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 后继有人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功夫小子”释小龙作者:文/超级晃问来源:《东方女性》 2011年第8期文/超级晃问释小龙是闻名海内外的功夫小子,4岁进入影视图后,饰演过几十种角色,每年片酬高达百万,拥有众多的影迷。
在外人眼里,这样一位少年成名的“童星”应该幸福快乐、风光无限,可事实上,偏离正常成长轨道的演艺生活,让释小龙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成长烦恼……【自古英雄出少年】释小龙生于1988年,是名副其实的“80后”。
他家四代皆习少林武功,释小龙的爷爷陈成文自幼得祖传少林功夫,虽年已古稀,至今仍活跃于武坛。
释小龙的爸爸陈同川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绝好的少林功夫,并获“青年十佳拳师”的称号。
陈家世代习武,特别想要个男孩,希望陈家的少林武功后继有人。
释小龙呱呱坠地,喜煞了陈家老小。
释小龙小时候长得聪明伶俐,憨态可掬。
陈同川是少林武术学校的校长,爸爸教授弟子习武,2岁的释小龙在旁边玩耍,受环境熏陶,他居然也一招一式比划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
陈同川深感儿子在武术方面是个可塑之才,从那时开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同龄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酣睡的时候,2岁的释小龙就被爸爸喊起来跑步压腿,做着一般孩子难以承受的武功基础训练。
要培养一个武功高手,需要练功者具备更多的坚韧和耐力以及忍受痛苦的能力。
陈同川觉得儿子是个继承少林武功的好苗子,在训练时,他刻意地培养释小龙的吃苦精神。
他似乎忘记了这还是一个只有2岁的孩子。
名师出高徒。
释小龙的进步很快,许多时候,他比自己的师兄们学得还要好。
武术给释小龙带来极大的乐趣。
回到家里,他会当着妈妈的面表演一番。
释小龙极为调皮,虽然怕爸爸,但为试拳脚,有时趁爸爸不注意,飞起一脚就踹在他的后背上。
1991年,郑州举行第一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可是少林功夫项目却没有一个孩子参加。
鉴于这种情况,陈同川认为儿子的少林功夫不错,就找到郑州市体委主任和郑州市市长,看能否让释小龙参加。
国际少林武术节选拔队员十分严格,突然间冒出个孩子,合适吗?两位领导觉得释小龙活泼可爱的样子,特别招人喜爱,决定让他表演一番看看。
《一代宗师》观后感我很少看电影,除非口碑较好为人所推荐的,才会陪着家人看一场。
上周,看了文化发展事业部推荐由王家卫导演、梁朝伟、章子怡主演的《一代宗师》,觉得颇值得一观。
没有系统研究,仅录下零零星星的一些杂感。
1、道在人弘咏春拳是外家拳中南拳的一种,起源于清代中叶。
但与一般的南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黐手之练习,而黐手之最佳练法,须由个别教授,故早年收费昂贵,非普通阶层人士所能负担,是以流传不广。
其次,咏春的拳套比较少,套路只有小念头、寻桥、标指,器械只有八斩刀、南少林六点半棍法。
因此,叶问之前,并不算一种大的拳种,无法跟太极、八卦、形意三大内家拳相提并论。
但自叶问之后,采取开放的姿态,不限于少数富家子弟;也不限于大陆,而是远传港台海外,且名手辈出,如李小龙、叶准、叶正等,令该拳种得到发扬光大,正合了古德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业贵专精为了会晤宫羽田这位北方来的武林泰斗,广东精武会同仁推举叶问,且各路英雄于共和楼(金楼)给他当陪练。
其中有一位叫勇哥的,本业练炮捶,他形容为“一串炮仗”,指打拳象炮一样力量大,象锤一样打得沉重凶猛。
但其术不精,力大粗放而不准确,把窗格子也打坏了不少。
这种拳对普通人杀伤力极大,但对叶问这种胜负在毫厘间的高手来说,就难以奏效了。
所以勇哥变幻招式,一会儿鹰爪拳,一会儿螳螂拳……。
叶说他是杂家,他说只要能打赢,管他什么家,并反唇相讥咏春拳只有三板斧,叶说三板斧就够你受的了。
不但咏春拳招式不多,不象八卦掌有六十四般变化,在岳家四把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形意拳招式也不多,但实战能力并不逊色于八卦掌。
这充分证明,杂不如精。
3、大成若缺掰饼剧情中,有一段宫羽田与叶问的对话宫“那年,中华武士会成立。
从南方来了一个人,话不多说,手中拿着一块饼,让我大师兄李存义掰开。
我师哥李存义没有说话,还让他当了武士会的第一任会长。
他拼的不是武功,是一句话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此话含有老一辈武术家对武林保持各自特色而国家统一的期许。
武术世家简历高祖父:史国良(1874-1954)少小拜少林善禅上人为师,深得真谛,光绪19年(1894),在直隶、鲁、豫、皖组织义和团在山东灌县大战洋人,后慈禧反目,遭镇压,云游四海,途中巧遇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并结为好友,特委托三位武术大师,传授高曾祖父史忠纯真功绝技。
