样,减少了必要的水分蒸发,这下,你们该明白了吧!神奇的放大镜读书的时间又到啦!我掏出最喜欢的百科全书,开始细细品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单元习作范文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范文一:茉莉花妈妈给我买了一盆茉莉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
这是我拥有的第一盆属于自己的植物,我决定要好好照顾它。
茉莉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碧绿碧绿的。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叶子上滚动着亮晶晶的小水珠,在阳光下,那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
再看那乳白色的花,小小的花瓣围绕着花蕊,凑成了小巧玲珑的茉莉花。
你看,它正向你点头微笑呢!一阵微风吹来,淡淡的清香溢满了整间屋子。
我每天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它,有时还会给它浇些水,或者把鼻子凑近花朵闻一闻它的香味。
听妈妈说茉莉花晒干后还可以用来泡茶,或制成香包放在衣柜里,用处可大着呢!茉莉花啊,虽然你不是那么娇艳多姿、香气浓郁,但我却独爱你那清新淡雅的美。
点评:小作者把清晨时茉莉花的叶子和花朵描写得很细致,其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把茉莉花写活了。
另外,小作者通过视觉和嗅觉分别写出了茉莉花的样子和气味,写得真实、自然。
结尾表达了小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点明主题。
范文二:家乡的油菜花又到了油菜花开放的季节。
家乡的小路旁、山坡上、田垄里到处都有油菜花的身影,太阳一照,黄灿灿的一大片,又鲜艳又热烈,好看极了。
这时,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幽幽的清香。
油菜花的花朵很小,花瓣很薄。
但从远处看,油菜花漫山遍野,一团团,一簇簇,围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片花的海洋,黄得耀眼。
这大片的油菜花引来了勤劳的蜜蜂,引来了美丽的蝴蝶……一段时间后,每一朵油菜花的顶端都会长出一个荚,每个荚里又会长出一颗颗小小的圆籽。
它们能榨出清亮的油来。
看着这黄灿灿的油菜花,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油菜籽堆成了小山,榨出的油变成了小河,流到了每家每户的油缸里,说话声、欢笑声响成一片,热闹极了……啊,我爱家乡的油菜花!点评: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在近处和远处看到的油菜花的样子,还展开想象,写出了油菜结籽、榨油的丰收景象,结尾更是直接抒发了自己对油菜花的喜爱之情。
目录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2)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5)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8)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0)第五单元习作:奇妙的想象 (13)第六单元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6)第七单元习作:国宝大熊猫 (19)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22)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审题训练】选一选,填一填,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1、审清体裁:这篇习作属于的文章。
(记事写人状物写景)2、审清内容:文章可以写植物的( )等内容。
(多选)A.样子B.颜色C.气味D.其他(如生长习性、价值)3、审清范围:“春天到了,到处都生机勃勃。
让我们选择一种植物,走近它了解它,和它交朋友。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本次习作主要写在 (时间)观察到的植物。
【选材训练】选一种植物,认真观察,并完成观察记录卡。
【思路训练】填一填,理清自己本次习作的思路。
我初步拟定的题目:1.开篇紧扣题:先交代清楚在什么地方观察了什么植物,总的印象如何。
我会这样写: 2.中间写具体观察过程:可以按植物的生长过程描写,如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可以按观察顺序来写,如先写整体印象如何,再从局部观察根、茎、叶等;还可以按早晨、中午、傍晚等时间顺序来写。
我会按顺序来写:先写 ,再写,最后写。
3.结尾做概述:对描写的植物做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或喜爱之情。
我会这样写:【词语训练】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读读记记,尽量用到习作里去。
繁花似( ) 生机盎( ) 争奇斗( ) 姹( )嫣红万紫千( )苍翠欲( ) 香甜可( ) 品莹( )亮 ( )诞三尺青黄交( ) 春( )秋实五彩缤( ) 生( )勃勃苍( )挺拔欣欣向( ) 【写法训练】排列下面错乱的句子,把正确的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里。
( )一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地响,似乎老槐树也在和我们一起欢笑。
( )那笔直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色大伞。
范文一:烧纸船今天我在《我们爱科学》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烧纸船”。
我觉得很有趣,就决定做这个实验。
做这个实验需要两个桶、一个折好的纸船、一杯水和一个打火机。
我先拿来两个装奶粉的桶,然后用白纸折了一个纸船,把它放在两个奶粉桶上,就像一座桥。
接着我又端来一杯水,最后找来了一个打火机。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开始做这个小实验。
我先往纸船里倒满水,然后把打火机放到纸船下面,点着了火,火焰在纸船下面燃烧着,忽上忽下地跳跃着。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纸船,观察它的动静。
过了一会儿,我把手伸进水里,发现水还是凉的,只能继续等。
又过了一会儿,水上冒起了热气,水还是不怎么热。
又过了一会儿,水中冒出了许多小气泡,我知道水已经很热了,可是纸船还是没有烧坏。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这个实验的原理,原来是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纸达不到燃烧的温度,纸船就不会燃烧起来了。
这个实验使我明白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评语:看到这个题目就会让人好奇,烧纸船会有什么结果呢?小作者按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这个实验的经过,还写出了自己的收获,很具体。
范文二:科学小实验今天,老师说要领我们做一个科学小实验,名字叫吹乒乓球。
