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辨证与常用中药
- 格式:pptx
- 大小:66.95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外伤性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
中医骨伤科侧重于辨证施治,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可以缓解病症,又可以促进康复。
本文将就中医骨伤科主要疾病的辨证与治疗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骨折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骨折可以分为关闭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两种。
对于闭合性骨折,中医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辨证施治。
比如说,如果患者有疼痛、肿胀、局部发红等症状,中医可能会考虑是“瘀血阻络、气滞不畅”引起的,应该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还会结合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开放性骨折,中医治疗更加复杂,需要及时清创、止血,防止感染等。
据中医理论,开放性骨折易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因此,中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骨伤科在治疗骨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快速止痛、促进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除了骨折外,脱位也是中医骨伤科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中医认为脱位主要是因为筋骨受损、气血不通所致,表现为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症状。
治疗脱位时,中医师通常会结合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关节复位,恢复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根据病情调配草药,加速组织修复,减轻疼痛。
软组织损伤也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软组织损伤包括扭伤、挫伤、撕裂等,常见于运动员、工人等。
中医认为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气血凝滞、筋骨不利所致,治疗时应及时舒经通络、活血化瘀。
中医师可以运用拔罐、刮痧、针灸等疗法,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缓解疼痛,恢复功能。
此外,中药外治也是软组织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渗透到病变组织,加快康复进程。
总的来说,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中医师对患者的病情、体质、环境等进行全面评估,以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临床科室建设-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方剂1、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
【主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四生丸(《妇人良方》)【组成】鲜荷叶、鲜艾叶、侧柏叶、生地【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或吐血,衄血【歌诀】四生丸用三般叶,鲜荷鲜艾侧柏叶,生地共捣如泥煎,吐衄妄行因血热。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用于损伤后气滞疼痛。
【歌诀】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歌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
中医骨伤科用药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骨伤科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采用相应的中药材或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骨折时,对于气血不足者可选用补益气血的中药;而在处理关节损伤时,则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2. 合理搭配方剂:中医骨伤科在用药上注重方剂的合理搭配。
中医药方剂一般由数种草药组成,相互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骨伤科中,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桂枝茯苓丸、四物汤、当归骨碎补等。
3. 多种途径给药: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不仅包括口服中药,还包括外用、内服、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
例如,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和软组织上,可以缓解局部疼痛、消肿、止血等作用。
而内服中药则可以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部,对全身进行调理和治疗。
4. 重视保肝护肾:中药治疗骨伤疾病时,一般需要长期用药,因此需要注意保肝护肾。
中医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如果长期使用过量,也会对肝肾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在中医骨伤科治疗中,通常会加入柴胡、茵陈等草药,以保护肝肾功能。
总之,中医骨伤科用药具有辨证施治、合理配方、多种途径给药和重视保肝护肾等特点。
中医骨伤科治疗强调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特点和实际情况,选用最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骨伤科疾病是指与骨骼和骨骼周围软组织相关的各类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
近年来,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疗效显著的优势,使其成为骨伤科疾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骨伤科疾病中的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根据中医理论对骨伤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注重“辨证而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1. 温通活血:中医药通过温通活血的方法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修复和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红花等,可通过活血调经、舒筋活络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滋阴补肾: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与骨骼相关的疾病时,中医药注重滋阴补肾的方法,以增加肾阴的含量,提高骨骼组织的密度。