后又接交了形意拳大师刘奇兰、李存义、尚云祥等许多武林好友,经多年学习各家精湛武艺总结出独具一格家传功夫,代代以德传承。
,高祖父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贫,护村爱民,至今有口皆碑。
曾祖父:史忠纯(1909-2006)江淮武界一代宗师,曾任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丰县振兴武校创始人,自幼随曾祖父习武,天赋超群,并深得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众恩师精心教授,尽得真传。
融众家之长,德艺双馨,铁骨铮铮,正气浩然。
刀、枪、棍、剑、拳、镖、绳无所不精。
尤为软器械和铁砂掌闻名武林。
民国年间曾是地下党交通员,38年徐州沦陷,汉奸出卖被捕,双掌击毙日本兵,从清沙帐逃离,幸免于难。
40年和皮货商保镖路过济宁,误住李家黑店,发生分争,单掌批开磨石,震摄了地方无赖,大煞其嚣张气焰。
41年在南京下关,与人发生误会,十步开外,镖打铜钱,避免一场械斗风波。
58年应邀代表江苏省赴京参加武术交流大会。
返乡后,创办武校,景仰者如望泰山北斗。
拜师求学者,遍及江淮鲁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国际冠军、全国冠军、国家一级教练、一级裁判、武英级运动员多人,皎皎者有刘洪才、史孝奇、史为敏、薛正伟、张美玉、卓为民、郝允方、孙成江、胡绍亮、李井标、闫少堂等。
92年中央电视台来丰拍摄“汉皇故里”84岁高龄应邀表演武功,诸摄制人员及围观群众无不雀跃鼓掌叫绝。
一生深谙武学,成绩卓著,多家媒体曾争相报到,英名已被“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中国21世纪人材库”、“中国专家人材库”、“彭城武林”等著收录。
武术观摩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一场武术观摩表演,那场面,真叫一个震撼,感觉就像掉进了武侠电影的片场。
一开场,那些武术小子和姑娘们往台上那么一站,那精气神儿,就跟小老虎似的。
先上来的是一群练太极拳的,我原本以为太极拳就是公园里老爷爷慢悠悠比划的那种,可在这台上看,完全不一样啊。
那动作行云流水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股子韵味儿,就像在画布上用身体画画一样。
而且他们的眼神特别专注,感觉他们的视线里就只有自己的招式,周围啥都不存在了。
我就在想,这太极拳要是真用来打架,可能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这看似轻柔却暗藏劲道的招式给制服了。
接着是练长拳的。
那动作可就刚猛多了,出拳像炮弹,踢腿像旋风。
每一拳挥出去,都带着“呼呼”的风声,我都能想象到要是这一拳打在沙袋上,沙袋肯定得“嗷”的一声飞出去老远。
那些练长拳的武者们,跳起来的时候感觉能摸到天花板,落地的时候又稳得像扎了根的大树。
特别是有个小哥,做了个高难度的旋转飞踢动作,那腿在空中画了个漂亮的半圆,然后“啪”的一声,干净利落地踢中了目标。
当时我就忍不住喊了声“好!”,感觉全身的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了。
还有练剑术的,这剑在他们手里就像活了一样。
剑穗随着剑身的舞动飘来荡去,像是在给剑伴舞。
那些武者拿着剑一会儿刺,一会儿挑,一会儿挽个剑花,动作快的时候剑就像银色的闪电。
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哪个精彩瞬间。
有个女武者在舞剑的时候,表情特别酷,就像那种电影里的女侠客,清冷又厉害。
我就琢磨着,要是在古代,她肯定是那种能单枪匹马闯江湖的女侠。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朋友表演武术。
那小家伙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可是一上台,那小胸脯挺得高高的,一点也不怯场。
他打的是一套少林拳,虽然动作没有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那么成熟有力,但是那股认真劲儿,真的是太可爱了。
他每出一招,都会皱着小眉头,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告诉全世界:“我可是很厉害的小武者哦!”看到他,我就觉得武术真是后继有人啊。
这场武术观摩下来,我对武术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心意把心意把共一个母势(撅头把)十二大势,其名目有:亮翅把、反身劈把捶、进步劈把捶、移身把、斜势把、顺势把、反身推苍把、撩阴把、腾挪把、展翅把、推苍把、虎扑把。
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
