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景泰蓝画特色教学实践与探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实践课教学设计载体;以操作技术为主线,由学生自己设计或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制作。
形成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方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景泰蓝沙画》一课是根据《劳动与技术实施指南》中,“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这一基本理念而开发的劳动实践容。
它是一门让学生在以景泰蓝沙画艺术为载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了解这门民间工艺。
学习这门民间工艺的制作技术,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审美水平。
本课教学容是以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作为教材呈现与组织的线索,并注意与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的联系,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教学过程:教1、欣赏讲授阶段。
学2、示操作技术阶段。
流3、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阶段。
4、展示作品评价阶段。
教学资源课前要求:1、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不随便讲话、下座、打逗, 有事举手,上课认真听讲,理解老师讲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2、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品,保证作品质量,干净、美观。
3、爱护学习工具,爱护公物,不浪费学习材料,不乱刻乱画,。
4、在制作过程中还是下课休息时要注意安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5、爱护室卫生,完成作品时要把桌面和教室打扫干净。
一、课堂纪律10%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不随便讲话、下座、打逗、有 事举手,上课认真听讲,理解老师讲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二、学习态度40%1、积极参与到制作活动中去,按时完成劳动实践作业。
2、能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按要求进行制作。
3、在制作活动中能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4、制作活动中注意安全使用材料和工具,爱护公物。
5、失败时不灰心,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能及时进行修改。
6、爱护室的卫生,完成作品时要把桌面和教室打扫干净,工具摆放整齐。
三、学习能力50%1、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
2、作品设计符合景泰蓝沙画的要求。
3、涂胶、掐丝、填沙等技术方确。
4、能独立完成作品。
安全注 *意 事考 核 标 准计设书板景泰蓝沙画一、什么是景泰蓝工艺沙画?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三、景泰蓝沙画的工具和材料:四、景泰蓝沙画的历史和文化五、景泰蓝沙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教学过程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景泰蓝工艺画制作”提升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实践研究景泰蓝工艺画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元代,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
景泰蓝工艺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美感,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传统工艺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展开探讨,探讨景泰蓝工艺画如何提升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
一、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需要准备好瓷器、颜料和工具。
然后,在瓷器上涂上一层特制的釉料,等釉料干燥后,用蓝色颜料在上面进行绘画。
在绘画完成后,需要进行烧制,使釉料与瓷器完美结合。
再进行一些修饰和打磨工序,就完成了一件景泰蓝工艺画。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匠人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
在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绘画技巧,更能领悟到匠人对于工艺的专注和细心,以及匠人对于传统工艺的热爱和执着。
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景泰蓝工艺画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每一件景泰蓝工艺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景泰蓝工艺画多以中国传统的题材为主题,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题材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在景泰蓝工艺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能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制作景泰蓝工艺画,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为了探究景泰蓝工艺画对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提升作用,可以进行一些实践研究。
可以在学校开设景泰蓝工艺课程,邀请专业的景泰蓝工艺师傅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景泰蓝工艺画的制作过程。
可以组织学生到景泰蓝工艺制作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工艺特点。
美术景泰蓝教案教案标题:美术景泰蓝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手工操作能力。
适用年级:初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景泰蓝的实物或图片资料。
2. 准备一些铜片、彩色琉璃颗粒、研钵、研棒、胶水、刷子等材料。
3. 准备一些简单的铜片样板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向学生介绍景泰蓝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解释景泰蓝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2. 展示一些景泰蓝的实物或图片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体:1. 分发材料给学生,并向他们展示一些简单的铜片样板。
2. 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步骤:首先,将铜片剪成所需形状;然后,在铜片上涂上一层胶水;接着,将彩色琉璃颗粒撒在胶水上;最后,用刷子轻轻刷去多余的琉璃颗粒。
3. 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
4.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选择一个样板或自行设计一个图案,开始制作自己的景泰蓝作品。
