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的挽歌——邓斌长篇小说《盐水情殇》评述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说学会年度⼩说排⾏榜(2000-2013)中国⼩说学会年度⼩说排⾏榜2000年度——长篇⼩说01.《中国:⼀九五七》尤凤伟《江南》2000年第4期02.《富萍》王安忆《收获》2000年第4期03.《⼤浴⼥》铁凝春风⽂艺出版社2000.304 .《怀念狼》贾平凹《收获》2000年第3期05.《⼤漠祭》雪漠上海⽂化出版社2000.8中篇⼩说01.《青⾐》毕飞宇《花城》2000年第3期02.《追上来啦》熊正良《⼈民⽂学》2000年第11期03.《拯救⽗亲》⽩莲春《⼈民⽂学》2000年第9期04.《谁家有⼥初长成》严歌苓《当代》2000年第5期05.《不要问我》东西《收获》2000年第5期06.《重瞳》潘军《花城》2000年第1期07.《⽣活秀》池莉《⼗⽉》2000年第5期08.《纪念碑》薛荣《上海⽂学》2000年第8期09.《太阳为谁⽣出来》何⽟茹《长城》2000年第4期10.《库兰》红柯《当代》2000年第6期短篇⼩说01.《上海⼥⼈》杨显惠《上海⽂学》2000年第7期02.《清源寺》徐⼩斌《百花州》2000年第4期03.《援军》赵琪《解放军⽂艺》2000年第10期04.《河柳图》迟⼦建《作家》2000年第10期05.《⼀点红》蒋韵《⼭西⽂学》2000年第9期06.《安重根击毙伊藤博⽂》阿成《啄⽊鸟》2000年第11期07.《冬天我们跳舞》唐颖《收获》2000年第2期08.《准备好了吗》戴来《收获》2000年第3期09.《保卫樱桃》裘⼭⼭《⼈民⽂学》2000年第10期10.《蛐蛐蛐蛐》毕飞宇《作家》2000年第2期2001年度——短篇⼩说1 《湖道》漠⽉《⾬花》2001年3期2 《⽇⼦》陈忠实《⼈民⽂学》2001年8期3 《遍地⽩花》刘庆邦《钟⼭》2001年2期4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魏微《花城》2001年5期5 《逃亡》杨显惠《上海⽂学》2001年2期6 《鞋匠与市长》赵本夫《中国作家》2001年12期7 《地下爱情》孙春平《作家》2001年4期8 《把门关上》戴来《创作》2001年4期9 《铁⽀⼦》聂鑫森《青海湖》2001年7期10 《成珠楼记忆》张梅《佛⼭⽂艺》2001年7期中篇⼩说1 《奔跑的⽕光》⽅⽅《收获》2001年5期2 《唱歌》张者《收获》2001年4期3 《⽟⽶》毕飞宇《⼈民⽂学》2001年6期4 《豹⼦最后的舞蹈》陈应松《钟⼭》2001年3期5 《卫川和林⽼师》荆歌《上海⽂学》2001年3期6 《铁⽪⼈的秘密情书+关于⾝体》蒋志《花城》2001年1期7 《美国隐形眼镜》王童《⼩说界》2001年4期8 《马⽂的战争》叶兆⾔《红岩》2001年2期9 《素素》何⽟茹《上海⽂学》2001年9期长篇⼩说1 《西去的骑⼿》红柯《收获》2001年4期2 《檀⾹刑》莫⾔作家出版社2001年5⽉3 《花腔》李洱《花城》2001年6期4 《坚硬如⽔》阎连科《钟⼭》2001年1期5 《⽩银⾕》成⼀作家出版社2001年9⽉6 《沧浪之⽔》阎真⼈民⽂学出版社2001年10⽉2002年度——长篇⼩说01.麦家的《解密》02.张懿翎的《把绵⽺和⼭⽺分开》03.张⼀⼸的《远去的驿站》中篇⼩说01.阿来的《遥远的温泉》02.陈应松的《松鸦为什么鸣叫》03.王松的《红汞》04.⿁⼦的《⽡城上空的麦⽥》05.孙惠芬的《歇马⼭庄的两个⼥⼈》06.陈世旭的《救灾记》07.陈平的《七宝楼台》08.东西的《猜到尽头》09.⾐向东的《过滤的阳光》10.艾伟的《家园》短篇⼩说01.毕飞宇的《地球上的王家庄》02.阎连科的《⿊猪⽑⽩猪⽑》03.陈忠实的《猫与⿏也缠绵》04.贾平凹的《库麦荣》05.苏童的《⽩雪猪头》06.