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直接过滤去除原水藻类
- 格式:pdf
- 大小:303.33 KB
- 文档页数:7
纤维球过滤器工作原理
纤维球过滤器是一种常见的液体过滤设备,主要由一群纤维球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纤维球的特殊结构和流体的流经来实现过滤的目的。
当液体经过纤维球过滤器时,液体中的悬浮物质会被纤维球捕获,并分离出来。
这是因为纤维球表面的纤维结构可以形成许多细小的孔隙,这些孔隙能够有效地截留悬浮物质,使其无法通过。
此外,纤维球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
当液体经过纤维球之间的空隙时,较大的颗粒或其他杂质会被拦截在纤维球之间,从而实现过滤的效果。
纤维球过滤器的滤料通常是纤维球,这些纤维球可以由不同材料制成,如聚丙烯、聚乙烯等。
纤维球的直径一般在0.5-2毫
米之间,可以根据过滤要求选择不同直径的纤维球。
除了过滤物质之外,纤维球过滤器还可以去除部分溶解性物质,例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这是因为纤维球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够吸附一部分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
总的来说,纤维球过滤器通过纤维球的特殊结构和流体的流经,实现了对液体中的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的过滤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液体的效果。
纯净水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纯净水生产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现今社会水污染日益加剧,矿泉水、纯净水得到迅猛的发展,形成新兴的产业,水处理技术也渐趋成熟。
在纯净水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但是很多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将设备的装置和工艺流程结合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错误。
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纯净水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矿泉水生产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矿泉水原水来自地下或地表,典型处理工艺流程为:蓄水池—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微滤(5~10μ)—超滤或精滤(0.2~1μ)—臭氧或紫外杀菌—精滤—灌装。
以上工艺在现行生产中多见下列现象:细菌、微生物超标,在桶装水中有时伴有绿色藻类的生长;水的口感不好,严重时有异臭、腥味,较原水更差;超滤膜没有进行科学的保护,所以内壁有些黑色物质堵塞,透水量严重下降,甚至不能正常运行。
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把设备和工艺科学的结合导致的。
首先,如果水源为地下水时,一般细菌、微生物很少,但进入蓄水池后,由于空气中与蓄水池壁上含有大量微生物,对原水形成污染,并在原水中大量繁殖。
地表水则本身即含有较多的细菌与微生物。
如果以上述原水未经杀灭细菌与微生物,直接进入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微滤器内极易被部分截留并附着在滤料、活性炭、微滤滤芯的表面及内部进行繁殖,并分解有机氮、氨氮而产生亚硝酸盐,对水形成二次污染,在矿泉水的后继处理中是无法去除亚硝酸盐的。
藻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产生异味和异臭,其一死亡藻类细胞解体,细胞内物质进入水中释放出具有臭味化合物,同时藻类可作为细菌的食物,细菌可放出有臭味化合物,因此矿泉水生产设备运行日久即有上述问题产生。
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微滤器对水质净化均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效果。
现有不少小型矿泉水生产企业已形成该后果的恶性循环,整个系统的污染使良好的原水变质,甚至无法生产。
采取以下措施将使矿泉水生产走出误区:1、杀灭原水中细菌及藻类,投加二氧化氯或其他灭菌药剂,使细菌藻类停止新陈代谢而死亡。
纳米纤维材料高效净水技术应用近年来,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水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水环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此背景下,纳米纤维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材料,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微孔结构和优异的分离性能等特点,使得其在水处理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纳米纤维材料在高效净水技术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纳米纤维材料在微污染物去除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传统水处理技术中,如混凝、沉淀、过滤等方法对于微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
而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以及调控孔径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吸附各种微量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微塑料等。
