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8.12 KB
- 文档页数:2
鳝救婢原文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
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亦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翻译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经营鳝鱼面。
他每天要杀数千条鳝鱼。
有一位女仆人十分怜悯鳝鱼,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出一部分鳝鱼,把它们从后窗扔进河中,像这样做了许多年。
有一天,,面店被火焚烧,女佣仓皇逃出,被火所烧伤,困在了河岸边。
夜深时睡着了,等到醒来后感到伤口的疼痛减弱,连烧伤的部位也马上要痊愈了。
仔细看伤口,发现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上,但周围有鳝鱼的行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她放生的鳝鱼来救她了。
高怀中感慨这件事的奇怪,就从此停业了。
等她拆除灶台,发现灶台下面有洞,无数条活鳝鱼在洞中,就把它们全部放到河里。
注释(1)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悯:怜悯。
(3)比:等到。
(4)业:经营。
(5)婢:女仆。
(6)周:四周。
(7)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8)滨:河岸。
(9)向:从前。
(10)罢业:停止营业。
(11)是:这样。
(12)累:积累。
(13)累年:过了几年。
(14)纵:放走。
(15)始:才。
(16)困:疲倦。
(17)婢:侍女;此指女佣。
(18)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19)之:此指鳝。
选自《讱庵偶笔》文言知识说"诸".常用作代词.也可用作兼词,兼词是1个单音节虚词兼有2个词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是合音词.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代词兼介词。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代词兼语气助词。
文中的“诸”是“之于”的和音。
启示从婢的角度来说:好人有好报,应当乐于助人。
从鳝的角度来说:别人对你有恩,应寻找合适时机报恩。
二鹊救友古文原文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17),孵雏将出。
宋高僧传白话译文阅读《宋高僧传》是一部记载宋代高僧事迹的重要佛教典籍,这里我选取其中一段来进行白话译文。
原文(假设一段简单的):“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钱让之后,世为冠族。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之再来也。
’”译文:有个叫释道宣的和尚,他姓钱,是丹徒这个地方的人。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他是长城那儿的人。
他的先辈呢,是广陵太守钱让的后代,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家族。
他妈妈怀着他的时候,做梦梦见月亮进到自己怀里了,然后又梦到一个印度和尚对她说:“你怀着的这个孩子啊,就是梁朝僧祐律师转世再来的呢。
”出处:《宋高僧传》。
再比如说原文还有这样一段:“及年十有五,喟然叹曰:‘世间荣禄,难可常保。
’因往白曰:‘儿欲出家,幸听所愿。
’父知其志不可夺,亦从其请。
”译文:等到他十五岁的时候,就长叹一声说:“这世上的荣华富贵啊,很难一直保住啊。
”于是就去跟家人说:“我想出家,希望能答应我这个愿望。
”他爸爸知道他这个志向是改变不了的,也就答应他的请求了。
《宋高僧传》里记载了很多高僧的奇闻轶事、修行历程等。
这些高僧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传奇色彩。
就像刚刚翻译的释道宣的故事,从他出生前的一些神奇梦境,到他少年时期就立志出家,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翻译这些故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佛教的专用词汇。
比如说“梵僧”,就是指印度的和尚。
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理解成“梵”这个复杂的概念相关的僧人,那就错了。
还有像“律师”在佛教里是一种对精通戒律的僧人的称呼,可不是我们现在打官司的律师的意思。
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地把这些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白话,这样大家才能轻松地了解这些高僧们的故事。
再看一段原文:“既落发,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善闲律藏。
”译文:他出家剃了头发之后呢,就隶属于日严道场了。
刚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对律藏(佛教的律部经典)很精通了。
在翻译《宋高僧传》的时候,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给身边的朋友听。
《宋书·王敬弘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王敬弘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王敬弘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王敬弘,琅玡临沂人也。
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
曾祖廙,晋骠骑将军。
祖胡之,司州刺史。
父茂之,晋陵太守。
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
性恬静,乐山水。
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
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
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
”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
妻在桓氏,弥年不迎。
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
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
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
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
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
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
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
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
关署文案,初不省读。
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
