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_1运动与静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一节运动与静止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认识机械运动的概念。
2.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析,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参照物的定义,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选取的参照物。
3.通过参与实验,体会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哲学观点。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体会当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时,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5.知道机械运动可以按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6.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文学、生活、电影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物理学渗透在生活中,形成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探索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与参照物的选取。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1)观看视频:卡车广告。
引发学生对静止与运动学习的兴趣。
(2)看一看:通过蜗牛爬行与自行车运动员比赛的图片。
引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2.“知识点”教学●位置建立情景:在学校开放日,你的表弟想要到学校参观。
由于他是第一次来这所学校,所以他坐车到了某个车站后,给你发短信,希望你能够到车站接他一下。
他写道:“我到距离学校500 m左右的车站了。
”那么他可能在哪里呢?给出所在学校附近的地图,并标出周围的车站。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距离学校500 m左右的车站有很多。
所以,只知道距离难以确定一个明确的位置。
所以,你发短信问他:“你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他回道:“我在学校的西北方向。
”从而,学生确定他在地图左上方的车站。
教师总结,想要在平面上找到一个明确的位置,需要通过距离和方向两者共同确定。
●参照物与机械运动教师展示两张连续拍摄的照片,提出系列问题:(1)图中有几辆汽车?(2)哪些车运动了,哪些车是静止的?(3)你是如何判断出这几辆车运动了而那几辆车是静止的?(4)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判断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1)选定一个参考的物体——参照物。
3.1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性在相关领域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通过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坐在行驶的列车上,树木风驰电掣般向后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等运动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然后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必须选择参照物。
最后在学生学会利用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三、学情分析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现象,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要接触有关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展开物理学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高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 千米=_____ 厘米。
(答:2×104 厘米)500 微米=_____ 米。
(答0.000 5 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章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第40页图3-4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运动与静止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5.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一把抓过来,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什么情况下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飞行着的子弹?推进新课1.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择一个标准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课件)(1)观看多媒体动画:①以树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②以人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
提出问题:如何判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发生变化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是静止的。
(2)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选择参照物吗?选择参照物的方法:①对于这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它的参照物。
②我们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就假设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③选择参照物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但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总结归纳①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的分类提出问题: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运动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1)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课件)(2)观看多媒体课件:①火箭升空;②过山车。
提问:这些运动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吗?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
(3)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吗?3.个性练习开拓思维(课件)播放课件:蹦极(1)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勇敢者的运动,当你从台上下落到最低位置时,向上反弹。
《一、运动与静止》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参照物的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了解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们每天在美丽校园内学习、活动、玩耍、游戏,你们觉得幸福吗?能天天跟你们在一起,老师也觉得很幸福。
来,请一起来看看像我们一样幸福的一个短片。
(出示课件:操场上学生活动场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师:这是在哪里?上面都什么?这些事物中哪些是动的,哪些是不动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他们幸福的在操扬上自由的奔跑玩耍,刚才动的物体我们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描述,可以说它们是——运动的,这些不动的物体则称它们是——静止的。
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哪个问题?(师引导生提出问题)生答。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运动的定义教师讲述:我们的校园很美丽,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更是五彩缤纷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绚丽多彩,刚才我们也通过大屏幕看到了一些运动与静止的物体。
接着我们再来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请同学们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出示课件:飞奔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
师:谁来说?生:这些都是运动的物体。
师:对,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像刚才的行人一样到前面来跑一跑,谁想来?生跑。
师:这名同学运动了吗?你为什么说他动了?(引导生说出相对地面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桌子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对于黑板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让生拿一个凳子再跑一次)师:现在这句同学运动了吗?你为什么说他运动了?生说。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及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游戏提出疑问,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展示照片,提出问题:]这几张照片是人在台阶上行走、水从高山流下、火车在轨道上行驶。
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总结它们的位置相对另一个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变化。
总结:(1)我们所说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机械运动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继续出示图片假山静止在花坛中、静止在教室里的课桌。
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总结它们的位置相对另一个物体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变化。
(2)我们所说物体的静止,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2、参照物(1).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时,被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取(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步骤:a.确定研究对象;b.选择参照物;c.对比两者的位置关系。
跟踪练习:1、人乘坐电梯时,人相对于电梯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教师音乐提出问题:在这首歌曲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问:竹排、青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各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4)总结归纳:参照物的选择方法:a.任意的b.通常: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
c.不选研究对象自己随堂练习:(1)有一句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一描述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2)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的,而沉在河底的剑相对于河岸是()的。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fourbrow@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
但用物理的语言去描述运动,用物理的方法去判断运动,却是学生欠缺的。
因此,在讲授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运动与静止》时,我力求从学生身边入手,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并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与生活,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的运动类型。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分析。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过程】本节课可分为7个部分,10个环节。
这10个环节分别为认一认、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
1.引入新课<认一认>出示爱因斯坦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么?听说过他提出的重要理论么?[生]相对论。
[师]说的很对,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种生活中的相对。
引出今天的课题《运动与静止》,并板书。
2.参照物[师]同学们肯定知道许多生活中静止的或运动的例子,请各举几例。
[生]静止的例子:树木、课桌、楼房……运动的例子:行驶的汽车、空中飞行的飞机、滚动的足球、操场上跑动的学生……<找一找>[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这里也有一个例子,看大家能不能找到——谁运动了。
[投影]图片“谁在动”,并简单介绍图片说明——“坐在石头上的小女孩,松开手后,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哪位小朋友运动了?”[生]①号。
师马上提出问题:“你凭什么认为1号小朋友运动了?”引起学生思考,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运动。
“运动与静止〞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参照物的观点。
(3〕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的,而且指明参照物。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平时生活中常有的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议论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总以此外一物体作为标准,这标准我们称之为参照物。
(3〕让学生举例: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不同样。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教课活动使学生乐于察看生活中的现象,研究此中的道理。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辨证的对待事物。
(3〕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概括它们的实质。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判断物体运动仍是静止;对参照物的理解。
难点:运用参照物的观点解说生活中的现象。
【教课方案思想】从平时现象中下手,教会学生从中思虑、剖析、概括出物理知识。
教课过程中踊跃调换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教课过程】教课教课教课活动活动时间设计企图内容环节〔大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提1、从生活出中的现象问引入课题题分析2、运动和学静止的概生念例子关3、理解键参照物部分4、用参照难物的观点点解说现象2分钟5分钟108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物体是动的学生自己举出一些带着疑问进入课有些物体倒是静止例子,总结他们判题,惹起学生的的。
如何判断它们是断的方法。
学习兴趣。
静止仍是运动的呢?对学生举的例子学生思虑,理清自做剖析,剖析他己的思路。
总结判为后边参照物的们的思路,引出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观点理解做铺垫运动和静止的观点的方法察看书上的图:讨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论哪些物体是运动时总以另一事物作为的哪些是静止的,标准,这标准我们把选择的参照物是什经过学生自己的它称为‘参照物’。
么。
判断和举例领会同一事物会由于参照参照物的观点物的选择不同,其运举例子:同一事物动或静止的判断不因参照物不同能够同。
说它是运动又能够说它静止提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解说。
运动与静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
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
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
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
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