纳米纤维材料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功能化来提高对特定污染物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实现高效去除微污染物的目的。
其次,纳米纤维材料还可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高效的水处理。
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高通量、高选择性和抗污染的特点,适用于微滤、超滤和纳滤等分离过程。
采用纳米纤维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细菌、病毒、胶体等微小污染物,从而获得高纯度的水。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的层状结构和多孔结构还能够阻止一些大分子有机物的穿透,达到高效去除的效果。
另外,纳米纤维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净水效果。
例如,纳米纤维材料与活性炭、银纳米粒子等材料复合可以实现对有机物和微生物的去除和灭活,使得废水的处理更加全面。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与其他纳米颗粒的复合也可以用于去除重金属离子等特殊污染物。
通过合理设计纳米材料复合体系,可以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性和含量来实现定制化的水处理。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纳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的成熟,纳米纤维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进一步提升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
目前,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如纳米纤维的稳定性、耐污染性和机械强度等问题。
纤维过滤器原理
纤维过滤器是一种常用的固液分离设备,原理是利用纤维材料的微孔结构和表面电荷效应来实现对悬浮物的过滤和捕集。
纤维过滤器通常由滤料层、支撑层和附件组成。
在纤维过滤器中,滤料层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通常由纤维束、纤维网或纤维布构成,纤维之间形成一定的孔隙结构。
这些孔隙大小可以根据处理物料的不同要求进行设计和调整。
物料通过滤料层时,较大的杂质被阻截在滤料表面,而较小的杂质则可以通过纤维间隙进入滤料内部。
除了孔隙结构外,纤维材料的表面通常带有电荷。
当悬浮物经过纤维过滤器时,带有相反电荷的颗粒会被吸附在纤维表面,从而实现对悬浮物的捕集。
纤维过滤器的运行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预处理、过滤和清洗。
在预处理阶段,采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大部分杂质,减轻纤维过滤器的负担。
在过滤阶段,原料通过纤维过滤器进行过滤,悬浮物被捕集在滤料层表面,而清洁液则通过孔隙结构流出。
当滤料层表面的悬浮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进行清洗。
清洗可以采用反冲洗、吹扫、化学清洗等方式,将捕集的悬浮物从纤维过滤器中剥离,并恢复滤料层的过滤性能。
纤维过滤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较高的捕集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还能够去除部分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纤维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受到滤料层的堵塞和损伤的影响,需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更换。
同时,在选用纤维材料时,需要考虑原料的性质和操作条件,以确保过滤效果和设备稳定运行。
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及工艺流程介绍现在水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易受日照影响的较浅和流动缓慢的水体(如湖泊),在富营养条件下水中藻类易于大量繁殖,特别是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水中的含藻量将很高。
反渗透超滤设备可以达到除藻。
常用的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方法有如下3种。
⒈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微滤机是一种截留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装置。
除藻用的微滤机多采用孔眼20~40μm的滤网,它对藻类的去除效率在40%~70%,对浮游生物的去除率可达97%~100%。
此法主要用于处理低浊高藻的湖泊水。
⒉气浮法除藻在含有较多藻类和一定浊度的水中投加混凝剂,反应生成絮凝体,再用反渗透超滤设备气浮法把絮体浮升到水面除去,可以取得远比沉淀为快的分离速度。
⒊加药灭藻法在取水湖泊或原水存贮池中定期投加硫酸铜(2~3mg/L),可以杀灭藻类或控制其繁殖。
但此法对鱼类有毒害作用。
在净水工艺中采用预氯化法,可以控制藻类在净水构筑物中的生长。
水中的藻类除了会使水产生令人厌恶的味和嗅外,还因为它们的比重接近于水,混凝沉淀的效果不好,易于堵塞滤池,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处理藻类含量较多的湖泊水时,应考虑反渗透超滤设备除藻问题。
【反渗透超滤设备的工艺流程】反渗透超滤设备应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带电离子、无机物、胶体微粒、细菌及有机物质等。
