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定律和牢骚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4
简述心理学中的韦伯定律哎,今天咱们聊聊心理学里的一个小概念,叫韦伯定律。
听起来有点深奥对吧?其实说白了,就是关于我们怎么感知变化的一种规律。
想象一下,你正在吃冰淇淋,突然又多加了一球。
嘿,这口感的变化你肯定能感觉到。
但是,如果你已经吃了十球冰淇淋,额外再加一球,嗯,这时候你可能就感觉不到太大的不同了。
没错,这就是韦伯定律的意思,变化的感知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了?韦伯定律的核心就是“差别的比例”。
简单来说,咱们的感官对变化的敏感度其实跟原来的量有关。
比如说,如果你身边有一百块钱,朋友给你加十块,你肯定觉得“哇,好爽啊”。
可是如果你原本就有一万块,那十块就像是“嗯,没什么感觉”。
人就是这样,感知变化的时候,得看背景和基础量。
也就是说,咱们的感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跟周围环境紧密相关。
再来聊聊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
比如说,你在商场逛街,买了一件原价一百块的衣服,后来看到打折了,变成了七十块。
心里那种“赚到了”的感觉,是不是美滋滋的?这就是因为你对“打折”这种变化特别敏感。
可是,如果你今天本来就有一堆衣服,突然又看到一件打折的,心里可能只会想:“哎呀,又一件,算了吧。
”韦伯定律真是揭示了我们心里的那种“小算盘”。
再说说声音吧,音乐会听得多了,咱们对音量变化的感知就会逐渐下降。
就像那种开大音量的耳机,一开始觉得哇,太嗨了。
但如果一直保持那种音量,久而久之就觉得“就这样吧”。
再想象一下,老邻居家那只吵得要命的小狗,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叫,你刚开始觉得“真是个小闹钟”,可是时间长了,你就麻木了,根本听不见。
韦伯定律这小子可真有意思,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说透了。
然后再来个生活中的趣味实验。
你有没有试过把一个冰块放在手里,刚开始可能觉得“哇,这么冷”。
可是,时间一长,手习惯了,可能就不觉得那么冷了。
可是要是再换个热水一泡,哇,那个感觉又回来了。
原来我们身边的变化和感受就是这么微妙,韦伯定律把这些变化给描述得透彻无比,仿佛在教我们怎么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细节。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
韦伯定律是由卡尔·韦伯(Carl Weber)在19世纪提出的一个
经验规律,它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的大致含义是: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或一个系统中,更多的资源(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倾向于聚集在少数优势者手中,而这些优势者又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
这个规律的一个常见例子是财富分配不均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根据韦伯定律,富人越富有,他们的财富增长的速度也会越快。
这是因为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来获取更多的利益,如投资、创业等。
与此同时,穷人则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限制,导致他们摆脱贫困的机会更少。
在社会科学领域,韦伯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权力和地位的分配不均。
权力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就越有能力影响和控制社会的各个方面。
而相对较弱势的大多数人则难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总的来说,韦伯定律指出了资源和优势的不均衡分配趋势,这种不均衡往往会加剧,从而造成更大的差距。
这个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和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讨论。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韦伯定律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其环境和他人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可观察到的一些外部刺激、他人对某一个体行为的期望、对该行为的赞许程度、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还有家庭背景。
而且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当我们从事某一行为时,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赞同,这种动机产生出来的行为,就是“受到赞许”的行为。
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心理学实验,弗里德曼证明了以下两条定律:一、韦伯定律证明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赞许的行为当成自己的行为。
二、韦伯定律表明了赞许具有一种稳定性,即个人所得到的赞许越多,越倾向于按照赞许者的行为方式去行动。
根据这两条定律,管理者要鼓励下属的长处,为员工的成绩表示赞扬,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
韦伯定律亦称社会一致性原则或行为特质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H.J.韦伯提出。
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个人对别人做出某一特定行为,都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下做出的;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有什么样的才能,拥有什么样的家庭,以及其他一切能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社会一致性。
韦伯曾经做过著名的“官职追随者”实验,根据这一原理,对领导者的行为应进行适当控制,通过下属追随者的“社会比较”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韦伯定律说明,人的行为是会受到社会影响的,这种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如果社会一致性得到维持,并使它逐渐增强,便会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人们按照群体规范去行动。
此时,人的行为将反映出一种趋势,即一旦社会价值体系得到公认,就会被人接受,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
反之,如果这种社会一致性遭到破坏,则会削弱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偏好,并在心理上起阻碍作用。
韦伯定律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西方早已被人们普遍运用,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影响力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是指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性人物的观点和名誉,来提高一个组织或集团的声誉和信誉。
简述韦伯定律的内容
韦伯定律,也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或费希纳-韦伯定律,是指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反之亦然。
这一定律是经济学家欧仁·费希纳和阿尔弗雷德·马歇