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付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上甚不悦。
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
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
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
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
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
追赠本官。
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
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高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上高其言。
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高祖嘉而许之。
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
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
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臣闻古之圣王,以德化民,以礼制邦。
故能修其德,广其仁,施其惠,安其民。
是以四海之内,莫不归心。
昔者尧舜之世,禅让相传,天下为公。
周公辅成王,修德立政,天下大治。
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此皆古圣先贤之明训也。
自汉兴以来,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至魏、蜀、吴三分天下,虽各称帝号,然民生凋敝,国力衰微。
及晋室南迁,中原板荡,江左之地,始得安宁。
宋祖创业,承前朝之弊,革故鼎新,励精图治。
于是,朝野上下,同心协力,国家渐入盛轨。
夫国家之盛,必由贤臣辅佐。
宋武皇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
即位之初,即广求贤才,选拔能臣。
如范晔、谢灵运、鲍照等,皆一时之俊彦,各展所长,辅佐宋室。
是以国家政治,日益清明,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宋孝武帝即位,好大喜功,不修德政,宠信奸佞。
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加以连年旱涝,饥荒四起,民不聊生。
于是,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国家危在旦夕。
时逢宋明帝即位,知病乱之源,急谋改革。
乃罢黜奸佞,亲近贤臣。
如王僧达、颜延之、萧道成等,皆一时之杰,各以其才,佐明帝治理国家。
明帝勤于政事,宽以待民,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然明帝崩后,内乱迭起。
萧道成、萧懿、萧衍等,各怀异志,争夺皇位。
先是,萧道成拥立宋顺帝,继而又废之,自立为帝。
然萧衍起兵讨之,遂灭萧道成,建立齐朝。
齐高帝萧道成,虽篡宋自立,然知天下为公,不敢轻举妄动。
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纳贤才。
如谢朓、王融等,皆一时之秀,各以其才,辅佐齐室。
是以国家政治,亦渐入盛轨。
然齐武帝萧赜,好大喜功,不修德政,宠信奸佞。
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加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于是,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国家危在旦夕。
时逢萧衍起兵,势如破竹。
先是,萧衍拥立宋恭帝,继而又废之,自立为帝。
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勤于政事,宽以待民,国家逐渐恢复元气。
然梁武帝晚年,宠信奸佞,朝政日非。
加以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于是,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国家危在旦夕。
《宋书·江智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江智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江智渊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夷弟子。
父僧安,太子中庶子。
智渊初为著作郎,江夏王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后军参军。
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
及为随王诞佐,在襄阳,诞待之甚厚。
时谘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
怀文每称之日:“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元嘉末,除尚书库部郎。
时高流官序,不为台郎,智渊门孤援寡,独有此选,意甚不说,固辞不肯拜。
竞陵王诞复征为骠骑参军,转主簿,随府转司空主簿、记室参军,领南濮阳太守,迁从事中郎。
诞将为逆,智渊悟其机,请假先反。
诞事发,即除中书侍郎。
智渊爱好文雅,词采清赡,世祖深相知待,恩礼冠朝。
上燕私甚数,多命群臣五三人游集,智渊常为其首。
同侣未及前,辄独蒙引进,智渊每以越众为惭,未尝有喜色。
每从游幸,与群僚相随,见传诏驰来,知当呼己,耸动愧恧,形于容貌,论者以此多之。
迁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
上每酣宴,辄诟辱群臣,并使自相嘲讦,以为欢笑。
智渊素方退,渐不会旨。
尝使以王僧朗嘲戏其子景文,智渊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戏。
”上怒日:“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
”智渊伏席流涕,由此恩宠大衰。
出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加拜宁朔将军,行南徐州事。
初,上宠姬宣贵妃殷氏卒,使群臣议谥,智渊上议日“怀”。
上以不尽嘉号,甚衔之。
后车驾幸南山,乘马至殷氏墓,群臣皆骑从,上以马鞭指墓石柱谓智渊日:“此上不容有怀字!”智渊益惶惧。
大明七年,以忧卒,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江智渊传》)译文:江智渊,济阳考城人,湘州刺史江夷的侄子。
父亲僧安任太子中庶予。
江智渊始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的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的后军参军。
伯父江夷有非常好的名声,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美好的名声,父子都显贵发达。
《宋书·孔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孔觊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孔觊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
觊少骨鲠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为人使酒仗气,每醉辄弥日不醒,僚类之间,多所凌忽,尤不能曲意权幸,莫不畏而疾之。
不治产业,居常贫罄,有无丰约,未尝关怀。