典型的中药有菟丝子、何首乌、黄精等,可通过滋阴养肾、补血益精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3. 活血化瘀:中医药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骨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赤芍等,可通过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来缓解疼痛症状。
二、典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直接起到解痛和消肿等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敷剂包括麝香散、痛风宁等,通过刺激局部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起到治疗作用。
2.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制不同的药方。
例如,对于骨折患者,可以采用六神丸、秦艽汤等,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愈合来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独特手段之一。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温针、电针等,可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病情。
三、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中的优势中医药在骨伤科疾病中具有以下优势:1. 综合疗效: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疾病注重从整体上调理,可以同时改善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症状,减轻疼痛和不适。
1.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各9克)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大黄120克川芒消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本通各6O克枳壳120克厚朴少许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三钱(20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各10克)4.四生丸(《妇人良方》)白僵蚕(炒去丝)地龙(去土)白附子(生)五灵脂草乌(去皮、尖)各等分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乌药(10g)缩砂(10g)木香(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甘草(5g)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黄芪(30克)当归(6克)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槟榔1.3、陈皮1.3、木瓜1.3、吴茱萸0.4、紫苏0.4、桔梗0.7、生姜0.710.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11.抵当汤(《伤寒论》)水蛭(熬)30个,虻虫30个(去翅足,熬),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3两(酒洗)。
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2钱,苏木末2钱,落得打2钱,川芎6分,红花5分,乳香1钱,没药1钱,三七1钱,炒赤芍药1钱,陈皮1钱,地鳖虫3钱,紫荆藤3钱。
13.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30克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苏梗1钱,厚朴1钱,枳壳1钱,砂仁5分,归尾2钱,红花5分,木香4分,炒赤芍1钱,桃仁3钱,苏木末2钱,香附1钱。
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去心,姜制)各等分。
中药引方(骨科)一号接骨丸(《伤科诊疗》)【组方】当归60g白芍60g茯苓60g莲米60g血竭30g川红花30g儿茶30g广木香30g丹皮15g自然铜30g土鳖虫30g【功效与适应症】生血、活血、健脾、续骨、促进骨痂生长。
用于一切骨折和骨质疏松脱钙。
【用法】共研细末,做蜜丸或水丸。
每丸约6g,每次一丸,每日2~3次。
一号熏洗药(《运动创伤学》)【组成】川红花60g赤芍60g血通60g合欢皮40g松节40g香附40g威灵仙40g三七根20g 木瓜20g生川乌15g生草乌15g生南星15g【功效与适应症】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用于陈旧性损伤局部冷痛、酸痛、肌肉萎缩、骨折、脱位后关节功能受限。
【用法】以上各药切片(打粉)、混合均匀、分装成袋,每袋重125g。
水煎、外用熏洗患处。
每日熏洗2~3次。
一号新伤药(《运动创伤学》)【组成】黄柏30g延胡索12g血通12g白芷9g独活9g木香9g血竭3g【功效与适应症】退热、消肿、止痛。
为用于新伤局部肿胀、痛疼、微烧。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混合均匀。
用冷开水和少许蜂蜜调匀,根据损伤面积大小,摊于油纸或纱布上,贴敷伤部。
一号旧伤药(《伤科诊疗》)【组成】续断15g土鳖虫15儿茶9g檀香6g木香9g羌活9g独活9g血通9g松节9g乳香6g紫荆皮9g关桂6g【功效与适应症】舒筋、止痛、逐寒。
治各骨节伤后经常酸痛,不能着力负重。
【用法】同一号新伤药。
七厘散(《伤科诊疗》)【组成】血竭90g儿茶60g红花60g乳香30g没药30g朱砂9g元寸香(麝香)3g冰片6g 【功效与适应症】散瘀、开窍、活血、镇痛。
用于胸背部损伤,胸部闷气等。
【用法】共研细末,每日2~3次,每次3g,酒或水送服。
也可撒在新伤药上,贴于患处,散瘀止痛效佳。
七厘散(《良方集腋》)【组成】血竭30g麝香0.4g冰片0.4g乳香5g没药5g红花5g朱砂4g儿茶7.5g【功效与适应症】活血散瘀、止血定痛。
用于跌打损伤、瘀滞作痛或筋伤骨折、创伤性出血等。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中药方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骨伤科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活血化瘀类1、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常用于跌打损伤初期,瘀血肿痛。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共为臣佐药。
2、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损伤后瘀血内阻,胸痛头痛等症。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柴胡疏肝解郁;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3、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瓜蒌根润燥消瘀;穿山甲破瘀通络;大黄荡涤凝瘀败血;甘草调和诸药。
二、接骨续筋类1、续骨活血汤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续骨。
用于骨折中期,瘀肿渐消而未尽,疼痛减轻。
方解: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活血养血;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接骨续筋;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2、新伤续断汤组成:当归尾、地鳖虫、丹参、乳香、没药、骨碎补、泽兰叶、延胡索、苏木、续断、桃仁、桑枝。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接骨。