是高纯水制备、苦咸水脱盐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的最佳设备。
广泛用于电子、医药、食品、轻纺、化工、发电等领域。
反渗透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工力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
反渗透超纯水设备典型工艺流程为:1预处理-反渗透-纯化水箱-离子交换器-紫外灯-纯水泵-用水点2预处理-一级反渗透-二级反渗透(正电荷反渗膜)-纯化水箱-纯水泵-紫外灯-用水点3预处理-反渗透-中间水箱-中间水泵-EDI装置-纯化水箱-纯水泵-紫外灯-用水点4预处理→紫外线杀菌装置→一级RO装置→二级RO装置→中间水箱→EDI装置→脱氧装置→氮封纯水箱→除TOC UV装置→抛光混床→超滤装置→用水点水质符合美国ASTM标准,电子部超纯水水质标准(18MΩ*cm,15MΩ*c m,2MΩ*cm 和0.5MΩ*cm四级)一般包括预处理系统、反渗透超滤设备装置、后处理系统、清洗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等。
王占生王占生专家单位:清华大学专家职位:博士生导师专家职称:教授专家领域:市政供水工艺技术、工业供水技术、供水管网技术与管理、饮用水水质安全技术与管理、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节水技术与管理、药剂、过滤器材、材料、给水设备、膜处理设备个人简历1933年7月生于上海。
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10月至1960年12月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研究生,1961年获苏联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回清华大学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曾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全国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水工业学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兼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
已培养硕士生24名、博士生20名,现指导博士生11名。
主持国家“六五”~“九五”攻关科研专题与子专题,曾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主要从事“污水回用”、“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膜法水处理”,建有两座示范工程。
主编专著“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1999年),获“纤维球”、“生物陶粒”与“节水型纳滤膜净水器”专利3项。
【课题研究】先后作为国家“六五”攻关科研课题“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七五”攻关科研课题“城市污水回用技术研究”、水利部“城市污水回用可行性研究”、1988~1989年自然科学基金“水处理中可压缩滤料过滤特性与机理的研究”、1996~1997年自然科学基金“可生物同化有机物对饮水水质生物稳定性及管网的影响研究”、1999~2001年自然科学基金“消毒副产物在输配水过程的迁移规律”、“八五”攻关科研课题“淹没式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有机物与氨氮的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子专题的负责人。
【获奖情况】“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曾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淹没式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有机物与氨氮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净水材料有哪些
净水材料是为了帮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而使用的材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净水材料:
1.活性炭:活性炭是一种常见的净水材料,其可以吸附水中的
污染物质,如有机物、药物残留、氯和重金属离子等。
2.陶瓷滤芯:陶瓷滤芯是一种用于过滤水中悬浮物的材料,其
通过其微孔结构来阻挡细菌、病毒和固体颗粒等。
3.纤维滤芯:纤维滤芯是一种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和颗粒的材料,常用于家用净水器中。
纤维滤芯通常由纤维素、聚丙烯或聚氯乙烯等材料制成。
4.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可以去除水中离子的材料,其通过吸附和释放离子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如硝酸盐、磷酸盐、铅、铜等。
5.超滤膜:超滤膜是一种通过筛选的方式来去除水中悬浮物、
细菌和病毒的材料。
超滤膜的孔径通常较小,可过滤掉大部分微生物和颗粒。
6.反渗透膜:反渗透膜是一种通过压力驱动实现水分子透过,
而拦截病毒、细菌、盐类等离子的材料。
反渗透膜常用于海水淡化和饮用水处理。
7.紫外线灯:紫外线灯是一种利用紫外线杀灭水中细菌和病毒
的装置,常用于家用和商业用途的净水系统中。
8.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是一种利用臭氧氧化作用去除水中有机物和细菌的装置。
臭氧氧化具有高效杀菌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净水材料,不同的净水设备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来达到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目的。