为二府长史,典签谘事,不呼不敢前,不令去不敢去。
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醒时判决,未尝有壅。
众咸云:“孔公一月二十九日醉,胜他人二十九日醒也。
”世祖每欲引见,先遣人觇其醉醒。
性真素,不尚矫饰,遇得宝玩,服用不疑,而他物粗败,终不改易。
觊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
二弟请假东还,觊出渚迎之,辎重十余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
觊见之,伪喜,谓曰:“我比困乏,得此甚要。
”因命上置岸侧,既而正色谓道存等曰:“汝辈忝预士流,何至还东作贾客邪!”命左右取火烧之,烧尽乃去。
徙司徒左长史,道存代觊为后军长史、江夏内史。
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斗将百钱。
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
觊呼吏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
二郎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邪?可载米还彼。
”吏曰:“自古以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于此货之。
”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太宗即位,时上流反叛,上遣都水使者孔璪入东慰劳。
璪至,说觊曰:“废帝侈费,仓储耗尽,都下罄匮,资用已竭。
今南北并起,远近离叛,若拥五郡之锐,招动三吴,事无不克。
”觊然其言,遂发兵驰檄。
太宗遣建威将军沈怀明东讨。
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
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
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
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谓之曰:“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
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
”觊曰:“江东处分,莫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晏乃斩之东阁外。
临死求酒,曰:“此是平生所好。
”时年五十一。
译文: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
少年时代就正直有气节,把明辨是非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书·何尚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何尚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何尚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何尚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
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
祖恢,南康太守。
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①,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
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
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
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
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
”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
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
清道而动,帝王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
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
”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
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
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译文: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府淆城县人。
(他的)曾祖何准,品德高尚不应朝廷的征召,(没有出仕)。
(他的)祖父何恢,曾任南康太守。
(他的)父亲何叔度,为人恭顺谦谨有德行功业。
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王僧达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
兄锡,质讷乏风采。
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
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
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
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
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
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
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
”乃止。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服阕,为宣城太守。
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
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
”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
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
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
”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
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
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
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
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
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
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
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