适用于新伤骨折,筋脉损伤。
方解:当归尾、桃仁、丹参、地鳖虫、苏木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活血止痛;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泽兰叶活血利水;桑枝通经络。
3、接骨紫金丹组成: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
功效:接骨续筋,活血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断。
方解:土鳖虫、自然铜接骨续筋;乳香、没药、血竭、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大黄逐瘀通经;硼砂清热解毒。
中医骨伤科学膝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药方膝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痛苦和不便。
中医在治疗膝关节炎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合适的药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膝关节炎的发生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劳损等因素有关。
肝肾亏虚是导致膝关节炎的重要内因。
肝主筋,肾主骨,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逐渐亏虚,筋骨失于濡养,就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表现。
气血不足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气血是濡养关节的重要物质,若气血亏虚,关节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就会功能失调,产生疼痛和活动受限。
此类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之一。
当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邪容易乘虚而入,留滞于关节,导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从而引发膝关节炎。
患者常在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关节疼痛、沉重,遇寒加重,得热则舒。
劳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长期过度劳累、运动损伤或姿势不当,会损伤关节,导致筋骨受损,进而引发膝关节炎。
中医对膝关节炎的辨证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肝肾亏虚型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药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该方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组成。
其中,独活、秦艽、防风等祛风除湿;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等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
2、气血不足型治法:益气养血,濡养关节。
药方:八珍汤加减。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
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入鸡血藤、牛膝等通络强筋之品。
3、风寒湿痹型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药方:蠲痹汤加减。
药物包括羌活、独活、桂心、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等。
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除湿;桂心温经散寒;当归、川芎等活血通络;乳香、木香行气止痛。
方剂目录1、十灰散《十药神书》【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克【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
主治损伤所至呕吐血、咯血、创面渗血【用法】各烧灰成性,研细末。
每服10~15克,用鲜萝卜汁调服。
【方歌】十灰散治大小蓟,荷柏茅茜棕丹皮;山栀大黄俱为灰,上部出血此方宜。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组成】大黄20克芒硝10克当归10克木通10克枳壳20克厚朴10克苏木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川红花10克【功效及适应证】攻下逐瘀。
治跌扑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或腰椎损伤后,伴肠麻痹、腹胀者。
【用法】水煎服,药后得下即停服。
【方歌】大成活血便立通,硝黄枳壳厚归红;木通苏木陈皮草,煎服不行加蜜冲。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0克【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
治创伤感染初期【用法】水煎服。
每日1~3剂。
【方歌】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与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4、四生丸《妇人良方》【组成】生地黄12克生艾叶10克生侧柏叶10克生荷叶10克【功效及适应证】凉血止血。
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或吐血,衄血【用法】水煎服。
【方歌】四生三叶在其间,艾柏鲜荷生地餐;热迫血行成吐衄,血随火降一时还。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功效及适应证】理气止痛用于损伤后气滞疼痛。
【用法】水煎服。
【方歌】加味乌药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损伤滞痛服之堪。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组成】炮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勺贝母防风没药皂角刺归尾各3克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功效及适应证】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治骨痈初期。
【用法】水煎服用。
【方歌】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甘草酒煎佳。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枳壳6克赤勺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功效及适应证】活血逐瘀,通络止痛。
临床科室建设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120首方剂1、十灰散(《十药神书》)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百钱(大蓟炭丹皮炭大黄炭荷叶炭小蓟炭茅根炭棕榈炭山栀炭侧柏炭茜草炭【歌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功效】凉血止血。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组成】大黄、芒硝、当归、木通、枳壳、厚朴、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功效】攻下逐瘀。