在选择净水设备时需要考虑水质和污染物质的种类,以确定最适合的净水材料和技术。
抑制藻类生长的方法
抑制藻类生长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1. 物理方法:
(1)过滤法:通过过滤去除水体中的藻类。
可以使用微网或过滤材料作为过滤器,有效去除湖水中的藻类。
(2)遮光法:通过在湖面覆盖部分遮光板,抑制藻类的繁殖。
(3)沉淀法:向水中投加混凝剂或吸附剂,利用混凝或吸附原理,使藻类沉淀,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例如,向水中播洒黏土,可使藻类发生沉淀,从而被去除。
(4)超声波法:利用超声波与水作用产生的空化现象,损伤藻细胞内的生物分子,从而导致藻类的死亡。
(5)紫外线法: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破坏DNA,从而杀死藻类。
2. 化学方法:
(1)可使用氧化剂、消毒剂等化学药剂对绿藻进行处理,但需要注意化学药剂对水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2)可使用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铜离子、氯化物等,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这些物质可以破坏藻类的细胞壁或者抑制藻类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
3. 生物方法:
(1)可利用生物控制手段,如引入食草性动物控制绿藻数量,或者通过改变水域中营养盐的含量和比例,抑制绿藻的生长。
(2)可使用一些以藻类为食的生物来对藻类进行抑制。
例如,可以使用清道夫、青苔鼠、食藻螺等放入鱼缸中,让它们吃掉绿藻。
总的来说,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为了保持池塘生态平衡和避免藻类过度生长,需要注意池塘的日常清洁和维护工作,定期更换水质、添加植物等。
纳米纤维材料在过滤技术中的应用纳米纤维材料是一种由纳米级纤维组成的材料,在过滤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的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使得纳米纤维材料成为高效过滤的理想选择。
本文将探讨纳米纤维材料在空气过滤和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并介绍其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纳米纤维材料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纳米纤维材料在空气过滤中具有卓越的效果。
由于其纳米级纤维的高比表面积和细小的孔隙,纳米纤维材料可以高效地捕捉和去除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可以通过纳米纤维过滤器有效地过滤掉,保护工作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领域。
它们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可以吸附和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异味。
利用纳米纤维材料制成的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净化室内空气,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纳米纤维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纳米纤维材料在水处理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纳米级纤维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纳米纤维膜可以实现高效的分离和过滤,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和微生物等。
纳米纤维膜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水处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传统的混凝沉淀方法在去除水中微小颗粒时效果有限,而纳米纤维膜可以有效地去除微小颗粒,提高水的净化效果。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还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可以降低膜的堵塞和污染,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纳米纤维材料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纳米纤维材料在过滤技术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观孔隙结构,这使得其具有出色的分离能力和过滤效率。
其次,纳米纤维材料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电纺、溶胶凝胶等方法制备,具备可扩展性和可控性。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还具有高强度、高柔软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适用于不同的过滤环境和应用场景。
然而,纳米纤维材料在过滤技术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纳米纤维的制备技术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材料的纯度和一致性。
此外,纳米纤维材料的成本也需要进一步降低,以促进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东丽中空纤维超滤膜系统预处理工艺解说
预处理系统是指原液在进入东丽中空纤维超滤膜装置之前去除各种有害杂质的工艺过程及设备。