但小洪拳、金刚拳等多种拳术套路皆是修习心意把前的必修课程。
心意把以化繁为简,故仅为十二单把。
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
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正是心意把的演练图。
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绝妙无比,杀伤力惊人,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
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
”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据前任方丈德禅、行正讲,这些脚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
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流传内功的。
道光年间,河南一位巡抚久慕少林之名,来到少林寺,坚持要看少林绝技,寺院无奈,只得选派几个武僧为其演练。
但练武是官方明令禁止之事,过后寺里怕这几个武僧因断点续传罹祸,就令他们分别出逃。
其中有一个海发和尚,在少林寺中精研心意把,他和弟子湛谟等逃到了偃师境内的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这里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海发、湛谟和尚便在这里潜心修炼心意把,从而把这一宋代流传下来的少林秘功练到了最高境界。
据行性法师之师吴山林讲,到了石沟寺以后,湛谟为了练功,十二年夜间睡觉就睡在一个长条凳上。
吴古轮五岁出家少林寺,拜湛谟为师,取法名寂勤,后随湛谟到石沟寺习武,开始跟着湛谟的弟子们学些入门功夫。
胡春泉,67年1月出生,男,汉族,安徽萧县人,
自幼习武、是八极拳八代弟子、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
弟子。
现任安徽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七段、
国家一级拳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武术散
打裁判、少林拳高级教练、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员、中
国少林十佳拳师,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基地主任。
是淮北市十四届人大代表、淮北市杜集区九届人大代表、淮北市九届政协委员,淮北市少林文武中专学校校长、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董事长、淮北市春泉实验中学董亊长、淮北市少林文武学校董亊长、上海市青浦区武协副主席、安徽省武功绝技委员会副秘书长,淮北市杜集区慈善协会副会长,淮北市杜集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执行会长。
胡春泉和学校多次获得省、市、区政府的各种嘉奖。
是省、市、区三级教育、体育先进个人、先进教育工作者,多次应邀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担任裁判长、仲裁主任。
入选当代安徽、皖江辉煌、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等典集,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报、淮北日报、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淮北电视台等都曾专题报道过胡春泉个人事迹及其学校。
学生在国际、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荣获金牌189人次、国家级健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运动员406人次,尤其在安徽省运动会上我校健儿共夺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3枚,得到淮北市政府的贺信
表彰,是安徽省信誉品牌学校。
少林冯永杰教练简历摘要:1.冯永杰教练的个人基本信息2.冯永杰教练的武术生涯3.冯永杰教练的教学理念与成就4.冯永杰教练的少林武术传承5.冯永杰教练的社会影响与荣誉正文:冯永杰教练,原名冯杰,男,汉族,1976 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少林武术传承人。
他自幼习武,酷爱武术,师从少林寺第31 代传人释永信。
在少林寺的熏陶下,冯永杰教练不仅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还深入研究了少林武术的理论体系。