尔在19世纪末所发现。
简单来说,韦伯定律是对经济需求的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他们发现,
随着价格的上涨,消费者的需求也开始下降。
但是,这种现象不是线性的。
韦伯定律指出,需求下降不是和价格成正比的,而是与价格成反比例的关系。
因此,如果价格上涨10%,
需求可能下降15%。
韦伯定律进一步表明,随着价格的上涨,商品需求会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种是
替代品的存在。
如果同类商品中存在便宜的替代品,那么随着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选择
购买替代品。
第二种是消费者的购买力。
如果价格上涨到超出消费者的购买力范围,那么
消费者就无法购买这个商品。
韦伯定律常常被应用在各种商业领域,特别是市场营销、商业战略和价格策略中。
这
一定律可以帮助商家确定产品的价格,并帮助他们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
同时,
韦伯定律也可以告诉营销人员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推广战略。
总之,韦伯定律是指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小。
它已成为
商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帮助商家优化他们的价格策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类效应定律作文素材丰富多样,名人名言自不必说。
科学定律也非常值得用一用!别再抓着“蝴蝶效应”不放,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四大类效应定律,范文必备!01心理学1.贝勃定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适用主题】适度;珍惜2.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适用主题】第一印象;以貌取人3.狄德罗效应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即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
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18条商业定律与法则18条商业定律与法则一、达维多夫定律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提出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点评: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二、列文定理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三、韦奇定理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四、蝴蝶效应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
他们将这种由一个极小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 蝴蝶效应" 。
提出者:" 紊乱学" 研究者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五、赫勒法则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六、鲦鱼效应鲦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小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首领。
如果将鲦鱼“首领”脑后控制行为的神经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它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点评:1、个组织内的群体具有思维定性和行为惯性的特征;2、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3、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七、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名词解释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WeberLaw)是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该定律指出,对一种刺激反应强度的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是大体恒定的。
它也被称为“绝对判断定律”,它描述了从静态刺激到动态刺激的过渡,从短暂的刺激到持续的刺激,从低强度刺激到高强度刺激,行为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西蒙韦伯于1834年发表的,是识别心理学上一种重要的概念。
西蒙韦伯在1834年发表的《心理学论文》中提出了韦伯定律,随后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研究和实践中应用这一定律,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领域。
韦伯定律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保持恒定。
受测者在反应加强和减弱刺激之间的判断是主观的,受测者必须自己作出判断。
根据韦伯定律,受测者必须选择一定阈值,通过判断两个刺激的幅度大小,来确定刺激是否加强或减弱。
由于这两种刺激的大小比率是相同的,所以除非相对的刺激加强或减弱,受测者才会作出反应。
除了韦伯定律之外,其他心理学定律包括贝洛克定律,广义贝洛克定律和实验室比值定律等。
此外,韦伯定律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在法律领域中,韦伯定律被应用于法律的适用性和认同性,经济学中应用韦伯定律来解释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在企业管理中,韦伯定律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机构人员对任务和责任变化的反应模式。
总之,韦伯定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定律,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表明,对超过一定强度刺激的反应强度变化,受测者所必须作出的反应强度的比率大体上是恒定的。
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比如法律、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
说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最近断断续续在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昨晚临睡前随意翻开一页,正好是说韦伯定律(Weber’s Law)的,觉得有点意思,现在写下几行,全当读书笔记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E.H.韦伯(1795—1878)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以研究触觉而著名。
他因两点阀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单单关于韦伯的这两句介绍,就让人好奇多多,两点阀、最小可觉差、心理物理学,实在让人疑问多多,而韦伯定律(Weber’s Law)正好可以将这些通通联系起来。
其实,韦伯定律(Weber’s Law)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表述就是:就差别阀限来讲,刺激物的增量与原来刺激物之比是一个常数(Weber ratio)。
这样说来好像还是有点费解,不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一份1元钱的报纸一夜之间突然涨到了50元,你会觉得荒唐之极,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来100万元的奔驰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也觉得价钱根本没什么变化。
