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1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53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1)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2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1)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特点①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②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⑵内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结构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一些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⑴皇帝制度①开端: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②特点:皇权至上,大权独揽;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⑵三公九卿制⑶郡县制度⑷选官制度⑸法律:秦法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你了解吗?1什么叫历史?1、什么叫历史?2、什么叫历史学?3学习历史要有哪几种史观?3、学习历史要有哪几种史观?4、学习历史对我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历史学: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历史学: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也叫史学。
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用:提示: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提示: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
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
高中历史学哪些?怎样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怎样学?1、充分运用发散思维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3、学会从中国看世界,更重要的是从世界分析中国。
第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中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导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同作用的结果。
同作用的结果。
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洞察中外政治制度的演进变革探究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巨大差异演进变革,探究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巨大差异,思索未来发展应遵循的最佳政治模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第课初现雏形第1课西周确立形成第2课不断强化第3\4课秦朝汉唐宋达到顶峰第4课明清1第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主题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题: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问题::你能否说出中国古代朝代?*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朝代):夏商西周(本课所讲)→春秋和战国→国两晋南北朝秦汉(西汉和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北宋和南宋)夏金元→明清(1840年前)。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