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
- 格式:pptx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2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课文+朗读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
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
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太空一日》是一篇关于太空探险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太空任务中的经历和感受。
课文包括了以下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1.太空环境:文章介绍了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其对人类的影响,包括失重、缺氧、辐射
等等。
2.航天器的构造:文章介绍了一些航天器的构造和功能,包括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等。
3.太空任务的操作:文章介绍了一些太空任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发射、飞
行、返回等等。
4.太空探索的历史:文章介绍了一些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成就,包括人类第一次进入太
空、月球登陆等等。
课堂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太空环境的特点和其对人类的影响。
2.航天器的构造和功能。
3.太空任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4.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成就。
5.作者在太空任务中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太空环境和航天器的构造,以及太空任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成就,以及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进展和挑战。
太空一日缩写400字太空一日缩写,也称为SOL(Solar day)或Martian day(Mars day),是太阳系中一些天体的自转周期,即它们绕自身轴旋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从太阳系中的三个天体的角度介绍它们的太空一日缩写。
一、地球的太空一日缩写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1秒,但地球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上每个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即地球上的“日”)为24小时。
因此,地球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SOL(Solar day),也就是24小时。
这是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上的人们使用的标准时间单位。
二、火星的太空一日缩写火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因为它的自转周期(即一天的时间)非常接近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9分35秒,因此它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SOL,也就是24小时39分35秒。
火星探测车和火星车队的任务使用这个时间单位。
三、木星的太空一日缩写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之一。
木星的自转周期只有9小时50分30秒,因此它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Jovian day,也就是9小时50分30秒。
由于木星的自转速度非常快,所以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巨大的旋涡和风暴。
这个时间单位一般使用于进行木星探测的任务。
总结:太空一日缩写是太阳系中一些天体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地球、火星和木星。
地球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SOL,也就是24小时;火星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SOL,也就是24小时39分35秒;木星的太空一日缩写为1 Jovian day,也就是9小时50分30秒。
在太空探测任务中,使用正确的时间单位非常重要,因此太空一日缩写的概念也非常重要。
太空一日杨利伟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
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原创版】目录1.太空一日的概述2.太空一日的主要活动3.太空一日的意义正文【太空一日的概述】太空一日,即在太空中度过的一天,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太空生活,了解太空环境,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以及欣赏太空美景。
太空一日活动旨在推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和关注。
【太空一日的主要活动】太空一日的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太空生活体验:在太空一日活动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太空失重、太空睡眠、太空饮食等独特的生活方式。
2.科学实验:太空一日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环境,可以进行物质、生命、物理等各种科学实验。
3.太空授课:太空一日中,宇航员可以为地球上的学生进行太空授课,传播太空知识,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
4.太空漫步:在太空一日中,宇航员可以进行太空漫步,欣赏太空美景,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
5.国际合作:太空一日活动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太空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太空一日的意义】太空一日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太空一日活动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太空环境,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2.推动太空科学发展:太空一日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推动太空科学研究的发展。
3.促进国际合作:太空一日活动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太空合作,共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4.激发青少年兴趣:太空一日活动可以激发青少年对太空的兴趣,培养未来的太空探索人才。
5.提升国家太空实力:太空一日活动可以提升国家的太空实力,增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太空一日的主要内容摘要:一、太空一日简介1.太空一日的定义2.太空一日的历史二、太空一日的主要活动1.太空行走2.轨道实验3.太空生活4.太空观察5.太空通讯三、太空一日的意义1.科学研究的意义2.太空旅游的意义3.太空探索的意义四、太空一日的未来展望1.太空旅游的发展2.太空资源开发3.太空探索技术的进步正文:太空一日是指在太空中度过一天的时间,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太空生活,体验失重环境,同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太空一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1 年,当时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了对太空的研究和探索,太空一日也逐渐成为了宇航员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太空一日的主要活动包括太空行走、轨道实验、太空生活、太空观察和太空通讯。
在太空行走中,宇航员们需要穿着宇航服,在太空中进行各种任务,如维修航天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等。
轨道实验则是为了研究太空环境对各种物质的影响,包括植物生长、材料腐蚀等。
太空生活则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进行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睡眠、锻炼等。
太空观察是指宇航员们通过望远镜等设备观察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景象。
太空通讯则是指宇航员们与地面人员进行通讯,包括语音、视频和数据传输等。
太空一日对人类的意义重大。
首先,太空一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太空生活,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好准备。
其次,太空一日可以让人们体验失重环境,为未来的太空旅游做好准备。
最后,太空一日还可以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展望未来,太空一日的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样。
随着太空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有机会体验太空生活。
同时,太空资源开发也将成为太空一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第23课太空一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创作背景】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
按预定计划,他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
之后,“航天英雄”杨利伟耗时两年亲自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真实记录知识精讲太空航天员生活的著作。
这本书由20万字和150张珍贵图片组成。
本文就是《天地九重》节选的部分。
【微点拨】太空一日”是指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一天,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用“太空一日”直观概括了的全文的主要内容,表达了对航天英雄的赞美之情。
【知识拓展】“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
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
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
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
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
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