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重大成果 乙肝治愈现曙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声明:肝病彻底治愈己成现实首届国际性肝病新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昨日,“第十一届国际肝病新技术交流大会”在北京国际大酒店召开。
据悉,此次来自美国、奥地利、瑞典、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大陆的全球权威肝病专家,共同见证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的现场治疗肝病展示,尖端的医疗技术赢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赞叹,成为大会的焦点。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会Rafael Esteban教授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ames Shannon博士有同感: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在治疗各种肝病方面以独有的疗效,以及出色的安全性和应用的科学性,使它成为目前全球最有效的治疗肝病的特效疗法,是我们肝病患者的福音”。
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盛赞肝病新技术现场不少专家赞不绝口,部分与会专家向记者反映,今年大会开创了肝病诊疗领域的新格局。
一直以来,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始终被国内各高端媒体所关注,在本次会议召开之际,人民网、健康时报、北京电视台、新闻晚报、千龙新闻网、新华网、中华网等20多家国内知名媒体,共同聚焦关注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以及对肝病患者健康的关注。
同时充分肯定了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这艘现代医疗航母树立“科研、防治与创新”的发展格局,全面展示其国际化诚信医疗品牌形象。
大会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专家纷纷涌入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争相目睹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的传奇疗效。
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肝病专家声称:自研究院成立以来,从未遭遇像目前这种壮观的“参观暖流”。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开声明,将极力看好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治疗方法为世界肝病患者做出的贡献。
于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就诊的张女士表示,“之前我对国内的肝病治疗技术一直存在质疑,今日亲眼目睹各国权威肝病研究机构如此大力举荐中频激光肝病治疗技术,心里对治好自己的病也有信心了。
”中频激光肝病治疗仪的绝对优势是彻底清除病毒据北京华夏中博医学研究院肝病专家介绍,肝病是最常见的病之一,它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给家庭与社会带来负担。
乙肝治愈新突破!重组基因彻底治愈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在全球导致超百万人死亡。
然而到目前为止,市面上并没有任何药物和疗法可根治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感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cccDNA几乎是乙肝病毒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病毒复制扩增的模板。
一旦患者出现抵抗力下降,乙肝病毒就会据此卷土重来。
此外,整合入人肝细胞基因组中的乙肝病毒DNA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开始蛋白的表达及病毒核酸的复制。
ZFN、TALEN及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
目前,利用基因编辑系统清除乙肝病毒cccDNA及基因组插入DNA已经在一些细胞模型及实验动物模型上得到了概念验证。
其中,CRISPR相对来说是其中较为廉价、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的工具。
而使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彻底治愈乙肝,还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1.目前测量cccDNA含量的方法欠准确,且容易被很多其他物质干扰。
需要一个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评估基因编辑工具对cccDNA的切割作用及效率。
2.脱靶。
需要尽可能降低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让其精准破坏cccDNA等病毒核酸而不影响机体细胞的正常基因组及其他核酸序列。
3.提高基因编辑系统的体内递送效率。
通过优化递送系统,将基因编辑工具准确高效地递送到需要编辑的细胞里。
4.尽量回避或克服免疫系统对基因编辑的影响。
因为这些用于基因编辑及递送的工具,多是一些外源物质,可引起机体免疫或毒性反应。
加速好不容易导入体内的基因编辑工具的清除,同时给细胞及机体组织造成伤害。
据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司2017年10月的报告显示,动物试验中,虽然CRISPR-Cas9相关物质会迅速被身体清除,但仍具有如前所述较高的基因编辑效率。
当然,这还需要未来更多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而这些结果同时也为未来乙肝的基因编辑治疗打下了基础。
专家:派罗欣可实现近百分之十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近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通报,目前中国已有103位慢性乙肝患者通过免疫重建方式实现临床治愈,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和别人分餐。
这条消息见报后,引起许多患者及部分媒体的质疑。
为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会长李福山教授,他说,病情稳定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经任何治疗每年约1%左右的转阴。
国内外临床研究也证实经过系统尤其是长效干扰素即派罗欣的治疗,乙肝表面抗原血清转换高于自然转阴。
李福山教授强调,目前已证实派罗欣可使少部分乙肝患者表面抗原转阴。
据广东银行医院肝病中心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81例采用派罗欣治疗24周后,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者为43例,表面抗原转阴者为6例。
李福山说:派罗欣目前费用比较高,患者应按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分会联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所推荐的基本原则进行合理、系统、规范的治疗。
