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国的近代史,是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抗争的历史,回到1840到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1840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1884甲午战争,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各阶层兴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到了19世纪末,中国又将面临这样的社会危机呢?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接下来大家看两段歌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问:19世纪末为什么会兴起义和团运动运动呢?(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直接:洋教活动猖獗)“还我江山还我权”。
反映了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主权的丧失。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划分势力范围,修铁路,掠夺中国的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城乡手工业,使大批农民,手工业工人失去生计。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不杀洋人誓不完”人们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灭了耶稣教”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与中国地方封建势力相结合,共同镇压百姓导致了人们的反洋教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一)、兴起问:各地人民反洋教的斗争风起云涌,反洋教起义首先爆发的地区、标志?1898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问:起义为什么首先爆发于山东呢?(图:列强侵略山东的图片)(1)山东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威海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势力范围”,1898英国租借威海卫。
受害最深。
(2)教会势力猖獗、肆意欺压百姓(3)在山东,农民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义和拳问: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式下爆发的,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是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在斗争过程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什么要“灭洋”?(请同学回答)(评价这个口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知识点】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是中国历史上的国民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
随着四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革命力量空前团结,通过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革命从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形成了席卷中国大地的、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运动。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实行“分共”政策,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最后失败。
为什么北伐胜利了,大革命却失败了呢?原因在于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具体表现在:打倒了旧军阀,出现了新军阀,内乱没有消除,和平没有实现;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依然如故,中华民族没有实现真正独立;新建立的南京政府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1.主观原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共产党人没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挫折中醒悟过来,只是把支持“蒋汪合作”,改为专心扶助汪精卫;而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也没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中共的种种让步,并没能拉拢汪精卫等人,反而使汪精卫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地煽动“分共”。
中共没有注意对军队的掌握,过分依赖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合作,以致当昔日的同盟者叛变革命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
共产国际代表没有认清中国具体国情,给予中国革命以错误的指导。
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判断得不是很成熟,加之中共和共产国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所以当1927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共发来指示后,出现了陈独秀等人拒绝执行的情况,共产国际代表还把指示拿给汪精卫看,以示其对汪的信任,但是这个指示却成了汪精卫进行“分共”的一个借口。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
(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
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
(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
(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
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
(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
(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
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
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课堂教学设计案例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22023)穆维永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129-137《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课前系统】一、教学内容分析: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4.1—1927.7)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与前一时期相比未有变化。
其突出特点是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这一时期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并存,以三民主义为主导。
革命的高潮表现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北伐战争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分析:现在的学生是80后出生的,对于我国近代历史状况知之甚少,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相关内容,但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市博物馆及乡土遗迹等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和实地考察乡土遗迹,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中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市博物馆,要求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写下观后感,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网站案例:洪恩在线网页制作:(/pc/homepage/index.htm)。
网站制作技术园地:(/)。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国共合作实现以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答案:(1)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得到了中共和中国人民的支持,一个对内要求结束军阀统治,对外要求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1926年,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3)由于革命运动的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2.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阶层响应、参与了运动?这次运动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日英帝国主义镇压罢工工人是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参与的阶层有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巩固的?它的巩固有什么意义?答案:巩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
不久,国民政府又统一了广东、广西。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革命运动,增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信心,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一、背景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掠夺中国,军阀混战,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民的迫切要求。
3.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原因:冯玉祥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倾向革命。
(2)过程: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
政变后,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
不久,北京政权又落到段祺瑞手中。
(3)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内部走向分化的表现。
教学内容: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五、教学过程(一)国民革命的兴起主要表现时间:国民党一大后到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前开初步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政治倾向,具体表现: ①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国民会议运动开展,涨。
②以五卅运动为标志,掀起了全国反帝斗争的高潮,封建军阀以沉重打击。
备了稳固的后方基地(二)孙中山重大革命斗争及伟大精神 孙中山遗嘱:"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1、孙中山活动归纳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装起义)②辛亥革命后,为维护共和制,与北洋军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张勋复辟、护法运动)③适应时代潮流,促成国共合作,开创了大革命新局面。
(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开办黄埔军校)2、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