我们听了,真是胸前挂钥匙——开心!只见老师先将一张白纸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用胶布粘住漏斗,上口很大,下口大约有一厘米。
这样,一个“纸漏斗”就做成了。
老师又拿出一个金黄色的乒乓球,由上口投入漏斗,问我们:“由下口用力往上吹气,会不会将球吹飞?”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我想:乒乓球那么轻,肯定会被吹起来的。
老师用力往上吹气,吹了好几次,都是先快飞出来时,又掉了下来。
接着又找杨智博来吹,他说自己肺活量还1800呢,结果一样,失败!张欣义自告奋勇上台,自吹自擂:“我一年级时肺活量都2000了!还是我来吧!”他吹得脸红脖子粗,可还不成功。
张勇兵说:“还2000呢,顶多是个20。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我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习作要求1.向大家介绍你做过的一项小实验。
2.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
3.还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及实验中的有趣发现。
二、方法训练1.了解实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实验都要在实验室进行。
( )(2)实验是为了检验一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一般都有目的性。
( )(3)一般实验前都要准备好实验的器材。
( )(4)做实验时,我们不需要观察、思考、分析,静待实验结果就行。
( ) 2.例文引路。
材料一:蜜蜂靠什么发声蜜蜂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小昆虫。
无论是鲜花丛中,还是林中草地,到处都有它们那黄黑相间的身影,伴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在学校,我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声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从而会产生嗡嗡的声音。
后来,妈妈为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这本书里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说法。
权威专家都认为: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由此看来,蜜蜂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完全是由于它那对透明的小翅膀。
但我认为,蜜蜂就像所有有发声器官的动物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难道书上的说法就没有错误的时候?我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并开始进行实验和研究。
我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
我用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实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我干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
观察了一个多月,我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个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我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
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
因此,我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1)作者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素材及8篇范文(附点评)作文素材一、题目《口吞“烈火”》《空气大炮》《蜗牛怕什么》《纸杯烧水》……二、好词小心翼翼、轻手轻脚、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按部就班、手忙脚乱、欢呼雀跃、笑逐颜开汗流浃背三、好句开头1.一个鸡蛋放在一大碗清水里,鸡蛋沉下去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2.开水真的能让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吗?是什么让乒乓球复原的呢?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对了,我为什么不动手做一做,自己来证实一下呢? 结尾1.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科学的奥秘。
2.这个小实验可真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引用1.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知识就是力量。
范文+评语范文一:烧纸船今天我在《我们爱科学》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字叫“烧纸船”。
我觉得很有趣,就决定做这个实验。
做这个实验需要两个桶、一个折好的纸船、一杯水和一个打火机。
我先拿来两个装奶粉的桶,然后用白纸折了一个纸船,把它放在两个奶粉桶上,就像一座桥。
接着我又端来一杯水,最后找来了一个打火机。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开始做这个小实验。
我先往纸船里倒满水,然后把打火机放到纸船下面,点着了火,火焰在纸船下面燃烧着,忽上忽下地跳跃着。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纸船,观察它的动静。
过了一会儿,我把手伸进水里,发现水还是凉的,只能继续等。
又过了一会儿,水上冒起了热气,水还是不怎么热。
又过了一会儿,水中冒出了许多小气泡,我知道水已经很热了,可是纸船还是没有烧坏。
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这个实验的原理,原来是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纸达不到燃烧的温度,纸船就不会燃烧起来了。
这个实验使我明白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评语:看到这个题目就会让人好奇,烧纸船会有什么结果呢?小作者按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这个实验的经过,还写出了自己的收获,很具体。
三下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第四单元作文题目,《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位于江南水乡,四季如春,风景如画。
我爱我的家乡,因为它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首先,我的家乡地处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
清晨,我常常看到渔船在江面上摇曳,渔民们忙碌着捕鱼。