冯永杰教练的武术生涯始于1990 年,他先后在河南省武术队、中国武术队担任运动员,多次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武术生涯中,他精通少林拳、械、对练、集体等项目,曾获得全国武术锦标赛冠军、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等荣誉。
冯永杰教练的教学理念与成就非常突出。
他坚信“严师出高徒”,在教学过程中,严谨认真,耐心细致,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武术基本功和武术精神。
在他的指导下,众多学生在国内外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他还担任过多部武术教材的编委,参与编写了《少林武术教程》、《少林拳法》等专著。
作为少林武术的传承人,冯永杰教练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发扬少林武术。
他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通过这些活动,他不仅展示了少林武术的魅力,也为中外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冯永杰教练的社会影响与荣誉也是他武术生涯的一部分。
他曾被授予“中国武术八段”、“国际级武术裁判”等称号。
此外,他还担任过多个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如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等。
总之,冯永杰教练凭借其卓越的武术技艺、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少林武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术技击功能弱化及其负面事件成因的深度剖析作者:钟凯强刘彤来源:《少林与太极》2024年第0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和历代先民的文化创造与积累。
报告中还提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预示着我们只有对历史和文化高度自信,才能继往开来,从而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武术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武术自信就是对传统文化自信。
近年来,技击功能弱化的武术在一系列负面事件的影响下,使人们对武术的自信摇摇欲坠。
那么何以自信?便亟需人们对其进行研究思考。
一、问题的缘起近日,一段时长两分零三秒、标题为“某寺院罗汉精彩PK”的搏击比赛视频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由视频背景推定,此次比赛地点设在一所大型商场内,中心是一个标准的拳击擂台。
除了裁判,两名选手正严阵以待。
甲选手身穿专业的搏击训练服,而乙选手则是一身僧人装扮,显得与众不同。
擂台下,围观的群众熙熙攘攘,举着手机正在记录这紧张刺激的一刻。
然而,比赛开始仅仅八秒钟,乙选手便被甲选手击倒在地。
尽管他起身时显得有些踉跄,但他拳掌并用、闪躲跳跃的动作依然十分灵巧。
然而,由于他对攻击距离的把握不够精准,加上甲选手的灵活闪避,致使他所有攻击都未能奏效,反而多次被对方击中,最终被甲选手KO,比赛全程乙选手共被击倒三次。
该事件与“徐雷之战”“马大师事件”等如出一辙,都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它不仅破坏了武术在人们心中崇高而庄严的形象,也动摇了人们对武术的信心。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武术技击功能弱化及其负面事件背后的成因,共同助力武术走出当前的困境,故做如下分析。
二、武术技击功能弱化及其负面事件的成因分析(一)知行难以合一:习武之人的困境知行合一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所倡导的哲学理念,它深刻揭示了认知与实践之间紧密相连、不容分割的关系,即认知与行动必须相互协调,互为表里。
少林武术的历史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武术的历史。
少林武术历史北魏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
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
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
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
