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及其连结 人体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
- 格式:ppt
- 大小:10.83 MB
- 文档页数:40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学科联系密切,是医学院校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学习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妇产科学、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基础。
医学生只有正确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理解其生理过程和病理现象,才能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方法,逐渐成长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医师。
故本课程在医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事法律、法医学等本科专业。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组成,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教学总学时为130学时,理论课65学时,实验课65学时。
Ⅱ正文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标本、模型的观察、辨认等解剖学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熟悉轴、面及方位术语。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分科、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四)了解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骨学1总论(一)掌握骨的构造。
(二)熟悉骨的分类。
(三)了解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四)了解骨的发生、发育和可塑性。
第二节中轴骨(一)躯干骨1 掌握椎骨一般形态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 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与分部。
3 掌握第7颈椎、骶岬、骶角、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和肋弓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4 熟悉躯干骨的组成。
5 熟悉椎骨的数目。
6 了解肋的组成、肋骨一般形态,肋软骨及第1、11、 12肋的形态特征。
系统解剖学中的“二、颅骨”教案一、教材分析“颅骨”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颅骨与其他骨骼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内部容纳了脑组织,对人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颅骨的特点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难点:颅骨的结构与脑组织的关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等学科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颅骨的组成、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颅骨的结构和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颅骨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颅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颅骨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颅骨的结构和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颅骨。
引导学生思考颅骨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学习(40分钟)(1)讲授颅骨的组成及特点(10分钟)教师行为:讲授颅骨的组成及特点,包括脑颅和面颅两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4) ——颅骨“视频教学“重点提要(四)颅骨成人颅skull 由23块颅骨cranial bones 组成,另有6块听小骨(见前庭蜗器章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缝和软骨牢固连接。
颅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近卵圆形,形成颅腔,容纳和保护脑;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形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眶、鼻腔和口腔。
1. 脑颅骨bones of cranium 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和成对的顶骨及颞骨。
图4-1(1)额骨fron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分为额鳞、眶部和鼻部,构成颅盖和颅底前部。
额鳞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眶部为后伸的水平薄骨板,构成眶上壁。
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
图4-2图4-3(2)筛骨ethmoid bone 1块,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
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
筛板呈水平位,构成鼻腔的顶,其前份正中上突的骨嵴为鸡冠。
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构成鼻中隔的上部。
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由许多蜂窝状小房构成,称筛窦(筛小房)。
迷路内侧壁有上、下两个向下卷曲的骨板,即上鼻甲和中鼻甲。
图4-4(3)蝶骨sphenoidbone 1块,形似蝴蝶,位于颅底中央,其中部为蝶骨体,内有含气腔,称蝶窦。
图4-5(4)枕骨occiptalbone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呈勺状。
前下部有枕骨大孔,空下方两侧由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图4-6图4-7(5)顶骨parietalbone 2块,外隆内凹,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与枕骨之间。
(6)颞骨temporalbone 2块,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
它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呈椎体形,嵌于蝶骨和枕骨之间,称颞骨岩部,其内有前庭蜗器。
图4-8图4-92. 面颅骨bones of facial cranium 共15块,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腭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部分章节)一、课程编号:11033适用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等专业。
课程类别:主干课程总学时数:126学时(其中含实验90 学时)学分数:7二、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研究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讲授: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机能意义,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征。
2、实验:系统解剖学是以实验为主,分组在实验室结合活体、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录像等反复实践,加深“三基”内容的训练。
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正确认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位置与结构,能正确运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和结构、动脉和神经分布及静脉和淋巴汇流。
为适用五年制本科教学的需要,我们制定了本大纲,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级,各系统中的掌握内容为面授内容,了解内容为自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要点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任务和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观点。
三、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四、了解人体器官、系统的概念。
五、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目的要求]一、掌握骨(bone)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方式及骺软骨的骨化。