预处理工艺是根据原液情况及处理的要求来确定的,没有固定模式,但下述选择原则可供参考。
(1)地下水及含悬浮物、胶体物质小于50mg/l时宜采用直接过滤或者在管道中加入絮凝剂过滤。
(2)地面水及含悬浮物、胶体物质大于50mg/l应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
(3)原水中含有细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较多时,必须先行杀菌,然后再按常规程序处理,灭菌剂有氯、次氯酸钠、臭氧等,而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多用清洗组件时用来杀菌,因为预处理用量大,不经济。
(4)原水经杀菌剂处理后,如果水中含有较多的余氯或其他强氧化剂,可加入亚硫酸钠等还原剂或者用活性碳吸附去除。
上述为常规的传统的东丽超滤膜预处理工艺,在东丽膜集成工艺中,东丽膜常作为其他膜处理的预处理。
如在反渗透脱盐工艺中,超滤本身即属预处理工艺,在电渗析脱盐工艺中亦可以超滤作为电渗析脱盐预处理,以补充电渗析脱盐工艺的不足。
此外,在矿泉水制备工艺中以东丽超滤膜作为主要的处理工艺,化学药剂的加入,会使矿泉水水质受到污染,因此在矿泉水处理工艺中,不适宜用化学药剂作为预处理措施。
微滤机工作原理
微滤机是一种截留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器,有一个鼓状的金属框架,转鼓绕水平轴旋转,上面附有不锈钢丝(也可以是铜丝或化纤丝)编织成的支撑网和工作网。
可用于自来水厂原水过滤以及去除藻类、水蚤等浮游生物,也可用于工业用水的过滤处理、工业废水中游泳物质的回收及污水的终处理等。
微滤机是一种转鼓式筛网过滤装置。
被处理的废水沿轴向进入鼓内,以径向辐射状经筛网流出,水中杂质(细小的悬浮物、纤维、纸浆等)即被截留于鼓筒上滤网内面。
当截留在滤网上的杂质被转鼓带到上部时,被压力冲洗水反冲到排渣槽内流出。
运行时,转鼓2/5的直径部分露出水面,转数为1-4r/min,滤网过滤速度可采用30-120m/h,冲洗水压力0.5-1.5kg/cm2,冲洗水量为生产水量的0.5-1.0%,用于水库水处理时,除藻效率达40-70%,除浮游生物效率达970%以上。
微滤机占地面积小,生产能力大(250-36000m3/d),操作管理方便,已成功地应用于给水及废水处理。
高效纤维束过滤器的技术性能与参数【概述】高效纤维束过滤器是一种结构先进、性能优良的过滤设备。
它采用先进的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纤维滤料在过滤和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发挥了纤维滤料的特长,实现了理想的深层过滤效应。
高效纤维过滤技术,它成功地解决了粒状滤料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石英砂等粒状滤料过滤器的更新换代产品。
高效纤维束过滤器曾荣获国家发明之星奖、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第4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国家环保局“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并获得中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芬兰、意大利、日本等国专利。
高效纤维束过滤器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并对水中的有机物、胶体、铁、锰等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与石英砂等粒状滤料过滤器相比,高效纤维束过滤器具有过滤速度快、精度高、截污容量大、吨水造价低、自耗水量低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造纸、纺织、食品、饮料、自来水、游泳池等各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及其废水的过滤处理。
主要特点如下:过滤精度高:水中悬浮物的去除率接近100%,经混凝处理的地表水,进水浊度≤20NTU时,出水浊度可控制在零度。
过滤速度快:设计流速为30m/h,为传统过滤器的3-5倍。
截污容量大:一般为5-10Kg/m3,是传统过滤器的2-4倍。
占地面积小:相同出力,占地仅为传统过滤器的1/3-1/2。
自耗水率低:为周期制水量的1%,传统过滤器为周期制水量3%以上。
可调性强:过滤精度、截污容量、过滤阻力等参数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
不需更换滤元:滤元被污染后可方便地进行清洗,恢复过滤性能。
【性能规范表】【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高效纤维束过滤器是一种性能先进的压力式纤维束过滤器,它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束状软填料(纤维)作为过滤器的滤元,其滤料直径可达几十微米甚至几微米,并具有比表面积大,过滤阻力小等优点,解决了粒状滤料的过滤精度受滤料粒径限制等问题。
微小的滤料直径,极大地增加了滤料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自由能,增加了水中杂质颗粒与滤料的接触机会和滤料的吸附能力,从而提高了过滤效率和截污容量。
海藻纤维新材料-回复【海藻纤维新材料】导语: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材料的使用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材料。
海藻纤维作为一种潜在的新材料备受关注。
本文将一步一步地介绍海藻纤维新材料,从定义、制备过程到应用前景。
一、什么是海藻纤维?海藻纤维指的是从海藻中提取得到的纤维结构物质。
与传统材料相比,海藻纤维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1. 海藻纤维的来源海藻纤维主要来自海洋中的褐藻、红藻和绿藻等。
这些海藻富含纤维素和藻胶质,是制备海藻纤维的主要原料。
