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2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与其具体表现内容: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具体表现:1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
2:清朝书院发展与诂经精舍和海学堂的特点发展:由沉寂转变为复苏。
第一个阶段为顺治阶段,严禁创设书院。
第二个阶段为雍正至鸦片战争以前。
这个阶段积极发展书院,同时也加强控制。
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
3: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与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影响: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4:黄宗羲公其非是与学校的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2:反映了他的XX思想。
5: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特点:1;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
2: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
方法: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
6: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与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
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意义: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真学,实学)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2 教育内容不切实际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2: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七章1•三次兴学的M体内容足什么?宋制rr学制度有哪些待点?祥:H体内容:①第-•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住来仁宗庆历四年上持的.史称“庆历w 学” •庆历兴学的上耍内客有三项: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萊科举占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宇年何主持的.史称“熙宇兴学-• 丄浜描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工“ •:舍仏”:恢负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奴与创立武学.仲学、医学零Q科学校:编慕《三经績义》③第三次%学运动足蔡京在*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宇兴学” •主耍右五个方ifih全国评遍设立地方学校:4!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郴联系的7制系统:新建辟瘫.发展太学:恢更设立氏学.创工算学■书学.画学等V科学校:哭科举•改由学校取L・.待点:宋轴缆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1Y学教育体制.特点衣現为以下几个方而:①轩理体將进一步完条(宋朝在谄略设賈捉举学啷旳.它的设工.住中国教d史上处有创新惡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匕起了专门的教仔行政许理机构》•②官学类P女样化③中央R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书学衣至ittifiT限制. 这址学校教介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芷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仔制度的特点•n:(Dtf'Z&中央到地方的1Y学体;M,推行-汉化-政址②备级学校以依家学说为I:耍学习内昶)将7校教仔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工&了牧为完整的本比族教仔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規定匹为严格•暇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JlYtte子弟亨冇文化教存的特权.3•分析书院产生的瓯冈及两宋书院的待点•n: KiW:①官学衰落.上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待点:①祜院作为一种教有制腹已经确&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4•试论王安石的教仔理论和人才ML答:救疗理论:①学校教存的I!的:学校应该培养N冇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 学校教疗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圧“为天下国家Z用帚也” •人才思Ml:教Z之道.养之之道.取之2逍・任之之逍.5•朱農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介的?答:朱惡在总结询人教存经验利自己教存实践的垂础上.廉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个人的教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扯出了两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H体论述如卜•:①小学教件阶段:3T5岁为小学教〃阶段.朱廉十分亟况这个阶段的教仔.认为小学教仔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杯AT •他提出以••教爭”为主的思想.强调讣儿敌在生活中•通过H体行爭.t®紂堆本的伦理逍徳规他.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列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件方法上.件先.主张先入为主.及Z施教:其次.要求形線、生动.能激发%鹽:再次."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焙养儿敢的道徳行为习愼・在逍憾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浪一方ifti左张藝严格地■不何断地对儿廉进行ifittfir为习惯的讽练.使Z “积久成熟” F1成方関•另一方面•他X«W《独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古一行、一举一动都仆•就可ffh 冇规可依・何利F儿Wttir为习惯的形成•②大学阶段的教存15岁以希为人学教育.大学教存内容的敢点足•教理-•即敢住探丸“事物Z 所以然”•朱熹在K期的教介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繼.其中两点值得注a:其一.敢視自学:其・•提但不同学术现点z间的相用交潦•③小学教仔勺大学间的关系朱舟认为•豹小学和大学楚曲个相对独工的教仔阶R. H体的任务、内客和方法并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乂楚有内在联系的.它m的根本II标业一致的•只是因教仃对線的不同而所做的教付阶段的划分•6 •评述朱展通憶教”思和・答:逍《!教件足倍家教介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介•思想的牯华亦集中于此•朱庶十分敢視道雄教仔.主张将逍徳教仔放在教件工作的《位.(1)朱熹适徳教疗思想的主耍内容①迥惶教疗的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②道德教仔的站本内容:娠于逍惶教育的根本任务・朱熹认为必须进行以41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刃建伦理道也足他道徳教存思您的車耍特点.③道聲教仔的方法:立占、居敬•存养.省察.力行.<2)对朱熹道健教冇思想的评价(主干类示)①朱臺十分直視道徳教作・这对今犬中国的教仔不无启迪•②朱熹对集础教疗的収视也值紂我们借签.③朱矗在逍徳教疗方论上!O1的知行统一观也H有敢要的启示•7•陈亮、叶适教。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配套的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4)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7)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9)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0)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1)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4)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5)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7)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8)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1)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2)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4)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26)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 )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