傍晚,江边的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夕阳映照下的江水泛起一层金光,美不胜收。
这些美景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其次,我的家乡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老的街道上,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每一座古宅、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常常在老街上漫步,感受着家乡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让我对家乡更加热爱。
再者,家乡的人们也是值得我骄傲和热爱的。
他们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每当有客人来到家乡,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待,让客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家乡的风景更加美丽,文化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
我爱我的家乡,因为它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热情善良的人们。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会变得更加美丽和繁荣。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范文汇总1、绿豆发芽今天,妈妈跟我做了一个绿豆发芽的实验。
实验开始了,妈妈把实验用品一样一样的拿上了桌子。
它们是:30颗绿豆、三个杯子一些干纸巾和一些湿纸巾。
“第一步,你首先30颗绿豆放进任意一个杯子里,再加水,一直加到刚刚淹没绿豆就别加了,把绿豆泡半天再捞出来。
”妈妈说。
我照做了,捞出绿豆时绿豆胀大了。
我问妈妈:“为什么绿豆变大了呢?”妈妈说:“那是因为绿豆吸了水,所以绿豆会变大。
第二步,你把每个杯子里都放10颗绿豆,1号杯里加满水。
”“第三步,把2号杯里铺上干纸巾,再把3号杯里铺上湿纸巾。
第四步,把三个杯子放在阳台。
每天告诉我绿豆的变化。
”第一天,“妈妈,1号杯和3号杯里的绿豆发芽了!2号杯没变化。
”第二天,“妈妈,1号杯里不发芽了!2号杯没变化。
3号杯里还在发芽。
”后来,我觉得奇怪了:为什么1号杯里的绿豆只发芽一天?为什么2号杯没变化?为什么3号杯里一直发芽?我上网一查,原来,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
放在阳台的杯子肯定有阳光。
纸巾是透气的,因此,2号杯和3号杯里有空气。
1号杯里的水把空气隔开了,植物就只能靠水里的空气活了,但是很快就会用完的,没了空气,它就不发芽了。
2号杯里虽然不缺空气,但因为纸巾是干的,缺水,它就没变化。
3号杯里三者具备,所以一直发芽。
2、盐水的浮力今天,我做了一个关于盐水的浮力是否比清水大的小实验。
我先准备了2只鸡蛋,1个加满清水的碗和1个加满盐水的碗。
然后,我把两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碗内,我观察了一下,也没发现什么不同,只不过加满清水的碗里的鸡蛋是横着的,一点儿也没有浮起来。
而放在加满盐水的碗里的鸡蛋是竖着的,像一个不倒翁,不会倒下,也没有浮出水面。
这时,我想:难道水里的盐还不够吗?难道碗里的水还太少?难道鸡蛋太重了,浮不起来?……我带着这个疑问去问爸爸,爸爸回答我说:“你盐加得太少了,盐必须要加到水已经饱和了为止,再说,这鸡蛋这么大,肯定很难浮起来呀!”于是,我按照爸爸的方法,将一个已装满盐水的碗中又加了很多盐,进行搅拌,直到盐无法溶解为止,然后拿了2只鹌鹑蛋,分别放入2只碗中,不同的现象出现了,装满清水的碗中的鹌鹑蛋沉于碗底,而装满盐水的碗中的鹌鹑蛋浮出了水面。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习作要求1.向大家介绍你做过的一项小实验。
2.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
3.还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及实验中的有趣发现。
二、方法训练1.了解实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实验都要在实验室进行。
( )(2)实验是为了检验一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一般都有目的性。
( )(3)一般实验前都要准备好实验的器材。
( )(4)做实验时,我们不需要观察、思考、分析,静待实验结果就行。
( ) 2.例文引路。
材料一:蜜蜂靠什么发声蜜蜂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小昆虫。
无论是鲜花丛中,还是林中草地,到处都有它们那黄黑相间的身影,伴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在学校,我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声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从而会产生嗡嗡的声音。
后来,妈妈为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这本书里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说法。
权威专家都认为: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由此看来,蜜蜂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完全是由于它那对透明的小翅膀。
但我认为,蜜蜂就像所有有发声器官的动物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难道书上的说法就没有错误的时候?我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并开始进行实验和研究。
我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
我用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实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我干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
观察了一个多月,我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个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我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
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
因此,我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1)作者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一、习作要求
1.向大家介绍你做过的一项小实验。
2.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
3.还可以写一写做实验时的心情及实验中的有趣发现。
二、方法训练
