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的近代史,是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抗争的历史,回到1840到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1840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1884甲午战争,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各阶层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到了19世纪末,中国又将面临这样的社会危机呢?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接下来大家看两段歌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问:19世纪末为什么会兴起义和团运动运动呢?(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直接:洋教活动猖獗)“还我江山还我权”。
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主权的丧失。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修铁路,掠夺中国的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城乡手工业,使大批农民,手工业工人失去生计。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不杀洋人誓不完”人们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灭了耶稣教”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镇压百姓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一)、兴起问:各地人民反洋教的斗争风起云涌,反洋教起义首先爆发的地区、标志?1898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问: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山东呢?(图:列强侵略山东的图片)(1)山东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威海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势力范围”,1898英国租借威海卫。
受害最深。
(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3)在山东,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问: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式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过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什么要“灭洋”?(请同学回答)(评价这个口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国民革命简介革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革命发展革命准备革命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如唐代替隋,清代替明)不算是革命,因为封建王朝的阶级属性没有改变。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随后,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经过1925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
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历史背景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步伐,着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大会通过了《宣言》,孙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说,并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
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孙中山采取党内合作,如:共产党员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国共合作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
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以《宣言》发表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强了各革命力量的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工农革命北伐革命兴起。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革命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知识点】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
随着四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力量空前团结,通过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革命从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形成了席卷中国大地的、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运动。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实行“分共”政策,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最后失败。
为什么北伐胜利了,大革命却失败了呢?原因在于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具体表现在:打倒了旧军阀,出现了新军阀,内乱没有消除,和平没有实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依然如故,中华民族没有实现真正独立;新建立的南京政府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1.主观原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共产党人没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挫折中醒悟过来,只是把支持“蒋汪合作”,改为专心扶助汪精卫;而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也没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中共的种种让步,并没能拉拢汪精卫等人,反而使汪精卫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地煽动“分共”。
中共没有注意对军队的掌握,过分依赖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合作,以致当昔日的同盟者叛变革命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共产国际代表没有认清中国具体国情,给予中国革命以错误的指导。
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判断得不是很成熟,加之中共和共产国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所以当1927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指示后,出现了陈独秀等人拒绝执行的情况,共产国际代表还把指示拿给汪精卫看,以示其对汪的信任,但是这个指示却成了汪精卫进行“分共”的一个借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
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
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
(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
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
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高一历史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阀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2. 难点:北阀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 北伐战争1. 背景北伐战争的条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某某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北伐战争的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X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某某国民政府,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X作霖。
主要战场:某某、某某。
4.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X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5. 经过(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某某,连克某某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某某,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某某。
(3)迁都某某: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某某迁到某某,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X作霖: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某某,奉军被迫撤退;从某某北上的北伐军占领某某。
6. 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2)工农支持: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是北伐军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将士奋勇:北伐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模X先锋作用,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22023)穆维永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129-137《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课前系统】一、教学内容分析: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4.1—1927.7)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与前一时期相比未有变化。
其突出特点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这一时期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并存,以三民主义为主导。
革命的高潮表现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北伐战争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分析:现在的学生是80后出生的,对于我国近代历史状况知之甚少,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相关内容,但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市博物馆及乡土遗迹等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和实地考察乡土遗迹,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中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市博物馆,要求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写下观后感,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网站案例:洪恩在线网页制作:(/pc/homepage/index.htm)。