5. 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6.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制作过程和所学内容,强调景泰蓝的特点和魅力。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景泰蓝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学校或班级的美术展览中,以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景泰蓝艺术家或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景泰蓝的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观赏真正的景泰蓝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危险的工具。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3. 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而非过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及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景泰蓝的定义:介绍景泰蓝是一种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属于金属工艺。
2. 景泰蓝的历史:介绍景泰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制图、掐丝、点蓝、烧制等环节。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景泰蓝工艺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掐丝、点蓝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景泰蓝的定义、历史和制作工艺。
2. 演示法: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景泰蓝工艺品样品、制作工具、材料(如铜丝、釉料等)。
2. 设备:烤箱、工作台、放大镜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景泰蓝制作的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景泰蓝工艺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景泰蓝的定义和历史:介绍景泰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有何特点。
3. 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制图、掐丝、点蓝、烧制等环节。
4. 演示制作过程: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5. 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景泰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7.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8.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是否能熟练掌握制作技巧。
学习景泰蓝工艺教案概述:景泰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珐琅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教案旨在介绍景泰蓝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和特点;2. 学习景泰蓝制作的基本工序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4.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景泰蓝工艺的图片和资料;2. 材料:景泰蓝工艺所需的颜料、珐琅粉、金属片等;3. 工具:笔刷、炉子、小刀、画板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景泰蓝工艺(20分钟)1. 展示景泰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介绍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和传统价值;3. 解释景泰蓝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步骤二:讲解景泰蓝的基本工序(30分钟)1. 分析景泰蓝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素描、背面处理、填充珐琅、烧制等;2. 演示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解释注意事项。
步骤三:实践操作(100分钟)1. 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描图案,使用彩铅进行素描练习;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在金属片上进行背面处理;3. 学生使用小刀和笔刷,填充珐琅颜料,注意掌握好颜料的用量和均匀程度;4. 将填充好珐琅的金属片放入炉子进行烧制,掌握好时间和温度;5. 烧制完成后,学生进行整理和修饰,使作品更加精致。
步骤四:艺术鉴赏和展示(20分钟)1.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3.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景泰蓝工艺。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技术的掌握和创意的发挥;2. 评价学生对景泰蓝工艺的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和评价。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景泰蓝工艺展览或工作室,深入了解景泰蓝的发展和应用;2.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景泰蓝工艺,进行更复杂的制作和创作。
景泰蓝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2.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工艺和制作流程。
3.培养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2.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工艺和制作流程。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录像或图片素材。
2.景泰蓝饰品展示。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景泰蓝饰品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艺术品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饰品的颜色、纹理、构造等元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景泰蓝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介绍景泰蓝的材料、工艺和制作流程。
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让学生对景泰蓝有更直观的认识。
3.实践操作(60分钟)分发景泰蓝制作工具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景泰蓝饰品。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简单的模板,让学生根据模板进行涂色、填充和上釉等操作。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注意安全事项。
4.成果展示(2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景泰蓝饰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鼓励学生通过展示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景泰蓝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2.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工艺和制作流程。
3.培养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历史和发展。
2.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工艺和制作流程。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景泰蓝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操作体验了制作景泰蓝的过程。
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得到了增强。
