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1.15 KB
- 文档页数:1
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周正龙;汪静【摘要】脂肪肝是指因某种或多种病因导致肝脏动态平衡失衡和脂质代谢紊乱,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主要包括了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学将脂肪肝称为“肝癖”,现将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4页(P140-143)【关键词】脂肪肝;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肝癖【作者】周正龙;汪静【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在传统医学中,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其命名也各不相同,如《古今医鉴》:“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立度,冷热失调……皆能为痛。
”《诸病源候论·积聚候》中云“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疟,连岁月不已”。
目前有的医家认为脂肪肝可归为“胁痛”“积证”“积聚”等范畴[2-3]。
另有认为脂肪肝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肥气”“痰浊”“肝积”证相似[4]。
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说:“肝之积,曰肥气。
”并且《难经·五十六难》中提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脂肪肝的中医命名各不相同,通过查阅文献,目前在用的病名主要集中在“胁痛”“癥瘕”“积聚”“痰浊”“肥气”中,“积聚”“癥瘕”“肥气”在现代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又相对最多,是目前最常见的中医病名[5],但在《中医诊断学杂志》中,将脂肪肝的中医病名命名为“肝癖(痞)”[6]。
由此可见,“肝癖(痞)”虽作为国家标准病名,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故脂肪肝的中医病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多责之于起居无常、情志失调,或嗜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少劳安逸,或饮酒过度,或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结于肝所致,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为主。
常占杰教授应用“健脾泄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刘亚珠;席奇;宋粉莉;宋春荣;李京涛;李日向【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39)004【总页数】3页(P55-57)【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健脾泄痰法;常占杰;经验总结【作者】刘亚珠;席奇;宋粉莉;宋春荣;李京涛;李日向【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712000 咸阳市秦都区渭阳西路副2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年龄分布日趋年轻化。
脂肪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约有1.5%~8%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
结合其证候特征,中医将其归属于“胁痛”“积聚”“湿阻”“痞满”“肝着”等范畴。
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因肝肾亏耗,过食肥甘厚味或久病体虚,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湿邪、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淤积于肝所致[2]。
常占杰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擅长诊治肝胆系统疾病,师古而不泥古,学验俱丰。
本文介绍常占杰教授运用“健脾泄痰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常占杰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多由于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或由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所致,以正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主要是由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尤以脾脏功能失常最著,致使气血不归正化,津液输布异常,而产生瘀、痰、湿、郁,并且相互夹杂为患,它们反过来又可加重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互为因果。
关键词脂肪肝健脾柔肝清胃汤临床观察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自拟健脾柔肝清胃汤治疗脂肪肝48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2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9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
均根据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1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草案)》确诊。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3.1±2.0岁;病程6~48个月,平均18.04±6.5个月;轻中度脂肪肝36例,重度12例。
对照组4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29~64岁,平均42.06±1.8岁;病程6~45个月,平均19.2±5.5个月;轻中度脂肪肝31例,重度11例。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中药健脾柔肝清胃汤,方药组成:生黄芪、党参、白芍、白术各15g,升麻、柴胡、当归、泽泻各10g,黄连、甘草各6g。
