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8泛素化甘露糖受体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作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5 KB
- 文档页数:2
k48位多聚泛素化K48位多聚泛素化是一种常见的泛素化方式,它在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K48位多聚泛素化的定义、特征、生理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K48位多聚泛素化是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特定位置(K48位赖氨酸残基)发生多次泛素修饰。
泛素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通过共价结合到目标蛋白上,形成泛素链,以起到特定信号传递的作用。
K48位多聚泛素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它通常发生在蛋白质的保险丝区域,这与其在蛋白质降解中的作用密切相关。
其次,K48位多聚泛素化的泛素链通常较短,通常由4-6个泛素单元组成。
此外,K48位多聚泛素化会促使被修饰的蛋白质被送入细胞核内或蛋白酶体降解的通路。
4. 生理作用K48位多聚泛素化在细胞的多个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参与对异常或受损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从而维护细胞内蛋白质稳态。
其次,K48位多聚泛素化还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以及免疫应答等生物学过程。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K48位多聚泛素化还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5. 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对K48位多聚泛素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突破。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与K48位多聚泛素化相关的酶和底物蛋白,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此外,新型的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K48位多聚泛素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K48位多聚泛素化作为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调节机制,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
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我们对K48位多聚泛素化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K48位多聚泛素化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注意:本文档仅用于提供相关知识的概述和介绍,不作为具体实验操作的依据。
如需更深入的了解,建议参阅相关文献或专业教材。
中草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受体的研究邹云;谢红兵;贺建华【摘要】主要介绍了牛膝多糖、黄芪多糖、白术多糖三种中草药多糖对动物免疫器官发育、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作用,并总结了多糖受体的作用机制.【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中草药多糖;免疫;受体【作者】邹云;谢红兵;贺建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多糖由十个以上的单糖分子或单糖衍生物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广泛分布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中,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如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调节造血功能、保护肠道、修复组织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
其中,牛膝多糖(ABPS)是从牛膝中分离提取的一种小分子水溶性的生物活性多糖,糖基组成为果糖和葡萄糖(吕建新等,1999)。
药理学研究表明,牛膝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李宗锴和李电东,1997;田康元等,1996)。
黄芪多糖(APS)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组成的大分子多糖。
黄芪多糖具有较强的免疫促进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对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诱导(Tzianabos,2000)。
白术多糖(AMP)是白术的重要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抗自由基等作用(陈文等,2005)。
本文主要介绍以上三种中草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1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多糖是一类分子量大且复杂的化合物,可通过不同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如促进抗体产生,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激活补体系统的活性,诱生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α)、集落刺激因子(CFS)等各种细胞因子,在红细胞免疫中通过促进和抑制因子的活性来调节红细胞免疫等。
1.1 中草药多糖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等中枢免疫器官和脾脏、淋巴组织等外周免疫器官,其发育状况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力的高低,胸腺为一级免疫器官,主要介导细胞免疫,脾脏为二级免疫器官,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的研究进展①廖晓艳高丰光(厦门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厦门361102)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2-2699-05[摘要]树突状细胞(DCs)是机体介导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抗原提呈细胞,其可诱导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
CTL可经DCs的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和交叉提呈途径杀伤胞内病原和肿瘤。
交叉提呈是指外源性抗原与MHCⅠ类分子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体启动CD8+T细胞应答的过程。
若无病原对DCs的直接感染,则只能经交叉提呈途径诱生CD8+CTL应答。