同样是50元为什么会在辨别以及心理上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有所领悟却还是一片混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就让韦伯来告诉你吧,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这是韦伯通过从“肌肉感觉”研究中得出的启示。
韦伯还发现,在最优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
后来,韦伯又对其他感觉道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
他在实验中还发现,“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虽然随着被试的感觉道不同而有变化,但对于一定的感觉道来说却是不变的,因此韦伯认为,我们可以为每一种感官确定其“最小可觉差”的不变分数。
如果我们用I代表原来的刺激量,用ΔI代表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一个常数,那么就可以用公式K=ΔI/I来表示。
韦伯定律举例
韦伯定律是指在互联网上,用户生成的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分布规律。
根据韦伯定律,只有少数用户会主动产生内容,而大多数用户则是被动的内容消费者。
下面列举十个符合韦伯定律的实际例子。
1. 在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帖子,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和点赞他人的帖子。
2. 在一个在线论坛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回复和发起新的话题,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默默地阅读。
3. 在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留下评论和评价,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商品信息。
4. 在一个博客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写博文并积极互动,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阅读博文。
5. 在一个视频分享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视频,而大多数用户只是观看视频。
6. 在一个问答社区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回答大量问题,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提问或者搜索问题。
7. 在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教学资源,而大多数用户只是观看学习。
8. 在一个音乐分享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音乐作品,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收听音乐。
9. 在一个图片社交平台上,只有少数用户会上传大量照片,而大多数用户只是浏览他人的照片。
10. 在一个新闻网站上,只有少数用户会发表大量评论,而大多数用户只是阅读新闻。
总结起来,韦伯定律指出了互联网上用户生成内容的不平衡现象,少数用户贡献了大部分的内容,而大多数用户则是被动的内容消费者。
这种不平衡现象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都普遍存在,了解和理解韦伯定律对于设计和运营互联网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韦伯定律及其意义一、引言韦伯定律是指英国科学家韦伯(G. Robert Mert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定律,他通过研究学术界的科学家发现,科学家的知名度与其发表文章的数量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数值关系。
这个定律在社会学、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我们理解知名度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人员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韦伯定律的描述韦伯定律的基本描述是:知名度与产出呈正相关,但增长速度递减。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产出增加时,他的知名度也会随之增加,但是随着产出的进一步增加,知名度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
三、实证研究为了验证韦伯定律的准确性,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界、艺术界、商业界等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学术界的研究。
1. 学术界的研究在学术界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通过分析论文引用数与发表文章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韦伯定律的存在。
这些研究表明,那些发表文章数量较多的学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发表文章数量较少的学者则相对较低。
2. 艺术界的研究在艺术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数量与其知名度之间的关系,也验证了韦伯定律的存在。
他们发现,艺术家的知名度与其作品数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 商业界的研究在商业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分析企业的市值与其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他们发现,那些产品数量较多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值,而产品数量较少的企业则相对较低。
四、韦伯定律的意义韦伯定律的发现对我们理解知名度与产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对于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艺术创作、企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 学术能力的评价根据韦伯定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学者的发表文章数量来评价其学术能力。
当一个学者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时,他往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这说明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2. 艺术创作的评价在艺术界,我们也可以根据艺术家的作品数量来评价其艺术创作能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又称为韦伯效应或韦伯-费希纳定律,是由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希纳所发现的,而此二位心理学家也因此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简介定义:个人行为对他人心理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由于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了解与分析,使得每个人都有一种对自己及别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力求明白了解的倾向,从而在决策时有助于判断。