③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毅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3、孙中山伟大斗争精神关于孙中山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诞辰一百年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及人民日报社论中谈到:①孙中山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权自由、民族幸福,不知疲倦地奋斗了一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正是他一生不断进取的写照,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思考导学】1.北伐战争能够进行的条是什么?为什么说北伐战争是必要的?答案: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迫切的要求;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
必要性: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对革命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在北伐战争中,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哪里?答案: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答案:(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2)中国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
【自学导引】一、北伐战争1.背景(1)五卅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3)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他们一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一面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击溃吴佩孚: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
(2)歼灭孙传芳: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夹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南昌。
(3)迁都武汉: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4)重创张作霖: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皆捷,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北伐背景(1)前提因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革命蓬勃发展;(2)直接原因:直奉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设问:原为死对头的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什么会实现联合?▲回答:直接原因在于以消灭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策划和操纵。
◎直奉勾结后有何反动行动?▲回答:①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迫使国民军退往西北;②准备南下进攻广州国民政府;2、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点拨:其实质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北伐对象:直奉军阀;军阀控制地区兵力直系吴佩孚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一部20万孙传芳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20万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35万※点拨:国民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
4、北伐方针:☆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主力;☆然后挥戈东进,歼灭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歼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链接高考:(04,广东单科,11)北伐军决定先扫除直系军阀吴佩孚。
因为他…………………()a、是北洋军阀的部头目 b、在北洋军阀中实力最强d、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三一八”惨案叶挺5、北伐进军(1)北伐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2)北伐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3)战争概况:战场战况备注两湖战场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重镇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吴佩孚主力;主战场江西战场南北合击,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南昌;——闽浙战场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1927年占南京,进驻上海,威震全国;——(4)政府迁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点拨:☆武汉成为此时全国革命的中心;☆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链接高考:(06,全国文综ⅰ,14)国民革命运动中,政府机构几经变化。
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政府机构是……………………………………………………………………………()(5)五原誓师:①时间:1926年9月;五原誓师②人物:冯玉祥,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③活动:进军河南,策应北伐;6、二期北伐(1)形势: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北伐;(2)武汉国民政府北伐:郑州会师;☆ 1927年6月,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国民军会师于郑州;☆郑州成为南方北伐军的最北攻击点;(3)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7、北伐功绩(1)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倒长江流域,威震全国;(2)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最突出)(3)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4)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和反帝斗争的发展;※链接试题:(05,南京联考,10)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
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知识体系】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1、背景:直奉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
⑴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⑵表现:
一面,一面。
例题:
1.北伐前夕,直奉两派军阀由交战到勾结,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两派军阀的本质属性一致
B.两派军阀的根本利益一致
C.帝国主义列强的幕后操纵
D.国民革命运动对反动势力的打击
2、条件:
⑴(政治准备)
⑵(组织准备)
⑶(军事准备)
⑷(群众基础)
3、目的、主要对象和方针。
⑴目的:
⑵对象:
⑶方针:先打,后打,再打。
(即“北上、东进、再北上”)
4、北伐的概况
⑴时间与战场:开始北伐,在、和三个战场作战,是主战场。
⑵重大战役:战役、战役、攻克武昌
⑶胜利:打败、主力,到达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目的:)⑷继续: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
例题:
2.北伐战争前夕,广东国民政府面临的形势,不包括
A.直奉军阀在“共同反赤”口号下,结成反革命联盟
B.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
C.吴佩孚进攻湖南的国民革命军
D.孙传芳进攻闽浙的国民革命军
5、胜利进军的原因
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
北伐战争得到的大力支持,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判断:
①没有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北伐战争的胜利;()
②没有北伐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2、工人运动。
⑴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组织工人纠察队。
⑵陈独秀、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目的:)
3、农民运动。
⑴湘鄂赣三省成立了
⑵省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⑶毛泽东发表《》。
思考: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直接原因: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惨案”、“惨案”、“南京惨案”。
2、最大成果:湖北、江西人民收回、
英租界。
3、意义: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思考:
租界是依据什么条约而形成的?第一块租界是何国在何地建立的?它对中国的主权产生什么危害?
【重点难点】
◆分析北伐战争的功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最大功绩)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③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④扩大了革命的区域
⑤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工农运动
小结:本节所讲的内容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这次高潮的持征是要彻底地消灭军阀,打倒帝国主义。
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高涨互相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给全国带来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阵营内部
.................
的潜在危机也正在滋生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①吴佩孚②陈炯明③孙传芳④张作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927年初,全国革命的中心是
A、广州
B、武汉
C、南昌
D、上海
3、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是
A、邓中夏、苏兆征
B、苏兆征、周恩来
C、陈独秀、张太雷
D、陈独秀、周恩来
4、在北伐战争的推动下,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速的省是
A、湖南
B、广东
C、江西
D、福建
5、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有
①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②作战方针正确③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对北伐军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②国民政府迁到武汉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⑤消灭陈炯明反动势力
A.⑤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⑤①C.①②③④⑤D.①⑤④③②
7、1926年北伐胜利的最主要表现:
A.完成了全国政治统一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彻底铲除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8、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表现为: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