但是,本节课时间安排上可能稍有不足,可适当调整和延长实践操作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实践。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景泰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技巧和工艺流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小组合作,培养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和展示,提高问题解决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培养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2.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技巧。
难点:1.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掐丝和点蓝技巧。
2. 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材料:1. 景泰蓝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铜丝、蓝釉、焊锡、砂纸等。
2. 示例景泰蓝作品和图片。
设备:1. 烤箱、烙铁、剪刀、放大镜等。
2. 展示台、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景泰蓝作品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景泰蓝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简要介绍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对景泰蓝制作的兴趣。
2. 基本知识(10分钟)教师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掐丝、点蓝、烧制等步骤。
学生通过观看示例作品,了解景泰蓝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根据图纸和材料,尝试掐丝和点蓝的基本技巧,完成一个简单景泰蓝作品的制作。
4. 问题解决(10分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制作技巧,提高作品质量。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拓展1. 学生了解景泰蓝在现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景泰蓝首饰、摆件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邀请专家,了解景泰蓝制作的历史人物和代表作品。
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特质与绘画性探究摘要: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珐琅工艺品,具有工艺美术和绘画的双重属性。
从掐丝珐琅的绘画属性上看,掐丝珐琅画源自纯手工制作,色泽鲜艳,气魄华丽,形成了独有的画面表现艺术风格。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如何将掐丝珐琅与国画融合发展,发挥掐丝珐琅技艺的优势并汲取国画的艺术价值是当前掐丝珐琅研究关注的焦点。
现以掐丝珐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如何在掐丝珐琅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国画的技法,以此形成全新的发展景象,同时重点探讨掐丝珐琅技艺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掐丝珐琅;国画;创新发展原本掐丝珐琅都是皇家贵族阶级享用的工艺品,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掐丝珐琅技艺流传到了民间,这也给民间喜爱掐丝珐琅工艺品的人们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促使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时期。
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掐丝珐琅的工艺技法一直都没有改变,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工序,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进步没有创新。
今天的掐丝珐琅技艺可以融入大量的艺术形式,最有特色的便是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
同时把工艺性与绘画性融合到一起,使得掐丝珐琅变得更加具有现代艺术感,这也是工艺大师们的毕生希望。
一、掐丝珐琅画的概述景泰蓝工艺画又称掐丝珐琅画,起源于元末明初,是在我国艺术瑰宝景泰蓝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中国著名的宫廷御用金属表面加工装饰工艺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并达到技艺顶峰的景泰蓝工艺。
我们现在的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就是源于享誉中外的燕京八绝中的景泰蓝和花丝镶嵌两大工艺,画面保持了金丝镶嵌色彩丰富自然,做工严谨极具立体感,立体艺术效果浑厚庄重,金碧辉煌兼典雅华贵,因为采取矿物质颜料,作品耐酸碱不褪色精美绝伦,凭借精美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至今备受世人称赞,极具收藏价值。
作为六百年国粹景泰蓝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结晶,掐丝珐琅画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下,如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景泰蓝华丽繁复的装饰纹样以及明艳夺目的色彩是其独到的艺术特色,这一门极其盛行的高雅艺术在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景泰蓝的制作》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流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3. 通过制作景泰蓝作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景泰蓝的历史与发展2. 景泰蓝的基本工艺流程3. 景泰蓝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4. 创作实践:制作一件简单的景泰蓝作品5. 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工艺和流程,创作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景泰蓝作品。
2. 教学难点:景泰蓝制作技巧的掌握,如掐丝、点蓝、烧制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景泰蓝制作》教程、景泰蓝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
2. 制作材料:铜丝、焊锡、蓝釉、烧制工具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发学生对景泰蓝艺术的兴趣,介绍景泰蓝的历史与发展。
2. 基本工艺流程讲解:讲解景泰蓝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掐丝、点蓝、烧制等步骤。
3. 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分析景泰蓝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铜丝的选用、焊锡的熔点等。
4. 创作实践:分组进行景泰蓝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制作过程的观察:关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作品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在作品中的构图、颜色搭配、工艺技巧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反馈和作品质量,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3. 探索更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景泰蓝制作博物馆或企业,加深他们对景泰蓝艺术的了解。
2. 邀请景泰蓝艺术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景泰蓝制作经验和艺术感悟。
景泰蓝沙画教案一、教案概述景泰蓝沙画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丽的图案而闻名。