王祥夫的《上边》07.潘向黎的《我爱⼩丸⼦》08.杨剑敏的《突厥》09.尉然的《李⼤筐的脚和李⼩筐的爱情》40.刘⽟栋的《给马兰姑姑押车》2003年度——长篇⼩说:01.阎连科《受活》02.董⽴勃《⽩⾖》03.范稳《⽔乳⼤地》04.林⽩《万物花开》05.李佩甫《城灯》06.张炜《丑⾏或浪漫》中篇⼩说:01.须⼀⽠《淡绿⾊的⽉亮》02.巴桥《阿瑶》03.李洱《龙凤呈祥》04.李铁《杜⼀民的复辟阴谋》05.⽅⽅《树树皆秋⾊》06.陈应松《望粮⼭》07.李贯通《迷蒙之季》08.北北《寻找妻⼦古菜花》09.张翎《⽺》10.麦家《让蒙⾯⼈说话》短篇⼩说:01.铁凝《逃跑》02.莫⾔《⽊匠和狗》03.叶弥《猛虎》04.王松《雪⾊花》05.盛可以《⼿术》06.魏微《化妆》07.张学东《送⼀个⼈上路》08.戴来《茄⼦》09.潘向黎《奇迹乘着雪橇来》10.迟⼦建《⼀匹马两个⼈》2004年度——长篇⼩说:01.格⾮《⼈⾯桃花》、02.张平《国家⼲部》、03.刘庆《长势喜⼈》、04.⽂兰《命运峡⾕》、05.乔叶《我是真的热爱你》;中篇⼩说:01.艾伟《中篇1或短篇2》、02.孙惠芬《⼀树槐⾹》、03.映川《我困了我醒了》、04.陈昌平《国家机密》、05.陈应松《马嘶岭⾎案》、06.韩天航《我的⼤爹》、07.葛⽔平《地⽓》、08.苏炜《⽶调》、09.王松《⾎疑》、10.胡学⽂《麦⼦的盖头》;短篇⼩说:01.麦家《两位富阳姑娘》、02.莫⾔《⽉光斩》、03.刘⽟栋《幸福的⼀天》、04.卢江良《狗⼩的⾃⾏车》、05.陈希我《我疼》、6.苏童《堂兄弟》、07.潘向黎《⽩⽔青菜》、08.铁凝《⼩嘴不停》、09.魏微《异乡》、10.赖妙宽《右肋下》。
新生代长篇小说评介作者:吴义勤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7期吴义勤,著名文学评论家,本刊顾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
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著有《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等著作8部,主编各类著作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刊物转载。
2004年其长篇论文《难度·长度·速度·限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新生代长篇小说是9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作家成长的标记,是他们艺术上走向成熟、强大的一个标志。
出于对一种文学事实的尊重,我无法不在这里开出一份长长的书单: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曾维浩的《弑父》、李洱的《花腔》、艾伟的《爱人同志》《越野赛跑》、麦加的《解密》、东西的《耳光响亮》、红柯的《西去的骑手》、刁斗的《证词》《游戏法》《回家》、迟子建的《穿过云层的晴朗》、叶弥的《美哉少年》、刘建东的《全家福》、朱文颖的《高跟鞋》、王彪的《越跑越远》、朱文的《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韩东的《扎根》、荆歌《民间故事》、戴来的《我们都是有病的人》、毕飞宇的《那个夏天,那个秋天》、马枋的《生为女人》、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须兰的《千里走单骑》、王芫的《什么都有代价》、何大草的《刀子和刀子》、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丁丽英的《时钟里的女人》、宋潇凌