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ppt1(17)
- 格式:ppt
- 大小:335.50 KB
- 文档页数:16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及课件6一、说教材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
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及课件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
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二、说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过程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情景导入;二、新课讲解;三、巩固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
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
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巩固练习(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4)、利息的计算。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及课件(优秀8篇)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二、学情分析:"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
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章《平面几何初步》中的《角的度量》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单位,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分类,能够识别各种角。
2. 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法,特别是量角器的使用。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度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校园里的各种角,如操场上的角、教室里的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 例题讲解(1)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3)角的度量单位:度(°),量角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测量教具上的各种角,并说出角的度数。
4. 课堂小结5. 课堂作业(1)测量练习册上的各种角,并记录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出角的定义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3. 角的度量单位4.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矩形b. 正方形c. 三角形(2)简述角的定义和分类。
2. 答案(1)略(2)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角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角,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如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一个特定度数的角?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法,特别是量角器的使用。
2. 课堂作业设计:测量练习册上的各种角,并记录下来。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角的初步认识》。
详细内容包括:角的定义,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角的大小比较,以及角的画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能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解决有关角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角的分类和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的画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教学角的定义(10分钟)3. 角的分类(10分钟)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区分不同类型的角。
4. 角的大小比较(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比较角的大小。
5. 角的画法(10分钟)分步骤讲解角的画法,并让学生动手练习。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关角的分类、大小比较和画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周角3. 角的大小比较4. 角的画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后练习第3、4题。
答案:见课后练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1. 角的定义及分类2. 角的大小比较3. 角的画法二、实践情景引入的深度与广度4. 实践情景的选择与设计5. 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三、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6. 作业题目的难度与梯度7. 答案的准确性与解析的详细程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1. 角的定义及分类在讲解角的定义时,要强调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顶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及课件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掌握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和例题,让学生熟练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帮助小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例题,找出加数的规律。
(2)演示计算过程,强调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76页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2. 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3. 练习题答案及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77页第16题。
2. 答案:课后附答案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如下:1. 学生对进位加法的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仍有不足,需加强个别辅导。
2. 互动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计算方法,提高了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课后拓展延伸部分,可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整数加法的问题,如:三位数加三位数、四位数加四位数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