他说,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均适合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乙肝患者,对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大、小三阳患者,任何抗病毒药物无效。
另外,乙肝治疗目标仍不宜将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作为终极目的。
乙肝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长期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延缓向肝硬化、肝癌发展。
据悉,今年6月份,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将举办全国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专题研讨会。
就干扰素、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予以临床评价。
新闻眼前沿首先,热烈祝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博士,凭借其在推动乙肝科研和治疗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11月12日荣获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
巴鲁克·布隆伯格奖是根据1976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旨在奖励给对乙肝相关科研和治疗作出重要推动和显著贡献的个人,被誉为该领域的最高荣誉。
自巴鲁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乙肝病毒后,全球的科学家就前赴后继,寻找乙肝病毒感染人类肝脏的“入口”。
乙肝属一种肆虐全球的严重疾病,全球估计有乙肝病毒感染者2.4亿人,我国约有9300万人。
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30万人因患乙肝或乙肝导致的其他疾病死亡,但目前世界上尚无能根除乙肝问题的药物,患者如确诊乙肝需终身服药。
此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病因,而丁型肝炎病毒(HDV )还是乙肝病毒的卫星病毒,在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约有1500万人同时感染HDV 。
李文辉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此次李文辉荣获巴鲁克布隆伯格奖,得到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国际同行的认可。
与迈克尔亨顿一起荣获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哈维阿尔特和查尔斯赖斯,均对李文辉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在对乙肝病毒逐步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李博士增加了重要的篇章。
”哈维阿尔特博士说,“他对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为阻断受体的疗法提供了依据。
我对李博士的杰出发现非常认可。
”查尔斯赖斯博士则如此评论:“这是对真正变革性发现的最恰当的认可。
对难现踪影的乙肝病毒受体的追踪持续了几十年,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实验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失败了。
文辉和他的团队的成功为乙肝病毒学提供了非凡的新工具,并重新激发了学界实现慢性乙肝感染功能性治愈的雄心。
”美国乙肝基金会主席、巴鲁克布隆伯格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蒂莫布洛克博士认为:“(乙肝)领域高度认可和感谢李博士在乙肝受体研究上先驱性工作”,“李博士的工作位列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中”。
肝脏疾病治疗的新突破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分解毒素、合成蛋白质和调节血糖水平等。
然而,由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脂肪肝等原因,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过去,肝脏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术和肝移植等方式,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肝脏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基因治疗:开启治愈肝病的新篇章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年来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将治疗所需的基因导入患者的肝脏细胞中,修复或替代受损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对于一些先天性肝病,如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治疗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二、纳米技术:精确治疗肝脏疾病的利器纳米技术是指利用纳米级尺寸的材料进行精确控制和处理的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中的富集度,并减少对其他部位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肝癌的治疗,通过将药物导入纳米粒子中,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度,增强治疗效果。
三、免疫治疗:激活免疫系统,抗击肝脏疾病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或疾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对于肝癌患者,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抗击癌细胞,并减少转移和复发的风险。
免疫治疗不仅对肝癌有效,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干细胞治疗:重建肝脏组织的新希望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干细胞来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的治疗方法。
对于肝脏疾病而言,干细胞治疗可以通过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肝脏中,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恢复肝脏功能。
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干细胞治疗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总结:肝脏疾病治疗的新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因治疗、纳米技术、免疫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肝脏疾病治疗更加精确、个体化,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DPMAS联合PE治疗重症乙肝一例一、病例资料患者,男,20岁,2021年1月10日入院。