这就是韦伯定律。
[1]实验材料与方法:在课堂上用“第一印象”与“刻板印象”来考察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任务中加入韦伯定律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完成。
[2]目标与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知识的整合;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找出规律,培养学生概括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自信,战胜困难,体验克服困难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5]教学资源: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软件、教具、课件。
[6]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采取情景创设—讲授—讨论—演示—归纳—总结等教学流程。
[7]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文字资料、照片、卡通图片等。
[8]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教室。
[9]其他辅助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
[10]教学重点:利用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解释为什么有些员工的行为是企业有益的,而有些却是不利的。
[11]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员工的行为,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计划。
[12]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文字资料、照片、卡通图片。
简述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学概念。
该定律描述了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地位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如权力、财富、教育等)之间的关系。
韦伯定律认为,在社会群体中,个体的地位(social status)取决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的多少。
根据韦伯定律,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个体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而那些资源较少的个体则地位较低。
韦伯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分为三种类型:贵族地位(status group)、功利地位(party)和阶级地位(class)。
贵族地位主要基于个体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而功利地位则与个体的政治和组织关系有关。
阶级地位则是根据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职业地位而确定的。
韦伯定律指出了社会群体中个体地位与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体地位对社会机会和权力的影响。
这一定律在社会学和组织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动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韦伯定律的通俗解释韦伯定律是指在互联网领域中,用户数量与内容数量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韦伯定律可以概括为“用户数量与内容数量成反比”的观点,也就是说互联网上的热门内容只会吸引到一小部分用户,而大部分内容则只能吸引到很少甚至没有用户。
韦伯定律的提出者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多佛·韦伯(Christopher Weeber),他通过观察和研究了互联网上的各种内容和用户数据,提出了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的提出在互联网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被很多学者和从业人员用来解释和分析互联网上的现象和规律。
韦伯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互联网上的内容数量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而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用户只会关注到一小部分热门的内容,而其他大部分内容则被忽略或者很少被关注。
这一观点可以用很多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比如,在视频分享网站上,有很多用户上传了大量的视频内容,但是只有极少数视频会成为网红,吸引到大量的观看和分享;在新闻网站上,只有一小部分热门的新闻会吸引到大量的点击和转发,而其他新闻则鲜有人问津;在社交媒体上,只有一小部分有趣、创新或者有争议的帖子会被广泛传播和讨论,而其他帖子则很难被人关注。
这种由韦伯定律引起的不平衡现象在互联网上普遍存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海量的内容选择,而他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择关注那些热门的内容。
而这就导致了内容的流行度越来越不均衡,少数热门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用户关注和讨论的空间,而其他内容则被冷落在一旁。
韦伯定律对于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和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们需要认识到互联网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创作出真正具有价值和吸引力的内容,才有可能突破韦伯定律的束缚,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其次,他们需要善于利用各种推广手段和渠道,将自己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人,提高内容的曝光度和流行度。
最后,他们应该不断关注用户的需求和喜好,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韦伯定律及其应用食安092 徐文麒学号:2009057073 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其实,韦伯定律(Weber’s Law)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表述就是:就差别阀限来讲,刺激物的增量与原来刺激物之比是一个常数(Weber ratio)。
这样说来好像还是有点费解,不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一份1元钱的报纸一夜之间突然涨到了50元,你会觉得荒唐之极,无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来100万元的奔驰也涨了50元甚至500元,你也觉得价钱根本没什么变化。
同样是50元为什么会在辨别以及心理上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声学应用判断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听觉遵守-条叫做“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觉法则。
这条定律阐明:感觉的增加量和刺激的比率相等。