随症加减:湿热蕴结肝胆者选加茵陈20g,虎杖15g,栀子、川楝子各10g;痰浊壅盛者选加茯苓15g,半夏、枳壳各10g,陈皮6g,鲜竹沥30g;气滞血瘀者选加青皮、元胡、枳壳、郁金、赤芍、山楂各10g,丹参20g;肝肾亏虚者选加山药15g,杞子、菟丝子、首乌各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护肝片,每次4片,每天3次;京必舒新片,每次1片,每晚顿服。
两组均严格控制饮食,以低脂、低糖饮食及新鲜果蔬为主,予以适量蛋白质,症状严重者建议休息治疗。
治疗半年后统计疗效。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TC、TG下降>20%,B超提示脂肪肝较前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ACT、AST部分或明显恢复,TC、TG下降<20%,B超仍提示脂肪肝;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肝功能、血脂、B超复查均无明显改善。
名老中医内科名方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一、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8220;温肝汤&8221;,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关幼波拟方黄芪30克,附片、白术、香附、杏仁、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白芍、当归、茵陈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肝炎恢复期、消化机能未恢复者,可用&8220;健脾舒肝汤&8221;:党参、山药、炒苡米、陈皮、白芍各12克,当归、柴胡、郁金各10克,草蔻6克;水煎服,每日1剂;二、治单纯性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8220;金茵茶&8221;,西安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刘茂甫拟方茵陈、金钱草等份,取适量以沸水冲泡当茶频饮;长期饮用,症状缓解后再服用2周;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可用&8220;金钱开郁汤&8221;浙江省中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魏长春拟方:金钱草30克,柴胡、枳实、白芍、郁金、乌贼骨、浙贝母各9克,炙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三、治慢性胃炎&8220;健运麦谷芽汤&8221;,福建中医学院教授赵棻拟方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以水浸泡1小时后煎沸5分钟即饮用,每日1剂;慢性委琐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可用&8220;滋胃饮&8221;南京中医学院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周仲瑛拟方: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每日1剂,水煎服;四、治感冒&8220;特效感冒宁&8221;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主任医师宋健民拟方苏叶、薄荷、藿香、防风、荆芥、苍术、黄芪各10克,双花1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2次,2次药液混合分3次温服;一般3剂即愈;因体弱或慢性鼻炎、气管炎而感冒缠绵不愈者,可用&8220;健身固表汤&8221;河南中医学院教授赵清理拟方:黄芪、百合各20克,白术、防风各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2~3剂即可;五.清肺八味汤治疗痰热咳嗽浙江省名中医潘智敏主任医师在杨继荪教授总结出的有效方剂清肺八味汤组成:鱼腥草30g,黄芩30g,野荞麦根30g,桔梗9g,前胡9g, 浙贝母15g,杏仁9g,姜半夏12g;加减:如外感发热、咽痛者,加薄荷、苏叶、牛蒡子、板兰根以疏风解表、清热利咽;痰黄、舌红脉数、热象重者,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桑白皮,以加强清涤肺热之力;舌红少津者,加鲜芦根、鲜石斛以清热化津;苔白腻、头身重、湿困者,加霍香、佩兰以芳香化湿;伴胸脘胀闷者,加栝楼、郁金、枳壳、厚朴、莱菔子以宽中活血,祛痰下气;对痰哮气喘者,则加麻黄、射干、地龙以平喘解痉;而对久咳气逆、痰色始终呈白色者,加苏子、紫菀、款冬,凉温并下,用以消痰下气,定喘止咳;伴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生大黄、炒枳壳、川厚朴;功效:清肺泄热,化痰解毒;用法用量:上药温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沸后以文火再煎15分钟,取液200ml,饭后服,每天1剂煎3次,连服5日为1疗程;多为1至2个疗程即可,必要时可连服3个疗程;典型病例彭&215;&215;,女,56岁;初诊时间:2005年12月20日;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加重伴发热4天;病史: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每于入冬或气候变化时易诱发或加重;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史;诊查示:咳嗽气急,痰多白粘难咳,咳剧时左侧胸痛,神疲纳呆,口干不欲饮,下肢轻度浮肿,舌质边红紫,苔黄燥,舌下瘀筋明显,脉弦而数;听诊示:两肺呼吸音较低,左下肺可及湿性罗音;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示:肺气肿伴左下肺炎性改变;肺功能试验示2005年10月:轻、中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心电图示2005年10月:低电压,电轴顺时针向转位,肺型P波;中医诊断:肺胀、咳嗽痰热壅肺;西医诊断: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感染;②肺心病;治则:清肺泄热,化痰解毒,佐以活血化瘀;处方:鱼腥草30g,炒黄芩30g,野荞麦根30g,银花30g,浙贝母12g,紫丹参30g,车前草30g,竹沥半夏12g,炙桑白皮12g,桔梗12g,炒枇杷叶包12g,桃仁泥9g,杏仁9g,炒陈皮9g,鲜芦根30g,共5剂;1个疗程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气急缓解,痰少易咯;左下肺仍可及少许湿性罗音;X线示左下肺炎性明显吸收;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脂肪肝是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脂肪肝患者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为营养过剩之肥胖、酗酒,其他原因还有肝炎、药害、