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僧达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B.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C.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D.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禄的成语好的寓意:
1、进禄加官:意思是进升官位增加俸禄。
2、福禄未艾:还可以继续高升,享有荣华富贵。
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古人有言,知将不为福将。
臣观参知政事王钦若,福禄未艾,宜可为守。
”
3、衣禄食禄:指吃穿的福分。
4、福禄双全:既有福气,又有做官拿俸禄的运气。
出自元·贾仲名《对玉梳》第四折:“俺如今福禄双全,稳拍拍的绿窗下做针线。
”
5、厚禄重荣: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出自《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
6、福禄长久:旧指世代高官富贵。
用祝贺之辞。
出自《诗经*小雅*鸳鸯》:“君子万年,福禄宜子。
”。
《宋书·萧惠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萧惠开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萧惠开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子也。
初名慧开,后改慧为惠。
少有风气,涉猎文史,家虽贵戚,而居服简素。
惠开意趣与人多不同,比肩或三年不共语。
孝建元年,自太子中庶子转黄门侍郎,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
偃任遇甚隆,惠开不为之屈,偃怒,使门下推弹之。
惠开乃上表解职。
时偃宠方隆,由此忤旨,别敕有司以属疾多,免惠开官。
思话素恭谨,操行与惠开不同,常以其峻异,每加嫌责。
及见惠开自解表,自叹曰:“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
”杖之二百。
寻重除中庶子。
初,惠开府录事参军到希微负蜀人债将百万,为责主所制,未得俱还。
惠开与希微共事不厚,以为随其同上,不能携接得还,意耻之。
厩中凡有马六十匹,悉以乞希微偿责,其意趣不常皆如是。
先刘瑀为益州,张悦代之,瑀去任,凡所携将佐有不乐反者,必逼制将还。
语人曰:“随我上,岂可为张悦作西门客邪!”惠开自蜀还,资财二千余万,悉散施道路,一无所留。
五年,又除桂阳王休范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
其年,会稽太守蔡兴宗之郡,而惠开自京口请假还都,相逢于曲阿。
惠开先与兴宗名位略同,虑兴宗不能诣己,戒勒部下:“蔡会稽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惠开素严,自下莫敢违犯。
兴宗见惠开舟力甚盛,不知为谁,遣人历舫讯,惠开有舫十余,事力二三百人,皆低头直去,无一人答者。
复为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太守如故。
六年,除少府,加给事中。
惠开素刚,至是益不得志,寺内所住斋前,有向种花草甚美,惠开悉刬除,列种白杨树。
每谓人曰:“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
”发病欧血,吐如肝肺者甚多。
除巴陵王休若征西长史、宁朔将军、南郡太守,未拜。
七年,卒,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译文: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萧思话的儿子。
原名慧开,后来改慧为惠。
年轻时就有风度,阅读过文史方面的书籍,家庭虽是皇亲国戚,可居住及服饰简单朴素。
《宋书·颜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颜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颜竣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
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
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
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
二十八年,虏自彭城北归,复求互市,竣议曰:“愚以为与虏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
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
未尝拘制信义,用辍其谋。
”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职,不许。
世祖践阼,以为侍中,俄迁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先是,竣未有子,至是产男,上自为制名辟强,以比汉侍中张良之子。
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兴造,竣谏争恳切,无所回避,上意甚不说,多不见从。
竣自谓才足干时,恩旧莫比,当赞务居中,永执朝政,而所陈多不被纳,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时旨。
大明元年,以为东扬州刺史。
所求既许便忧惧无计至州又丁母艰不许去职听送丧还都恩待犹厚竣弥不自安。
每对亲故,颇怀怨愤,又数言朝事违谬,人主得失。
及王僧达被诛,谓为竣所谗构,临死陈竣前后忿怼,每恨言不见从。
僧达所言,颇有相符据。
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
竣频启谢罪,并乞性命,上愈怒。
及竟陵王诞为逆,因此陷之。
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为奏,奏成,诏曰:“竣孤负恩养,乃可至此。
于狱赐死,妻息宥之以远。
”史臣曰: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报,虽求颠陷,不可得也。
(节选自《宋书》有删略)[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刘骏。
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②即吉: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
译文: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是光禄大夫颜延之的长子。
颜竣起初担任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又出任孝武帝刘骏的抚军主簿,很是受到亲近礼遇,颜竣也尽心辅佐效力。
元嘉年间,太祖刘义隆不希望诸侯王各自建立朋党,准备召回颜竣来补缺尚书郎的职位。
吏部尚书江湛认为颜竣在府中已经有了职务,不宜更改,皇帝才停了下来。
《宋书·傅弘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傅弘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傅弘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傅弘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傅弘之,字仲度,北地泥阳人。
傅氏旧属灵州,汉末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寓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还属泥阳。