本教案旨在介绍景泰蓝沙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景泰蓝沙画的历史背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制作过程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景泰蓝沙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掌握景泰蓝沙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3. 学习景泰蓝沙画的基本制作步骤;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景泰蓝沙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景泰蓝沙画的材料和工具;3. 景泰蓝沙画的制作步骤;4. 制作一幅简单的景泰蓝沙画作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景泰蓝沙画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景泰蓝沙画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和感受。
2. 授课内容一:景泰蓝沙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介绍景泰蓝沙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授课内容二:景泰蓝沙画的材料和工具。
介绍景泰蓝沙画所需的主要材料,如铜底、釉料等,以及制作过程中常用的工具,如刷子、砂纸等。
并向学生展示实物,让他们亲自感受和了解这些材料和工具。
4. 授课内容三:景泰蓝沙画的制作步骤。
详细讲解景泰蓝沙画的制作步骤,包括准备工作、铜底上釉、烧制、绘画等。
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的技巧和方法。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制作一幅简单的景泰蓝沙画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独特的图案和色彩组合。
6. 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如创意性、技巧运用等,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和实践操作等。
2. 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制作的景泰蓝沙画作品,包括图案设计、色彩运用、技巧运用等方面。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教案名称:景泰蓝的制作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对景泰蓝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1.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景泰蓝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资料。
2.制作景泰蓝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景泰蓝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景泰蓝的制作方法(10分钟)1.讲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等步骤。
2.强调制作景泰蓝的注意事项,如掐丝的均匀、点蓝的饱满等。
三、示范景泰蓝的制作(15分钟)1.教师示范制作景泰蓝的过程,边示范边讲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熟悉制作流程。
四、学生实践(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学生回顾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2.教师检查学生对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景泰蓝的制作技巧(15分钟)1.讲解景泰蓝制作中的技巧,如掐丝的细节处理、点蓝的层次感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提高制作技巧。
三、学生实践(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巧,提高作品质量。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景泰蓝的制作工厂,了解景泰蓝的产业化发展。
2.开展景泰蓝艺术作品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景泰蓝的制作》学科领域:美术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X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景泰蓝的历史与发展2.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3. 景泰蓝的艺术特点4. 景泰蓝作品的欣赏与评价5. 景泰蓝制作的实践操作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景泰蓝艺术。
2. 讲解:教师讲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经典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4. 实践:教师演示景泰蓝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第二课时1. 复习: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践:学生独立完成景泰蓝制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泰蓝艺术的价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景泰蓝历史、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景泰蓝制作实践操作的能力。
3. 学生对景泰蓝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六、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景泰蓝作品图片,包括历史经典作品和现代创新作品。
2. 视频:拍摄景泰蓝制作过程的视频,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
3. 材料:准备景泰蓝制作所需的金属丝、釉料等材料,以及工具如剪刀、钳子等。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示范引导:教师演示景泰蓝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4.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安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避免受伤。
立足本土,继承传统,提升美术素养——“景泰蓝掐丝沙画校本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的探索实践摘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学校校本课程持续发展,必须有文化内涵作支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校的特点去发展规划。
我校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在景泰蓝掐丝沙画校本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根据掐丝沙画的艺术特点,围绕着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去完成课程的挖掘与开发,通过校本课程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景泰蓝掐丝沙画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核心素养小学的校本课程是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践探索,是基础教育的一种补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学校教师深挖乡土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合加工形成适合的校本课程。