音高的八度感觉是一个2:1的频率比。
对声音响度的判断有两个“极限点”:听觉阀和痛觉阀。
如果声音强度在听觉阀的极限点认为是1,声音强度在痛觉阀的极限点就是1兆。
按照韦伯-费希纳定律,声学家使用的响度级是对数,基于10:1的强度比率,这就是我们知道的1贝(bel)。
响度的感觉范围被分成12个大单位,1贝的增加量又分成10个称作分贝(decibel)的较小增加量,即1贝=10分贝。
1分贝的响度差别对我们的中声区听觉来说大约是人耳可感觉到的最小变化量。
关于对响度的感受:人耳可闻音的强度范围,客观强度与主观响度之间的真数与对数关系(韦伯-费希纳定律),对不同音区的音客观上不同强度可能在主观上感受为同样响度(等响度曲线),同音持续与否对于响度感的影响,这些方面都积累了比较确凿的数据。
营销学应用韦伯-费希纳(费勒)定律是营销学中研究购买者价格差异感受的一条定律。
所谓价格差异感是指当购买者在面对价格的调整、变化或者不同价格时的心理认知程度。
韦伯定律韦柏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I/I=K,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韦伯定律(Weber’s Law) E.H. 韦伯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教授,他因两点阈和最小可觉差研究成为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
在韦伯以前,法国物理学家P. 布格尔曾做过一个测定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的实验,他不断改变蜡烛和针孔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光线通过针孔投到远处的屏幕上,发现为了在相邻的阴暗区造成一个可以分辨的阴影,两者的亮度至少必须相差64:1。
布格尔的研究没有产主任何有特殊意义的原理,但这中间孕育着“最小可觉差”问题的思想,它在韦伯手中变成了划时代研究工作的一块基石。
韦伯的研究是从“肌肉感觉”开始的,他想了解肌肉的感觉机能对于轻重不同的重物能分辨到什么程度。
他用三套不同重量的重物对四个被试进行了实验,发现辨别不是取决于两个重物重量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这一绝对值与标准重量值的比例。
在最优在条件下,重物之间的差异大约为29:30时能被明确觉察到。
后来,韦伯又对其他感觉道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对两个刺激物的辨别能力不是取决于两者差异的绝对值,而是取决于差异的相对值。
他在实验中还发现,“最小可觉差”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虽然随着被试的感觉道不同而有变化,但对于一定的感觉道来说却是不变的,因此他认为,我们可以为每一种感官确定其“最小可觉差”的不变分数。
韦伯的实验使当时的生理学家们认识到,在实验室里探讨某些历来被忽视的纯心理学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很重要的。
韦伯提出的问题吸引了像赫尔姆霍茨、费希纳等一批富有才能的人,同时他自己也钻研了许多这样的问题,并指出了系统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
后来,韦伯以前的学生、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费希纳把韦伯的研究结果转变成了数学形式:ΔI/I=K,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韦伯定律( Weber’ s law)是指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一般说来,最重要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不是那些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因素,而是隐藏在系统内部的、不易被人们觉察的因素。
韦伯定律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规范性;在心理学上则称之为心理定势或定型。
正如费斯克( R.Fester)所说:“规范并非仅是一种外表的标志,它具有明确的社会内容”。
定势概念的产生源于群体活动中的角色扮演。
韦伯定律也可以解释为“规范化”过程。
在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其他人给予的暗示或示意。
行为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行事,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例如,在一次足球赛中,裁判员鸣哨后,运动员却没有立即开始进攻,而是停下来,其他队员立即行动,形成统一的进攻节奏。
这时,裁判员的哨声又不合时宜地响起,这是一种不利的信息,会造成士气低落。
但是,许多裁判员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人们只是按照习惯去行动,并不是按照其内在的心理定势行事。
韦伯定律所强调的是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个体由于在某种文化环境下生活,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某种习得的“文化定势”。
“定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认为定势是由经常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对某一情景的稳定的反应倾向。
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进行狗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实验时,发现了定势现象。
在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的研究中,巴甫洛夫首先注意到了动物不能完全抑制一切本能的冲动,特别是狗,每天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刺激,同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受到各种强烈的精神因素的刺激,因此,即使在没有任何外界作用的条件下,它也必然要产生条件反射。
韦伯定律反映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普遍模式:对他人的感情和态度,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而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对他人的行为。
换言之,人类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互动而进行的。
个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其社会环境为转移,与他人交往越多,他对他人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评价就越敏感。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韦伯定律是由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韦伯发现,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
韦伯,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1795年6月24日生于维腾贝格,1878年1月26日卒于莱比锡。
1815年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
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学工作。
韦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学方面,包括循环系统、耳、眼、肝脏,特别是皮肤方面。
1834年,他用拉丁文写了《触觉论》,详细报道了皮肤的压觉、触觉、温觉、冷觉、位置觉以及肌觉、痛觉、关节觉等。
著名的韦伯定律即发表于此。
1846年为瓦格纳编的《生理学词典》写了著名的《触觉与一般感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