2. 海藻纤维的结构海藻纤维具有类似植物纤维的结构特征,主要由纤维素和藻胶质组成。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物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可塑性;藻胶质则具有粘稠的特性,有助于纤维的连接和形成。
二、海藻纤维的制备过程海藻纤维的制备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浸提:将海藻浸泡在水中,使其软化,并分离出可溶性成分。
2. 漂洗:通过反复的清洗,去除海藻中的杂质和可溶性成分。
3. 粉碎:将清洗后的海藻进行粉碎,得到粉状的海藻样品。
4. 脱水:将粉碎后的海藻样品进行脱水处理,使其形成纤维状物质。
5. 细化:对脱水后的海藻纤维进行细化处理,使其更加纤细和均匀。
6. 干燥:将细化后的海藻纤维进行干燥,去除水分,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海藻纤维的应用前景海藻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纺织品方面海藻纤维可以制备成为纱线、面料等纺织品,具有柔软舒适、吸湿排汗的特性。
此外,海藻纤维还具有抗菌、防臭等功能,使其在纺织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2. 包装材料方面传统的塑料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海藻纤维则可以用于制备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海藻纤维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 生物医学方面海藻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比如,海藻纤维可以作为生物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
海藻纤维的纤维素成分与生物体的组织相似,有助于细胞的附着和生长。
海藻纤维加工生产工艺海藻纤维是从海藻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纤维,其具有环保、生物降解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等领域。
海藻纤维加工生产工艺是将海藻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将其提取出纤维,并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可用性和商业价值。
以下将介绍海藻纤维加工生产工艺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海藻采摘和处理。
海藻采摘一般在潮退时进行,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
采摘后的海藻需要进行清洗和分选,去除杂质和不完整的海藻,保证后续加工的质量。
第二步是海藻的浸泡和溶解。
清洗后的海藻需要放入大型容器中进行浸泡,一般使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
浸泡时间一般为几小时到一天,使海藻纤维与溶液充分接触,溶解其中的化学成分。
第三步是海藻纤维的提取和洗涤。
浸泡后,海藻的纤维会与溶液分离。
这时需要进行机械操作,如搅拌和过滤,将纤维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分离后,需要进行多次清洗和漂白,去除残留的溶液和杂质,使海藻纤维更加纯净。
第四步是湿法加工。
处理后的海藻纤维会呈现为湿态,需要通过湿法加工进行后续处理。
这一步主要包括纤维的脱水、干燥和压榨等步骤。
通过脱水和干燥,将纤维中的水分去除,使其达到可用性的状态。
同时,通过压榨,可以使纤维更加整齐和紧密。
第五步是纤维的加工处理。
处理后的海藻纤维可以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如纺纱、织造、印染等。
这一步主要根据所需的最终产品进行相应的加工操作,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六步是成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
加工完成后,需要对成品进行检验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
包括纤维强度、纤维长度、纤维细度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以及对纺织品的外观和性能进行测试。
综上所述,海藻纤维加工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海藻采摘和处理、海藻的浸泡和溶解、海藻纤维的提取和洗涤、湿法加工、纤维的加工处理以及成品的检验和质量控制等步骤。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艺处理,海藻纤维可以转化为可用于纺织、造纸等领域的产品,为环保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及藻毒素处理技术标签:环保微囊藻藻毒素藻类美国杂谈一、富营养化水源水藻类污染的控制及水厂除藻技术藻类生长需要三个条件,即氮磷营养物质、光照和适当的水流。
凡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剧烈,因此消除藻类对城市供水影响,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文章,一是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维持水体良好生态,防止藻类大量滋生,二是在城市制水系统采取高效的除藻技术,尽量减少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
按应用地点来划分,可有两种除藻技术,一种是水库湖泊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另一种是水厂内处理藻类的技术。