的《个别女人》、邱华栋的《正午的供词》、刘志钊的《物质生活》、李冯的《碎爸爸》、祁智的《呼吸》、周洁茹的《小妖的网》、丁天的《玩偶青春》、张懿翎《把绵羊和山羊分开》、姝娟的《摇曳的教堂》、罗望子的《在腼腆的桥上求爱》……在我看来,新生代长篇小说整体上主要呈现为四种形态:一是以曾维浩的《弑父》、须兰的《千里走单骑》、艾伟的《越野赛跑》、麦加的《解密》等为代表的具有强烈的寓言色彩和超现实意味的小说;一是以李洱的《花腔》、红柯的《西去的骑手》、艾伟的《爱人同志》、韩东的《扎根》等为代表的把“现实”与“历史”进行“互文”处理,具有某种新历史小说特征的文本;一是以刘志钊的《物质生活》、王芫的《什么都有代价》、朱文的《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戴来的《我们都是有病的人》、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等为代表的近距离书写欲望化的生存现实,渲泄生存之痛和世纪末情绪的小说;一是以叶弥的《美哉少年》、何大草的《刀子和刀子》、魏微的《一个人的微湖闸》、王彪的《越跑越远》等为代表的反应“成长”主题的小说。
乡土情怀类散文【篇一:乡土情怀类散文】在旭日飘飞的季节里,我细数着离家的岁月;在烈日横空的夏日里,我酣然如梦。
我梦回故乡,望着那熟悉的一切,我有种莫名的悲恸……那知一觉醒来方知身是客,无处安厝。
不知何时,我也竟如此迷恋故乡。
带着对故乡的深切眷念之情,我踏上了归故的列车。
一路上,我都在揣度故乡的变化。
不知何时,往昔那惹人烦恼的哐当声响,如今却变得悦耳中听。
火车在飞快的疾驰,我的思绪受了影响飘飞了起来。
多少童年琐事悄然间涌入脑海、迸进心头,多少年过去了,依旧历历在目……翌日早晨,我便下了火车。
坐上回家的大巴,我虽一宿没睡,但却霎时清醒了过来,心思也跟着起伏的大巴活跃了起来。
车窗外,远山的远影飞快流走;石桥上,来往的行人匆匆往来;江渚上,穿梭的渔舟悄然远去……这一切都让我于心倍感亲切。
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我终于到站下车。
就在我迈出车门,触地的瞬间,浓烈的亲切霎时向我奔涌袭来。
拖着行李,我亦步亦趋游走在熟悉的街道,映入眼帘的是故乡的记忆:吆喝叫卖的小贩,古色庄重的三轮,参差不齐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田亩……故乡的山,温婉而敦厚、挺拔而坚韧。
在这流动的岁月,坚守着它们那未曾改变的故土情怀。
在每个年月,迎来第一缕曙光,送走最后一抹春光。
每个春夏,看惯了风花雪月,来了一茬,又走了一茬。
只有他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是一种饱经风霜后的笃定。
故乡的水,清澈而甘甜、温裕而养人。
在这浮躁的年岁,保持着她们那不曾淡褪的故土情长,静静的流淌。
滋润了故乡的山,养育了故乡人。
时常听人说起一句话: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绿荫树下,那弯清泉轻浅流淌,流过高山,越过沟壑,映绿了田间地头。
故乡的人,温良而憨厚、率真而朴实。
在这躁动的时代,保持着他们那从未变迁的故土情愫。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闲暇时,他们有着许多惬意的方式度过。
榆树阴下,沏上一壶自采的茶,慢慢品茗;竹林旁边,摆上一碟自酥的花生,静静斟饮;桃花树下,和着一曲自爱的歌,翩跹起舞;堂屋一旁,聚齐一桌熟络的好友,诉说里长……在镇上稍作安顿,便启身奔向我度过孩提时代的老家。