营养结构不合理等;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等;中医学无&8220;脂肪肝&8221;这一病名,但在历代文献中有类似病症的描述,如&8220;胁痛&8221;、&8220;腹胀&8221;、&8220;肝痞&8221;、&8220;积聚&8221;等,如难经五十六难曰:&8220;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8221;&8220;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8221;一般认为它属于&8220;痰证&8221;,因为痰症泛指痰涎停留在体内的一系列疾病,大多是由于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吸收排泄发生障碍导致;另一种观点认为它属于&8220;瘀证&8221;,因为代谢障碍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可以视作瘀症;从这两种观点来看,脂肪肝既属于痰证,又属于瘀证,因此在治疗上要兼顾;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着名老中医张云鹏主任医师经验降脂理肝方辨证加减治疗脂肪肝,取得良好效果;降脂理肝方组成药物剂量:泽泻10g,决明子30g,丹参10~15g,郁金10g,海藻15~30g,荷叶6~10g;功效:化痰活血,疏肝和络;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连续用药3个月为1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辨证加减:胁痛加延胡索;腹胀加八月札;胃纳差加生山楂;大便不畅加瓜蒌仁;痰湿重加莱服子、米仁;热毒重、舌质红加垂盆草、平地木、六月雪;舌尖红加连翘或山栀;临床观察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文献1,2制定如下标准;B超检查:①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回声衰减;②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③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CT检查:肝的密度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的密度;肝/脾CT值<0.185;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患者B超和CT检查任何一项符合上述标准即诊断为脂肪肝;一般资料:门诊病例30例,均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4岁;治疗方法:全部病例运用降脂理肝法;疗效标准:根据常见病的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B超复查,肝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B超复查有显着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B 超复查无改善,临床症状无好转者;治疗结果:痊愈12例,占40.0%;有效16例,占5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病案举例:病例1潘&215;&215;,男,47岁,2003年10月24日初诊;神疲乏力半年;刻下:神疲乏力,大便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细;B超检查:脂肪肝;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阴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甘油三酯TG:2.16mmol/L正常值:<1.6mmol/L,谷丙转氨酶:46U/L正常值:<50U/L;中医诊断为肝痞,证属痰瘀互阻,肝络不和,治以化痰活血,疏肝和络;予降脂理肝方辨证加减:泽泻10g,决明子30g,丹参15g,郁金10g,荷叶10g,佩兰15g,陈皮10g,海藻30g,生山楂3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加减治疗1年,B超检查示:肝脏未见异常;甘油三脂恢复正常;病例2李&215;&215;,男,41岁,2003年10月9日初诊;乏力1月;刻下:乏力,形体偏胖,大便日行2~3次,舌质红,苔薄白,后半薄腻,脉细弦;B超示:脂肪肝;谷丙转氨酶:67U/L正常值:<50U/L,谷草转氨酶:54U/L 正常值:<40U/L,甘油三酯:7.4mmol/L<正常值:1.6mmol/L,乙肝二对半阴性;中医诊断为肝痞,证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治以化痰活血,清热解毒;予降脂理肝方加减:泽泻10g,决明子30g,丹参15g,郁金15g,荷叶10g,虎杖30g,生山楂30g,垂盆草30g,平地木30g,六月雪30g,紫花地丁30g,败酱草30g,莱菔子30g,海藻30g,莪术15g,银花30g,连翘30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加减治疗1年,B超检查示:肝脏未见异常;甘油三脂、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疏肝健脾方治疗胃脘痛(肝郁脾虚型)的临床价值
陆小娟;谢芳芳;汤玉楠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年(卷),期】2022(35)3
【摘要】目的:明确疏肝健脾方治疗胃脘痛(肝郁脾虚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抽签法将90例胃脘痛(肝郁脾虚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以西医手段治疗为对照组,疏肝健脾方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重度分级患者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胃黏膜改善率和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显著提升,各指标组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治疗胃脘痛(肝郁脾虚型)时使用疏肝健脾方,可以改善患者症状,疗效明显、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3页(P175-177)
【作者】陆小娟;谢芳芳;汤玉楠
【作者单位】沙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1
【相关文献】
1.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2.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3.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4.