二、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功能、椎骨(vertebrae)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胸骨角(sternal angle)的特征和意义、躯干骨的骨性标志。
三、掌握颅(skull)的组成和功能、脑颅(cerebral cranium)诸骨的位置和分部。
实验名称:系统解剖学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解剖实验,加深对系统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学习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解剖结构。
3. 培养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内容:一、皮肤与浅筋膜1. 观察皮肤的颜色、厚度、弹性等特征。
2. 识别皮肤的主要层次: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3. 观察浅筋膜的结构和分布。
二、头颈部解剖1. 观察颅骨的形态和结构。
2. 识别颅骨的主要骨缝、孔和管。
3. 解剖颈部肌肉,观察其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三、胸部解剖1. 观察胸壁的组成和结构。
2. 识别胸膜、肺、心脏、大血管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3. 解剖胸壁肌肉,观察其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四、腹部解剖1. 观察腹壁的组成和结构。
2. 识别腹膜、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3. 解剖腹壁肌肉,观察其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五、盆部解剖1. 观察骨盆的形态和结构。
2. 识别盆壁、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3. 解剖盆壁肌肉,观察其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六、四肢解剖1. 观察四肢骨的形态和结构。
2. 识别四肢肌肉的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3. 解剖四肢肌肉,观察其起止点、层次和分布。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皮肤与浅筋膜通过观察,皮肤具有丰富的弹性、色素沉着和毛发等特征。
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乳头层富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网状层富含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浅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层筋膜,浅筋膜富含脂肪组织,深层筋膜富含结缔组织。
二、头颈部解剖颅骨由23块骨组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识别颅骨的主要骨缝、孔和管。
颈部肌肉分为浅层肌肉和深层肌肉,浅层肌肉包括颈阔肌、颈前肌群、颈后肌群等,深层肌肉包括颈深肌群、舌骨肌群等。
三、胸部解剖胸壁由胸骨、肋骨和胸椎组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识别胸膜、肺、心脏、大血管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胸部肌肉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
四、腹部解剖腹壁由腹壁肌肉、腹膜和腹壁脂肪组成,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识别腹膜、胃、肠、肝、胆、胰等器官的位置和形态。
---------------------------------------------------------------最新资料推荐------------------------------------------------------人系统解剖学图谱人系统解剖学图谱绪论运动系统骨学总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下肢骨关节学总论躯干骨连结颅骨的连接上肢骨的连接下肢骨的连接肌学总论躯干肌头肌上肢肌下肢肌内脏内脏总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会阴腹膜脉管系统心血管总论心脏动脉静脉淋巴系统内分泌腺系统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位听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总论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端脑传导路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血管脑室绪论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变异:超出正常变动范围;异常:超出变异范围(胚胎发生时的改变,机能的改变。
) ,有的称畸形。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又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1/ 3系统解剖学:按机能划分,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构造(六个系统: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
研究对象:器官(形态不一,位置不同,构造相近) ;重点观察:位置、形态和构造。
器官的位置:大体定位、对比关系(起点、止点) 、周围毗邻。
器官的形态:大体形态、局部划分、表面结构。
器官的构造:实质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层描述。
骨:主要观察形态。
(长骨分一体和端及其表面结构,扁骨分面、缘、角及表面结构,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结构,不规则骨分体突及其表面结构。
) 关节:主要观察组成及运动方式。
肌肉:主要观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内脏器官:---------------------------------------------------------------最新资料推荐------------------------------------------------------ 主要观察形态,血管:主要观察起止及分支。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10生科B班实验课程名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教师及职称陈穗文(讲师)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填报时间月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篇二: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实验报告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本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本模型,使学生掌握掌握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巩固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求学生:1.重视实验课,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并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
2.实验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
如:(1)椎骨的形态特征?(2)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3)椎间盘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4)脊柱的侧面的四个生理弯曲及意义。
3.实验后,认真整理实验物品,如有损坏及时交给实验老师。
班级:组别:日期: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室守则1.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到达实验室。
实验时因故外出或早退应向教师请假。
2.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保持实验室安静,讲话要低声,不要影响其他人实验。
4.实验时严格遵守代教教师及课代表的指示。
实验内容任务一观察躯干骨及其连结一、实验指导(一)实验目的1.能在骨标本上说出躯干骨的组成,胸廓的组成。
2.能在骨标本上辨认椎骨、胸骨的形态结构。
3.能指出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二)实验器材分离躯干骨标本完整脊柱和胸廓标本(三)实验步骤1.分组取标本学生需提前分组,每组成员需按照课代表及组长的分配确定座位,未经代教教师允许不得擅自更换桌位。
各组组长到课代表处领取骨标本,分发给每位组员作好记录以便回收。
2.保持安静,听代教教师讲解椎骨的一般结构和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脊柱和胸廓结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最后教师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