网站制作技术园地:(/)。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答案:(1)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得到了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1926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2.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阶层响应、参与了运动?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日英帝国主义镇压罢工工人是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参与的阶层有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巩固的?它的巩固有什么意义?答案:巩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
不久,国民政府又统一了广东、广西。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革命运动,增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信心,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掠夺中国,军阀混战,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原因:冯玉祥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倾向革命。
(2)过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政变后,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
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中。
(3)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一)国民革命的兴起主要表现时间:国民党一大后到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前开初步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政治倾向,具体表现: 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开展,涨。
②以五卅运动为标志,掀起了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封建军阀以沉重打击。
备了稳固的后方基地(二)孙中山重大革命斗争及伟大精神 孙中山遗嘱:"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孙中山活动归纳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装起义)②辛亥革命后,为维护共和制,与北洋军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张勋复辟、护法运动)③适应时代潮流,促成国共合作,开创了大革命新局面。
(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开办黄埔军校)2、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
③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毅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3、孙中山伟大斗争精神关于孙中山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年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及人民日报社论中谈到:①孙中山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权自由、民族幸福,不知疲倦地奋斗了一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正是他一生不断进取的写照,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民革命的发展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历史背景①革命发展②直奉勾结,“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共同呼声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3、开始:1926年4、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5、先锋:叶挺独立团6、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然后挥戈东进,歼灭孙传芳的兵力,最后歼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7、主战场:湖南、湖北8、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9、结果:基本消灭吴、孙军阀集团,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意义: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
二、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发展1、北伐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2、工人运动高涨(1)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后,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
(2)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湘鄂赣农村大革命(1)北伐期间,湘鄂赣三省都成立省农民协会。
湖南农民运动发展迅猛。
(2)湖南的农民运动最为迅猛。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湖北、江西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四、思考: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斗争方式的特点,形成原因、影响特点: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形成原因:①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中国人民要想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革命的共同对象,这就为他们之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②以往各革命阶级单独进行的斗争的失败,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提供了经验教训。
③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
这就为革命阶级的联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④十月革命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共产国际积极支持国共两党合作,这也为中国人民实现大联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知识结构:国际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加紧侵华(华盛顿会议)一,历史背景:国内背景——军阀割据与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二,条件: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方针:党内合作1,政治基础: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元帅府,国民政府成立,创办黄埔军校,培养革命人才(特点)2,军事基础:统一军事编制,组建国民革命军3,群众基础: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解除后顾之忧4,根据地基础:两广统一,巩固革命大本营三,经过:1,兴起: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1)北京政变(原因性质意义)北方:孙中山北上(北上宣言)国民会议运动(内容)2,发展:两次东征南方:两广统一北伐战争(对象方针战果)工人运动高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3,高潮:农民运动勃兴(湖南农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操纵军阀镇压革命:直奉联合反赤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三大惨案(南京万县一三)帝国主义干涉镇压支持军阀镇压工人运动,制造二七惨案和五卅惨案支持国民党新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前:制造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4,失败:国民党右派破坏与叛变北伐中:发动四一二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共三大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思想根源)陈独秀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山舰事件后统一退出第一军整理党务案完全接受发表陈汪宣言,放松警惕四,评价:现实:推翻了打击了1,历史功绩:未来:宣传了扩大了受到了2,历史教训:两个必须(大革命失败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对派)1024——1927年特征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政府,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主要线索线索一:帝国主义侵华(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2)镇压中国革命:(3)操纵军阀混战扶植新的代理人:(4)侵华特征:英美日是主要侵华国家侵华方式:继续以华治华(支持军阀打内战,利用军阀获得在华的侵略权益)列强关系:通过签订《九国公约》再次结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其中英美在华势力加强。
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发展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目标: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
“八一三惨案”。
北伐战争的目的和主要对象。
北伐战争的简况和胜利。
北伐期间工农运动的发展概况。
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二、思想教育目标:1、直奉军阀联合反对革命和“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动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革命的迫切任务。
2、帝国主义在北伐战争期间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说明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是当时国情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要求。
3、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说明各种革命力量的联合和相互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北方的形势分析课本上摘录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节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及其原因。
二、本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设备《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一般学校用教学挂图或幻灯片,有条件的学校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并展示一些关于北伐战争的电影资料或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读书、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1、国民革命是在怎洋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2.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圆圈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主要事件有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从1926年春到1927年春,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由此导入新课讲述新课①第三节国民革命的发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本节教材:1926年春到1927年春,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问题,最后归纳为三个大点、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汉口九江收回祖界。