虽然在学校的“常规课本”里虽然也有设传统文化题材的学习内容,但缺乏本地特色,景泰蓝掐丝沙画本就是一项优秀的民间传统技艺,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实践创作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为题材来提升景泰蓝掐丝沙画课程的内涵,更好地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提升了美术校本课程内涵,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1]一、乡土文化融入景泰蓝掐丝沙画校本课程教学的探索(一)课程选材立足乡土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2],是围绕学生身边的现实存在的自然、人文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更为亲近学生,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是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最常用的资源。
美术景泰蓝工艺教案教案标题:美术景泰蓝工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景泰蓝工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掌握景泰蓝工艺的基本技巧和制作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景泰蓝工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景泰蓝工艺的基本材料和工具。
3. 景泰蓝工艺的基本技巧和制作过程。
4.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景泰蓝工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展示一些景泰蓝工艺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3. 介绍景泰蓝工艺的基本材料和工具,如铜、琺瑯、砂纸、刷子等。
4. 讲解景泰蓝工艺的基本技巧和制作过程,包括铜胚制作、琺瑯填充、烧制等。
示范操作:5. 进行景泰蓝工艺的示范操作,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实践操作:6.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景泰蓝工艺品的设计,并进行制作。
7.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注重细节和色彩搭配。
展示和评价:8. 学生完成制作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分享制作心得和经验。
拓展活动:9. 邀请专业的景泰蓝工艺师傅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景泰蓝工艺。
教学资源:1. 景泰蓝工艺的图片和介绍资料。
2. 景泰蓝工艺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3. 学生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
评估方法:1.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制作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和最终作品的审美效果。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特色:1. 结合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强调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入拓展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注重细节和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景泰蓝工艺画制作”提升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景泰蓝工艺画制作这一传统工艺项目,提升初中生的传统工艺素养。
首先介绍景泰蓝工艺画制作的传统工艺知识,然后分析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现状。
接着探讨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在提升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中的作用,并设计实践研究和评估实践效果。
通过对初中生进行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其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本研究的实施可以为传统工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继续深化这一工作,不断完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实践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传统工艺知识、现状分析、作用、设计与方法、效果评估、结论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工艺素养是指个体在传统文化中所具备的技艺、审美和创造力等综合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工艺逐渐被现代生活所淡忘,传统工艺素养的传承与弘扬变得格外重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初中生面临着诸多学习压力和生活困扰,对于传统工艺的了解和继承往往被忽视。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对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提升效果,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的现状,了解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
2. 探讨景泰蓝工艺画制作的传统工艺知识,介绍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为后续实践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 研究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在提升初中生传统工艺素养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价值,从实践角度分析其实际效果。
4. 设计合理的实践研究方案和方法,确保实验过程科学规范且结果可靠可信。
5. 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成果并提出未来展望,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景泰蓝工艺画制作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景泰蓝工艺画制作的传统工艺知识介绍景泰蓝,又称“胭脂胡”,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元代。
初中景泰蓝画特色教学实践与探素
申道红广东省东莞市中堂实验中学一、景泰蓝画教学引入背景(一)景泰蓝的定义景泰蓝的正式名称为“铜胎掐丝珐琅”,俗称“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
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
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
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二)景泰蓝画的由来景泰蓝画又称金丝彩砂画、景泰蓝装饰画等,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砂等材料着色,最后将画面做抛光处理,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的质感,也可以处理出磨砂、亚光、沙粒感、立体等多层次画面效果。
因此,景泰蓝画在市场上一直有较好的销路,受到大众的青睐。
由于该画种制作工艺容易掌握,画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色彩绚丽,立体感强,引入课堂教学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
二、开展景泰蓝画教学所需工具材料一我校开展景泰蓝画教学,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如下:工具类:小剪刀(用来剪断丝头),镊子(用来固定金丝),注射器(用来装万能胶,方便涂胶水粘丝用,图1),切割机或小锯子(用来分割板材,图2);小铲刀、碗或小盘子(用来调配彩砂,图3)。
材料类:氧化铝丝——有金色、银色、黑色等,规格有o.5mm×Inu´n和0.3nun×lmm等型号(图4);高仿釉料,也叫彩砂,用来填涂色彩,有耐高温、耐腐蚀、不褪色等特点(图5);万能胶和108胶水,分别用来粘丝和调色(图6、图7)。
此外,还要准备复写纸、红色圆珠笔,以及o。
5cm厚的板材。
板材的大小根据画幅需要进行切割,通常要比画幅实际尺寸四周多出2~5cm宽,并且要求平整无缝隙,比如木质夹板、中纤板、宝丽板等,用作制作景泰蓝画的底板(图8)。