1.了解实验。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实验都要在实验室进行。
( )
(2)实验是为了检验一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一般都有目的性。
( )
(3)一般实验前都要准备好实验的器材。
( )
(4)做实验时,我们不需要观察、思考、分析,静待实验结果就行。
( ) 2.例文引路。
材料一:蜜蜂靠什么发声
蜜蜂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小昆虫。
无论是鲜花丛中,还是林中草地,到处都有它们那黄黑相间的身影,伴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在学校,我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声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从而会产生嗡嗡的声音。
后来,妈妈为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这本书里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说法。
权威专家都认为: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由此看来,蜜蜂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完全是由于它那对透明的小翅膀。
但我认为,蜜蜂就像所有有发声器官的动物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难道书上的说法就没有错误的时候?我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并开始进行实验和研究。
我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
我用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实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我干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
观察了一个多月,我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个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
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
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我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
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
因此,我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1)作者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威专家都认为蜜蜂是______________而发声的,而“我”却认为蜜蜂也拥
有自己的____________。
(3)“我”用胶水粘住蜜蜂的翅膀或剪去蜜蜂的双翅,结果蜜蜂____________,
这说明了蜜蜂发声________靠翅膀振动。
(4)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反复验证,发现蜜蜂的发声器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分别画出2、3、4自然段中的过渡句。
材料二:有趣的实验
“啊,真有趣!”教室里传出了阵阵惊叹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三小队的队员正在做有趣的化学小实验。
只见小队长小芳说:“下面请看表演‘烧不破的手帕’。
”
“奇怪了,手帕哪有烧不破的?”我迷惑不解。
“肯定是在哄大家。
”小英挺自信地说,“可骗不了我!”
“不会吧,化学实验是运用科学道理而进行的……”袁晓玲表示否定。
同学们和我一样,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盯着小芳的一举一动,想看个究竟。
这时只见小芳不慌不忙地把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和清水倒入杯子里,再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花手帕,放在杯子里,浸湿后拿了出来。
“哧”,手帕被点燃,火苗一下子蹿得有两尺多高,烧了足足有一分钟,才渐渐熄灭。
奇迹出现了,那手帕真的像得到保护神保护似的,完整无缺,连一点烧过的痕迹都没有,反而显得更加洁净了。
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似的,有的惊叹不已,有的议论纷纷,还有的在鼓掌,也有的在催促小芳讲讲其中的奥秘。
小芳似乎猜透了大家的心思,清了清嗓子说:“刚才的液体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酒精一遇到火,就会燃烧,而水的蒸气却‘保护’了手帕,让火苗在水的蒸气外‘徘徊’,所以手帕就烧不破了。
”
表演结束了,大家还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这次科学实验活动的感想。
(1)这个有趣的实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运用了________的叙述顺序,这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3)实验开始前,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样写为下文实验成功
____________。
(4)手帕烧不破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作顺序上不同,材料一是按________________来写的,而材料二则是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写法。
三、我的构思
1.我做的小实验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的过程(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或查找资料了解产生实验结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二、1.(1)×(2)√(3)√(4)×
2.材料一:(1)蜜蜂靠什么发声
(2)靠翅膀振动发声器官
(3)也能发声不是
(4)双翅根部的小黑点
(5)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难道书上的说法就没有错误的时候?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声器官,我干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
材料二:(1)烧不破的手帕
(2)倒叙(3)作了铺垫
(4)浸湿手帕的液体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酒精一遇到火,就会燃烧,而水的蒸气却“保护”了手帕,让火苗在水的蒸气外“徘徊”,所以手帕就烧不破了。
对比阅读:事情发展的顺序结果过程倒叙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