生命的激情历史的无奈-读阎连科的《坚硬如水》阎连科是中国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作家,长篇小说《坚硬如水》是阎连科小说创作题材与风格开始发生转变的风水岭,小说在革命加爱情的旧题材上抒写了生命的主题,以狂人日记的文本呈现方式阐释历史的虚无感,并且构建了小说哲思层面坚硬如水一生命的交响曲引小说开头高爱军将赴刑场的内心剖白,我们也许能窥见阎连科真正隐藏内心的情感,体会他对生的炙热的阐释:时间与我们已经很少,像上甘岭的水壶中最后的水滴,粒粒晶莹,滴滴珍贵。
我生命的那把火炬即将熄灭,它曾经燎原过山河与大地,小溪与沟壑。
燃烧了空气和森林,流水和女人,动物和石头,青草和脚步,庄稼和男人,季节和街道,还有女人的子宫,女人的头发,女人的唇目和女人的衣物。
一江春水西流去,东风西风鏖战急。
对生的留恋,像河流缓缓,在生死的边地涌动,读来令人泣之。
高、夏两人在刑场上去往死亡前,更是以他们狂热的爱情和行动,进行了一场生命终结之前的舞蹈,如痴如醉,感天泣地,阎连科不正是要向我们展示这种大张扬、大发泄的生命状态吗?我们突然越过各自面前的士兵,冲到一块,身子贴着身子疯狂的吻起来,疯狂的亲起来。
因为都被反捆着,我们不能拥抱,不能抚摸,她就把她的胸脯贴在我的胸脯上没我就把我的肩膀压在她的肩膀上我的心哟我的肉,我的灵魂我的爱他欲呈现就是如此的历史事实,因为对这一切,他是总怀着原谅的态度,他将荒诞不经的、令人痛苦的历史放回滚滚的历史洪流中。
历史既已过去,便是无可奈何的事实,扭曲与辩解都是懦夫的表现,颓靡消极却不是阎连科的本意,恐惧与逃避却是今人的自欺欺人的手段。
《坚硬如水》没有后人回望时所带的忏悔以及对历史的理性的批判,它将我们带回到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过去的经历成了一场闹剧。
二叙述历史的虚无、无奈我闻到了一股女人粉红浓香的肉味载流荡世间只有革命的情谊重,革命者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山高海深也不如革命者一见钟情的宽阔和深重。
三生命与历史的二元存在陈晓明在他的论文中谈到《坚硬如水》中有着坚硬如水的本性:几乎斩不断,扯不清,拽不动,它只是以其方式奔流而下,在山野之间偏执而去。
性爱和死亡:对于生命的两种阐释——洪峰长篇小说《东八
时区》解读
吴义勤
【期刊名称】《小说评论》
【年(卷),期】1995()5
【摘要】对于文字之外的那个小说家洪峰我其实根本就一无所知。
但他挟带着《翰海》、《奔丧》、《极地之侧》等小说在当年新潮小说第一个潮头上踏浪而过的迷人景象是如此令我无法忘怀,以致当《风》、《米》、《呼喊与细雨》、《九月寓言》等新潮长篇小说呼啸文坛之时,我对他的怀念终于无法遏止。
我不知道如果不是洪峰带着《东八时区》在92年5期的《收获》
【总页数】5页(P39-43)
【关键词】长篇小说;小说时空;主人公;新潮小说;洪峰;死亡形态;复调小说;矛盾性和复杂性;《呼喊与细雨》;《九月寓言》
【作者】吴义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爱情与死亡的感悟——《东八时区》的主题探讨 [J], 田苗苗
2.洪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先锋意识——以《东八时区》为例 [J], 战宇婷;刘雨
3.爱情与死亡的感悟——《东八时区》的主题探讨 [J], 田苗苗
4.洪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先锋意识——以《东八时区》为例 [J], 战宇婷[1,2];刘雨[2]
5.洪峰小说的个体意识──评《东八时区》 [J], 钟本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与恨的挽歌
——邓斌长篇小说《盐水情殇》述评
张淼