三、景泰蓝画的制作方法为了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难度,我们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基础,在市场上景泰蓝工艺画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仅取消了后期覆膜抛光技术(后期以加装玻璃镜框做装饰),也在掐丝、填砂和调色等环节降低操作难度,使之更符合课堂教学需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景泰蓝画制作方法:第一步,描图:把创作稿用复写纸描在平整的底板上,要求接线紧凑,线条流畅、自然。
如果是对实物打印图片描稿,还得进一步对形象进行线条提炼和概括处理(图9)。
第二步,粘丝:专业的讲法叫“掐丝”,就是使用铲子的手柄拉直金丝
(氧化铝丝),用针筒装好万能胶涂在描好线的夹板上(图10),按照所描线的位置涂好万能胶,然后用镊子固定好金丝的内侧立面,按照线条的形状尽可能精准地粘在底板上(图11)。
粘好后,用小铲子的木柄轻轻敲打金丝固定,再用剪刀准确剪掉多余的金丝。
这一步骤中,应注意涂胶要适量,粘丝要流畅挺拔,保持铝丝的干净。
第三步,填色:首先根据作品彩图,调配所需颜色的彩砂;接着用108胶水和水调配彩砂,彩砂、胶水、水的比例大约为5:2:3;最后把调好的彩砂填充到所在区域的底板上。
注意上砂要均匀、平整,可以趁水迹未干时适当摇动板面,使砂随着重力自然铺平。
用此方法依次上完所有区域;通常按照先小空间后大空间、先面色后底色的顺序进行。
(图12)彩砂)为一体的创作形式,对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耐心的行为习惯、审美素养、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都有独特的作用。
我们把教学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门阶段。
主要学习景泰蓝画的工艺制作技巧,比如掌握粘丝技巧、学会彩砂和胶水的调配使用,以及调色的方法等,还包括制作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内容以卡通画、脸谱、抽象画为主,比如古代戏曲人物脸谱系列、卡通系列、传统纹样、平面装饰图案等,这些表现内容色彩较单纯,线条较简单,便于学生入门。
(图13至图16)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
主要从中挑选技术熟练,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工艺相对复杂的作品制作,形式主要为工笔画(图17、图18)、装饰画等,比如:模仿名家抽象画系列(图19)、装饰画系列(图20、图21)等,这些作品线条疏密有致,色彩对比艳丽,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制作。
第三阶段为创作阶段。
选取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景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主题进行创作。
这也是为了开发乡土资源,尝试以景泰蓝画教学为载体,将本土的各种原生态水乡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在初中阶段实施的美术课程资源,并开展校本课程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和研究。
比如指导学生创作的《黎氏大宗祠》(图22)、《文阁塔》(图23)、《龙舟》(图24)、《给妈妈洗脚》(图25)、《东坑卖身节》(图26)等作品,很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得到了本地师生及家长的认同。
第四阶段为形式拓展阶段。
通过教学,学生可熟练运用景泰蓝工艺,尝试制作各种主题和形式的美术作品,充分展现景泰蓝工艺画的材质和肌理带来的独特视觉美感。
比如景泰蓝书法系列(图27、图28)、挂盘系列(图29)等。
我们也尝试和其他学科整合,充分发挥,景泰蓝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兴趣和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
如学生在指导下独立制作的景泰蓝画《生物细胞模型图》(图30)和《东莞行政区地图》(图31)等;前者曾荣获市级科技小制作一等奖。
五、成效与启示(一)
兴趣日益浓厚,技能素质日益提高景泰蓝画兴趣小组在组建之初,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参加,为此,我们只能通过各班美术课代表去动员。
经过仔细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而且自信心不足。
通过第一阶段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从线描不准、丝粘不齐、沙上不平,到第二阶段已经能够熟练完成各个环节,还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和调色能力也都得四、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模式探究景泰蓝画是集绘画(描稿)、工艺(掐丝)、着色(上到明显提高。
从艰难完成第一幅简单的作品,到后来已可以娴熟地制作第二幅较复杂的画面,色彩感觉也丰富了起来。
可见,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景泰蓝画的独特美感莫过于其工艺美。
随着制作的深入,学生的工艺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学生在完成了第一幅作品后,就产生了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从一开始逐班去“请”人参加,到现在每天都挤时间到画室作画,学生们的兴趣不断高涨。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陆续要求加入活动小组。
随着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延伸,各班特长生不断增多,学校美术氛围渐浓,班级美术教学效果开始显现,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氛围。
据综合考评结果显示,大多数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综合素质在班级甚至全年级都名列前茅,其他学生也有明显进步。
(二)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在我校开展活动之前,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什么是景泰蓝画。
随着活动的逐渐深入,现在学生对景泰蓝的历史都有了一定了解,也明白了景泰蓝的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
在知道一件产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后,学生更加惊叹,他们在后来的具体制作景泰蓝画的过程中,明显多了几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也多了一份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三)学校有特色,教研有主题,教师有目标目前,我校已挂牌成立“广东省景泰蓝画创作与教学实验基地”,确定了以景泰蓝画教学为特色的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同时,围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我们的教学科研有了明确的方向,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美术新课程实验中岭南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子课题“初中景泰蓝画校本课程与中堂水乡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结合的研究”,在2010年12月前顺利结题;教师撰写的景泰蓝画教学论文曾荣获东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结合水乡文化资源开展‘景泰蓝画’特色教学的实践研究”已被列为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相关研究工作也已经展开;接下来,将着手利用本地水乡文化资源,不断挖掘和拓展景泰蓝画的表现形式,形成校本教材。
(四)以“创特”为
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创建特色,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冶情,全面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艺术品位,这正是特色创建的目的和意义。
我校在景泰蓝面特色教育实践过程中,更新了教学、科研观念,进一步构建了以美育促德育、智育共同发展、相互渗透的研究模式,对我校的长远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