主诉:上腹部不适10+天,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腹胀7天。
现病史:入院前10+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多在夜间出现,呈间断性胀痛,程度较轻,伴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厌油及纳差,未诊治,入院前7+天,患者上腹部不适较前加重,呈持续性疼痛,持续约2-3分钟后自行缓解,伴皮肤巩膜黄染,伴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伴尿黄,呈浓茶便样,伴厌油、纳差,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腹泻,无皮肤瘙痒及大便颜色变浅。
当时患者于当地中医院医院就诊,完善肝功:TBIL 222.60umol/L↑、DBIL146umol/L↑、ALT 714U/L↑、AST 3075U/L↑、甲胎蛋白67.13ng/ml,PT:23.02s,INR:2.03,乙肝表面抗原:109.21IU/ml,乙肝核心抗体50.74PEIU/m,乙肝E抗原41.14PEIU/ml,乙肝病毒DNA:9.50×10⁸IU/ml,上腹部平扫:肝实质密度弥漫县降低,肝周多发渗出,肝右后叶钙化灶或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改变,考虑肝病性胆囊,脾大,副脾,胰腺上缘结节影,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左肾肾上腺区结节影,淋巴结?其他?建议住院治疗。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诉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年,未抗病毒治疗,未定期随访,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否认输血史,结核病史,免疫接种史不详,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否认饮酒及吸烟史,否认长期毒物接触史。
家族史:其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否认家族中其他遗传病史及慢性病史。
专科查体:神清,精神稍差,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心律齐,腹膨隆,未见胃肠型及异常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中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及胃区振水音。
反义寡核苷酸新药: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曙光NEJM一线治疗方案(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12个月后,只有5%的患者实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低于检测限。
一旦停药,患者有复发风险,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乙肝病毒感染亟需实现功能性治愈,即HBV DNA和HbsAg均低于检测限,并且停止治疗后无复发风险。
今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关于靶向HBV RNA的反义寡核苷酸bepiroversen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2b期随机试验(11月8日在线发表)。
在试验中,乙肝患者接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bepiroversen,为期12周或24周。
主要结局是治疗结束后24周期间,HBV DNA和HbsAg均低于检测限。
结果表明,每周300 mg bepiroversen注射24周使~10%的患者达到主要结局。
NEJM同期配发的社论指出bepiroversen等基于RNA的新型疗法为乙肝这种古老的传染病提供了现代方案,但同时也提出仍待解答的问题。
例如,HbsAg阴性在24周后可否持续?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何时可安全停药?有哪些因素可预测应答情况?通过RNA疗法实现的HbsAg阴性可否真正改善远期结局?《NEJM医学前沿》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尤红教授深入解读此项研究。
尤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被认为是停药后乙肝持续缓解及临床预后改善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但经现有核苷(酸)类似物(NA)或干扰素治疗后,除部分优势人群外,HBsAg清除率仍不尽人意。
这一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正是乙肝新药研发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以实现功能性治愈(即停止治疗后HBsAg持续阴性,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出现,乙肝病毒(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脏生化指标正常,肝细胞核内可能仍存在共价闭合环状[cccDNA])为目的的乙肝新药研发日趋活跃。
截至目前,大多数仍处于早期/探索期临床试验阶段,个别新药已进入3期临床,我国也在积极参与新药研发。
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江河清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和疑难病,治疗比较困难,治疗时间长,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其治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保肝、退黄,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外,抗病毒疗法日益得到重视。
有关乙型重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法,一种观点认为,肝细胞的严重损伤并非由HBV 引起,至少HBV 不是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故无需抗病毒治疗。
但HBV 感染是重型肝炎发生的始动因子,重型肝炎的形成是肝细胞在肝炎基础上受二次打击而发生的,其发生机制有两个方面: ①Th1细胞激活后释放IL22 ,介导细胞毒性T 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及活性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 ②巨噬细胞由HBV 和发病后的内毒素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主要是TNF2α,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也可通过微循环障碍引起肝细胞的继发性损害[1 ] 。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重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发现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本文就其抗病毒治疗的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一、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一) 拉米夫定拉米夫定又名2′2 脱氧23′2 硫代胞嘧啶核苷。