治跌仆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
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花花公子拜天地)【歌诀】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功效】清热解毒。
治骨关节感染初期。
4.四生丸(《妇人良方》)【歌诀】四生丸用三般叶,鲜荷鲜艾侧柏叶,生地共捣如泥煎,吐衄妄行因血热。
【组成】白僵蚕(炒去丝)地龙(去土)白附子(生)五灵脂草乌(去皮、尖)各等分【功效】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歌诀】【组成】乌药(10g)缩砂(10g)木香(10g)延胡索(10g)香附(10g)甘草(5g)【功效】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歌诀】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组成】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皂角刺、穿山甲、防风、白芷、贝母、天花粉、甘草、白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俏桃红穿柴草要当牛耕地(枳壳桃仁红花川芎柴胡甘草芍药当归牛膝桔梗生地)【歌诀】血府桃红四物汤,牛膝桔梗四逆散。
【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枳壳、柴胡、桔梗、甘草【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骑龟(黄芪当归)【歌诀】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120首1.十灰散〔《十药神书》〕-凉血止血-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各9g]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活血祛瘀,通利二便-大黄川芒消甘草陈皮红花当归苏木本通各枳壳厚朴〔少许〕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清热解毒,消散疔疮-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4.四生丸〔《妇人良方》〕-凉血止血- 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黄[15g]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行气活血,调经止痛-香附乌药延胡索缩砂仁木香生姜(各10g)甘草 (5g)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白芷〔3克〕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克金银花陈皮各9克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各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补气生血-黄芪〔30克〕当归〔6克〕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攻下逐瘀- 归尾桃仁大黄10.金铃子散〔《圣惠方》〕-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金铃子[川楝子] 玄胡索11.抵当汤〔《伤寒论》〕-破瘀血,消癥瘕-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蜜糖适量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活血止痛-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又名积雪草) 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紫荆藤地鳖虫13.独参汤〔《景岳全书》〕-补气、摄气、固脱-人参30克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苏梗厚朴枳壳砂仁归尾红花木香炒赤芍桃仁苏木末香附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消肿疗伤,行气止痛-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去心,姜制〕各等分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柴胡12 天花粉12 当归10 红花8 生甘草5 炮山甲10 大黄18(酒浸) 桃仁12(酒浸)17.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炙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主治蓄血腹痛夜甚者-大黄芒消桃仁当归芍药丹皮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养血活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泻火解毒-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21.清营汤〔《温病条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玄参麦冬丹参竹叶心黄连银花连翘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清热解毒,疏风散邪-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芍药牡丹皮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灵脂玄胡索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乌药甘草香附枳壳25.黎洞丸〔《医宗金鉴》〕-续筋接骨,疏风活络-三七2两,生大黄2两,阿魏2两,孩儿茶2两,天竺黄2两,血竭2两,乳香2两,没药2两,雄黄1两,山羊血〔无真者,以小子羊鲜心血代之〕5钱,冰片2钱5分,麝香2钱5分,牛黄2钱5分〔以上各研细末〕,藤黄〔以秋荷叶露泡之,隔汤煮10余次,去浮沉,取中,将山羊血拌入,晒干〕2两26.七厘散〔《良方集腋》〕-散瘀消肿,定痛止血-血竭、麝香、冰片、乳香、没药、红花、朱砂、儿茶27.八厘散〔《医宗金鉴》〕 -接骨散瘀-苏木面-半两钱-自然铜-乳香-没药血竭麝香〔克〕红花丁香番木鳖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生血补髓-黄芪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杜仲续断茄皮牛膝红花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止痛化瘀-丁香木香瓜儿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丹皮生甘草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主治伤筋络- 白芍当归川芎川断红花生地克牛膝牡丹皮杜仲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主治:腿骨折两段-当归2两,川芎1两,白芍1两,炒熟地4两,杜仲1两,川断1两5钱,五加皮1两5钱,骨碎补3两,桂枝1两,三七1两,黄耆3两,虎骨1两,破故纸2两,菟丝饼2两,党参2两,木瓜1两,刘奇奴2两,地鳖虫3两。
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伤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骨伤科的特点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通过辨证(辨别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案,并且辅以适当的中药和物理治疗手段。
