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06.50 KB
- 文档页数:29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2024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汇总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展示:1. 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
)3.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 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
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
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4. 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
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标题类题型答题思路小结:A.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题型展示: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
2. 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 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4.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1. 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几)段内容,概括一些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二、表现手法:1衬托2象征3渲染烘托4以小见大5借景抒情6寓情于景7托物言志8寓理于事9明暗对比10景情对比1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4以动写静(以静写动)15以静写动(以动衬静)16以乐写哀(以哀写乐)17对比映衬(正衬、反衬)18烘托渲染19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20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21白描工笔(正面描写)2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3联想想象(虚实相生)24以小见大(小中见大)25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6点面结合(既有点又有面)2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8伏笔照应(埋伏笔,照应前文内容)铺垫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30设置悬念与埋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到后面有明确的结果,后者不一定。
悬念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叶圣陶《稻草人》“一条鲫鱼躺在桶里,留心看着稻草人。
”是悬念。
埋伏笔的结果在后面一定要点明。
如:曹雪芹《红楼梦》“宝钗扑蝶”是伏笔。
伏笔与照应的区别在于伏笔是预先埋下,照应则是事后点明。
如:“宝钗扑蝶”是伏笔,到了后面的“宝钗看到林黛玉身上佩戴的饰品和自己在佩戴上有所不同,觉得有重复之嫌。
”是照应。
31明暗对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前后判若两人,其中前后的对比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孔乙己》中先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又侧面描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孔乙己》中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侧面烘托掌柜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变色龙》中正面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趋炎附势,侧面烘托看热闹的人们对警官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总结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现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6个常考题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现代文阅读常识1、抓关键语句快速整体把握文本①标题用语:明确对象,暗示或揭示中心②概括语句:概括提要,纲举目张③过渡词句(段):理清思路层次④主旨句:直接揭示中心⑤抒情议论句:把握情感意图⑥比较对比句:归纳主题⑦悬念句:设置矛盾,提出问题,追根溯源2、文章构件一般作用(1)题目:①写作对象;②文章体裁;③其他重要内容(2)开头: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出下文;④:烘托渲染(3)主体部分:①过渡段:承上启下作用;②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弓I出下文;表明观点态度(4)结尾:①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②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3、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第一人称:身临其境,真实,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起到拟人化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客观旁述口吻,可使文章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4、其他①表达方式:叙述顺序,描写方法,抒情类型②表现手法:悬念,铺垫,伏笔,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象,联想……③布局谋篇:线索选择,顺序选用,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详略剪裁④语言辞格: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生动形象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语气类:设问、反问——增强语气小说阅读知识点及题型1、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体裁。
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描写:①正面描写: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反映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肖像,动作,神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心理: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②侧面描写: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侧面衬托突出人物。
)3、小说的特点:①完整的故事情节;②鲜明的人物形象;③典型的环境;④深刻的主题;⑤精巧的构思。
4、题型:情节类,人物类,环境类,主题类,语言类,技巧类,作用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现代文知识包含哪些内容现代文知识包含的内容现代文知识是指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文学艺术形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它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交流、表达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介绍现代文知识的具体内容。
一、语言文字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汉字的基本构造、发展演变、书写规范等;汉字的拼音、注音、简化等;词语的形成规律和使用方法等。
2.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够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包括文字的组织结构、语法规则、修辞技巧等,以及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4. 语言文字的变化与发展:了解语言文字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包括新词新义的产生、外来词的引入、网络语言的形成等。
二、文学艺术方面:1. 文学常识: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等,包括古代诗词、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能够正确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包括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
3. 文学创作与写作技巧: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能够运用创作技巧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写作方法。
三、思想观念方面:1. 现代价值观念:了解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包括个人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现代人的核心价值观。
2. 思想流派与思潮:了解现代思想流派和思潮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存在主义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
3.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等方面。
总结起来,现代文知识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字,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趋势。
现代文阅读我不是一条鱼原文一、基础知识1. 字词积累- 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标注拼音并解释含义。
例如,如果文中有“涟漪”这个词,就标注为“lián yī,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
- 关注一些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如文中可能出现“快乐”与“愉快”(近义词),“大”与“小”(反义词)等在语境中的运用。
2. 语句理解- 分析文中的长难句。
比如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像“在那片湛蓝的、看似平静却又充满神秘的水域里,隐藏着无数我未知的秘密,就像那层层叠叠的水草下面,也许正有一场小鱼之间的追逐游戏在悄悄进行。
”可以分析句子的成分,理解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二、内容分析1. 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比如文章是讲述一个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从认为自己不是一条鱼展开对自由、成长等主题的思考。
- 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对独特个性的追求等。
2. 情节结构- 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空间转换或者情感变化等标准进行划分。
例如,如果文章先写“我”在水边的观察,然后联想到自己不是鱼,接着阐述自己与鱼的不同之处,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划分段落。
-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是如何引出主题的,如以描写水中鱼的游动场景引出“我不是一条鱼”的话题;结尾是否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比如结尾强调“我要做独特的自己,像鱼在水中但又不同于鱼”这样的表述就有深化主题的效果。
三、情感与表达1. 人物情感- 如果文章中有明确的人物(如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从最初对鱼的羡慕(因为鱼的自由)到后来对自身独特性的自豪等情感转变。
2. 写作风格-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快、生动形象还是含蓄深沉等。
如果文中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描写,如“鱼摆动着它那灵动的尾巴,在水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就体现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