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临床研究5.疏肝健脾养心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概况(一)酒精性肝病(ALD)是指因长期、大量饮用各种含乙醇的饮料所致的肝脏损害性病变。
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变这三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
中医学虽无酒精性肝病之称,但根据其病因、病理及临床特征,可将其归属于“酒癖”、“酒疸”、“积聚”、“胁痛”等病证之中。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酗酒带来的肝脏损害可能更为普遍,据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约占饮酒者的20%,故开展酒精性肝病的防治研究十分必要。
兹将近5年来有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田德禄〔1〕将本病分为三期:初期:饮酒太过,伤及脾胃,连及肝胆,受纳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致气滞、痰浊、血瘀病理产物形成而成胁痛、胃痞之症。
中期:病程迁延,或失治误治,湿热浊毒之邪留滞中焦,蕴而不化,聚而为痰,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而致气滞、痰浊、血瘀相互搏结,形成痞块,停于胁下。
后期:纵酒不止,肝脾损伤日久,病及于肾。
脾伤则痰湿蕴结,肝伤则气滞血瘀,肾伤则水湿内停,合而致气血水停聚腹中,而成腹大臌隆之酒鼓。
高志扬等〔2〕认为本病因饮酒不节,酿生湿浊热等,蕴结肝脏。
肝脏受累,或失疏泄,则经脉不利,肝气郁结;湿浊热等不得疏导,与气滞相结,常之成湿浊、瘀血留滞于肝绿,使肝的功能失常且表现出肝病症状。
阮玉东〔3〕认为本病缘由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中焦湿热,肝胆气滞,久病及血;而血瘀又可致气滞、温热内生,往复循环,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湿热、气滞、血瘀贯串于其病种个阶段。
2辩证论治2.1张九香〔4〕将酒精性肝病分为5型论治:2.1.1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兼活血化瘀。
方用逍遥散加减。
2.1.2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1.3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2.1.4肝肾阴虚型:治以养阴虚型;治以养阴柔肝。
方用一贯煎加减。
2.1.5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通信作者]刘媛,女,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E mail:liuy1015@126.com。
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20.06.002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张新宇 综述 刘 媛△ 审校(济宁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济宁272067) 摘 要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脂肪含量的增加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由此引起的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AFLD)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MAFLD并非是一种良性和静止的病变,会逐渐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纤维化及可能发展成为肝癌。
现代医学对MAFLD的防治并无特效疗法,而中医中药防治MAFLD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人们对于MAFLD采用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的问题上争论不止。
本文就近几年西医、中医对MAFLD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20)12 385 04Advancesinthetreatmentof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by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ZHANGXinyu,LIUYuan△(College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JiningMedicalUniversity,Jining272067,China)Abstract:Metabolic 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MAFLD)asanewconceptproposedbythe2020inter nationalconsensushasaffectednearlyaquarteroftheglobalpopulation.Aspeople'slivingstandardsim prove,theincidenceofMAFLD,causedbytheincreaseofdietaryfatcontentandobesity,hyperlipidemiaanddiabeteswhicharecausedbyunhealthylifestyle,areontherise.MAFLDisnotabenignandquiescentlesionthatgraduallydevelopsintoinflammatorycellinfiltration,necrosis,fibrosis,andpossiblylivercancer.Asare sult,MAFLDpreventionandtreatmentresearchhasalsobecomethefocusofmedicalresearch.Thereisnospecialtreatment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MAFLDinmodernmedicine,andsomeprogresshasbeenmadein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MAFL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tpresent,therearemoreandmoredebatesabouttheMAFLDof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 ment.ThispaperreviewedtheanalysisofClinicaltreatmentofMAFLDbywesternm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recentyears.Keywords: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Westernm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 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fat tyliverdisease,MAFLD)曾用名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1]。
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03T11:15:32.7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作者:沈洪雷詹莉王哲
[导读]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 753200)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缓急、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集疏肝健脾、祛瘀化痰为一体,可谓标本兼治。