因此,鉴于DCs交叉提呈在机体抵抗胞内病原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对DCs交叉提呈的近期进展做一综述以利于DCs疫苗治疗性靶点的研究。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MHCⅠ类分子;CD8+T淋巴细胞Research progress of dendritic cell cross presentationLIAO Xiao-Yan,GAO Feng-Guang.Department of Basic Medicine Science,School of Medicine,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102,China[Abstract]Dendritic cells(DCs),the important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can initiate the adaptive immunity and mediate 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priming.CTL,which are the main effective cells to eliminate infected cells and tumor,can be primed by DCs MHC classⅠpresentation and cross presentation.Cross presentation,referred to exogenous antigen loaded on MHC classⅠmole‐cules,is the unique pathway for DCs to present the exogenous antigen and trigger the CD8+CTL priming without direct infection.Cross presentation by DC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fence against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and anti-tumor immunity.Therefore,we review the recent findings of cross presentation to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molecules of DCs vaccine.[Key words]Dendritic cells;Cross presentation;MHC classⅠmolecule;CD8+T lymphocyte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介导适应性免疫的重要抗原提呈细胞,其所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对杀伤肿瘤、细胞内病原微生物等具有重要意义[1-2]。
泛素(Ubiquitin,Ub)对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对它们的区室化,降解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个Ub与靶蛋白的结合被称为单泛素化,另外的Ub部分可以与该初始Ub缀合,形成多聚泛素(polyUb)链。
这些polyUb链通过Ub的C末端与靶蛋白的赖氨酸之间形成异肽键而连接。
PolyUb链本身通过各个单体Ub单元之间的类似缀合机制形成,并且可以通过Ub 中存在的所有赖氨酸(K6,K11,K27,K29,K33,K48和K63)连接。
两种表征的最充分的多泛素化形式是通过连接在赖氨酸48(K48)或赖氨酸63(K63)上发生的。
K48连接多聚泛素化最常见的后果是蛋白酶体介导的降解,而K63连接的多泛素化修饰与其他细胞过程有关,DNA损伤反应的调节,胞内分选,错误折叠/聚集蛋白的自噬和神经变性。
其它赖氨酸的多聚泛素蛋白连接尚不显著,其生理作用仍然大部分未知。
什么是TUBE?TUBE(Tandem Ubiquitin Binding Entities 串联泛素结合实体),基于已知具有对泛素亲和力的蛋白质结构域,经过深度整合,创造性地开发出了TUBEs结合实体。
与单泛素结合相关结构域(UBA)相比,TUBE对多泛素部分的亲和力可增加高达1000倍。
此外,TUBE对多泛素化蛋白质具有保护作用,允许以相对低的丰度进行检测。
这些特性有助于有效地“捕获”多泛素化状态的蛋白质。
如何从细胞和组织提取物中有效分离和富集K48-多聚泛素以便用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艾美捷科技比较推荐高品质高性能的K48泛素链特异性的串联结合实体(K48 TUBE HF),已被广大泛素领域科学家广泛使用。
名称及描述规格偶联物K48 TUBE HF GST50µg/250µg GST标签K48 TUBE HF His650µg/250µg His6标签K48 TUBE HF Biotin50µg/250µg生物素K48 TUBE HF Magnetic 1 ml磁珠K48 TUBE HF TAMRA50µg TAMRA标签K48 TUBE HF Fluorescein50µg荧光素标签K48 TUBE HF FLAG50µg/250µg Flag标签PS:与其它连接类型相比,K48泛素链特异性的串联结合实体K48-TUBE HF(高保真的第二代)对K48链的多聚泛蛋白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会强上100倍,是一种极度灵敏且经济的工具。
Siglec-G负向调节树突状细胞抗原交叉提呈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s, APCs)摄取抗原并将其处理成免疫原性多肽,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T细胞TCR识别进而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
经典的抗原提呈过程有二,分别是针对内源性合成抗原,受MHC Ⅰ类分子限制的MHC Ⅰ类分子途径和针对外源性抗原,受MHC Ⅱ类分子限制的MHC Ⅱ类分子途径。
而在某些情况下,抗原提呈细胞可将某些外源性抗原遵循MHC Ⅰ类分子途径提呈给T细胞,这种途径被称为交叉提呈。
交叉提呈在自身耐受,抗病毒感染,抗细菌感染与抗肿瘤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作用。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机体内目前所知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细胞,也是具有交叉提呈能力的主要细胞。
目前的研究显示DC相对于其它APC有着更适应抗原提呈的抗原处理方式,这些方式包括更佳的MHC Ⅰ类分子转运能力,更易将外源性抗原释放到胞浆以进行更有效的抗原处理的能力等,但是这些帮助DC实行交叉提呈的能力中蕴含着怎样的分子机制,相关的研究并不充分。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报导了一种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sialic 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s, Siglec)家族的成员Siglec-G敲除的小鼠对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感染具有更好的抗性,这种菌在机体内的清除需要杀伤性CD8+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参与。
Siglec-G敲除小鼠体内DC的交叉提呈能力上升,从而诱导了更强的CTL反应,但是并不影响CD4+T细胞反应。
我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Siglec-G可以抑制DC形成MHC 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更具体而言,Siglec-G通过自身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ITIM)招募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 (SH2-containing tyrosine phosphatase 1, Shp1),在吞噬体上对一种控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释放的分子NAPDH氧化酶2 (NADPH oxidase 2,NOX2)的亚基p47phox进行了去磷酸化,从而导致NOX2的活性降低,ROS释放减少。