Korba 等以土拨鼠为模型,对拉米夫定及干扰素2α联合治疗土拨鼠肝炎病毒(WHV) 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两种药物单独应用时均有较强的抗WHV 的作用。
在体外和其他动物模型中,拉米夫定也有很强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 复制的作用。
实验证明拉米夫定可以迅速降低HBV DNA 血清含量,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2] 。
HBV 的复制过程有赖于DNA 聚合酶(DNAP) ,有复制中间体的出现:先由DNA 转录出几种不同分子量的mRNA(3. 5kb、2. 5kb、2. 1kb) ,其中3. 5kb 的mRNA 含病毒DNA 序列上的全部遗传信息,作为前基因组,逆转录成单链DNA ,后者作为模板合成另一条DNA 链,两条链结合成cccDNA ,整个过程必须有DNA聚合酶(DNAP) 的参与[1 ] 。
乙肝治愈新药研发情况汇报近年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患者关注的焦点,而新药研发一直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乙肝治愈新药研发的最新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一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传统的抗病毒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很难实现彻底治愈。
因此,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已成为当前乙肝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乙肝病毒的新药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基于RNA干扰技术的新药研发备受关注。
RNA干扰技术是一种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表达来抑制病毒复制的技术,已在乙肝病毒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目前,已有一些RNA干扰技术相关的新药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这些新药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RNA干扰技术,基于免疫治疗的新药研发也备受关注。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清除病毒的治疗方法,已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一些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治疗新药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初步结果显示,这些新药在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为乙肝病毒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乙肝治愈新药研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RNA干扰技术和免疫治疗技术的进展为乙肝病毒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仍需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研究,以验证这些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乙肝病毒的治疗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广大乙肝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本文仅对乙肝治愈新药研发的一些最新情况进行了简要汇报,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乙肝病毒治疗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
我们将继续关注乙肝治愈新药研发的最新动态,为乙肝病毒的治疗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PNAS重大成果乙肝治愈现曙光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潜在治愈方法,在临床前模型中这种有前景的新疗法100%成功消除了感染。
现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患者在墨尔本、珀斯和阿德莱德开展的1/2a期临床实验中,成为了世界上首批接受这种潜在疗法治疗的人群。
来自墨尔本沃尔特伊莉莎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组合疗法——将一种抗病毒药物与美国制药公司TetraLogic Pharmaceuticals研发的抗癌药物birinapant组合到了一起。
Marc Pellegrini博士、Greg Ebert博士和同事们开发出的这一疗法,是建立在他们对感染细胞中乙肝病毒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
两篇相关论文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中。
Pellegrini博士说,这一疗法在临床前模型中成功治愈了乙肝病毒感染,由此促成了2014年12月启动的一项人类试验。
“在临床前模型的数百次测试中我们都100%成功治愈HBV 感染。
”
“Birinapant在破坏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同时不会损伤正常细胞。
而令人兴奋地是,当联合给予birinapant及当前
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时,以birinapant单独给药两倍的速度清除了感染。
我们希望这些有希望的结果将会在现正在墨尔本、珀斯和阿德莱德开展的人类临床实验中取得成功。
”
沃尔特伊莉莎研究所和TetraLogic Pharmaceuticals公司合作开发的这种联合疗法,靶向了乙型肝炎病毒利用来让宿主肝细胞存活下去的一些细胞信号通路。
Pellegrini说,乙型肝炎病毒生存于宿主细胞之中,使得它们能够数月或数年持续存留在身体内。
“通常情况下,肝细胞会响应感染开启信号,告诉细胞‘为了更大的利益’毁灭自身,阻止进一步的感染。
然而我们的研究证实,乙肝病毒强占了肝细胞的内部通讯,告诉细胞忽略感染、存活下去。
Birinapant扳动了被病毒利用的细胞存活‘开关’,引起了感染细胞死亡。
”
全球有20多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大约4亿人罹患慢性HBV感染。
这种病毒可以感染肝细胞,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每年造成78万人死亡。
Pellegrini说,一些疗法并非靶向病毒自身,而是让宿主细胞排除病毒,这阻止了耐药HBV病毒株的出现。
“生物体要适应一种药物相对较容易,要适应宿主细胞的改变则非常困难。
乙肝病毒依赖宿主的这些生存机制,因此如果无法利用它们,乙肝病毒就会死亡。
病毒环境这样巨大的改变或许将成为其适应的一个大障碍。
”
Pellegrini博士和同事们还将调查相同的策略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慢性感染疾病。
“一些病原体感染并驻留在宿主细胞中,其中包括诸如HIV、单纯疱疹和登革热等一些病毒疾病和结核病等细菌感染,都有可能以一种类似的方式获得治愈。
”
现在墨尔本Alfred医院的核心网络、珀斯Sir Charles Gardiner医院的线性临床研究,以及阿德莱德皇家阿德莱德医院IDT CMAX,都在为临床试验招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