以下将从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入手,介绍中医骨伤科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骨折骨折是骨骼断裂或折断的一种常见骨伤科疾病。
中医骨伤科对于骨折的辨证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来进行。
一般而言,骨折后疼痛剧烈、肿胀、局部有压痛等症状,舌苔可能偏红,脉象可能紧实。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会根据病情综合运用推拿、熨热、拔罐等手段,结合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刺激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病症。
中医骨伤科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主要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和加重缓解规律来进行。
一般而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背部,性质可能是刺痛、牵拉或酸胀,加重缓解规律可能与活动、休息有关。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会通过针灸、拔罐、艾灸等方式进行刺激,辅以中药内服进行治疗。
三、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中医骨伤科对于骨关节炎的辨证主要根据患者的关节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程度来进行。
一般而言,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常常发生在负重关节,疼痛性质可能是胀痛或钝痛,关节可能会有轻度肿胀和活动受限。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温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
四、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中医骨伤科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辨证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来进行。
一般而言,膝关节损伤患者疼痛、肿胀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舌苔可能偏红,脉象可能滑数。
治疗方面,中医骨伤科会结合推拿、针灸、中药熨热等方法进行治疗,以帮助膝关节恢复功能和缓解症状。
五、跌打损伤跌打损伤是指因外力作用,导致身体出现外伤的一种病症。
中医骨伤科学辨证施治加速骨折愈合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
而中医骨伤科学的辨证施治在加速骨折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中医认为,骨折不仅仅是局部骨骼的损伤,更是人体整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因此,在治疗骨折时,不能仅仅着眼于骨折局部,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施治。
骨折早期,一般指伤后 1 2 周。
此时,受伤部位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肿痛明显。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仁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
桃仁四物汤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熟地、当归养血和血,白芍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
在骨折中期,即伤后 3 6 周,瘀肿虽消但未尽,骨尚未连接。
此时治疗重点转为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常用的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接骨紫金丹等。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能够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到了骨折后期,通常是伤后 7 周以后,此时骨折基本愈合,但筋骨尚未坚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治疗则以补肝肾、强筋骨、养气血、舒经络为主。
比如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来加速骨折愈合。
例如,中药敷贴就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早期可以用如意金黄散等药物敷在患处,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中期可用接骨续筋膏,促进骨痂生长;后期则可用海桐皮汤熏洗,以舒筋活络。
针灸也是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经络通畅。
比如,在骨折早期,可以针刺血海、膈俞等穴位以活血化瘀;中期针刺肾俞、足三里等穴位以促进骨痂生长;后期针刺阳陵泉、绝骨等穴位来恢复肢体功能。
在饮食方面,中医也有相应的调理建议。
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蔬菜、水果、米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之物,以防加重瘀肿。
骨折中期,可适当增加营养,如食用猪蹄、排骨等富含胶原蛋白和钙质的食物,以促进骨痂生长。
骨折后期,则要注重补肝肾、强筋骨,可多吃核桃、黑芝麻、枸杞等食物。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中的一门专科,研究和治疗各种与骨伤相关的疾病和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骨伤痛可以分为内伤和外伤两类。
一、内伤类痛证
1. 寒湿痛:由湿气和寒气侵袭引起的疼痛,常见于关节和肌肉。
治疗方法:祛湿、散寒,常用中药有独活寄生汤、祛风草药、通络草药等。
3. 血瘀痛:由血液淤积引起的疼痛,常见于骨折、骨裂等创伤。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可选用川芎、当归、红花等。
5. 肺虚痛:由肺气不足引起的疼痛,常见于肩周痛、颈肩痛等。
治疗方法:补肺益气,常用中药有麦冬、枸杞子等。
1. 骨折痛:由骨折引起的疼痛,常见于骨折部位和周围组织。
治疗方法:骨折复位,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
3. 脱位痛:由关节脱位引起的疼痛,常见于肩关节和指关节。
治疗方法:复位、固定以恢复关节功能。
5. 创伤后痛:由外伤后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可见于切割伤、刺伤等。
治疗方法:伤口处理、止血、止痛,常用中药有金银花、地龙等。
以上只是中医骨伤科痛证的一些常见分类,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
中医骨伤科强调辨证施治,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理疗等手段,从整体调理和病症具体病因入手,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