1、湖泊水库内部治理藻类的技术大型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水平, 在过去数十年中, 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控制和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 归结起来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除藻耗能较大、且受厂地限制,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化学法除藻主要包括使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来控制水华,比较快速、高效, 但治标不治本,一是氮磷物质未输出水体,化学药剂还能使胞内毒素和嗅味物质释放到水中, 二是杀藻剂本身也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生物操纵方法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的相生相克关系来控制或抑制藻类水华从而达到控制水华发生的目的,是一种“绿色”除藻方法,但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现就近年来国际国内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汇总。
⑴ 物理方法解层技术,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消除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
安格里安水务公司在英国的Grafham水库安装了曝气系统,在水面和水面下5米设温度探头,按设定的温差开启曝气系统。
该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虽然间歇曝气不能减少藻类总量,但却明显减少了蓝藻数量,这可能是因为曝气增加了沉积物-水界面的溶解氧的浓度,而蓝藻又对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条件很敏感有关。
英国的Thames water公司在一些表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曝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水的热分层,但对于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太浅而不能使用曝气系统,但这些水库的藻类增生会引起后继处理工艺的麻烦。
纤维球过滤器的原理
纤维球过滤器是一种把水中大颗粒及杂质物质过滤掉的过滤器,通常使用在田间灌溉和农场及科研配水系统等。
纤维球过滤器的原理是,当水出入纤维球过滤器时,它随着压力从压力水管进入,然后穿过气孔,穿过纤维球网格,由内到外被过滤。
由内到外存在着一层至多层的纤维球网格,当水顺利穿过网套时,大颗粒就被截留在里面,而清洁的水最后经过网套网孔便可以流出来。
纤维球过滤器的主要作用就是过滤掉埋藏在土壤中的大颗粒,并将小颗粒细菌及其他的杂质截留在网孔中,从而使得最终的清洁水可以被灌溉到土地上,达到良好的灌溉效果。
藻类的掌控与去除藻类的掌控与去除在相对封闭的水域,如湖泊、水库、储水池等,由于受到污染而发生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会增殖猛烈,因此,除去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关键要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一、库区实行的措施。
①生物掌控是绿色的控藻技术。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通过在东湖放养鲢、鳙鱼,使其14年未再爆发水华。
此外,还可利用藻类病原菌、藻类病毒以致藻类繁殖。
②**底是彻底的去除内源性营养盐的方法,但也具有风险,由于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进入水体,宜实行有效的防范措施。
③解层技术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除去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
英国在一些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暴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热的分层,但对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浅而难于使用曝气系统。
投加硫酸铜是应用*多的化学方法,但是硫酸铜的投加量较大,须保证浓度1.0mg/L以上才能有效掌控藻类生长,会使水中铜盐浓度上升。
铝盐、铁盐、钙盐都是有效的营养物钝化剂,它们可以沉淀水体中的氮和磷,在美国很多湖泊水库的应用中,成功地去除了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
更改水体的pH值,向水中投加石灰提高pH值,有助于抑致藻类的生长。
美国有一种产品称为Aquamats,具有很强的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本领,将此产品置于水体中,它们抢先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光合作用之后可产生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藻类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其生长受到限制,其作用相当于一人工湿地。
在取水口莳植芦苇等植物,拦截藻类进入水厂。
二、水厂实行的措施。
当水中藻类随取水进入水厂,则需在水厂实行杀藻除藻措施。
预氧化杀藻是常用的一项除藻技术。
常用的预氧化剂有氯、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氢以及高锰酸钾及复合剂。
氯预氧化杀藻效果也好,但会产生大量氯化**副产物,其中大多数对人体有害,所以,现在愈来愈多地被其他预氧化剂代替。
臭氧预氧化杀藻效果也好,但有人认为。
臭氧化可能将大有机物分解成分之较小的中心产物,这些中心产物,可能存在毒性物质或突变物质,或者有些中心产物与氯作用后致突变反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