作家邓斌先生的长篇小说《盐水情殇》,今年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
这部小说借用《世本》《后汉书》中的一则传闻,叙写巴人起源时期廪君西迁射杀盐神的悲壮故事。
作者别具匠心,让巫傩思维与玄幻手法相结合,对这一传闻进行大量扩展与巧妙改编,丰富故事情节,强化心理印象,设置矛盾冲突,将巴人始祖廪君巴务相与盐阳女神布谷苦里由爱到恨的感情纠葛展示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突出了原始公社末期不同部落与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又细致入微地探讨了人类共有的、永恒的情爱主题。
作品叙事流畅明丽,节奏轻快起伏,笔力遒劲凝练,语言诗意浓郁,宛如用和谐旋律唱出了一曲爱恨缠绵、荡气回肠的挽歌。
小说从苍颜老者率两位白衣少年攀登巴掌岩落笔,借老者的讲述,引出一个原始部落通过迁徙寻找乐土的古老故事,进而开启主人公巴务相与布谷苦里相爱与相恨的情节,最后又通过回到现实收束全篇。
这种追忆性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对于过去与逝者的回眸,体现为遥接式、挽歌式的典型模本。
廪君系巴人始祖,姓巴,名务相,在武落钟离山因比武获胜,被众人立为廪君。
廪君遵循祖宗遗愿,率部落西迁去追寻“祖宗灵异飘飞之所”,溯夷水行船途经盐阳,他的船队邂逅了母系氏族部落首领——盐神布谷苦里。
两人一见钟情,在老柳树下山盟海誓结成连理,并迅速同居。
但好景不长:布谷苦里的母系氏族部落以渔盐为业,世世代代生活在盐水河畔,她不肯放弃自己的盐阳部落和渔盐祖业;廪君的部落则要破釜沉舟,历尽艰辛,砥砺前行,矢志寻觅乐土,征服四方,不会放弃继续西进直至寻找到“落日下的辉煌”。
去与留的抉择,在两个部落
首领的心头缠绕纠结,爱情也因各自族群的文化理念即部落使命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盐神深爱廪君,她想用超越生死的爱来感化廪君,留住他与自己共栖盐阳;廪君也同样深爱盐神,他希望说服盐神布谷苦里舍弃盐阳,与他一同探险西行。
由于各自肩负沉重的祖宗遗命,各有各不同的文化图腾,廪君和盐神都无法说服对方,矛盾越积越深。
后来,布谷苦里情急之下,扣押了再次前来说服自己的巴务相,想使其部落中人放弃前行。
然而,巴氏部落为营救廪君继续举部西行,竟与盐阳部落兵戎相见。
廪君得救后准备率众离去,盐神却在歇斯底里的悲痛中念动真言,放出蛊魔,先后制造出黑夜、飓风、雷霆、暴雨、冰雪等蛊咒,困住西行船队长达七天七夜。
廪君为了从危难中挽救濒临灭亡的部落,只好听从梯玛的建议,用欺骗手段割下一束“青缕”,献给布谷苦里表白爱心。
痴情的布谷苦里“情”令智昏,误信廪君的表白,竟让“青缕”缠住颈项,导致封住蛊魔的严重后果。
盐神因施蛊被阻,巴务相在梯玛督促下趁虚而入,拈弓搭箭射杀盐神,解除蛊魔的同时也置自己的爱人于万劫不复之境,死于非命!“天乃大开”后,巴务相带着对盐神的炽爱与愧悔继续西行,最终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君乎夷城”,成为第一代巴王。
若干年后,历经沧桑的巴务相带着抱憾终生的爱情重返盐阳。
此时他已鬓发苍白,盐阳也物是人非,然桩桩往事却历历在目。
巴务相怀着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竟在巴掌岩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身殉情,其灵魂化为白虎,腾飞升天终与盐神之灵相会。
一个民族,就是一部艰难发展的奋斗史,发现它、追溯它、赞扬它、思考它,是作为后世子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邓斌先生将这份光荣而沉重的责任扛在肩上,奋笔疾书,深切吟唱,重溯了巴人始祖开疆拓土的艰辛历程。
