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静夜思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6
李白月亮古诗最好的10首诗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哎呀,你想想,在那静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像不像一层霜呀?这不就是咱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嘛,李白咋就写得这么绝呢!2.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嘿,咱小时候不也这样嘛,不认识月亮就觉得它像个白玉盘,还像瑶台的镜子飞在天上呢,多有意思啊!3.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哇塞,李白这也太会玩了吧,举杯邀请月亮一起喝酒,加上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个人,这想象力简直了!4.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那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这画面多美呀,就好像在咱眼前一样!5.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你听听,长安城里一片月光,还有那万户人家的捣衣声,多有生活气息呀!6.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哇,那明月从天山升起,在苍茫的云海之间,这景象多壮观啊,就像电影大片一样!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哎呀呀,把愁心寄托给明月,让它随风去到朋友那里,这情感多真挚呀!8. 《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那月亮在水中就像飞下的天镜,云朵生成就像海上的楼阁,这比喻多形象啊!9. 《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现在只有那西江的月亮,曾经照过吴王宫里的人,这不是让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嘛!10.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哈哈,李白对着青天问月亮啥时候来的,太有意思了吧,咱平时咋就没想到呢!我觉得李白写月亮的诗真的是太绝了,每一首都那么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啊!。
李白的古诗大全小学生一、静夜思唐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朝: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释义: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三、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释义: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四、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五、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释义: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语文1~4年级李白写的诗一至四年级小学课本上李白的诗:共五首如下。
一年级上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年级上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夜思》赏析李白《夜思》赏析李白《夜思》赏析1《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夜思》赏析2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一起欣赏这首诗。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月夜思乡诗。
一个秋天的深夜,明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也照到了在外乡旅行的诗人身上。
诗人揉揉朦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白的浓霜。
再仔细看看,这分明又不是霜。
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
它让人感到清冷,也给人带来光明。
诗人不由得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天空像镜子一般明净,一轮皓月挂在当空。
哦!原来是月光呀!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显得分外明亮。
有缺也有圆,离乡的人啊,你时候才能与亲人团圆?月光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到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亲人是不是也看着这同一轮明月,着我呢?想着,想着,诗人又渐渐低下了头,他开始深深地怀念起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他的思想也和这月光一样,飞得很远,很远......创作背景:李白在今湖北省广水市寿山龙泉寺隐居三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的经典赏析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下面是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以及它们的经典赏析。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在他人熟睡之时,独处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明月既是夜晚景色的描绘,又是引发了思乡之情的媒介,通过诗人的情感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李白的长诗之一,其气势恢宏,豪情澎湃。
诗中诗人借饮酒为主线,咏史抒怀。
通过描述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生活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求,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才华。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的一首长诗。
诗中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通过描述黄鹤楼和长江的景色,表现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人借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深厚追忆之情。
四、《行路难》金谷园中花满蹊,水边行路已无泥。
自知行处最寻常,衣冠不整还内顾。
落叶堆积晚纷纷,独行脚下生莓苔。
十步乡闾十步戎,不得到处心鬼来。
《行路难》是李白的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行路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了对世俗人事的疲倦和厌恶。
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行路经历,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慨。
五、《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静夜思》。
文学《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古诗三首》(含答案)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古诗三首》的详细解析和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三首古诗。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以写景开头,描述了一个晴朗的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如同地上的霜一般冷冽。
接着,诗人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亮,感叹起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a. 《静夜思》的作者是谁?答:李白。
b. 描述了什么场景?答:床前明月光,地上仿佛覆盖着一层霜。
c. 诗人抬头望什么?低头又在想什么?答: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想着故乡。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写了壮美的景色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
诗中以登高望远的行为为切入点,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强烈渴望。
答案:a.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答:王之涣。
b. 描写了什么景色?答:白天山势尽头,黄河汇入大海。
c. 诗人有什么想法或感悟?答:欲穷尽千里目,还需再往更高层楼登上。
3.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以写景开头,描述了一个晴朗的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如同地上的霜一般冷冽。
接着,诗人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亮,感叹起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a. 《静夜思》的作者是谁?答:李白。
b. 描述了什么场景?答:床前明月光,地上仿佛覆盖着一层霜。
c. 诗人抬头望什么?低头又在想什么?答: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想着故乡。
通过对《古诗三首》的解析和答案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学习,能够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从而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bed, I suspect it i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view the bright moon, then lower it, missing my hometown.2.《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I wish to see farther, I must ascend a higher level of the tower.3.《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Translation:Sunlight shines on the incense burner, creating a purple smoke. From afar, I see the waterfall hanging over the front stream.The flowing water falls straight down for three thousand feet, as if the Milky Way is descending from the ninth heaven.4.《登飞来峰》 - 李白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Translation:Ascending the Feilai Peak, I see a thousand layers of pagodas. It is said that one can hear chicken crowing and see the sunrise.I am not afraid of floating clouds obscuring my view, as I am situated in the highest level.5.《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精选李白古诗加赏析【十首】1.精选李白古诗加赏析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李白《静夜思》鉴赏及译文参考《静夜思》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静夜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