沈洪雷詹莉王哲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 753200)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疏肝健脾降脂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中医康复科的住院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中辩证属肝郁脾虚型,给予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的40例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经口服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其中治愈患者27例,占67.5%,显效的患者9例,占22.5%,有效的患者3例,占7.5%,无效的患者1例,占2.5%,总有效率是97.5%。
结论: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优势,可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脂血症。
【关键词】疏肝健脾消脂汤;原发性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119-01
高血脂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2005-2010年,我国血脂异常水平增近1倍,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人数超过1.6亿。
而现有研究证实,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硬化可造成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及周围血管病变,长期将血脂控制在合适的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是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当务之急;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贝特类和他汀类西药,短期调脂效果较好,但存在部分患者对于不良反应难以耐受及停药后血脂容易再次升高、疗效难以持久的问题,近年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我们对我院中医康复科住院40例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给予疏肝健脾消脂汤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患者中经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中辩证属肝郁脾虚型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6至68岁,平均41岁,所有患者符合原发性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并经辩证属肝郁脾虚型。
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4]制定。
满足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总胆固醇(TC) ≥6.22mmol/L、甘油三酯(TG)≥2.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4mmol/L。
1.2.2中医辩证诊断标准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或有心前区疼痛、心烦不安、倦怠乏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或舌暗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腻或薄白,脉弦涩、弦滑或沉弦。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疏肝健脾消脂汤:薏苡仁30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0g、柴胡10g、白芍10g、山楂30g,丹参20g、甘草3g,一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8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实验室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总胆固醇(TC)下降≥20%,甘油三酯(TG)下降≥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2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26mmol/L。
有效:总胆固醇(TC)下降≥10%但<20%,甘油三酯(TG)下降≥20%但<4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10%但<2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0.104mmol/l但<0.26mmol/L;无效: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在本组40例肝郁脾虚型高脂血症患者中治愈患者27 例,占67.5%,显效的患者9例,占22.5%,有效的患者3例,占7.5%,无效的患者1例,占2.5%,总有效率是97.5%。
3.讨论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病名,祖国医学一般将其归为“痰浊”“血瘀”等范畴,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识到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本脏虚,标实是有痰浊淤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促进,以及肝主疏泄与脾统血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在人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及水液代谢发挥重要作用。
一旦肝气郁结就很可能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不化为气血反成湿浊积于体内,久之成“痰浊”,或影响气血运行成“血瘀”,或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故采用疏肝健脾、化瘀祛痰的方法治疗;方中薏苡仁健脾利湿化浊为君,党参健脾益气,白术燥湿健脾、茯苓渗湿益脾、山楂消脂且增加健脾燥湿之功共为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缓急、丹参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全方集疏肝健脾、祛瘀化痰为一体,可谓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赵珺瑜,李红.1198名健康体检者血脂异常状况及血脂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5)5.
[2]吴庆生,金少华,刘志荣等.安徽省成年人群血脂异常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5,21(2).
[3]何存弘,夏仕军.浙江省岱山县海岛渔农村成年居民血脂异常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2).
[4]李风雷,郭海英,耿元卿,孙敏珏.山楂菖蒲饮治疗高脂血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31(4).
[5]吴波,刘志诚,徐斌.针刺加叩刺治疗肥胖并发高脂血症肝郁脾虚型女性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