小说《盐水情殇》,可以说是他献给过去与逝者的一曲深情挽歌,也是对土家族民族精神之魂的庄重礼赞。
中国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是巴人后裔,对巴人祖先的追悼,亦是对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读和剖析,而这种剖析,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关于悲欢离合、关于生死爱憎的人类族群文化的种种基因。
廪君和盐神的爱是真挚的、热切的,这种爱,发自内心深处某个最私密的地方,它是人类原始本性的外在表现。
一方面,爱是伟大的,在爱面前,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渺小的,都必须为爱让开道路。
因此,在爱炽热似火中的巴务相和布谷苦里,都一度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族群、自己的一切,奋不顾身,双双投入爱河,只是尽情地享受着爱的激情与冲动;同时,爱又是脆弱的,那些海誓
山盟,总是抵挡不过所谓祖宗的遗愿即不同文化理念的冲击与时空的侵蚀,这决不是人的意志不坚定,而是当一己私爱回归到理智后,族群利益的现实会使爱变得脆弱不堪。
巴务相深爱盐神,但现实中还有他对于部落所承担的使命,不得不景仰落日,率众西行;盐神深爱巴务相,但现实中也有她肩负着的部落的祖业,不得不留守盐阳这陶盐之邦。
现实是残酷的,深切的爱永远深切,只是表现爱的方式更为独特。
巴务相与盐神的爱,竟然是残忍的施蛊与中蛊,竟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射杀!不管是施蛊还是射杀,均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大爱、无私的爱、永恒的爱!否则,鬓发苍苍的老年巴务相就不会功成身退后故地重游,盐神之灵也不会在高天与巴务相之灵团聚。
世间有爱,也有恨,但爱与恨,并不一定就是尖锐的相互对立的两极,有时恰是水乳交融的,难以切割的。
巴务相恨盐神,是因为盐神为了挽住爱而放出蛊魔,妨碍自己履行部落的使命,而遵守祖训、效忠部落,是巴务相为人之本,面对没有退路的爱情,巴务相无奈,只好选择以恨示爱;盐神恨巴务相,是因为他要挟她为了爱而放弃部落利益,伤害了她爱的尊严与她的部落的尊严,她不愿舍弃爱,也不愿舍弃部落的根基,不愿为爱改变信仰,又不愿让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只好选择以死殉情。
世上有太多的爱,太多的恨,太多的痛,太多的无奈,人们几乎无从避免,无从改变,无法寻觅到两全的与自救的荒径,于是只有勇敢的与悲壮的牺牲!邓斌先生在作品中告诉我们:爱亦是恨,恨亦是爱。
爱与恨的界线,在坐标线的无限极上,确定亦不确定,那么,人们只能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寻找用泪、用歌、用血、用灵来聊以自慰的栖息。
廪君巴务相怀着对盐神布谷苦里的爱与恨,建功立业,遵奉祖宗嘱托尽到了自身的使命;而魂化白虎,与盐神天际团聚,亦了却了自己爱的心愿,这就使爱与恨在“情殇”的茫茫天涯路上觅求到某种平衡,灵魂也得到一方归宿。
笔者评《盐水情殇》,只是选取阅读中最触动自己内心的一隅,觉得它就像一首爱与恨的挽歌,如泣如诉,如袅袅弦音。
小说的内涵可以有多种理解,这需要更多有眼光的读者细细咀嚼。
我感受邓斌先生语言之精炼,行文之流畅、词藻之华美,寓意之深刻,心魄之悸动,还远不止这篇述评中所云。
【本文作者,系湖北民族学院2014级文艺学研究生】。