晋武帝太康三年,复立灵州县,傅氏悉属灵州。
弘之高祖晋司徒祗,后封灵州公,不欲封本县,故祗一门还复泥阳。
曾祖畅,秘书丞,没胡,生子洪,晋穆帝永和中,胡乱得还。
洪生韶,梁州刺史,散骑常侍。
韶生弘之。
少倜傥有大志,为本州主簿,举秀才,不行。
桓玄将篡,新野人庾仄起兵于南阳,袭雍州刺史冯该,该走。
弘之时在江陵,与仄兄子彬谋杀荆州刺史桓石康,以荆州刺史应仄。
彬从弟宏知其谋,以告石康,石康收彬杀之,系弘之于狱。
桓玄以弘之非造谋,又白衣无兵众,原不罪。
义旗建,辅国将军道规以为参军、宁远将军、魏兴太守。
卢循作乱,桓石绥自上洛甲口自号荆州刺史,征阳令王天恩自号梁州刺史,袭西城。
时韶为梁州,遣弘之讨石绥等,并斩之。
除太尉行参军。
从征司马休之,署后部贼曹,仍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
高祖北伐,弘之与扶风太守沈田子等七军自武关入,伪上洛太守脱奔走。
进据蓝田,招怀戎、晋。
晋人庞斌之、戴养、胡人康横等各率部落归化。
弘之素善骑乘,高祖至长安,弘之于姚泓驰道内,缓服戏马,或驰或骤,往反二十里中,甚有姿制。
羌胡聚观者数千人,并惊惋叹息。
初上马,以马鞭柄策,挽致两股内,及下马,柄孔犹存。
进为桂阳公义真雍州治中从事史,除西戎司马、宁朔将军。
略阳太守徐师高反叛,弘之讨平之。
高祖归后,佛佛伪太子赫连瑰率众三万袭长安,弘之又领步骑五千,于池阳大破之,杀伤甚众。
瑰又抄掠渭南,弘之又于寡妇人渡破瑰,获贼三百,掠七千余口。
又义真东归,佛佛倾国追蹑,于青泥大战,弘之身贯甲胄,气冠三军。
军败,陷没,佛佛逼令降,弘之不为屈。
恩荣并济成语以下是十个以“恩荣并济”为标题模式的成语:一、恩威并重1. 出处:《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2. 解释: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恩:恩惠,给予好处;威:以法自治或以武力威吓。
3. 近义词: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4. 反义词:是非不分。
5. 造句:咱老板管理员工那可是恩威并重啊。
你要是工作努力,奖金福利啥的少不了你的,这就是恩。
可要是犯了错,该罚也绝不含糊,这就是威。
哼,就像老父亲教育孩子似的,既要有慈爱,也要有严厉,不然怎么能管好呢?要是只知道给好处,员工不得翻天了?就像放羊没了牧羊犬,那还不乱套了?二、恩深义重1. 出处: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
”2. 解释: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3. 近义词:恩重如山、情深义重。
4. 反义词:薄情寡义。
5. 造句:我那朋友对我恩深义重啊。
我生病的时候,他忙前忙后,比我亲哥还亲呢。
这恩情,就像深深扎进土里的树根,牢牢地在我心里扎着。
我要是知恩不报,那我还是人吗?我得像守护宝藏一样珍惜这份情谊,要是把它弄丢了,我自己都会瞧不起自己。
三、恩同再造1.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再造之恩,不可妄属。
”2. 解释:使人再生的恩惠。
比喻恩情极大,像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3. 近义词:恩同父母、再造之恩。
4. 反义词:仇深似海。
4. 造句:医生把我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这恩同再造啊。
我感觉我就像一艘在暴风雨里快要沉没的船,医生就是那把我拉回港湾的灯塔。
我要是不感恩,那简直是没心没肺。
这恩情大得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才好,只能把这份感激默默地放在心里,像守护最珍贵的宝贝一样。
四、恩将仇报1.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2. 解释: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
指忘恩负义。
3. 近义词:以怨报德、忘恩负义。
《宋书·徐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徐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徐湛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徐湛之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徐湛之,字孝源,东海郯人。
湛之幼孤,为高祖所爱,常与江夏王义恭寝食不离于侧。
年数岁,与弟淳之共车行,牛奔车坏,左右驰来赴之。
湛之先令取弟,众咸叹其幼而有识。
及长,颇涉大义,善自位待。
事祖母及母,并以孝谨闻。
元嘉二年,除著作佐郎,员外散骑侍郎,并不就。
六年,东宫始建,起家补太子洗马。
转国子博士,迁奋威将军,南彭城、沛二郡太守,徙黄门侍郎。
后又为秘书监,加散骑常侍。
会稽公主①身居长嫡,为太祖所礼,家事大小,必咨而后行。
西征谢晦,使公主留止台内,总摄六宫。
忽有不得意,辄号哭,上甚惮之。
初,高祖微时,贫陋过甚,尝自往新洲伐荻,有纳布②衫袄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曰:“后世若有骄奢不节者,可以此衣示之。
”湛之为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所爱,与刘湛等颇相附协。
及刘湛得罪,事连湛之,太祖大怒,将致大辟。
湛之忧惧无计,以告公主。
公主即日入宫,既见太祖,因号哭下床,不复施臣妾之礼。
以锦囊盛高祖纳衣,掷地以示上曰:“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
今日有一顿饱食,便欲残害我子!”上亦号哭,湛之由此得全也。
迁中护军,未拜,又迁太子詹事,寻加侍中。
湛之善于尺牍,音辞流畅。
贵戚豪家,产业甚厚。
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之子,姿质端妍,衣服鲜丽。
每出入行游,途巷盈满,泥雨日,悉以后车载之。
太祖嫌其侈纵,每以为言。
二十二年,范晔等谋逆,湛之始与之同,后发其事,所陈多不尽,为晔等款辞③所连,乃诣廷尉归罪,上慰遣令还郡。
上每有疾,湛之辄入侍医药。
元嘉末,上遇事久议不决。
与湛之屏人共言论,或连日累夕。
每夜常使湛之自秉烛,绕壁检行,虑有窃听者。
劭入弑之旦,其夕,上与湛之屏人语,至晓犹未灭烛。
《宋书·宗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宗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宗悫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
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
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
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
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
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
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
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
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
”悫致饱而去。
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
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
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