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少林武术后继有人
作者:何桐森
来源:《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01期
我的父亲何国俊,少林派心意门掌门人,字秀春,生于1898年。
先父13岁时,适逢辛亥革命风暴摧毁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前清宫廷护卫、满族武将元辅卿,随着满清政府的垮台而离开北京,来到上海设武馆以传授少林武术为生。
元辅卿原系少林派心意门掌门人。
当时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先父在私塾学习中医,课余时间拜元辅卿为师,刻苦学练少林武术。
数年下来,先父学会了元老师的嫡传少林武功。
少林派心意门武艺博大精深,除有基本的19套单练拳术套路、19套长短器械套路外,还有贴身靠打、擒拿格斗、中国式摔跤及拳术徒手对练、器械对练等攻防严谨的实战功夫。
除此以外,还有举重、吊环等等。
先父经过数年勤学苦练,深得元辅卿老师的器重。
元老师因自己年事已高,就立先父为掌门人。
在革命的大浪潮中,先父何国俊为报效祖国,毅然从戎,在国民革命军中任武术教官,结识了不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二期的军官。
日长时久,因感到军阀混战,割据一方,政治腐败,鱼肉百姓,先父何国俊弃官从医,成家立业,在上海法租界开设万春堂中药铺,立志悬壶济世,对穷苦病人义诊施药,并以武会友广收门徒,传授少林功夫。
少林派心意门武艺起源于福建泉州莆田南少林寺(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北少林寺”),它的拳术套路都是出自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在自然界攫取食物时斗争的动作精华所组成的短小精悍的攻防拳术套路。
如其中的“小黑虎拳”、“劈山拳”、“雀离笼拳”、“大黑虎拳”、“释门拳”等,都含踢、拿、摔、打等各种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方面的内容。
1937~1945年八年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办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大会组委会聘请先父何国俊以及佟忠义、王子平为举重、武术、摔跤裁判。
当时心意弟子常冠群分别荣获举重、摔跤重量级冠军,心意弟子朱林根分别荣获举重、摔跤轻量级冠军。
1950年建国后的第一个建军节庆祝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上海武警教官朱林根代表上海武警进京庆祝并表演健力美、硬气功、斗牛。
看过表演后,朱德总司令在大会上讲话时说:过去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中国人站起来了!如朱林根同志这样的体魄可以称为“东方大力士”。
全场掌声雷动,从此朱林根“东方大力士”的称号不胫而走。
这些心意弟子的成绩和盛誉,使少林派心意门名声大振。
作为少林派掌门人的先父何国俊在文革中仍冒着莫大的风险传授少林派心意门拳术,他的众多弟子中学拳最为积极的要数蔡玉华,“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仗着自己家庭成分好自己又是工人,每晚下班后直接到先父家中学练少林拳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武林”园地同样欣欣向荣、恢复生机。
笔者奉命将少林派心意门拳术整编成《少林派心意门拳械录》奉献给国家,荣获上海武术馆颁发的贡献证书,使少林派心意门发扬光大。
蔡玉华加入上海市工人武术队并参加全市、区级武
术比赛屡屡夺魁。
朱林根携全家移民阿根廷。
1988年上海市徐汇区体委主任徐道明在徐汇体育场为先父、少林派心意门掌门人何国俊庆贺90岁华诞,应邀赴会的有上海黄浦区第一届区长兼上海市武术协会主席顾留馨、吴式太极拳掌门人马岳良、自然门掌门人徐文忠、世界级武术裁判徐子彬、上海武术协会秘书长邵善康、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周士彬、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杨绍虞,还有著名武术家侯守信、于化龙、白云飞等社会名流。
盛大的场面,是对先父德高望重的肯定,也更加激励了我们这些后辈承担起传承少林派心意门拳法的责任。
蔡玉华风华正茂,业余时间向加拿大、瑞士的外国留学生传授武术,还接受了瑞士邀请经常出国去向瑞士的“中国功夫”爱好者传授少林功夫,也有来沪旅游的外国青年到蔡玉华门下拜师学练少林功夫。
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也正值少林派心意门掌门人何国俊110周年诞辰。
值此之际,我们可以告慰先父的是:少林武术,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