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膀胱癌作用的研究杨惠祥;王志勇;于满【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7【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肿瘤抗原提取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体外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反复冻融法和弱酸洗脱法分别获取膀胱癌细胞株BIU-87肿瘤抗原;联合应用重组人的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健康志愿者DC并分别负载膀胱癌肿瘤抗原,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用MTT法检测其对BIU-87体外杀伤效应.结果用枸橼酸一磷酸盐缓冲液洗脱或反复冻融BIU-87(1×107)后获得的肿瘤抗原蛋白含量分别为(426.0±4.3)μg和(681.0±5.6)μg;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培养出DC;负载两种膀胱癌细胞抗原的DC致敏的CTL对BIU-87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且负载酸洗脱肿瘤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致敏的特异性CTL有更明显的杀伤作用(P<0.05).结论弱酸洗脱和反复冻融都可以有效获取膀胱肿瘤抗原;以上法致敏的DC均可以高效活化CTL.后者对膀胱癌细胞株发挥特异性杀伤作用,而且弱酸洗脱组可以更为有效杀伤膀胱癌细胞,为以DC为基础的膀胱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总页数】4页(P985-988)【作者】杨惠祥;王志勇;于满【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4【相关文献】1.负载冻融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膀胱癌作用的研究 [J], 杨惠祥;高靖;王志勇;于满2.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体外诱导的特异性抗膀胱癌效应研究 [J], 颜汝平;王剑松;李翀;周海滨;赵献3.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张学荣;罗小玲;梁安民;谢裕安;吴继宁;匡志鹏4.肾癌相关抗原G250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瘤苗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肾癌免疫 [J], 齐桓;郑少斌;谭万龙;姜耀东;赵善超5.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干预BALB/c雌性小鼠膀胱癌的研究 [J], 邱实;田洪阳;何龙;刘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章T淋巴细胞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B3、A4、C5、B6、D7、B8、C9、A 10、C 11、D 12、C 13、B 14、C 15、C 16、B 17、A 18、C 19、B 20、C 21、D 22、A 23、D 24、B 25、B 26、D 27、D 28、D 29、A 30、C 31、A 32、B二、名词解释1、T细胞库:在免疫系统中,每个T细胞克隆通过其TCR特异性识别相应抗原,所有T 细胞克隆组成了T细胞库。
2、(胸腺的)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CD8+或CD4+的单阳性(SP)细胞,而亲和力不足或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
3、(胸腺的)阴性选择:SP细胞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则被清除,而不结合的SP细胞进一步发育成熟。
4、TCR-CD3:由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表面。
其中,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的功能是传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5、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是免疫细胞某些跨膜分子胞浆内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含保守序列YxxL/V),易被PTK作用而发生磷酸化,在免疫细胞信号传导和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6、CTLA-4: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配体是APC或靶细胞表面的B7分子。
CTLA-4与B7分子结合产生抑制性信号(胞浆区有ITIM),终止T细胞活化。
三、填空题1、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性,自身免疫耐受2、TCR胚系基因重排,阳性选择,阴性选择3、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4、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B7(CD80,CD86),B7(CD80,CD86),CD40,LFA-3(CD58),ICAM-1,LFA-15、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四、简答题1、简述 T细胞的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K48泛素化甘露糖受体在尼古丁增强树突状细胞交叉提呈中的
作用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其所诱
生的CD8+ T细胞应答是机体抗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
其中,DCs对外源性抗原的交叉提呈是启动CD8+T细胞应答的必要条件,而甘露糖受体(Mannosereceptor,MR)介导的抗原内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是DCs交叉提呈的关键环节。
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微量的尼古丁能通过上调MR表达并进而促进MR介导的抗原内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
已有文献报道,外源性抗原的负载可促进MR的泛素化并进而可能在抗原内
体转位及内体对p97、Sec61的招募中发挥作用。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尚不清楚尼古丁刺激对MR泛素化的影响,也不清楚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在尼古丁促DCs交叉提呈中的作用。
为此,本课题以C57BL/6小鼠骨髓体外诱导DCs,以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为模式抗原,首先以western blot探究尼古丁上调DCs表面MR表达的机制;再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尼古丁对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的调控作用;以siRNA基因沉默结合泛素突变链掺入技术调控MR泛素化水平及方式,再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VA内体定位、内质网相关蛋白p97/Sec61的内体转位及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的形成情况;最后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 IFN-γ的产生情况反映交叉致敏情况。
结果显示:尼古丁能在5~30min明显引起PI3K激酶、蛋白激酶Akt及其下游mTOR和核糖体蛋白激酶p70S6磷酸化激活,且相关激酶抑制剂wortmannin、LY294002、Rapamycin和LY2584702的使用能显著逆转尼古丁对MR的上调作用,提示尼古丁能通过PI3K-Akt-mTOR-p70S6通路上调DCs表面MR的表达;免疫共沉
淀结果显示,尼古丁能明显增强MR泛素化水平,并调控MR的K48多聚泛素化方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MR泛素化水平降低及K48多聚泛素化方式改变能显著减少内吞抗原及抗原交叉提呈产物SIINFEKL-H2Kb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EEA1/Rab5
共定位,并显著逆转尼古丁增加p97/Sec61与早期内体标志分子EEA1/Rab5共定位、减少p97/Sec61与内质网标志Calnexin共定位的趋势。
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尼古丁调控MR泛素化水平及多聚泛素化方式的规律,并探究了 K48多聚泛素化MR在尼古丁调控外源性抗原内体定位及内质网相关蛋白内体转位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尼古丁增强DCs交叉提呈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