”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
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
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
明年,复职。
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译文: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
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
兄锡,质讷乏风采。
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
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
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
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
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
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
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
”乃止。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服阕,为宣城太守。
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
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
”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
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
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
”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
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
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
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
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
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
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
《宋书王僧达传》原文及翻译
宋书
原文: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
兄锡,质讷乏风采。
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
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
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
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
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
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
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
”乃止。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服阕,为宣城太守。
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
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
”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
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
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
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
”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
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
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
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
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
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译文:
王僧达,琅邪郡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儿子。
他哥哥王锡朴实无华。
文帝听说僧达早熟,在德阳殿召见了他,问他的书法,读过的书和家庭等事。
王僧达回答得从容闲雅,文帝非常喜欢,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僧达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很善写文章,年纪不到二十被选为始兴王刘浚后军参军,再升太子舍人。
僧达和他哥哥王锡关系不好,对皇上说自己家庭非常贫困,要求当一郡太守。
文帝想让他当秦郡太守,吏部郎庾炳之说:王弘的儿子不宜当郡太守,王僧达也不能治理人民。
”这事便作罢了。
不久升任太子洗马,母亲去世离职了一段时间,他哥哥王锡从临海郡罢官回来,当地对旧太守的赠送以及俸禄共有一百多万钱。
王僧达一天夜晚叫奴婢们用车子装走,一点也没有剩下。
为母亲守孝三年结束,又当宣城太守,他喜欢游览和打猎,因为郡里没有什么事,僧达便任意驰骋,东游西逛,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接受百姓的诉讼多半在打猎的地方,有时与他不认识的老百姓相遇,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王僧达说:“很近,就在后面。
”元嘉二十八年(451) 年春,魏军侵略宋国,首都面临危险,王僧达请求回京
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任宣城太守。
不久,再转任义兴太守。
文帝三十年(453) ,刘邵杀了文帝,孝武帝回军讨伐,向各州各郡普遍下了檄
文,又下兵符命各郡发兵。
王僧达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他手下的一个谋士说:“当今刘邵杀文帝,罪恶滔天,古来没有第二件的,为太守您作考虑,可以选择部分忠诚的部下,谨慎选择水上陆地的途径,亲自回到南边。
”僧达于是从山间小路投身南方,在鹊头遇上孝武帝,孝武帝马上叫他当长史,加号征虏将军。
吴郡城西西台寺里面有很多很富的和尚,王僧达向他们索要财物没有满足需求,于是派主簿顾旷带手下门生、义徒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荆州和江州反叛时,孝武帝命王僧达在吴郡加置佐领兵,原本下令置兵一千人,
但王僧达却建立三十个小队,每队八十人。
又在吴郡建立自己的豪华住宅,多次使用当地公家壮丁。
因此事被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