以下分别讲述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1、背景⑴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混战的加剧⑵历史条件①政治准备:国共合作,阶级实现联合就有了战胜敌人的可能;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无后顾之忧;冯玉祥倾向革命,可以南北呼应。
②军事准备:黄埔军校的创办;国民革命军的建成③群众基础: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会议运动和五卅运动)⑶直接原因:直奉联合“反赤”北伐战争开始前,即1926年春天北方的局势总的特点是反动势力联合向进步势力进攻。
一方面,直奉军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另一方面,段祺瑞政府对北方人民革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
①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出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要学生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所列内容学在《示意图》上找出孙、吴、张三派军阀所控制的地盘。
第一,原为死对头的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什么会联合?当时北方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与南方相互呼应,使帝国主义和各派军阀十分恐惧;冯玉祥国民军势力扩展到北方七个省份,并控制了京奉、津浦、京汉等铁路干线,更是张作霖、吴佩孚所不能坐视的。
于是在日英帝国主义的策划下,1926年1月以“讨赤”为名达成“谅解”,以共同对付北方的国民军和广东革命政府。
第二,直奉军队对国民军的进攻。
在日英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下,直奉军队南北夹击国民军,冯玉祥被迫通电下野,将军队和地盘交给下属,自己准备去苏联考察。
此后,国民军且战且退,退守至西北的绥远、甘肃。
本段大字下有两段小字,第一段主要介绍孙传芳势力的扩展和吴佩孚的东山再起,为讲北伐埋下伏笔(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奉军南下占领上海,威胁英美利益,1925年10月,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直系军阀孙传芳借全国国民会议运动反奉倒段的声势,以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②通电讨奉,并占领上海、徐州等地。
奉军被迫退回山东。
从此,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
与此同时,吴佩孚也趁机恢复了势力,在汉口成立“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
1926年春,国民军迫使段祺瑞政府下台以后,吴佩孚与张作霖联合,北上进攻国民军。
) 第二段介绍了“三一八”惨案的导火线“大沽口事件”和“八国通牒”。
日本为掩护张作霖进攻国民军,一派军舰强行开进大沽口。
国民军向日舰提出警告,日舰却向国民军开枪,打死打伤多人。
国民军被迫还击。
随后,日本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通牒提出要国民军停止军事行动,撤除大沽口军事防备,限定在48小时内答复。
他们还调集军舰到大沽口进行威胁。
帝国主义的蛮横行动,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由此引出了“三一八”惨案。
②段祺瑞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和市民万余人,在天安门召开大会,反对八国通牒。
会后,群众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遭到警卫的镇压,死伤二百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三一八惨案”。
注意两点:第一,请愿是反帝爱国行动;第二,“八一三惨案”,进一步暴露了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
“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鲁迅《空谈》)这“别种方法的战斗”,在三个多月后便吹响了进军的号角,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还可从“大沽口事件”、“八国通牒”、“三一八惨案”等事件,启发学生认识,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反动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革命要求;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革命的迫切任务。
由此加深对北伐目的的理解。
⑷目的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的摘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北伐的三大目的。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概况③⑴对象和方针挂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据图介绍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的实力及其占据的区域。
北伐军当时的总兵力是8个军共10万人,但士气高昂、民心所向;吴、孙、张共有兵力75万,但互有矛盾,不可能协同作战,且为民心所背。
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北伐战争怎么打才能以少胜多,迅速北进呢?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形势图,“制定”北伐方针,这样既烘托了战争氛围,又便于学生理解战争过程和北伐军迅速进军的原因。
广州国民政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人的内部矛盾,确定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方对。
结合《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提到的北伐方针,归纳出“北上——东进——再北上”的部署。
攻吴为先是因为它直接威胁广州革命政府,而且吴最弱,精锐为冯所牵制。
张作霖比较远,而孙传芳以善于观变著称,保持“中立”。
主要是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设问:此方针在军事战略原则上该如何表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⑵三大战场:①两湖战场: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
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
汀泗桥是交通干线粤汉路上的铁桥之一,鄂南第一门户,三面环水,一面高山耸立,易守难攻,吴亲临前线,组织了8个大刀队分头监视各军,遇有退缩即一刀一个,北伐军猛攻不下,后叶挺得当地农民带领,从小路绕到敌后,其他部队亦从侧面发动猛攻,汀泗桥被占。
叶挺猛追猛打,攻下咸宁城。
当时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大骂叶挺孤军深入,后看到地形后(汀泗桥至咸宁城唯一路可通,两边皆水,极难进攻),又大赞叶挺机智勇敢。
叶挺独立团因此被称为“铁军”。
贺胜桥,被吴称为“一战而定天下”,有三道防线,大刀队机枪队督阵,一马平川,吴军死守不住,吴手刃退却旅长、团长、十数人,无法阻住北伐军。
由于所获装备极多,伤亡较重,迟滞了进军速度,以至于武昌遇阻。
蒋介石令强攻武昌,独立团第一营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后武昌久困饥渴,内部起义。
吴佩孚评价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反动的封建军阀。
先后镇压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1923年残酷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运动,1926年对抗北伐军。
二是爱国的一面。
五四运动时反对段祺瑞卖国,反对和约上签字,通电支持学生运动,兵败之后,日本人表示愿意借款100万,赠枪10万扶之,吴说:“过去我有枪不止十万,有钱不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中国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贵国盛意我是不会承受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欲拉吴组织伪政权。
吴提出出山条件:一、日军退出华北;二、吴本人有完④全自治的权力。
日本后来选汪精卫弃吴佩孚。
1939年,吴吃午饭时,骨头嵌入牙中,请日本牙医治疗,当日暴死。
②江西战场: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
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九江、南昌。
③闽浙战场: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
⑶革命重心迁移: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⑷五原誓师:1926年春,冯玉祥去苏联访问。
他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逐渐倾向革命,不久加入国民党,同年秋回国。
这时,北伐军已进兵湖北。
冯玉祥立即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在部队中,他任用了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还聘请苏联顾问训练军阀。
为配合北伐军北伐,他进军河南。
⑸二期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1927年初,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一时成为革命的中心。
在吴佩孚、孙传芳溃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北伐军北进。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又称二期北伐。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二期北伐誓师,北进河南。
冯玉祥部队攻占洛阳,直逼郑州。
奉军两面受敌,被迫退至黄河以北。
北伐军与冯军会师郑州,取得了北伐的又一个重大胜利。
与此同时南京的国民革命军也渡江北上,占领了江苏重镇徐州。
二期北伐是1927年“四一二”以后的事情,其中与冯玉祥会师郑州的是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而占领任徐州的是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蒋介石的军队)。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首先通过板书的一组上下箭头帮助学生理解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
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看教材两幅图片,以加深印象),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北伐军到达哪里,哪里的工会组织就大发展。
1、工人运动的高涨掌握湘赣和上海两个要点①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后,湘赣两省工人成立总工会,组织工人纠察队,支援北伐战争;②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强调第三次起义的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将陈独秀列出,并排在首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以前教材的提法不同)和取得胜利的意义(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2、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省和一本书北。
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①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尤以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其斗争内容有四个动⑤词:打倒..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